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楊-米爾斯理論博大精深被稱為“標準模型”,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基變偶不變


這個問題暗設了博大精深的理論就一定獲得諾貝爾獎。所以質疑沒有獲得諾獎的楊米爾斯理論的博大精深,或者質疑諾獎的公正性。

那麼我們來看看另一個更加極端的案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無論是狹義相對論,還是廣義相對論--都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愛因斯坦獲獎的成就是光電效應,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而不是他最博大精深的相對論。

因此,博大精深的理論不一定獲得諾獎,沒什麼奇怪的。諾獎缺失掉一些重大成果,迄今也是最有價值的科學獎項。


明日Will


其實這裡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什麼是楊米爾斯理論

其實,楊米爾斯理論有時候被過分誇大了許多許多。很多人都說楊振寧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之一。但是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他還只是“愛因斯坦之後”的偉大科學家,這不代表他真的做了和愛因斯坦一樣的事情。愛因斯坦是提出了一套理論體系,幾乎以一人之力構建了相對論。

而楊振寧呢?他和米爾斯的理論其實只是一個骨架,更確切地說只是一個數學框架(模型)。在這個骨架裡其實很有很多需要查缺補漏的地方,他並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理論。而且,其實當年楊振寧在給物理學家講解他的楊米爾斯理論時,有個叫泡利的科學家尖銳地指出了一個問題“質量”,當時楊振寧在臺上都說不出話來。是的,整個理論的問題就在於“粒子的質量”問題,楊米爾斯理論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同一時期的泡利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只是他被“粒子質量”問題所困擾,所以並沒有發表該論文。

後來,隨著粒子物理學發展,希格斯等人提出了相應的理論,並填補了之前楊米爾斯理論的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也就是“粒子的質量問題”,楊米爾斯理論的價值才被顯現出來,在這個框架下,現代粒子標準模型被提出,並且統一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作用。

所以,說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最先提出了基礎框架,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問題的,首先是框架本身有問題,其實當時代也有人做了一樣的研究,只是覺得有問題而沒有發表。

諾貝爾獎的潛規則

其次,我們都知道楊振寧拿過諾獎,是對稱性破缺(宇稱不守恆),這個論文一發表,他們知道吳健雄來做實驗驗證,並且當年就完成了驗證,第二年他們就獲了獎。

也就是說,楊振寧其實拿到了1/2的諾獎。而諾獎其實有規定一個人在一個領域最好不要超過1個獎,所以,如果要頒給楊振寧楊米爾斯理論的諾獎,那就是再給他1/2,其實也是符合要求的。可問題是,米爾斯已經去世了。所以,再頒獎,楊振寧是要拿到1個獎的。1+1/2=1.5>1,所以超過了這個潛規則的要求。因此諾獎不大可能再給他頒獎。其實有很多科學家都有這個問題,比如:愛因斯坦。如果按照成就來看,他至少拿6個,可是他也只得到了1個而已。

最後,我要說,其實楊振寧的成就不需要諾獎來錦上添花了,他完全配得上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鍾銘聊科學


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原因

楊米爾斯理論

其實楊米爾斯理論是早於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提出來的。但是當時整個理論本質上是一個數學框架,而且當時楊振寧曾經有一次在臺上給別人作報告,下面大多都是大神,比如: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上帝之鞭泡利,費米等等。而當他講完整個理論的時候,曾經好幾次噴過愛因斯坦的泡利站了出來,指出了一個讓楊振寧啞口無言的問題,那就是“粒子的質量”問題,當時楊振寧下不來臺,是在奧本海默的幫助下,才沒有被為難。

而這也是早期楊米爾斯理論沒有被受到重視的原因。後來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機制,這個問題才被解決掉。而現代的粒子標準模型的出現,更加確立了楊米爾斯理論的價值。

