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歷史老師評水滸之招安大業

宋江為什麼要招安

宋江架空晁蓋、率眾招安是遭人詬病最多的地方。

這裡我們只談招安問題。

水滸中,最初提出招安的是武松。

水滸中,武松是作者濃墨重彩描寫的重要人物。他在家鄉誤以為打死了人,逃走在江湖上避難,來到柴進莊上。由於武松性格暴躁,喝了酒就打莊客,惹得整莊人都不喜歡他。是宋江的到來,開闢了武松的新生。宋江整日裡和武松長談,使武松由一個莽撞青年變成明事理的五好學生。此後,武松打虎,仗義疏財,深得知縣喜愛,抬舉武松做了陽穀縣都頭。

再後來,武松殺死西門慶,潘金蓮,刺配孟州。

在孟州,武松被施恩帶入邪路,醉打蔣門神,義奪快活林,觸犯了當地利益集團,捲入了監獄司法系統和地方軍隊勢力之間的暗鬥。武松遭陷害,引發了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之驚天大案,武松再一次走上了反叛之路。

逃亡路上,武松得張青、孫二孃相助,扮作行者。在蜈蚣嶺殺了王道人,在酒店為了一隻鵝,打了孔亮。武松吃酒後,醉倒在溪水裡,被孔明、孔亮兄弟捉住拷打,得宋江相救,暫住在孔家莊。

當日筵宴散了,宋江問武松道:“二哥今欲往何處安身?”武松道:“昨夜已對哥哥說了,菜園子張青寫書與我,著兄弟投二龍山寶珠寺花和尚魯智深那裡入夥,他也隨後便上山來。”宋江道:“也好。我不瞞你說,我家近日有書來,說道清風寨知寨小李廣花榮,他知道我殺了閻婆惜,每每寄書來與我,千萬教我去寨裡住幾時。此間又離清風寨不遠,我這兩日這待要起身去,因見天氣陰晴不定,未曾起程。早晚要去那裡走一遭,不若和你同往,如何?”武松道:“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帶攜兄弟投那裡去住幾時;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發心,只是投二龍山落草避難。亦且我又做了頭陀,難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設疑,倘或有些決撒了,須連累了哥哥。——便是哥哥與兄弟同死同生,也須累及了花知寨不好。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宋江道:“兄弟既有此心歸順朝廷,皇天必佑。若如此行,不敢苦勸,你只相陪我住幾日了去。”

……

宋江道:“兄弟我和你今日分手,就這裡吃三杯相別。”武行者道:“我送哥哥一程了卻回來。”宋江道:“不須如此;自古道:‘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兄弟,你只顧自己前程萬里,早早的到了彼處。入夥之後,少戒酒性。

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我自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兄弟,你如此英雄,決定做得大事業,可以記心。聽愚兄之言,圖個日後相見。”

這次相見相別,是武松首先提出招安一事,宋江在分別時做了強調。並加以強化細節。比如——攛掇魯智深投降,日後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宋江上梁山後,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到最後的。

那麼,有人要問了,武松剛剛在孟州吃了那麼大的虧,深刻領教了官官相護的官場黑幕,差點被張都監設計害死,逃出生天後,回頭又殺死那麼多人,按他自己的說法“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怎麼會有重新迴歸體制的想法呢?

我們仔細讀書,就會發現,原來書中還有一段話——當晚宋江邀武松同榻,敘說一年有餘的事,宋江心內喜悅。

武松次日天明起來,都洗漱罷,出到中堂,相會吃飯。孔明自在那裡相陪。孔亮捱著疼痛,也來管待。孔太公便叫殺羊宰豬,安排筵宴。是日,村中有幾家街坊親戚都來謁拜。又有幾個門下人,亦來拜見。宋江見了大喜。

這時候的宋江,還沒有開始他的清風寨之旅。還沒有魔性大發。他那晚和武松同榻,說了一年有餘的事。說的肯定是:要相信政府,政府中人大多是好人。比如那個陳太守,不是把你輕判了嗎?比如你任職時的陽穀縣縣令,不也念你是條好漢,而沒把你說成罪大惡極之人嗎?比如,孟州那個葉孔目,那個康節級,不也一直為你開脫嗎?據說我們的趙官家,那更是少有的聰慧之人,真正是至聖至明啊,書法、繪畫樣樣精通。還會踢球,你說,如果我們能得到皇上的青睞,那不是光明一片嗎?

