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真的像电视剧描述的一样是个傻白甜皇帝吗?

Lost-学不会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皇帝,这得益于他的皇后——武周皇帝武则天,但李治本人的历史真面目,悦史君认为值得细抠一番。

唐朝贞观二年(628年),李治出生于丽正殿,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亲是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唐朝贞观五年(631年),李治被唐太宗李世民册封为晋王。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皇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李承乾被废黜,魏王李泰因“杀子传弟”、威胁李治、李承乾举报等事件传出,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册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

唐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终南山的翠微宫去世,皇太子李治即皇帝位,史称唐高宗。

唐朝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李治册立原配王氏为皇后,封庶长子陈王李忠为雍州牧,唐将高侃擒获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同年五月,唐高宗李治在唐太宗李世民周年忌日时,入感业寺进香,又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相遇,两人旧情复燃。

唐朝永徽二年(651年),武则天在王皇后的默许下,被唐高宗李治再度接入宫中。

唐朝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被拜为二品昭仪,逐步把王皇后、萧淑妃都排挤了。

同年,唐高宗李治下诏编成《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

唐朝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等人谋反,密谋拥立唐高宗李治的叔父荆王李元景为帝,房遗爱、薛万彻等人被处死,李元景、高阳公主等人被迫自杀,吴王李恪因得罪长孙无忌,也被杀,李治的皇位得到巩固。

唐高宗李治决心废王立武,改换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坚决反对,李治和武则天开始拉拢支持的大臣。

唐朝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李治下诏废黜王皇后,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唐朝显庆二年(657年),唐将苏定方等人大破西突厥,可汗沙钵罗被擒,西突厥灭亡。

唐朝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

唐朝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在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杀。

唐朝显庆五年(660年),因唐高宗李治身体不适,武则天开始参与国家大事。

唐高宗李治一度有废后的打算,但武则天及时阻止,还将上官仪族诛。

唐朝龙朔三年(663年),唐将刘仁轨攻破百济。

唐朝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唐朝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李治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武则天为天后。

唐朝上元二年(675年),唐高宗李治因病情加重,准备让武则天摄政,但在宰相郝处俊等人劝谏下,才暂时停议。

唐朝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情严重,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

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诏令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但不久在贞观殿去世,留下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由此可见,悦史君认为,唐高宗李治绝非电视剧中的傻白甜皇帝,而是创造了“永徽之治”的一代贤君,唐朝版图在他在位时最大。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这里的着眼点是唐高宗李治的孝爱。

《旧唐书》认为:“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无殊于扇暍。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忠良自是胁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盘维尽戮,宗社为墟。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

《新唐书》则认为:“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前者提了一下唐高宗李治当皇太子时名声好,后者指出武则天称帝后的残暴,共同点都把李治说得很不堪。

但悦史君觉得,既然武则天已被公认为不错的皇帝,唐高宗李治就更没问题了,只有一点就是没安排好皇位继承人,硬伤啊。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历史这样说


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这一点并不像当代有些电视剧描述的那样是个傻白甜。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个长孙无忌等人说:“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他也曾给太子李治说“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从李世民的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李治的仁孝之心评价很高。说实在话,凡是历史上怀有仁义忠孝之心的人物,大体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唐高宗李治乾陵的标志碑)

李治登上皇帝位置之后,在他父亲李世民确立的政策轨道上走着。他是一个勤政务实的人物,改他父亲三日一朝为每日一朝,加上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先朝元老的辅佐,他继续保持着贞观时代的风气,天下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有人甚至称这一时期为“永徽之治”。在他统治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的380万户。

他慧眼识才,身边云集了薛元超、魏元忠、杜正伦、辛茂将、韦思谦等一大批限量之人。他编篡律令,完成了《唐律疏议》(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封建法典),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影响深远。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的国外客使雕像)

他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他执政时期,唐代版图扩大到了最大程度,东起朝鲜半岛,西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一疆域维持了三十二年。

李治重新建立科举制度,逐步扭转了世袭的特权入仕的局面,打开了知识分子通向仕途的通道。《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说,高宗统治时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变统治阶级内部社会力量的对比这一难以作为定论的企图,而是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一系列大改变。

至于说到了他是一个“傻白甜皇帝”,大概因为当今一些历史类影视剧过度地放大了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加上又无节制地演绎他的皇后武则天,让唐高宗李治的形象离开了正史记载的轨道,这实在是不足为信的东西。


文踪旅迹


当然不是,要怪就怪他有一个无比厉害的老婆,也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在她的光芒掩盖下,李治的历史功绩被后人淡化,史书评价其“性格怯懦,受制朝臣”,是一位在政治上缺乏经世之才的守成皇帝。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开国第三位皇帝,在他的治下,唐朝疆域最为广大,政治最为清明,物产最为丰盛,人口增长速度最快。高宗执政前期,与武则天共掌军政大事,把大唐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也从根本上排除了外戚势力对朝政的干扰,使贞观之治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但是后期出现的帝后争锋现象,则是高宗面对日渐强势的武则天,感到难以制衡,索性让权于武后的结果。 李治固然缺乏杀伐决断的勇气,但就他在位三十四年所做出的功绩来说,依然称得上是个称职的天子。 这三十四年间,他先后经历了改立皇后、处死公主、驱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励精图治,终与天后武则天一同开创了盛世大唐的后贞观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