諾貝爾獎

楊振寧已經因為宇稱不守恆拿到了獎,所以很難再拿獎。

其次,目前來說,諾貝爾獎給別人頒獎,一般是一個人在同一學科最多拿一次,居里夫人是1個化學獎,1/4的物理獎,其實是不違反規則的。而巴丁拿了兩次1/3的物理獎,連1個都不到。

歷史上,只有桑格一個人拿到了1+1/3=4/3個,分別是1958年(1個),1980(1/3個)除此之外,沒有了。要知道這100多年的歷史上,也就這一個人多拿到了1/3。即使像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也不列外。所以,楊振寧要憑藉這個拿獎太難了。給楊米爾斯理論補漏和發展的兩個團隊拿到了諾獎。


科學美少男


楊振寧摘得諾貝爾獎是在1957年,是因為發現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獲獎的,宇稱不守恆的論文發表在1956年。當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楊振寧的最偉大成果不是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是和他的助手米爾斯合作發表在1954年的楊-米爾斯理論。

楊-米爾斯理論剛發表時只是一個數學框架,並且還有明顯的沒有解決好的漏洞,用他的這套模型不能解決粒子質量的來源問題。在楊振寧發表論文之前,泡利也做出了和楊振寧幾乎一模一樣的工作,當時泡利認識到這套模型不能解決粒子的質量來源問題,故他放棄了發表。

後來,希格斯等人研究對對稱性自發破缺時給出了希格斯機制,粒子質量的來源問題才算是得到了解決,楊-米爾斯理論的重要性也就逐步體現了出來。弱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就是在此基礎上得到了統一,弱電統一理論是上個世紀足以和相對論媲美的輝煌科學成就,後來強相互作用也納入到這個框架中。在希格斯粒子被發現後,建立在楊-米爾斯理論框架上的標準模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之前強相互作用的漸近自由也摘得了諾貝爾獎。

楊振寧的理論是如此偉大,完全可以獲得諾貝爾獎,至於這套理論為什麼還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很多人給出過一些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他的理論有缺陷,需要別人打好補丁才能使用;有人說他的原創性不夠,別人做過類似的工作只是未發表;有人說合作者米爾斯早已去世;有人說楊振寧已經拿過一次諾貝爾獎……這些說法有些比較荒唐,不荒唐的也像是在為楊-米爾斯理論沒有獲諾貝爾獎找理由。其實楊振寧的理論已經創造出眾多的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對楊振寧工作的肯定。楊振寧已經不需要再用一個諾貝爾獎表明自己的理論多麼偉大了,即使再得一個諾貝爾獎也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刁博


很多人都在評論楊振寧的理論內容如何如何 ,當然每個人都有質疑的權利,畢竟一個東西提出來,那就要讓人去理解和發表不同看法,以及提出不同的意見,畢竟理論的提出來就是為了證明一些東西的,但是在證明出來之前,任何理論都有質疑的空間,只要你有那個質疑的能力和道理,需要真才實學去用不同的理論去看待,而不是說一些沒有用的話。

任何東西的質疑和反駁都要有足夠的證據和說服力才行,而網上出現一些人去評論和質疑一個世界其他有名物理學家都承認的理論,感覺讓人非常的搞笑,一個能作為未來物理學發展方向的框架理論,在網上的一些人眼中竟然不算什麼,這是多麼厲害的人才會這樣的認為。

楊振寧在物理界上的地位業內人士沒有人會質疑,而質疑他成就最多的就是我們國內網上的一些人,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獲得尊重,但是在國內卻被一些人瞧不起被質疑被噴,這個反常的現象表現出來了當前的特殊現象,關鍵是噴的這些人什麼成就都沒有,不知道哪裡來的底氣,要反駁應該拿出反駁的成就出來,而不是一頓瞎說。

楊振寧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但是他的最高成就並不是因為這個諾貝爾獎獲得的理論和發現,世界上他的知名度都是建立在楊—米爾斯理論,但是獲得諾貝爾獎的並不是他的這個理論,只是為什麼呢,正常來說他的這個理重要性高於宇宙不守恆定律才對,畢竟這是物理界公認的。