宋江的一通說教,一通灌輸,說得武松迷迷糊糊,認為官府還是不錯的。壞人只是少數,是極少數。這裡,作者故意用了曲筆,把本來是宋江提出的招安主張,由武松之口說出來。避開宋江的提議,是為了後文,二人告別時,宋江強調招安不致於突兀和重複。

於是,就有了前面,武松那一番提出招安的話語。

武松來到二龍山,加入了魯楊團隊。對於宋江的知遇之恩,武松念念不忘,一再提及宋江的種種好處。以至於有了後來魯智深的抱怨:“我只見今日也有人說宋三郎好,明日也有人說宋三郎好,可惜灑家不曾相會。眾人說他的名字,聒得灑家耳朵也聾了,想必其人是個真男子,以至天下聞名。前番和花知寨在清風山時,灑家有心要去和他廝會。及至灑家去時,又聽得說道去了;以此無緣,不得相見。”這番話實際上是對武松一直拿宋江說事的調侃。

魯智深所說的宋江行蹤,只有武松清楚。但是,魯智深不是一個盲從者。他對武松的話是半信半疑,尤其是對宋江提出的招安主張,魯智深是反感的,這無疑也影響到武松,使武松從宋江的腦殘粉逐步變成懷疑派。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懷疑會越來越強烈。

楊志開始時,聽到說宋江仗義疏財,扶危濟困,對宋江的作為應該也是讚許的。後來聽說(就像清風山燕順所言)是因為宋江的通風報信,才使得賊首晁蓋等人逃脫,他對宋江的觀感,由初聽時的點頭稱讚,逐漸變得嚴肅起來:

這宋江分明是個吃裡爬外、以私廢公的蛀蟲嘛!這樣的人說的話,有幾分值得相信?他怎麼就能成為人人稱羨的義士了?

魯楊二人都在官場呆過,都深知官場的黑暗。他們對官場的腐敗,所進行的描述更有說服力。比如,比如你武松為何被陷害,還不是因為官場內鬥?張都監是壞人,施恩父子就是好人了?知縣愛惜你是人才,一開始怎麼不立案追查西門慶的責任?知府對你輕判,你以為是對你好,實際上是在枉法。比如,如果是別人殺了你的親人,也輕判了,你又會怎麼想?

聽到魯楊二人對宋江的一再貶損,武松恍然大悟:宋江原來是這樣的人,他自己本來是吃公家飯的,是體制內的人,卻幹著損害國家利益的事兒。自己犯了事兒,沒說去投案自首,就如武松本人那樣;卻逃走在江湖上,東竄西逃的。如今又大言炎炎,讓自己去投降朝廷,真是說一套做一套!這樣的人,如果繼續讓他蠱惑眾人,還不知有多少人要上當受騙。

這個時候的宋江(正在青州製造慘案),已經從武松的人生導師,開始變為江湖騙子,精神分裂者,甚至人渣,披著人皮的魔鬼。原來的結義兄弟,從現在開始,就要漸行漸遠了,就要分道揚鑣了。

後來,在聚齊了一百單八人之際的菊花會上,宋江詩興大發,填寫了一首滿江紅,讓樂和唱。結果,當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放足”時,武松發話了:“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這個時候,武松正式對宋江的招安大計進行反擊了!兩人的關係開始惡化。此後,直到結束,兩人再也沒有交心,再也回不到初次見面時的崇拜和欣賞互現的場面。

宋江主張招安,根本原因,說到底,宋江曾是統治階級的一員,他的骨子裡想的是當大官,發大財,衣錦還鄉。用什麼手段是次要考慮因素。至於為國效力,精忠報國之類的,只是附帶產物。他時常掛在嘴邊的“博得個青史留名,封妻廕子”,只是宋江忽悠眾兄弟投降的幌子。

