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十年2008-2018 李海軍的救與被救

十年2008-2018 李海軍的救與被救

從5.12汶川地震到4·20雅安地震再到雲南8·03魯甸地震。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他活躍的身影。他是退伍軍人,他是救災志願者,救災榮譽證書有8本,有無償獻血證30多本,救災那會兒人送外號“鐵人”李海軍。 圖據東方IC

“10年過去,沒想到理縣的鄉親們還記得我……”——李海軍

___滿目瘡痍已重回蔥綠;悲傷哀慟化作生的動力。

___當年,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感動和激勵著成千上萬人收起悲傷,重建家園。

___10年裡,這些閃亮的名字,已化為一個共同的符號,成為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的一部分。

___他們的經歷就是我們的經歷,他們的成長就是我們的成長,他們的收穫就是我們的收穫,

他們的意志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人物名片

從汶川到玉樹再到蘆山

他是救災鐵人

山崩地裂的那一刻起,成千上萬的志願者自發奔赴災區參加生命大營救。來自湖南邵陽縣巖口鋪鎮花橋村的退伍軍人李海軍,就是其中一名。李海軍本來是個水電工,但在災區什麼都幹,挖泥巴、壘牆、搬水泥,幫村民摘花椒。村子裡的電線杆、牆上到處貼著李海軍的電話,有誰打電話,他就馬上騎個爛摩托趕過去。號稱“鐵人”的他,事蹟被寫入《理縣抗震救災志》。

李海軍說,在汶川的3年,學到了一輩子終生受用的東西。只有身臨其境,才會發現大愛就在身邊。這件事也讓他下定決心繼續當志願者,“一個有良心、負責任的人一旦幹上了這個,以後就很難放下了!比起那些失去的生命,還能說啥苦和累?”

10年來,他確實沒有放下。從汶川,到玉樹,再到蘆山……他被稱為救災鐵人。

時間表

2008年

赴汶川特大地震災區救災、幫助災後重建

2010年

青海玉樹發生地震,第一時間趕往災區

2013年

雅安蘆山地震後,他又趕赴蘆山

2015年

在阿壩州理縣認識了女友李小梅

2018年

他在湖南老家摔成重傷,理縣為他發出捐款倡議,一天內籌集了20萬

已經一個半月了,李海軍還躺在病床上,不能坐立。他還要等到6月下旬,骨折康復到一定程度後,再做尿道癒合的手術。

今年3月21日,在湖南邵陽老家,李海軍幫村民拆房子,從10米高的三樓摔下,導致尿道斷裂、盆骨粉碎性骨折。

人們記得他,是汶川地震後的“鐵人”李海軍。他在理縣做了兩年志願者,日夜勞動,雙手佈滿老繭,大冷天在河裡洗澡,摘花椒、挖地基、安裝水電……哪裡需要哪裡就有他。

他幫助過很多人,汶川地震後,又去了玉樹地震、魯甸地震等災區,參與救災重建。這一次,家境貧困的他,躺在病床上,接受別人的幫助。在“輕鬆籌”鏈接上,不到24小時,他就獲得了20萬的捐款。他受傷後,理縣團委發出捐款倡議。一時間,理縣人的“朋友圈”,集體祝願他早日康復。

理縣的電杆、牆上貼滿他的電話

他騎個爛摩托 隨叫隨到

10年前,黃宇還在雜谷腦鎮工作,並駐村參與災後重建,他和李海軍打交道的時間很多,他不知道“鐵人”這個稱號從何而起,但不知不覺大家就這樣叫他了。

十年2008-2018 李海军的救与被救

李海軍當年在救災現場

黃宇記得,那時候的李海軍身體素質好,大冷天都在河裡洗澡,當地缺水,他不麻煩村民,就到河裡洗澡,吃飯也不講究,遇見什麼吃點什麼,但幹活一直沒有含糊,“他總是出現在最偏遠,最需要的地方”。黃宇介紹,李海軍本來是個水電工,但他什麼都幹,挖泥巴、壘牆、搬水泥,幫村民摘花椒,當然也做水電工、木工。

