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假設有這樣一個場景:你的體檢報告出來,發現自己體重超標了。往鏡前一站,你痛苦地承認,肚子上有了贅肉,腰也變粗了,原本標誌性的瓜子臉,如今卻出現了雙下巴,接下去你會怎麼做呢?

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身材,你暗暗發誓,從此將告別垃圾食品,你把家裡的巧克力和薯片倒進了垃圾桶,並決定以後的午餐只吃色拉。你給自己制定了詳盡的減肥計劃,包括一張飲食清單與運動時間表。為確保計劃實施,你還辦理了一張健身房的VIP卡,在付錢的一剎那,你感覺自己彷彿獲得了重生。

然而,事實並沒有按照預定的方向發展。你的色拉套餐吃了一個星期就變得難以下嚥。健身房所帶來的新鮮感也只維繫了兩個月。每天的工作已經讓你精疲力盡,如今卻還得忍受飢餓感與渾身痠痛的折磨。

終於,你再次向現實投降。你又吃上了垃圾食品,又開始熬夜睡懶覺,當初辛辛苦苦制定的減肥計劃,如今則被你束之高閣。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1/8 彭特蘭的實驗

以上這一幕我們並不陌生。對於很多人而言,減肥大業就如同大量的讀書計劃、學習計劃或者跳槽計劃一樣,雷聲大雨點小,堅持了沒多久便淪為“爛尾工程”。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多人會歸咎於我們的意志力,是啊,減肥失敗,除了自己意志力薄弱,還能怪誰呢?

然而,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阿萊克斯·彭特蘭教授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做過一項有趣的研究,在實驗中,他在所有參與者的手機裡安裝了一款軟件,對這些人的社交行為做實時跟蹤。前後共採集了超過50萬個小時的數據。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彭特蘭重點關注的課題之一,是人的體重和他所在社交圈的關係。他發現,一個人體重的改變,與他和同伴的接觸頻率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兄弟或者閨蜜很胖,你在大概率上也會變成一個胖子。

這種情況在婚姻中也很常見,假如你的老公身材發福,那麼你的身材也將岌岌可危。在現實中,我就見過不少類似的夫妻,老婆胖,老公也胖。反過來,要瘦也一起瘦。有學者甚至認為,夫妻相處時間長之後,不僅生活習慣會相同,甚至連長相也會趨於一致!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其實不難理解,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自然而然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如果你身邊的人都愛吃零食,你也會被他們帶著一起吃零食。如果你的朋友們都愛健身,你也會成為健身房的常客。如果你整天與工作狂在一起,你遲早會認為準時下班是一種罪惡。

彭特蘭的研究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一個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身邊的同伴塑造的。

2/8 快思考和慢思考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出了“快思考”與“慢思考”兩個概念。如今,這對概念在行為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大行其道,成為了我們理解人類行為的一把鑰匙。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丹尼爾·卡尼曼

所謂快思考,是一種直覺性的思考,它主要受經驗的影響。這裡的經驗及來自個人的親身經歷,也來自對他人的直接模仿。與快思考對應的是慢思考,他依靠人的推理能力,也更消耗能量。

快思考與慢思考猶如兩套電腦程序,快思考是天性的夥伴,而慢自考則作為理性的盟友。在大多數情況下,兩者並行不悖。但也時常會發生衝突。

舉個例子,你肚子餓了,發現桌上有一塊巧克力,快思考告訴你,巧克力能夠補充能量,而且美味可口,應該趕緊吃一塊。然而,就在你拆開包裝紙的時候,慢思考又告訴你,巧克力多吃就會發胖,說好的減肥大業呢?說好的苗條身材呢?最終,理性戰勝了慾望,讓你慢慢地放下了巧克力。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很多人之所以減肥失敗,就因為他們只看到慢思考的力量,卻低估了快思考的強大。根據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的說法,人的慾望是一頭大象,而理性則是一名騎象人。人雖時刻想駕馭這頭大象,但他的力量過於薄弱,以至於只能任由大象橫衝直撞。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說到這你可能會問,既然如此,快思考豈不是特別不靠譜?但事實上。我們日常所做的大多數決策,都是快思考的產物,而且基本上都挺靠譜的。正如卡尼曼所說的,理性推理耗時耗力,它更適合處理複雜的信息。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剩下的部分,交給直覺就足夠了。