說實話,宋江對待結義兄弟,就是利用,就是用來出賣的。

武松是英雄,宋江極力拉攏、結拜。此後,武松在梁山及投降朝廷後,出力甚多。最後,當武松受傷斷掉一隻胳膊,武松的利用價值大減。武松不願回去受賞,宋江的一句話“任從你心!”充分顯示的宋江的無情無義。

同樣的遭遇,還有李逵。李逵本來是江州牢城營的獄卒,整日的不務正業,吃酒打人,嗜賭成性。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崇拜宋江,宋江便送他十兩銀子。李逵得到銀子,瞬間輸掉,開始耍橫搶奪。宋江得知,沒有批評李逵,反而邀請李逵喝酒。

為了收服這個小弟,宋江下了血本。對李逵一切惡行不管不顧,反而大加讚賞。及至李逵和張順因魚相鬥,宋江仍然縱容李逵繼續作惡。李逵打倒了賣唱的小姑娘,宋江沒有指責李逵的不是,而是拿出一大筆錢(二十兩銀子)化解此事。——宋江先取兩錠小銀-二十兩-與了宋老兒。那老兒拜謝了去,不在話下。天色已晚,張順送了魚,宋江取出張橫書付與張順,相別去了。宋江又取出五十兩一錠付與李逵,道:“兄弟,你將去使用。”就這樣,宋江用了六十兩銀子買下了李逵的使用權。

此後,李逵在江州用兩把板斧開路,大殺四方,救出宋江;活剮黃文炳;殺盡扈家莊一門老小;斧劈小衙內;等等等等。可以說,李逵的罪惡罄竹難書!

投降朝廷後,李逵一直衝鋒在前,為宋江能戴上烏紗拼死拼活,出力多多。臨了,宋江被朝廷一杯毒酒送了命。這時候,宋江還不忘拉上自己的心腹小弟李逵。

宋江已知中了奸計,必是賊臣們下了藥酒,乃嘆曰:“我自幼學儒,長而通吏,不幸失身於罪人,並不曾行半點異心之事。今日天子輕聽讒佞,賜我藥酒,得罪何辜。我死不爭,只有李逵現任潤州都統制,他若聞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義之事壞了。只除是如此行方可。”連夜使人往潤州喚取李逵星夜到楚州,別有商議。……聽得宋江差人到來有請,李逵道:“哥哥取我,必有話說。”便同幹人下了船,直到楚州,逕入州治,拜見宋江罷。宋江道:“兄弟,自從分散之後,日夜只是想念眾人。吳用軍師在武勝軍又遠,花知寨在應天府,又不知消耗,只有兄弟在潤州鎮江較近,特請你來商量一件大事。”李逵道:“哥哥,甚麼大事?”宋江道:“你且飲酒!”宋江請進後廳,現成杯盤,隨即管待李逵,吃了半晌酒食。將至半酣,宋江便道:“賢弟不知,我聽得朝廷差人藥酒來,賜與我吃。如死,卻是怎的好?”李逵大叫一聲:“哥哥,反了罷!”

宋江道:“兄弟,軍馬盡都沒了,兄弟們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李逵道:“我鎮江有三千軍馬,哥哥這裡楚州軍馬,盡點起來,並這百姓,都盡數起去,並氣力招軍買馬殺將去!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強似在這奸臣們手下受氣!”宋江道:“兄弟且慢著,再有計較。”原來那接風酒內,已下了慢藥。當夜李逵飲酒了,次日,具舟相送。李逵道:“哥哥幾時起義兵,我那裡也起軍來接應。

”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賜藥酒與我服了,死在旦夕。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半點欺心。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我死之後,恐怕你造反,壞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義之名。因此,請將你來,相見一面。昨日酒中,已與了你慢藥服了,回至潤州必死。你死之後,可來此處楚州南門外,有個蓼兒窪,風景盡與梁山泊無異,和你陰魂相聚。我死之後,屍首定葬於此處,我已看定了也!”言訖,墮淚如雨。李逵見說,亦垂淚道:“罷,罷,罷!生時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言訖淚下,便覺道身體有些沈重。當時灑淚,拜別了宋江下船。回到潤州,果然藥發身死。李逵臨死之時,囑咐從人:“我死了,可千萬將我靈柩去楚州南門外蓼兒和哥哥一處埋葬。”囑罷而死。