理縣文廣新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回憶,那時候他在災區採訪,看到村子裡的電線杆、廢墟的牆上到處貼著李海軍的電話,有誰打電話,他就馬上騎個爛摩托趕過去。

李海軍介紹,汶川地震發生後的第三天清晨,他就關閉了自己開的木工店,到地震災區參與救災。他和其他志願者一道,來到理縣支援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義務投工投勞,一干就是兩年。

去年九寨溝地震的時候,李海軍還在問理縣的朋友,“只要有需要,我隨時都可以過來”。“理縣的群眾非常淳樸,特別重情義。”事隔10年,說起在理縣的日子,李海軍記得清清楚楚,他說理縣13個鄉鎮、81個行政村,他大部分去過,當年那些塵土飛揚的小路,不知道來來回回跑過多少趟。

“時間不會忘記,理縣沒有忘記!”理縣縣委宣傳部介紹,李海軍的事蹟已被寫入汶川特大地震《理縣抗震救災志》。

他受傷消息傳遍理縣人的朋友圈

一天捐滿20萬 有人問怎麼捐不進了

代忠強說,看到李海軍受傷的消息,突然感到心痛。

十年2008-2018 李海军的救与被救

李海軍受傷時的照片

2018年3月21日,在老家幫人拆舊房時,李海軍從10米左右高的三樓摔了下來,被倒塌的兩塊預製板壓住。村民搬開預製板將他救出,隨即送往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搶救。

代忠強是理縣上孟鄉日京村支部書記,10年前,他和李海軍在村裡並肩參與重建。從那以後,他一直把李海軍當著朋友,雖然多年未曾見面,但一直保持聯繫。

“所有人都很關心他”,代忠強捐了600元錢,又迅速把為李海軍捐款的鏈接轉發到朋友圈,村民們也紛紛捐款,並打電話跟他了解李海軍的情況。

黃宇最早得知李海軍受傷,李海軍受傷後,他的女朋友在微信上聯繫了黃宇。黃宇知道李海軍家境不好,這麼多醫藥費該怎麼辦?黃宇是理縣紀委黨風室主任,10年前,他們一起並肩戰鬥在災後重建現場。

思前想後,黃宇把李海軍受傷的消息發佈在了理縣的黨政工作群裡,“我們應該為他做點什麼”,黃宇說,消息發出去後,縣上的主要領導很快表示,要倡議大家給李海軍捐款,事情落實到理縣團委。在理縣團委建議下,李海軍的侄兒羅建金於22日晚發起了“輕鬆籌”為其籌款,目標金額為20萬。3月23日,理縣團委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佈倡議,“曾經幫助過你的鐵人需要你的幫助”,文末附上了為李海軍捐款的輕鬆籌鏈接。

這條簡短的消息很快在理縣傳播開來,最終達到1.7萬多的閱讀量,對於只有3000多粉絲的公眾號,4.6萬多人的理縣來說,這條消息的傳播效率可見一斑。

理縣雜谷腦鎮日底村村民張國家,至今還保存著李海軍在他家幫忙時,和家人合影的照片。看到理縣團委發出的倡議,他也立即捐了款,他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地震時他幫了我們那麼多。”

理縣團委副書記王文麗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倡議是公眾號開通幾年來閱讀量最多的文章之一,這條信息已不止於在理縣傳播,阿壩、成都很多朋友都在轉發這條信息,留言關切、祝福的話一直在朋友圈發酵、蔓延。

20萬的捐款不到24小時就滿了,3月25日,還有人在公眾號下留言,“怎麼捐不進去了?”王文麗只有在留言下回復,“感謝,20萬的捐款已經夠了”。

哪有地震哪有他 49歲還沒結婚

女友也是在理縣認識的

邵陽縣巖口鋪鎮花橋村支部副書記隆海英介紹,因為多年來在外做志願者,李海軍收入不高,房子破舊,是村裡的貧困戶。李海軍還有一個80多歲的母親,雙目失明,如今跟著李海軍的哥哥、姐姐居住。