但你可能還是會覺得,雖然快思考沒有那麼不靠譜,但終究比慢思考“低一等”。真的是這樣呢?顯然,這是低估了直覺在社交中所發揮的作用。

3/8 社會網絡教會了我們說話

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長,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強大的學習能力。而人類作為一種社群性動物,是養成這項能力的關鍵。

那麼,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來自於直覺還是理性呢?你可能認為是後者,恰恰相反,直覺對學習的幫助更大。

這裡的直覺,主要來自於我們和他人的接觸與溝通,它讓我們下意識地從別人的行為中模仿並學習。事實證明,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更有效,而且也能更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

舉個例子,每個嬰兒都得學習說話,請問他們是怎麼學的?是拿著一本詞典,就像背英語單詞一樣反覆訓練嗎?根本不是,他們是從對大人的模仿,以及頻繁的日常對話學會這門複雜技巧的。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嬰兒的思考發育尚不健全,但他們卻能在五歲左右就學會完整地說話,而且終生不會退化。沒有人專門學習過自己的母語,但每個人都能很好地掌握它。因為我們的成長環境,從小就把我們置於一個特殊的語言網絡中。

相反,我們學習外語的效率就要慢的多,因為學外語依靠的不是直覺,而是推理,我們得從母語中找到對應,才能明白一個外語單詞所表達的意思。學外語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為我們缺乏母語的交流環境,也就是說,我們無法通過直覺進行快速地學習。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社交網絡能促進習慣的養成,它比單純的說教,或者刻意練習要管用得多。不僅學外語是這樣,掌握任何一門知識或技能,乃至讀書取得好成績無不如此。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家長想讓孩子上好學校的原因,他們看中的不僅是那裡的師資與環境,更因為在好學校中,他們的孩子能和優秀的同伴一起學習。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很多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單純依靠人的意志力。事實證明,群體的力量要比個體強大得多。因為在群體中,模仿他人是件很容易的事,甚至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不僅如此,在群體中獲得的激勵,也比其他的激勵方式更有效。

4/8 社群激勵我們好好學習

提到激勵,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物質獎勵。比如給努力工作的員工加工資,給比賽中的優勝者提供豐厚的獎金等等。但事實上,來自群體的非物質激勵,往往能更好地促進個人成長。

為了理解這點,讓我們回到兒時的課堂。不少人都見識過學霸,不妨回憶一下,是什麼讓一個孩子拼了命地努力學習?是物質激勵嗎?顯然不是,即便你期末考拿了一百分,你能獲得的獎賞,頂多也就是暑期裡獲得一趟出國旅行的機會,或者讓父母在年底時為你買一臺新的iphone。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當然,你可以說,學霸們之所以刻苦勤奮,主要是為了將來能考上一所好學校。這固然沒錯,但這類激勵是間接地,只能算作長期目標。對學霸而言,最好的激勵方式來自於排名。

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通過考試來體現,而由考試分數所產生的排名,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榮譽感和緊迫感。如果你的分數高,就證明你比別人聰明,你不僅能得到老師的讚揚,還能被同學們羨慕,甚至被異性所迷戀。反之,如果你的考試成績差,你在班級裡就會淪為一個邊緣角色。而很多人,特別是學霸,尤其在乎這一點。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所以,激發學霸們挑燈夜戰的內在驅動力不是別的,而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同伴 。

你也許會說,學生嘛,那都是未成年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非物質激勵是否有效呢?回答是肯定的。

5/8 其他非物質激勵手段

這幾年,不少中國企業進軍海外市場,他們在非洲投資建廠,卻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工廠無法準時開工。

