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假设有这样一个场景:你的体检报告出来,发现自己体重超标了。往镜前一站,你痛苦地承认,肚子上有了赘肉,腰也变粗了,原本标志性的瓜子脸,如今却出现了双下巴,接下去你会怎么做呢?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身材,你暗暗发誓,从此将告别垃圾食品,你把家里的巧克力和薯片倒进了垃圾桶,并决定以后的午餐只吃色拉。你给自己制定了详尽的减肥计划,包括一张饮食清单与运动时间表。为确保计划实施,你还办理了一张健身房的VIP卡,在付钱的一刹那,你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重生。

然而,事实并没有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你的色拉套餐吃了一个星期就变得难以下咽。健身房所带来的新鲜感也只维系了两个月。每天的工作已经让你精疲力尽,如今却还得忍受饥饿感与浑身酸痛的折磨。

终于,你再次向现实投降。你又吃上了垃圾食品,又开始熬夜睡懒觉,当初辛辛苦苦制定的减肥计划,如今则被你束之高阁。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1/8 彭特兰的实验

以上这一幕我们并不陌生。对于很多人而言,减肥大业就如同大量的读书计划、学习计划或者跳槽计划一样,雷声大雨点小,坚持了没多久便沦为“烂尾工程”。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人会归咎于我们的意志力,是啊,减肥失败,除了自己意志力薄弱,还能怪谁呢?

然而,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阿莱克斯·彭特兰教授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在实验中,他在所有参与者的手机里安装了一款软件,对这些人的社交行为做实时跟踪。前后共采集了超过50万个小时的数据。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彭特兰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是人的体重和他所在社交圈的关系。他发现,一个人体重的改变,与他和同伴的接触频率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兄弟或者闺蜜很胖,你在大概率上也会变成一个胖子。

这种情况在婚姻中也很常见,假如你的老公身材发福,那么你的身材也将岌岌可危。在现实中,我就见过不少类似的夫妻,老婆胖,老公也胖。反过来,要瘦也一起瘦。有学者甚至认为,夫妻相处时间长之后,不仅生活习惯会相同,甚至连长相也会趋于一致!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其实不难理解,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自然而然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如果你身边的人都爱吃零食,你也会被他们带着一起吃零食。如果你的朋友们都爱健身,你也会成为健身房的常客。如果你整天与工作狂在一起,你迟早会认为准时下班是一种罪恶。

彭特兰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一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身边的同伴塑造的。

2/8 快思考和慢思考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出了“快思考”与“慢思考”两个概念。如今,这对概念在行为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大行其道,成为了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一把钥匙。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丹尼尔·卡尼曼

所谓快思考,是一种直觉性的思考,它主要受经验的影响。这里的经验及来自个人的亲身经历,也来自对他人的直接模仿。与快思考对应的是慢思考,他依靠人的推理能力,也更消耗能量。

快思考与慢思考犹如两套电脑程序,快思考是天性的伙伴,而慢自考则作为理性的盟友。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并行不悖。但也时常会发生冲突。

举个例子,你肚子饿了,发现桌上有一块巧克力,快思考告诉你,巧克力能够补充能量,而且美味可口,应该赶紧吃一块。然而,就在你拆开包装纸的时候,慢思考又告诉你,巧克力多吃就会发胖,说好的减肥大业呢?说好的苗条身材呢?最终,理性战胜了欲望,让你慢慢地放下了巧克力。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很多人之所以减肥失败,就因为他们只看到慢思考的力量,却低估了快思考的强大。根据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说法,人的欲望是一头大象,而理性则是一名骑象人。人虽时刻想驾驭这头大象,但他的力量过于薄弱,以至于只能任由大象横冲直撞。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既然如此,快思考岂不是特别不靠谱?但事实上。我们日常所做的大多数决策,都是快思考的产物,而且基本上都挺靠谱的。正如卡尼曼所说的,理性推理耗时耗力,它更适合处理复杂的信息。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剩下的部分,交给直觉就足够了。

但你可能还是会觉得,虽然快思考没有那么不靠谱,但终究比慢思考“低一等”。真的是这样呢?显然,这是低估了直觉在社交中所发挥的作用。

3/8 社会网络教会了我们说话

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强大的学习能力。而人类作为一种社群性动物,是养成这项能力的关键。

那么,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来自于直觉还是理性呢?你可能认为是后者,恰恰相反,直觉对学习的帮助更大。

这里的直觉,主要来自于我们和他人的接触与沟通,它让我们下意识地从别人的行为中模仿并学习。事实证明,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更有效,而且也能更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

举个例子,每个婴儿都得学习说话,请问他们是怎么学的?是拿着一本词典,就像背英语单词一样反复训练吗?根本不是,他们是从对大人的模仿,以及频繁的日常对话学会这门复杂技巧的。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婴儿的思考发育尚不健全,但他们却能在五岁左右就学会完整地说话,而且终生不会退化。没有人专门学习过自己的母语,但每个人都能很好地掌握它。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从小就把我们置于一个特殊的语言网络中。