十年2008-2018 李海军的救与被救

李海軍的女友在病房中照顧他

前些年,李海軍先後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魯甸地震等多個救災現場做志願者,直到2015年冬天才回到老家。隆海英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去年,村裡扶持了一部分資金,李海軍重新修建了一棟平房。

李海軍修房子幾乎沒有請人,自己挖地基、砌磚、粉刷、做木工,只有修房頂的時候才請了人。李海軍說,因為資金不是很寬裕,自己建房子的間歇,他又四處幹活,所以房子至今還沒有完全修好,“還沒有打地平、搞粉刷”。平常,李海軍在建築工地做零工,他會的很多,他說在災區參與重建,學會了很多技術,現在就靠技術過活。

49歲的李海軍至今沒有結婚,2015年他去理縣,結識了現在的女朋友李小梅。李海軍介紹,李小梅的弟媳承包了理縣政府食堂,他經常在食堂吃飯,加上黃宇的撮合,弟媳便將李小梅介紹給了他。

李海軍的誠實和善良打動了李小梅,李海軍也給李小梅保證,“我一定會是你信得過的人”。一開始兩個人在網上聯繫,李小梅說,他知道李海軍家境不好,但他到處做公益,人善良,又有手藝,覺得李海軍是靠得住的人。

長期以來,李海軍在全國各地當志願者,僅榮獲的救災榮譽證書就有8本,無償獻血證也有30多本。他在自己的名片上這樣寫道:幹百家活,吃百家飯;睡百家床,住百家房;哪裡需要,支援哪裡。

即便躺在病床上,李海軍依然說自己會堅持把公益做下去。但和李小梅組認識後,他計劃要安定下來,說以後不會去太遠的地方做志願者。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會加入到邵陽當地的公益組織中。

傷好後還要繼續做公益

“那麼多人關心我,我覺得有力量”

在醫院裡,李小梅買了一張摺疊床,每天陪護床前,給李海軍餵飯、翻身、擦拭身體、幫忙解手。

李海軍的主管醫生馮健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的盆骨粉碎性骨折、尿道破裂,目前經過骨科方面的治療,還需要靜養,隨後將轉到泌尿科進行治療。對於其身體恢復,馮健表示,骨頭方面以後問題不大,但尿道癒合治療會比較麻煩,還需要靜養後,大概在6月下旬才能進行手術,且手術後有漫長的恢復期。

李海軍一度膽囊發炎,疼得連電話都拿不了。李海軍說,這段時間辛苦了李小梅,一直是她在照顧自己。李海軍從醫生那裡得到的消息是,他至少還需要在床上躺兩個月。對於身體,李海軍顯得樂觀,他覺得自己身體素質比較好,能夠挺過來,“有那麼多人關心我,我也覺得有力量”。

躺在病床上的李海軍,每天都能接到很多朋友的電話、短信,問他的傷情,並鼓勵他,祝福他。他也隨時在微信朋友圈發佈信息,更新自己的病情,以及感謝所有關心自己的人。

“這次遭遇不幸,社會各界、親朋好友,及時給予親切關懷,相信(我)一定能很快戰勝傷痛,重新去做公益、獻愛心,那時的付出,再不僅僅是一種樂於奉獻的精神,還是一種感恩、報答之心。”這是之前,李海軍寫在微信朋友圈的一段話。

“10年過去,沒想到理縣的鄉親們還記得我……”說起理縣人民的幫助,李海軍一度哽咽流淚。

李海軍說,在他的心裡,理縣已經是他的第二故鄉,他曾在那裡艱苦地幹了兩年,跟所有重建者一起,讓一片廢墟煥發新顏。

成都商報記者 楊靈 王明平 圖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