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會為克什米爾問題紛爭不休?

重返西藏


克什米爾地位問題,對於印、巴兩國來說都是一道流血傷口,在常年冰封的高海拔地區駐紮,兩國軍隊的士兵的損失率甚至高於戰時。

除去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雪山之上,為了穩定各自的佔領區,印巴兩國還在不斷恐嚇對方的態勢上加碼,以至於雙方都成了擁核國家。

那未來克什米爾問題將會如何發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先把這個火藥桶拆開仔細分析一下。

要知道,在這個極其危險的火藥桶中,不但裝著歷史因素、宗教信仰、民族感情,還裝著地緣政治和大國野心。

之所以形成了如此複雜的局面,還得從當年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個世界上曾經最牛逼的老大大英帝國就有步履蹣跚了,二十年後二戰,則乾脆將大英帝國最後一塊遮羞布拽了下來。

實力衰落的英帝國逐漸無力控制遍佈世界各地殖民地,收縮已經成了主旋律。雖然英屬印度號稱是“英女王皇冠上的明珠”,但對於這塊人口接近4億,面積4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英國也沒有力量繼續掌控下去了。

以大英帝國的邏輯,即便無力控制這麼大的地區,也得給當地人找點事兒幹,最好讓他們持續亂下去,這樣大家都得有求於宗主國,便於英國火中取栗。

按照英國人本來的計劃,想把印度支那按民族劃分成十幾個小國家,畢竟小國寡民比較好控制嘛!

但這種方案遭到了印度族的堅決反對,因為印度族主要分佈在恆河中上游,北有喜馬拉雅山、南有印度高原,西有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旁遮普人,東邊是恆河與雅魯藏布江下游的伊斯蘭孟加拉人。

如果按照民族分國家,印度族就會被堵成一個內陸國,而且南北受山脈阻擋,東西被宗教堵截,地理形勢和宗教環境之惡劣,比西亞的庫爾德人還慘。

所以,以甘地為首的印度國大黨堅決不接受這一計劃,他們的訴求是將全部英屬印度次大陸整合成一個國家。

這回輪到英國人不幹了,因為英國人發現甘地和尼赫魯的胃口,不但包含印度教徒佔多地區,還想把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錫金、法屬印度支那和葡屬印度支那地區,以及錫蘭(今斯里蘭卡,英國直屬殖民地)一口吞下。

估計時任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心裡想,“你丫吃什麼不衛生的東西了,胃口忒太大了吧?!不行!”

最終,英國決定以宗教信仰作為領土的劃分依據,這便是著名的“蒙巴頓方案”。

蒙巴頓方案從出臺到最終實施,只有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可以稱之為草率。這個草率的方案,頓時在印度支那掀起了狂瀾,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區的伊斯蘭教徒逃亡伊斯蘭教徒地區,反之亦然,其中不少人因為強制遷移因而淪為難民。

短時間內巨量人口的遷移,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兩教教徒之間發生了難以計數的衝突和暴動、屠殺以及報復。

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計,也有至少50萬人在衝突中喪生,1200萬人無家可歸,兩教之間因此埋下仇恨的種子。

印度雖然沒有獲得整個英屬印度的全部土地,也算沒白鬧騰。

今天我們都知道,加爾各答是印度第三大城市(僅次於孟買和新德里)。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加爾各答1772年開始就是英屬印度的首都,一直都是印度次大陸最繁華的地區。

雖然1911年,英國人將首都遷往新德里,但到印巴分治時,新德里依舊遠遠不如加爾各答繁華。如此重要的城市,又扼住恆河的出海口,聖雄甘地如何能甘心其旁落他人?

