03.03 1945年的德军还有700万士兵,却为何被迫投降?

李萧卿


德国人在1945年有700万的士兵?好吧,暂且不是议论这件事情的。对错与否,我们看一下1945年,德国人在柏林近郊集了100多万的军队,为什么德国人选择无条件投降。

德国人投降,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人富有作战经验的一批士兵,尤其是他在东线战场上和西线战场上损失了大量有经验的战斗人员,致使德国人在后期他的士兵的作战经验极其匮乏,即便是装备决定战争的20世纪,决定战争胜负的,仍然是人本身。

就好像二战时候日本人之所以在中途岛以后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原因便在于在中途岛之战里面日本人损失的太多,富有飞行经验的海军航空兵,后来,增援上来的海军航空兵,甚至连飞机都没摸满十个小时,美国人可以凭借着后方丰富的航空俱乐部以其丰富的训练时间和大量的金钱投入,拉出来一大批富有飞行经验的飞行员,可是奉行精英教育的日本人却没有这么多后备役,这样的军队怎么没有失败的道理。德国人虽然拥有着更加完善的军事体制,但是也经不起战争如此大的消耗尽,斯大林格勒一站就损失了150万人,这不是一般50万头猪啊,是150万,经历过丰富的军事作战经验,而且拥有着完善的军事训练体系的军队。随着战争后期德国人的战略空间越来越受到压缩他的军队的训练是根本就跟不上了。

当时前苏联人帅军突入到柏林城内的时候,助手整个柏林城的除了那几万的正规军以外,剩余的几十万全都是以临时被拉过来充壮丁的国民警卫队,可以被称为临时警察。

因此,也可以说到柏林的另外一个处境就是他大量的正规军集团都位于柏林城外。而此时,驻守柏林城的是一大批没有真正战斗经历的一批平民,刚刚武装起来,而面对的前苏联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就如同它的名称一样,从白俄罗斯一路打到了柏林,此时此刻,就连德国原先的正规军都已经失败了,更何况是这批人呢?希特勒在自己的地方里面一直在咆哮,他并不是不满足于现在新部队的作战状况,他一直在呼救着周围的援军赶紧向柏林城靠拢,但是其他的不对,要么被英国,美国,前苏联方面在了自己的阵地上动弹不得,要么就已经开始投降或者溃败。

此外,经历过连年的战火德国国内可以说用弹尽粮绝来形容工厂早已经被盟军的战略轰炸,炸的已经生活不能自理,别说生产坦克了就连生产一颗子弹都成了问题,而且日益压缩的战略空间,使得德国人原材料上也出现了问题,很多德国优秀的虎式和虎王坦克。并不是因为他被敌人的坦克的炮弹击穿了装甲,而是没有石油了,跑不动了,到了二战末期,原先可以驾驶着自己的坦克去敌人坦克迎战的德国坦克兵只能拿起铁拳等一系列近身防卫的武器跟前苏联坦克去硬碰硬。

此时此刻,对于所有困守在柏林城里面的德国人而言,唯一的希望就是希特勒就是他们曾经的元首还能够带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但是很显然,奇迹并没有降临,因此,在希特勒自杀以后,他的继承人邓尼茨元帅,即便是接到了希特勒顽强抵抗的命令,但是仍然选择投降,至少作为一个德国人而言,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在这一次战和里面彻底消失,能留下一点点火种也是好事。


漩涡鸣人yy


打仗从来都不是拼人数,部队也有三六九等,野战部队是国之精锐,他们位于金字塔之尖,战斗力最强悍,数量最少;卫戍部队居中,战斗力一般;民兵预备役最多,战斗力也最差。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野战部队被消灭了,再想翻盘就只能寄希望于“奇迹”了。三峰山战役是蒙古灭金的最关键一战。托雷用“围三缺一”的战术消灭了金国十万金军。金国理论上还有十余万部队,但金国上下都认为“灭亡已成定局”,因为这一战消灭的都是金国的“野战军”。

在解放战争中,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打完,蒋介石在长江以南明明还有数百万军队,而国民党却已经在谋划退守台湾了。同蒙古灭金一样,三大战役成功消灭国民党的王牌部队,剩下的卫戍部队根本无力反击,一味地被动守城只不过就是让对手一点一点吃掉而已。

1945年,德军的那700万士兵都是战争后期紧急动员起来的新兵,训练不足,也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在盟军主力面前就是炮灰。如果德军坚持到最后不投降,结果可以参照1945年的关东军,在苏联红军面前,全部由新兵组成的关东军根本不堪一击。