相反,我们学习外语的效率就要慢的多,因为学外语依靠的不是直觉,而是推理,我们得从母语中找到对应,才能明白一个外语单词所表达的意思。学外语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为我们缺乏母语的交流环境,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通过直觉进行快速地学习。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社交网络能促进习惯的养成,它比单纯的说教,或者刻意练习要管用得多。不仅学外语是这样,掌握任何一门知识或技能,乃至读书取得好成绩无不如此。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想让孩子上好学校的原因,他们看中的不仅是那里的师资与环境,更因为在好学校中,他们的孩子能和优秀的同伴一起学习。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很多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单纯依靠人的意志力。事实证明,群体的力量要比个体强大得多。因为在群体中,模仿他人是件很容易的事,甚至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不仅如此,在群体中获得的激励,也比其他的激励方式更有效。

4/8 社群激励我们好好学习

提到激励,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物质奖励。比如给努力工作的员工加工资,给比赛中的优胜者提供丰厚的奖金等等。但事实上,来自群体的非物质激励,往往能更好地促进个人成长。

为了理解这点,让我们回到儿时的课堂。不少人都见识过学霸,不妨回忆一下,是什么让一个孩子拼了命地努力学习?是物质激励吗?显然不是,即便你期末考拿了一百分,你能获得的奖赏,顶多也就是暑期里获得一趟出国旅行的机会,或者让父母在年底时为你买一台新的iphone。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当然,你可以说,学霸们之所以刻苦勤奋,主要是为了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学校。这固然没错,但这类激励是间接地,只能算作长期目标。对学霸而言,最好的激励方式来自于排名。

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通过考试来体现,而由考试分数所产生的排名,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荣誉感和紧迫感。如果你的分数高,就证明你比别人聪明,你不仅能得到老师的赞扬,还能被同学们羡慕,甚至被异性所迷恋。反之,如果你的考试成绩差,你在班级里就会沦为一个边缘角色。而很多人,特别是学霸,尤其在乎这一点。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所以,激发学霸们挑灯夜战的内在驱动力不是别的,而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同伴 。

你也许会说,学生嘛,那都是未成年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非物质激励是否有效呢?回答是肯定的。

5/8 其他非物质激励手段

这几年,不少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他们在非洲投资建厂,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工厂无法准时开工。

很多非洲工人没有时间观念,对他们而言,准时上下班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有的人直到中午才上班,有的人下午两点就回家了。如果在工作中遇到突发事件,比如邻居家生孩子了,他们会集体停下手中的活,一起去看热闹。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为此,工厂方面想过各种方法,比如设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奖励按时上班的员工,开除迟到早退的懒汉,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你可能根本想不到,厂方采用了过去我们国企最常用的方式——给员工佩戴大红花。

对于按时上班,并保持高出勤率的员工,厂方会按季度给他们评劳模,发奖状,并在胸前带上大红花。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奖状送到工人所在的村子里,一路敲锣打鼓,大鸣大放,让全村的人都知道,他们村子里出了个劳模。

没想到这招还真的管用,那些获得奖状的员工,会把它挂在自家墙上,当做宝贝一般炫耀,他的家人也感到无比骄傲。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没过多久,大家便按时上班,迟到早退的现象大大减少,工厂终于开始正常运转。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荣誉感能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因为他的优秀可以被所有人看到,一传十,十传百,劳模的美名传天下。正是他所在的社会网络,把他的优秀给放大了。

非物质激励不仅对非洲的工人有效,对于像教师这样的知识工作者同样如此。

我有个朋友在教育领域工作,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算很高,他们也无法像企业员工那样获得频繁的加薪奖励。为了让老师更努力地工作,教育系统就设计了很多非物质的激励方式,包括各种职称、荣誉和称号。比如特级教师、师德标兵,以及形形色色的学科带头人等等。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这位朋友告诉我,这些称号对于老师的价值,如同网络游戏里的勋章,每获得一个称号,他就有机会往上升一级,也更有可能在未来晋升学校的管理层,因为这意味着,老师的能力得到了教育系统的认可。不仅如此,他的声名也将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回报。在社会上,人们对特级教师的尊敬,不亚于大学教授和企业老总。