憑藉蒙巴頓方案中按照宗教信仰劃分土地的政策,印度成功的將孟加拉分成的東西兩個部分。

本來孟加拉地區伊斯蘭教徒比印度教徒多,但因為加爾各答地區長期作為英屬印度的首都,西方人在此推廣基督教,打壓伊斯蘭教導致印度教佔據了微弱的優勢。正是憑藉這一點,國大黨肢解了孟加拉地區後,加爾各答地區成了印度領土的一部分。

方案中還有一個地雷一直埋著,這就是“土邦問題”如何解決。

在英屬印度的政治版圖中,不但有11個英屬省,還有接近600個土邦像碎片一樣散落其間。

圖中白顏色的區域便是土邦管轄區

1947年印巴分治前夕,五百多個土邦管轄區,佔地114.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人,最大的土邦是海得拉巴土邦、朱納加德土邦和克什米爾土邦。

按照蒙巴頓方案,土邦享有特殊地位,可自己決定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任一自治領,克什米爾問題由此而來。

克什米爾全稱查謨-克什米爾,包含克什米爾谷和查謨平地,面積為19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

整個地區穆斯林人口占77%,印度教徒佔20%,其餘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雖然,穆斯林人口占據大多數,但克什米爾土邦王公是印度教徒。

按照蒙巴頓方案,“土邦地區歸屬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但實際上這是句非常含糊的話,什麼叫做“地理因素”,顯然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解讀。

比如印度南部德干高原上最大的土邦海德拉巴,面積8.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是土邦中人口最多的。該土邦80%以上的是印度教徒,但是王公卻是穆斯林,邦主米爾·奧斯曼·阿里汗企圖憑藉該邦巨大的實力,使海德拉巴成為獨立國家或者加入同宗同教的巴基斯坦。

但1948年9月13日,尼赫魯命令軍隊向海得拉巴發起進攻,經過100小時的戰鬥,土邦王公投降,海得拉巴土邦併入印度。

朱納加德土邦(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的情況與之類似,也是居民印度教徒佔大多數,但王公是穆斯林。當王公決定併入巴基斯坦時,印度教徒發動暴動,推翻了王公的統治,土邦經全民公決併入印度。

這兩個例子,都算是考慮了“地理和人民的因素”,巴基斯坦也只能忍了。

但當決定克什米爾歸屬問題時,克什米爾土邦王公摒棄了全民公決的方案,在1947年10月26日宣佈加入印度。次日,印度將軍隊空運到土邦首府斯利那加,這下巴基斯坦不幹了。

之前兩個土邦的歸屬考慮了民眾信仰多數的問題,等到了穆斯林佔多數的克什米爾,變成了土邦王公一言而決,雙重標準也太赤裸裸了吧?!

另外,克什米爾的戰略地位也確實很重要,作為兩國邊境接壤地區的制高點,印巴兩國都志在必得。

有志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尼赫魯曾非常直白的說道:“沒有克什米爾,印度就不會在中亞的政治舞臺上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同樣,巴基斯坦首任總理阿里·汗也說過:“克什米爾就像是巴基斯坦頭上的一頂帽子。如果我們允許印度取走我們頭上的這項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印度的擺佈。”

阿里·汗說的沒錯,克什米爾距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咫尺之遙,如果讓印度控制了這個地區,自上而下俯瞰伊斯蘭堡,估計巴基斯坦真得考慮遷都了。

克什米爾的亂局迅速點燃了這個火藥桶,誘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4萬印軍和5萬巴軍在克什米爾的深山溝谷之間大打出手。經過一年多的血戰,雙方都打得精疲力盡。

1948年1月20日,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雙方挺火,印巴雙方都買了各位大佬一個面子,表示接受聯合國的調解,並於1949年1月1日實現了停火。

隨著《卡拉奇協定》的簽訂,克什米爾地區的實際控制範圍劃定,印度控制了3/5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2/5的土地和1/4的人口,這就是印控克什米爾和巴控克什米爾的由來。

從此克什米爾就成了印巴之間的死結,兩國之後分別於1965年、1971年再度大打出手。尤其是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將巴基斯坦肢解,促成了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了孟加拉國。