為什麼他的這個更重要的物理理論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呢?其實是因為有規定一個人不能同時重複在一個領域獲得兩次諾貝爾獎,也就是說在一個領域獲得過諾貝爾獎後,以後就算在同一個領域獲得更高成就也不能再次獲得諾貝爾獎,一個人可以獲得多個諾貝爾獎,前提是你有那個能力,再者就是要在不同的領域。

再者諾貝爾獎獲得條件是在某一個領域有巨大發現和做出巨大貢獻,楊振寧的理論在他獲得諾貝爾獎之前沒有完成,也沒有獲得理論性的證明,直到獲獎以後不久他這個定律才初步完善,這個時候已經錯過了機會,至於這些理論對與錯,有多厲害,這個我們是外行人,沒辦法去對這些專業的東西進行評論,只是從基礎性的方面來說他這個理論框架基礎遠遠比那些利用基礎獲得突破的強,畢竟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打好才能建高樓,沒有基礎那只是空中樓閣,任何的高科技都是從最基礎的數學物理理論上建立起來的,構建基礎框架的難度遠遠高於其他,這也是為什麼他獲得世界物理界認可的地位的原因,也只有我們國內的一些網上的人認為是過度吹捧了,而世界上的科學家物理學家都認可他的地位,真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無法超越的足跡


《宇宙物理體系》簡介: 它全文9萬字,歷時6年完工。它對舊物理基礎概念定義作了一次全面檢查維修及重建。它以尋找物質基本性質即物性為突破口重建物理學。它增加了若干新的基礎概念定義。它完成了對宇宙大自然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遍物象進行逐一解釋,且邏輯自洽。


天山我才


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更多的是數學上的成就,是一個群的規範。這個理論跟很NB,但是這個理論不是標準模型,記住了,楊米爾斯理論跟標準模型不是一回事。


仰望星空卻眼高手低


This theoretical model, already ranked alongside the works of Newton, Maxwell, and Einstein, will surely have a comparable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這個理論模型,已經達到了與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理論相提並論的高度,它將影響未來幾代人的研究)。



以上這段話,是1994年美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獎項——“鮑爾獎”授予“楊——米爾斯理論”時的評語,對這個理論有非常高的評價。按照現代物理學的發展軌跡,大致來說,有四個里程碑式的階段,第一階段:以牛頓的“引力場論”為標誌;第二階段:以麥克斯韋的“電磁場論”為標誌;第三階段:以愛因斯坦的“相對場論”為標誌;第四階段,就是以楊——米爾斯理論為核心內容,而建立的“統一場論”(或者叫“規範場論”)為標誌。所以說,楊振寧教授是一位能與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物理學家並肩的理論物理學大師。這麼說,是一點都不為過的。至少,目前仍然健在的物理學大師之中,沒有成就比他更高的人了。

按理說,這麼偉大的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應該是不在話下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是因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屬性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是針對實驗物理而設立的,只對那些能用具體的物理實驗來驗證科學理論的物理學家進行獎勵,並不看重建立理論公式的物理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建立了著名的“相對論”,可是這並沒有讓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定律”被實驗證明後,卻獲得了諾貝爾獎。同理,楊——米爾斯理論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是,基於楊——米爾斯理論所做出了的很多實驗結果,卻獲得了諾貝爾獎。

所以說,楊——米爾斯理論確實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物理“標準模型”,它所奠定的理論基礎孕育了一系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臨時客


愛因斯坦也僅僅因為光電效應得諾獎,這是諾獎評獎的侷限性,但大師們的地位不是靠諾獎奠定的。真正的大師都是理論架構師,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狄拉克、楊振寧是一級別,當然牛頓和愛因斯坦幾乎靠一己之力,其他幾位則是理論奠基人,越複雜的理論越難以理解,需要的智力貢獻越多,能參與的人也越少,比如基於楊米爾斯場論的標準粒子模型。



把小熊還給她


諾貝爾不獎純理論,只獎有實驗驗證的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