很多非洲工人沒有時間觀念,對他們而言,準時上下班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有的人直到中午才上班,有的人下午兩點就回家了。如果在工作中遇到突發事件,比如鄰居家生孩子了,他們會集體停下手中的活,一起去看熱鬧。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這樣下去可不是辦法。為此,工廠方面想過各種方法,比如設立嚴格的獎懲制度,獎勵按時上班的員工,開除遲到早退的懶漢,可是效果並不理想。

最後是怎麼解決的呢?你可能根本想不到,廠方採用了過去我們國企最常用的方式——給員工佩戴大紅花。

對於按時上班,並保持高出勤率的員工,廠方會按季度給他們評勞模,發獎狀,並在胸前帶上大紅花。不僅如此,他們還把獎狀送到工人所在的村子裡,一路敲鑼打鼓,大鳴大放,讓全村的人都知道,他們村子裡出了個勞模。

沒想到這招還真的管用,那些獲得獎狀的員工,會把它掛在自家牆上,當做寶貝一般炫耀,他的家人也感到無比驕傲。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沒過多久,大家便按時上班,遲到早退的現象大大減少,工廠終於開始正常運轉。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榮譽感能激發人們的進取心,因為他的優秀可以被所有人看到,一傳十,十傳百,勞模的美名傳天下。正是他所在的社會網絡,把他的優秀給放大了。

非物質激勵不僅對非洲的工人有效,對於像教師這樣的知識工作者同樣如此。

我有個朋友在教育領域工作,眾所周知,中小學教師的工資不算很高,他們也無法像企業員工那樣獲得頻繁的加薪獎勵。為了讓老師更努力地工作,教育系統就設計了很多非物質的激勵方式,包括各種職稱、榮譽和稱號。比如特級教師、師德標兵,以及形形色色的學科帶頭人等等。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這位朋友告訴我,這些稱號對於老師的價值,如同網絡遊戲裡的勳章,每獲得一個稱號,他就有機會往上升一級,也更有可能在未來晉升學校的管理層,因為這意味著,老師的能力得到了教育系統的認可。不僅如此,他的聲名也將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回報。在社會上,人們對特級教師的尊敬,不亞於大學教授和企業老總。

6/8 來自社群的網絡效應

諸如學業成績的排名,星級員工的稱號,模範標兵的獎狀,這些非物質激勵手段背後的機制,皆來自社會網絡的認同。研究發現,此類激勵手段的有效性,是傳統個體激勵手段的4倍,如果一個人所在圈子的成員互動性較強(比如小村莊、教育系統或集團公司),效果將是傳統手段的8倍。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那麼,是什麼讓社會網絡激勵擁有如此大的威力?從心理學的角度,很多人渴望被人崇拜,對強者的模仿也是人的本能,這是社會網絡激勵的前提條件。但是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首先,對於物質手段而言,它的激勵效果是有限的。經濟學有一個基本的規律,叫做邊際效用遞減,說的是一個人在口渴時給他喝一杯可樂,他會覺得很爽,可是讓他不停地喝了可樂,他就會想吐。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今年癜年終獎拿了兩萬塊,你會很有成就感。但如果你連續五年都拿這個數,兩萬塊對你而言就跟不存在一樣。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所以,物質激勵面臨著一個根本的困境,就是人的物慾是無法滿足的,一旦他有了一些,他就希望得到更多。可對於大多數人,物質回報不可能無限增加。這也是為什麼,即便老闆給員工開了很高的工資,甚至予以股權激勵,他們也未必能始終替企業賣命工作。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但來自社群的認同激勵就不一樣了,通常情況下,非物質激勵的成本比較低,但是效果卻很顯著。更重要的是,與物質激勵相比,聲譽的傳播還能帶來網絡效應,當你擁有了名聲,你將獲得更大的名聲。當你獲得了一部分人的認可,你將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正因為社會成員之間會相互溝通,相互模仿,才讓網絡效應有了這種滾雪球似的效果。如果你的朋友都在搶購某個爆款化妝品,你也會跟著下單。如果他們都在談論某個娛樂明星,你也會關注他的微博。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在某些領域,好的聲譽是高回報的前提。娛樂圈裡,一線演員的收入是普通演員的幾十倍,這些高收入並非來自於演技,而是他們的影響力。同樣的例子在演藝界、文學界乃至科學界均有發生。正如科學家巴拉巴西所言,真正成就你的不是個人能力,而是你所在的社會網絡。