西方国家生命是最宝贵的,在必败的战斗中投降并不丢人,况且当时德国士气已垮,国力也无法继续支持战争,所以投降是最好的选择。


史料不辑


德军在1945年恐怕不会存在700万士兵了吧,但不管怎么说,德军在1945年分布在欧洲各地的军队大约也有300多万,但是这与二战初期德军素质相比,早已不是同一级别的军队了,战斗力不强,缺乏继续打下去的精神了。当时听到元首希特勒也死了,柏林也被苏军攻克了,很多德国高官也自杀了,那些德国士兵也不愿意为第三帝国陪葬吧,所以他们选择了投降。作为一名军人,他们已经尽力了。

此外,从整个战略情况来看,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录就意味着第三帝国的灭亡,从此以后,德军要面临两线作战,已经没有多少战略纵深了,本来对付强大的苏军都很吃力,现在还要对付英美联军,德军当时是已经精皮力竭,多数人已经希望通过与盟国谈判来停止战争,同时还有更多的军队跑到盟国一边要求投降,这样可以避免受到苏军的报复。

元首希特勒自杀后,一大批德国高层被抓捕,虽然德国表面上还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但是这已经是没有中枢领导,老弱病残,伤痕累累,无力再战的军队了。应该说,希特勒自杀后,给了更多德国士兵投降的机会,本来他们视希特勒为精神领袖,甚至于在战死之前都表示,请告诉我的元首,我已经尽力了。而现在元首希特勒都死了,他们就没必要再为第三帝国询葬了。

最后,德国这个民族也不是白痴,一旦看到希特载勒自杀,柏林被攻克,城防司令魏尔曼投降,他们也要赶快投降,因为二战造成了德国男性的大量死亡,据统计1918年至1925年这段时间出生的德国男性只剩25%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还要考虑把根留住,等待以后再次复兴的机会,再死抗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不如放下武器投降,当然最好是向盟军投降啦


不执著财经


因为德国在面对美国、英国和苏联的两面夹击下,已经没有了足够多的战略物资保证德国700万军队继续战斗,这是导致德国失败投降的原因。



1.我们大家都知道战争比拼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德国在二战初期虽然是欧洲地区军事强国,但是德国的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匮乏,不足以支撑世界大战。



2.德国人口规模小,在欧洲地区不能占主导地位。德国的文化也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同,德国采取民族歧视政策,因此其他欧洲民族不愿意接受德国的统治。



3.实际上德国在占领了法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巴尔干半岛等欧洲大片地区后,就出现了粮食和石油短缺的问题。希特勒知道他不能停止战争,因为德国需要以战养战。



4.德国希望吞并英国后在与苏联开战。不过由于德国的海军和空军实力没有英国强大,德国进攻英国的作战失败了。德国需要马上与苏联开战,来夺取苏联在乌克兰的粮食主产地,还有高加索地区的油田。



5.而美国、英国和苏联加起来的综合国力比德国要强大很多。因此德国在被英国、美国、苏联等盟军两面夹击下,经历了巨大的战争消耗后,最终因为缺乏及时的战略物资供应而失败。


香堂风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打仗不是靠人多就行了,要有支持人多的物资。

1945年的德军已经陷入资源匮乏,补给不足的绝境。

以石油为例,失去罗马尼亚的油田以及被盟军高强度轰炸以后,1945年4月,德国合成石油月产量仅为前一年的5%。

坦克、飞机基本的燃料也无法保障,还如何作战。

除了石油以外,镍、锰、钨、铬、铝、锡等其他矿产资源也不充足,其实几乎一切资源都是匮乏。

军火产量直线下降,传统德式精良的武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粗制滥造的武器,一些子弹出枪膛都不走直线。

换句话说,德军这台战争机器已经失去了动力,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此时德军的数量越多,反而会造成物资和后勤的压力越大,会加速德军的灭亡。

同时,即便是700万大军,也算不了什么。

德军被苏军、美军、英军、法军群殴,其中苏军现役部队就超过1200万,美英法总兵力数量也惊人,盟国总兵力是德军的好几倍。

所以,很多战役盟军都是有绝对的数量优势。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曾希望史坦纳发动进攻,打破苏军的围攻。

可是,希特勒也明白,史坦纳面前的苏军兵力是10倍,前者自保尚且困难,何谈进攻?


萨沙


1945年,战无不胜的德军已然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在各条战线上都打了败仗。1945年初,苏军发动的进攻,击退了德军近几百公里,在西线的阿登战役中,德军与美军的对决也遭到了惨败。直到希特勒自杀前的时候,德军所占据的战线已接近奔溃,据统计,当时德国还有将近700万的部队。而拥有如此庞大的军队,为什么投降了呢?