連續的戰場受挫,不但讓伊斯蘭堡對印度極度忌憚,也讓巴基斯坦的民眾對印度人非常敵視,在巴基斯坦只要提起東邊的鄰居,幾乎人人都嗤之以鼻。

隨後的歲月了,克什米爾成了兩國控制與反控制、滲透與反滲透的棋局,活躍在崇山峻嶺之間的游擊隊,所謂克什米爾獨立運動都是印巴博弈的棋子,甚至兩國國內恐怖主義襲擊背後,都能看到克什米爾爭端的影子。克什米爾這道流血的傷口,在經過七十多年後,依舊時時迸裂著妖豔的血花。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期待您關注。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我覺得克什米爾有幾個重要價值:

第一,南亞主要水源地,不但有冰川,還是河流的源頭,人口大國水源是致命的,印巴不放手可以理解。控制了冰川,控制了河流源頭意義非常重大。

第二、地盤大了,可以作為戰略緩衝,對國家戰略有深遠意義。印度本來是平原國家,後來非要挺進到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希望有戰略縱深和緩衝,國家更容易長治久安。

第三、印度北上青藏高原的入口,如果沒有克什米爾,印度如果想北上,就得翻越終年白雪的喜馬拉雅山,這個難度大了點。現在印度在列城有飛機場,在班公錯有駐軍,一旦膽肥,就可以迅速佔領阿克賽欽高原,不但切斷了新藏交通,還挺進到了崑崙山,直接威脅河西走廊,為什麼中國即便不掌控藏南,也不敢放棄阿克賽欽,就是這個原因。

至於為什麼克什米爾地區紛爭不斷?

因為克什米爾都是穆斯林,願意歸附巴基斯坦,而宗主卻願意歸附印度,造成了執政者和老百姓的意向衝突,印度為了領土,也不講道義了,藉口執政者要歸附印度入侵克什米爾,佔領了穆斯林佔七成的克什米爾,這些地區的反抗聲浪一直沒有平息吧!印度消化下嚥也比較困難。巴基斯坦也是為了穆斯林的利益與印度爭。印度佔了大部分,巴基斯坦佔了少部分,東巴基斯坦被印度成功分裂出去,成了孟加拉國,這種仇恨會一直持續下去


燭光一點


英國殖民印度時,英國人有意識的利用了印度教徒、穆斯林之間的矛盾,比如1909年,英國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會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這就造成印度政治是以宗教作為劃分,不同宗教的人利益變得無法調和。

二戰後,英國希望調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但1944年印度教領袖甘地與穆斯林領袖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所以穆斯林領袖真納希望獨立建國,因為穆斯林人數較少,而民主選舉情況下會吃虧,穆斯林幾乎全都支持獨立建國。

(真納和甘地)

於是印巴開始分家,穆斯林多的邦加入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多的邦加入印度。於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開始大遷徙。

但克什米爾就出現問題了。克什米爾王公信奉印度教,但8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所以根據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王公想要加入印度。

後來上層王公就請求印度派兵進入克什米爾,巴基斯坦也以保護穆斯林的名義也出兵巴基斯坦,於是就打了起來,現在印度控制了大約52.5%的領土和大約75%的人口。


劉權林


是歷史遺留問題,而且通過戰爭也沒能徹底解決

被英國殖民時期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但是在近代卻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殖民,並事實上佔領。之後英國政府又從東印度公司手中接收了印度統治權,在1877年,英國女王更是加冕為印度帝國皇帝。

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分為兩個部分,即英屬印度和土邦國,英屬印度一共有11個省,土邦國數目則有550個之多,克什米爾就是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土邦國。土邦由王公統治,並受到英國政府的嚴密控制。

\t二戰結束後

英國無力繼續統治海外殖民地,此時印度民族意識已經覺醒,各方都要求獨立,所以英國政府就搞了“印巴分治”,將印度一分為二,這就是現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由來。