7/8 網絡激勵的侷限

社會網絡,不僅能有效地激勵人們學習和工作,還能成為個人成就的放大器,為他帶來遠高於無名之輩的回報。那麼,這種激勵方式有沒有侷限性呢?當然是有的。

我們還是以中學生為例,眼下有很多人都在提倡小班化教學,認為這種學習方式有助於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激發創新的火花。然而,小班化教學儘管初衷是好的,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同質化很嚴重。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中學階段,人的閱歷有限,全班幾十個同學,大家的生活經歷、知識結構乃至價值觀都是相似的。雖然在性格與學習能力上有所差異,但這種差異還不足以形成多樣性。這就意味著,這種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不過是把類似的觀點和知識不斷重複,不太可能產生有價值的新想法。

因為每個人的經驗有限,他們能為別人提供的幫助也很有限。相比之下,類似於MBA這種面向社會成員的課堂,反而能產生更有趣的互動。因為MBA課堂上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會把不同的經驗和知識背景帶來分享,從而拓寬彼此的視野,甚至醞釀出合作的機會。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在企業內部,多樣性同樣重要。如果企業成員是同質化的,那麼彼此的鼓勵的確能產生很好的激勵效果,但長此以往,企業裡就無法聽到不同的聲音,老闆說什麼,底下就一呼百應,這對企業發展當然不是好事。管理學中把這叫做“回聲效應”。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在互聯網世界,“回聲效應”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在社交媒體上,政見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由於相互影響,更容易催生極端的政治觀點,比如極左或者極右。不僅如此,“回聲效應”會使人變得非理性,導致網絡暴力氾濫,使輿論空間被人為地綁架。

8/8 總結

社會網絡的威力無窮,但它並不是萬能的。人類因網絡而生,但網絡也可能毀滅我們。網絡既是好習慣,好想法的放大器,也會成為偏見和愚昧的放大器。網絡會讓個體變得更加聰明,也會使群體變得更加愚蠢。

如果你希望減肥成功,最好的辦法是多認識一些身材苗條的朋友,並與他們朝夕相處。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績優秀,最好是讓他與一群聰明的孩子在一起讀書,這樣會使他變得更優秀。如果你想擁有更強的業務能力,最好是加入一家大公司,與高手共事,會讓你成長地更快。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不過,你加入的圈子也可能是同質化的,甚至會帶來不少壞習慣。比方說,你孩子的同學都很聰明,但他們花錢也大手大腳,而且熱衷攀比。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把消費名牌當做天經地義的事情。你所在的公司儘管規模不小,但是死氣沉沉,大夥都把領導的話當做聖旨,甚至把吹牛拍馬作為最基本的“業務能力”。公司染上了嚴重的大企業病,早已變得步履蹣跚,喪失了創新的能力。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忽略社會網絡的另一項特質,那就是多樣性。如果你的朋友圈裡都是和你類似的人,無論他們多麼優秀,也無法給你帶來太大的改變。所以在適當的時候,你得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擁抱這個大世界。

所有歷史上的偉大創新,都不是集體主義的產物,而是懷疑和反叛的結果。優秀的企業,就是在組織的多樣性與趨同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傑出企業家的工作,不是畫地為牢,指導員工做這個做那個,而是像柳傳志所說的,“定戰略、搭班子、帶隊伍”,以個體的成長,換得公司的基業長青。

一個人的成長由什麼所決定

雖然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但掌握多種知識工具的人,顯然比只有單一知識的人能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雖然企業用人不是多多益善,但各種各樣的員工所形成的組織網絡,肯定能比一群馬屁精或者應聲蟲帶來更多的驚喜。我們需要目標一致,但我們更希望求同存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