一、长时间,大规模地战争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支撑。

虽然当时德国在世界上是为数不多的军事强国,工业强国。但是德国本国的领土不大,自然资源匮乏,以至于需要以战养战的方式来支撑大规模的战争。我们都知道,战争会导致人类发展的退后。对参战国来说,小型的战争都会导致社会经济,物资衰退,更何况是规模更大的世界性的大战。德军在经历长时间地战争消耗,缺乏及时的战略物资供应。

二、德国的文化与欧洲各国的文化不同,德国采取的民族歧视政策,对犹太人等进行残忍地种族灭亡的手段,所以被侵略的人民不愿接受德国人的统治。

三、人民对战争地厌倦情绪高涨,长时间的战争使得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也包括身经百战的德军战士。

四、德军的战场太过庞大,陆地南到非洲,东到高加索,北到北冰洋沿岸。战线之长,之大,在战线极具奔溃的情况下,想保住阵地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寡不敌众

当时的德军面对的不仅仅是被称为“战斗民族”的苏联,还要面对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以及已经拥有相当强大的物质和科技力量的美国,此时美国已经拥有核武器-原子弹。再战也是一败涂地,做为德军的精神支撑的希特勒自杀后,已群龙无首,当时再战也无任何意义。


蓝n博


700万士兵?不存在的。

德国在1945年时,已经是穷途末路,战争机器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到极点,无力支持这场战争了。


首先,来分析一下德国当时背景。北有来自英国的空军威胁,南有巴顿和蒙哥马利从北非一路打来的英美联军(包括英属殖民地例如:印度军,加拿大军,澳大利亚军)北上的威胁,西有美国和戴高乐的法国自由军以及当时北欧流亡政府组成的联军,东有苏联红军的威胁。德国陷入了被四面包围的境地。

其次,德国当时的战争各种物资枯竭,粮食,武器都比较稀缺,尤其是重武器,更重要的是到了1945年德国的老兵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残疾的士兵,老人,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什么正规训练,多数是经过了基本教学就匆忙上镇了。然而就是这样,德军的总人数也不够700万。


可以说,德国的士兵是越打越杂
,战斗素质越来越低。而盟军则不一样,他们越打人越多,越打士兵越有经验,越打武器越先进。后期的盟军战斗方法策略已经十分成熟了。后期的苏军一个人平均可以杀死2~3个德军。




这张图片中右边的士兵用的是VG1-5型步枪,其实是战争后期资源稀缺凑活出来的枪。



孩子军上战场,结果往往是很惨烈的。他们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在战场上就是活靶子。盟军不愿意向孩子射击,于是大把大把的孩子军被成为俘虏。德军在当时的军队数量虽然多,但是在盟军的职业军人面前往往一触即溃。

在希特勒自杀以后,德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就投降了。剩下的几百万人也随即投降了。

所以,1945年的德军虽然数量也不少,但是:

1.士兵素质低 2.没有一个优秀的将领 3.武器太落后 4.盟军人数太多 5.盟军战斗素质太高

导致了德军被迫投降。


是我们都能吃


1945年德军还有700万人,也不知道这数据准不准,就算有700万人,那也不能在打了,德国投降是正确的。

因为当时这700万人几乎是德国最后的预备队,也就是说德国成年男人都上战场了,这700万人可能还有不少孩子,在当时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如果在打下去,这700万人是扭转不了战局的,德国还是必败。只不过是投降日期能延后几天而已,可后果非常严重,那就是这700万人可能被盟军杀光,尤其是苏军对德国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在1945年后如果德国不投降,那就正中下怀,如果战争在持续半年,德国的男人就要被杀绝了,那日尔曼民族就灭亡了,这样严重的后果德国政府当然看的出来,所以希特勒自杀后,接班人邓尼茨马上接洽盟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多打一天就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啊,所以邓尼茨的投降决定是正确的。

1945年,不仅是德国日本也是同样的,如果战争在多打一年,日本男人也将被杀绝,所以日本德国在最后关头并没有鱼死网破和盟军血拼,这也算英明,要不今天就没有日尔曼民族和大和民族了。


天宇的文史情怀


客观的看,这700万是名义上的,实际有战斗力要大打折扣。战争初期“闪电战”中,受到过系统训练,高素质的职业军人、响亮的"王牌飞行员“等基本上已经损失殆尽了。从1944年开始,加入了大量老弱病残的“人民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成员。

下图,老弱病残组成的人民冲锋队。

究其原因,首先就是德国的战争潜力已经到了极限。而对手是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人员保障,且越战越勇的盟军和苏军。这种东西两线夹击的状况下,覆灭就是迟早的事。

毕竟,德国的战争潜力十分有限,小国打不了持久战。到了1945年,法国的军工厂和研发中心、空军基地、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地区的石油,都不在德国的控制范围了,德国被打回原形,开始了本土攻防战。

德国不比中国或者苏联,国土面积不大,资源匮乏,人口数量和地理位置也不占优势。

第二、德国本土缺乏战略纵深,东西被夹击。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地面的装甲部队就等于在裸奔,即便坚持巷战,最终还是会以惨败终结。