6/8 来自社群的网络效应

诸如学业成绩的排名,星级员工的称号,模范标兵的奖状,这些非物质激励手段背后的机制,皆来自社会网络的认同。研究发现,此类激励手段的有效性,是传统个体激励手段的4倍,如果一个人所在圈子的成员互动性较强(比如小村庄、教育系统或集团公司),效果将是传统手段的8倍。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那么,是什么让社会网络激励拥有如此大的威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很多人渴望被人崇拜,对强者的模仿也是人的本能,这是社会网络激励的前提条件。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首先,对于物质手段而言,它的激励效果是有限的。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叫做边际效用递减,说的是一个人在口渴时给他喝一杯可乐,他会觉得很爽,可是让他不停地喝了可乐,他就会想吐。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今年癜年终奖拿了两万块,你会很有成就感。但如果你连续五年都拿这个数,两万块对你而言就跟不存在一样。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所以,物质激励面临着一个根本的困境,就是人的物欲是无法满足的,一旦他有了一些,他就希望得到更多。可对于大多数人,物质回报不可能无限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老板给员工开了很高的工资,甚至予以股权激励,他们也未必能始终替企业卖命工作。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但来自社群的认同激励就不一样了,通常情况下,非物质激励的成本比较低,但是效果却很显著。更重要的是,与物质激励相比,声誉的传播还能带来网络效应,当你拥有了名声,你将获得更大的名声。当你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你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正因为社会成员之间会相互沟通,相互模仿,才让网络效应有了这种滚雪球似的效果。如果你的朋友都在抢购某个爆款化妆品,你也会跟着下单。如果他们都在谈论某个娱乐明星,你也会关注他的微博。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在某些领域,好的声誉是高回报的前提。娱乐圈里,一线演员的收入是普通演员的几十倍,这些高收入并非来自于演技,而是他们的影响力。同样的例子在演艺界、文学界乃至科学界均有发生。正如科学家巴拉巴西所言,真正成就你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你所在的社会网络。

7/8 网络激励的局限

社会网络,不仅能有效地激励人们学习和工作,还能成为个人成就的放大器,为他带来远高于无名之辈的回报。那么,这种激励方式有没有局限性呢?当然是有的。

我们还是以中学生为例,眼下有很多人都在提倡小班化教学,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激发创新的火花。然而,小班化教学尽管初衷是好的,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同质化很严重。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中学阶段,人的阅历有限,全班几十个同学,大家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乃至价值观都是相似的。虽然在性格与学习能力上有所差异,但这种差异还不足以形成多样性。这就意味着,这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过是把类似的观点和知识不断重复,不太可能产生有价值的新想法。

因为每个人的经验有限,他们能为别人提供的帮助也很有限。相比之下,类似于MBA这种面向社会成员的课堂,反而能产生更有趣的互动。因为MBA课堂上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会把不同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带来分享,从而拓宽彼此的视野,甚至酝酿出合作的机会。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在企业内部,多样性同样重要。如果企业成员是同质化的,那么彼此的鼓励的确能产生很好的激励效果,但长此以往,企业里就无法听到不同的声音,老板说什么,底下就一呼百应,这对企业发展当然不是好事。管理学中把这叫做“回声效应”。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在互联网世界,“回声效应”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在社交媒体上,政见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由于相互影响,更容易催生极端的政治观点,比如极左或者极右。不仅如此,“回声效应”会使人变得非理性,导致网络暴力泛滥,使舆论空间被人为地绑架。

8/8 总结

社会网络的威力无穷,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人类因网络而生,但网络也可能毁灭我们。网络既是好习惯,好想法的放大器,也会成为偏见和愚昧的放大器。网络会让个体变得更加聪明,也会使群体变得更加愚蠢。

如果你希望减肥成功,最好的办法是多认识一些身材苗条的朋友,并与他们朝夕相处。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绩优秀,最好是让他与一群聪明的孩子在一起读书,这样会使他变得更优秀。如果你想拥有更强的业务能力,最好是加入一家大公司,与高手共事,会让你成长地更快。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不过,你加入的圈子也可能是同质化的,甚至会带来不少坏习惯。比方说,你孩子的同学都很聪明,但他们花钱也大手大脚,而且热衷攀比。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把消费名牌当做天经地义的事情。你所在的公司尽管规模不小,但是死气沉沉,大伙都把领导的话当做圣旨,甚至把吹牛拍马作为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公司染上了严重的大企业病,早已变得步履蹒跚,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忽略社会网络的另一项特质,那就是多样性。如果你的朋友圈里都是和你类似的人,无论他们多么优秀,也无法给你带来太大的改变。所以在适当的时候,你得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拥抱这个大世界。

所有历史上的伟大创新,都不是集体主义的产物,而是怀疑和反叛的结果。优秀的企业,就是在组织的多样性与趋同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杰出企业家的工作,不是画地为牢,指导员工做这个做那个,而是像柳传志所说的,“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以个体的成长,换得公司的基业长青。

一个人的成长由什么所决定

虽然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但掌握多种知识工具的人,显然比只有单一知识的人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虽然企业用人不是多多益善,但各种各样的员工所形成的组织网络,肯定能比一群马屁精或者应声虫带来更多的惊喜。我们需要目标一致,但我们更希望求同存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