宋江算計一生,對兄弟從無真心相待。所有的一切,都要服從宋江的招安大計,服從宋江的“青史留名封妻廕子”大計。宋江玩弄兄弟們的感情,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但是,在朝堂上,面對蔡京、高俅這些大佬們,宋江這些伎倆就不夠看了。最後,宋江很難看的死掉了。

正應了水滸中方臘赴死時的一首詩:

宋江重賞升官日,

方臘當刑受剮時。

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宋江費盡心機,落得個和方臘一樣的下場,這就是宋江招安的結局。

下面讓我們回顧宋江的招安線路圖。

武松只是宋江招安路上的一個引子。

自從見到武松這樣凜凜一表大丈夫式的人才,宋江心裡開始活泛起來:要是有幾十上百個武松式的英雄好漢,要是有上百號武松式的人物能為我所用,何愁大事不能成功。有了這麼多可用之人,即使是朝廷,要想動動老子,也得掂量掂量。

清風山,清風寨,是宋江干的第一票反朝廷的勾當。這次行動,由於有死忠小弟花榮的參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收服了秦明、黃信兩員朝廷將領;收服了清風山三個小毛賊燕順、王英、鄭天壽。在投奔梁山路上,又收了兩個小弟呂方、郭盛;石勇是舊相識,當然也要給予安排。

這一次行動,宋江初嘗肆意殺戮的快感。使宋江看到朝廷地方勢力的虛弱,其野心應該就從這時開始,一下子膨脹起來了。宋江對壯大自身勢力充滿了信心,更加躍躍欲試,也使宋江的下一步行動更加極端。

攻打無為軍就是宋江的下一步行動。這次行動,宋江不僅敢於對抗官府,還殺死了朝廷命官,並活剮之。宋江的兇殘面目一覽無遺。宋江再一次體會到草菅人命的快樂。

宋江一方面大殺四方,一方面做著招安的美夢。

像宋江這樣一方面反朝廷,一方面想著迴歸體制的人,我們稱之為人格分裂症患者。這樣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宋江一再說奸臣當道,矇蔽聖聽。那麼,什麼是奸臣?

所謂 "奸臣":,指對君主,逢迎獻媚,迎合溜鬚,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自私自利,從不大公無私的提醒警示,不忠於君主;欺下瞞上,對治下百姓,為一己利益打擊報復、橫徵暴斂,濫殺無辜。甚至弒君殺臣,弄權誤國營私、殘害忠良之臣。

按照上面對奸臣的定義,宋江和姦臣沒有什麼區別。他不忠於君主,濫殺無辜,自私自利,這些行為,這些只有奸臣才具備的特性,宋江一個不缺。而宋江還自詡為忠臣,以所謂的“替天行道”“忠君愛民”來蠱惑人心。這才是宋江比奸臣更可怕的地方。如果由宋江這樣的人掌權,他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會比所謂的奸臣更大。

在騙取徐寧上山後,宋江正式表露出要招安投降的心願。我們看——宋江執杯向前陪告道:“見今宋江暫居水泊,專待朝廷招安,盡忠竭力報國,非敢貪財好殺,行不仁不義之事。萬望觀察憐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宋江說謊不打草稿:你私放晁蓋,殺死閻婆惜,在青州犯下令人髮指的罪行,在江州滅了黃文炳全家,血洗扈家莊,哪一樁不是“貪財好殺,行不仁不義之事”?你還敢說你“盡忠竭力報國”,真是厚顏無恥!