第三,丧失了效忠对象。虽然希特勒信奉“要么胜利,要么灭亡”的极端人生信条。但此时,大多数德国高层们还是舍不得与第三帝国共存亡的,最后抵抗的动力就是争取落在英美的手里,这样就能尽可能的保障自己在战后的人身安全和利益。

比如,一度被视为希特勒的接班人——希姆莱,在劝说希特勒无果后,1945年4月,擅自通过第三方与丘吉尔和杜鲁门联系,表示愿意向西线盟军投降。不过,被”三巨头“毫不犹豫的给拒绝了,随即还被广播出来,之后希姆莱仓皇出逃,陷入双重追逃。希特勒将他视为最大的背叛者,甚至临死前都不忘记交代一定要捉住,处死希姆莱。


直到4月底,希特勒自杀,纳粹瞬间丧失了效忠的对象。希特勒的自杀的确引发了纳粹党员的自杀高潮和抵抗致死的行为,比如,保卫柏林帝国大厦的党卫军(多是外籍士兵)的死战,柏林的城市巷战,导致了苏军极高的伤亡率。但是,普通的德国国防军但面对两线夹击,早已察觉出再做困兽之争,无异于自杀,毫无意义,已经无心恋战,有的甚至在希特勒自杀前就开始与盟军秘密联系。德军不像日军那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在综合考虑后,认为投降是最好的选择。

第四、所谓的“百万大军”实际上非常分散,既不能机动反应、也无法形成合力。所以,表面上看,军队量挺大,但是都被打散在各处,无法集中突击。就算集中了,美英的轰炸机群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目标。比如,据说,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有近百万之众,那是在苏联红军的眼皮子底下,自身都难保;

驻荷兰、丹麦等国的军队面临的情况也是类似,在缺少补给,丧失制空权的状态下,长途奔袭去汇合,明显等于自取灭亡,不如默默的在驻地观战,然后争取投降盟军。加之,考虑此时官兵剧烈的心理活动,估计谁提议冒险去会师,谁就成了众矢之的。

举个例子,1945年在6月10日,25万挪威德军(部分任务是看护制造核武器的重水资源)投降。这是最晚投降的一批,而且士兵们精神还不错,装备堪称一流,还特别完整,有的连保护膜都没有撕开过。

下图,1945年,挪威,德军投降时交出的各种武器,场面蔚为壮观。

排列整齐的反坦克炮。
Me.110重型战斗机。

那么驻挪威德军编制完整,装备先进齐全,为什么不去给柏林解围,却在波罗的海的那一头隔岸观火?

咱们看看下图,在1945年,德国丧失了制空权,海军已经完全被英国打压的情况下,怎么过去?游过去啊?离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步,分分钟等于在送死。
所以,在英美的战略轰炸下,交通线被截断,油料和生产线被摧毁,制空权丧失,地面装甲部队失去保护。如此情形下,战线后方的大量德军被隔绝,根本无法返回本土,所谓的“百万大军”被困在了欧洲各地,只能坐等投降。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其实当时德军还有高达百万的军队,但是实际上已经毫无战斗力了,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德国的战略纵深已经所剩无几,东线的苏军和西线的盟军已经开始攻入德国本土了,所剩无几的战略纵深让德军很难捏转战局。

而且这些大量的兵员很多还是纳粹征兆的老人和小孩,只能徒增人数而对战斗力毫无帮助。

其实二战虽然还是数量规模型的战争,但是对于兵力数量的依赖已经大幅降低了,跟多的依赖于技术性装备,比如说坦克装甲车辆,各型作战飞机,战舰等等这些装备,步兵等在机械化战争中的作用已经大幅度下降了,而当时德军面临的情况就是技术装备极为欠缺,而且宝贵的石油等绕了供应也成为了问题。

就拿二战中极为重要的坦克来说,二战末期很多德军装甲师已经几乎只有一个装甲师的空架子了,很多装甲师甚至没有坦克可用,只能使用反坦克效果很差的突击炮等这些装备。而像著名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实际生产量也不高,仅能装备一些备受偏爱的王牌部队,而对于很多普通部队而言很难得到。而燃油也开始限制了德军装甲部队的作战,很多宝贵的装备损失就是由于缺乏燃油无法机动导致的。而面对敌人大量坦克等装备,仅仅装备有反坦克炮等装备的的德军只能被动防御。

而德国的航空力量更是如此,1944年的德国空军已经几乎被摧毁,饱受飞行员不足,训练水平差,燃料供应短缺,飞机性能开始落后等等问题困扰,1945年的德国空军更是毫无发挥。制空权依然被牢牢把握在了盟军手中,而没了制空权,德军即使有再多的步兵,也只会在盟军的空中打击下成为炮灰,毫无任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