在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中,規定土邦可以選擇自己的歸屬國,由土邦的王公做決定,但是要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位置。這個規定其實已經限定了位於印巴兩國內部土邦的歸屬。

可是克什米爾情況卻很特殊,它作為一個大土邦,正好夾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所以既可以分到印度也可以分到巴基斯坦。

如果全民投票,那麼它80%的居民都會投巴基斯坦,因為宗教信仰相同;但是王公也有選擇權,基於宗教信仰,他會選印度,因為他信奉印度教。

引發戰爭爭奪

所以克什米爾的歸屬變成了一個難題。印巴雙方都認為自己對克什米爾有主權,並由此引發了三次印巴戰爭。印巴都有核武器,一旦印巴再次開戰,後果真的不堪設想。好在兩國有了核武器後都很剋制。

印度現在聲稱取消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在克什米爾地區逮捕了包括地區領導人在內的大批人士,並驅逐遊客,關閉學校,中斷當地的通訊和網絡服務,顯示出要一勞永逸拿下克什米爾的強硬態度。

目前全世界都在關注印巴在克什米爾的動向,畢竟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產生的衝突。


歷史乾貨鋪


半個多世紀以來,克什米爾問題始終是主導印巴關係的核心問題,是導致印巴軍事衝突不斷和越境恐怖活動頻繁的主要原因,也是南亞地區動盪的重要因素。在近十多年的時間裡,印巴因克什米爾問題引發的嚴重暴力衝突已造成數以萬計的人喪生,印巴軍隊在這一地區幾乎天天發生軍事交火,越境進行的暴力恐怖活動頻繁發生。克什米爾問題能否得到最終妥善解決,目前尚難得出樂觀的定論。但可以肯定,印巴關係中的克什米爾問題依然是左右印巴關係前景的核心因素,而印巴關係的走向又是南亞地區能否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因素。 自美國“9.11”事件後,針對全球恐怖主義活動的猖撅,聯合國及安理會通過一系列反恐決議,國際社會加大了反恐力度。隨著全球範圍恐怖活動的猖撅和反恐鬥爭的展開,世界局部地區性問題進一步突出。其中,在南亞克什米爾地區的軍事衝突和越境恐怖活動也不時升溫,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多,南亞地區安全形勢多次出現進一步惡化的趨勢。隨著印巴衝突的此伏彼起和升溫,印巴克什米爾地區衝突和恐怖暴力事件成為一段時期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同時南亞地區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也牽動著國際關係的各個方面。而印巴危機的根源不僅僅是“跨國恐怖主義”所致,印巴危機由來已久的主要根源還是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克什米爾的歷史問題是長期以來印巴關係中揮之不去的陰影,而目前印巴在克什米爾問題的和反恐問題上的嚴重分歧,既是歷史的延續,也是現實狀況的反映,因此克什米爾問題是多年來導致印巴關係複雜多變的基本因素。克什米爾問題是1947年印巴分治後遺留下來的歷史性問題,印巴分治按照“蒙巴頓方案”實施以來,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爭端也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其間,印巴爆發的三次大規模戰爭中有兩次圍繞在克什米爾問題上,而在該地區小規模武裝衝突始終不斷。1999年5月,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激烈的武裝衝突,在歷時兩個月的武裝衝突中雙方動用了軍用飛機等重型武器,雙方死傷人數近千人,這場軍事衝突幾乎釀成第四次大規模印巴戰爭。1999年印巴武裝衝突平息後,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交火依舊沒有間斷過,緊張氣氛得不到緩解。因此,克什米爾問題從歷史和現實看始終是印巴關係長期緊張和軍事對峙的主要頑症,是印巴衝突不斷的根源。長期以來,為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國際社會和印巴雙方進行過多次嘗試,但始終難以找到最終解決的途徑。

克什米爾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其主要原因是:

(一)錯綜複雜的民族和宗教問題,在克什米爾地區人口約有1300萬,其中穆斯林佔78%,印度教徒佔20%,其餘是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印巴分治以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為了擺脫印度的控制,反印鬥爭至今沒有停止過,並發動了多次反印武裝鬥爭,最終都被印度鎮壓了,就此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軍事摩擦從未平息過,主張克什米爾地區獨立的極端組織也未停止過恐怖活動。長期以來,在克什米爾地區的錯綜複雜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形成了印巴兩國關係的高度對立,民族和宗教間的糾紛也愈演愈烈,克什米爾地區的民族和宗教問題成為克什米爾問題難以解決的主要根源之一。

(二)克什米爾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克什米爾地區的地理位置對印巴兩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連接著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是印巴兩國的戰略重地。對於印度,該地區可以藉助減緩東邊的“威脅”和防止西邊穆斯林勢力蔓延;對於巴基斯坦,克什米爾被視為國家安全的重要防線,一旦失去克什米爾巴將處在印度的包圍之中,在戰略上將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從國家安全和對外戰略的角度考慮,印巴在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上各不相讓。為了確保戰略上的優勢,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部署了大量的軍隊,形成了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長期軍事對抗,加大了克什米爾問題解決的難度。

(三)印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嚴重分歧,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上存在著難以調解的嚴重分歧。巴基斯坦認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兩個不同的民族,穆斯林佔大多數的克什米爾如果歸屬印度,巴基斯坦作為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的完整性將不存在。印度則認為,印度教和穆斯林雖然信仰各異,但同屬一個民族,反對穆斯林的“宗教立國”的主張,堅持印度是一個民族的理論。同時,由於印度是一個多部族、多宗教國家,因此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始終反對巴基斯坦將克什米爾國際化,反對國際社會的介入,擔心國際社會的介入有可能導致印度的“巴爾幹化”。

(四)地區恐怖活動猖獗,穆斯林極端組織主張克什米爾地區獨立和採取的恐怖活動使克什米爾問題更加複雜化。近年來,主張克什米爾地區獨立的穆斯林極端組織在克什米爾地區頻繁活動,並製造了多起恐怖事件,從而使印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爭端更為激烈。長期以來,為了爭奪克什米爾,印巴雙方在軍事上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軍備競賽。自1998年印巴兩國相繼進行核試驗後,在導彈試驗和常規武器方面的軍備競賽曾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擔憂。而當前,雖然印巴危機的核心仍舊是圍繞克什米爾,但由克什米爾問題引發的“跨界恐怖主義”帶來的多次印巴關係危機,是阿富汗戰爭爆發後印巴衝突的突出問題。由於阿富汗戰爭後印巴局勢受國際和地區恐怖主義活動影響趨於嚴峻,形勢的發展有可能進一步惡化,不僅隨時可能引發印巴之間的大規模衝突或戰爭,而且將有可能導致有關國家內部的動盪,給南亞地區安全形勢增添新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在克什米爾問題上,除了歷史上的多種因素外,恐怖主義的泛濫也使克什米爾地區局勢持續動盪,問題更趨複雜化。

(五)民族和宗教情緒失控,由於克什米爾地區民族和宗教爭端長達半個多世紀,各種新舊矛盾盤根錯節,無論是根深蒂固的歷史矛盾,還是後來出現的新矛盾,使克什米爾地區民族和宗教衝突更具有複雜性,許多問題非印巴政府所能控制和解決。克什米爾地區經歷了多次圍繞歸屬問題的戰爭,固有的民族和宗教情緒一直延續至今,這種帶有歷史痕跡、極為強烈民族和宗教色彩的地區衝突,是印巴政府始終難以控制形勢的重要原因之一。從現實的情況看,越境恐怖活動是導致近年來克什米爾地區動盪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些恐怖活動又往往帶有極端民族主義成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