並且,你宋江不經商量、請示,當著晁蓋、吳用、公孫勝、林沖等人的面,講出招安的話,晁蓋是什麼想法,他是否同意,你問過了嗎?這梁山泊到底還有沒有晁蓋說話的份兒了?我想,晁蓋此時肯定是窩了一肚子氣吧。招安?既然要招安,還TM和朝廷作的什麼對!現在,晁蓋只是一個傀儡,眼看著宋江一步步坐大而無能為力。

呼延灼是第二例。收服呼延灼,是宋江第一次在降將面前吐露心聲。宋江一再哀求降將“暫居水泊,等待朝廷招安”。呼延灼、韓滔、彭玘是招收的第一批降將。也是宋江利用降將,擴大招安派在梁山影響力的開始。

打華州,宋江更是明目張膽向宿太尉提出招安主張,說明這時的宋江,已經囂張到不把晁蓋當回事了。

宋江、吳用,下馬入寨,把宿太尉扶在聚義廳上當中坐定,兩邊眾頭領拔刀侍立。宋江獨自下了四拜,跪在面前,告稟道:“宋江原是鄆城小吏,為被官所逼,不得已哨聚山林,權借梁山泊避難,專等朝廷招安,與國家出力。今有兩個兄弟,無事被賀太守生事陷害,下在牢裡。欲借太尉御香、儀從並金鈴吊掛去賺華州,事畢並還,於太尉身上並無侵犯。乞太尉鈞監。”

此後,凡是投降的朝廷軍官,宋江一概以“暫居水泊,只待朝廷招安”來招降。包括關勝、董平、張清等人。

108人聚齊後的菊花會,是宋江在“上應星魁”後,第一次當著全體好漢的面,檢測大家對招安的態度。

此前,宋江做了許多鋪墊,以求招安之路順利進行。

梁山泊忠義堂上號令已定,各各遵守。宋江揀了吉日良時,焚一爐香,鳴鼓聚眾,都到堂上。宋江對眾道:“今非昔比,我有片言。今日既是天罡地曜相會,必須對天盟誓,各無異心,死生相托,患難相扶,一同保國安民。”眾皆大喜。各人拈香已罷,一齊跪在堂上,宋江為首誓曰:“宋江鄙猥小吏,無學無能,荷天地之蓋載,感日月之照臨,聚弟兄於梁山,結英雄於水泊,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數,下合人心。自今已後,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絕大義,萬望天地行誅,神人共戮,萬世不得人身,億載永沉末劫。但願共存忠義於心,同著功勳於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鑑察,報應昭彰。”誓畢,眾皆同聲共願,但願生生相會,世世相逢,永無斷阻。當日歃血誓盟,盡醉方散。看官聽說,這裡方才是梁山泊大聚義處。

宋江的準備工作可謂足矣!可是,就有不長眼的,就有唱反調的!

重陽節近。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會眾兄弟同賞菊花,喚做“菊花之會”。但有下山的兄弟們,不論遠近,都要招回寨來赴筵。至日,肉山酒海,先行給散馬步水三軍一應小頭目人等,各令自去打團兒吃酒。且說忠義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頭把盞。堂前兩邊篩鑼擊鼓,大吹大擂,語笑喧譁,觥籌交錯,眾頭領開懷痛飲。馬麟品簫,樂和唱曲,燕青彈箏,各取其樂。不覺日暮,宋江大醉,叫取紙筆來,一時乘著酒興,作滿江紅一詞。寫畢,令樂和單唱這首詞,道是:

  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見碧水丹山,黃蘆苦竹。頭上恅教添白髮,鬢邊不可無黃菊。願樽前長敘,弟兄情如金玉。統豺虎,御邊幅。號令明,軍威肅。中心願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樂和唱這個詞,正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只見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黑旋風”便睜圓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只一腳,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宋江大喝道:“這黑廝怎敢如此無禮?左右與我推去,斬訖報來!”

歷史老師評水滸之招安大業

武松

反對者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一直以來關照甚多,多次同榻而眠的好兄弟武松!還有自己的死忠小弟李逵!

氣憤!鬱悶!驚奇!無奈?挫敗!

無論用什麼語言,都難以描述此刻宋江的心理!

武松出面反對,李逵跟著和,宋江下不來臺了。

怎麼辦?能怎麼辦?只有拿李逵開刀!

水滸中,梁山首領拿兄弟開刀問斬的事件有兩次。

第一次是晁蓋,聽了楊雄、石秀說了時遷偷盜一事之後,大發雷霆,要把楊雄、石秀“斬訖報來”。

另一次就是宋江,這次是要斬李逵。

第一次事件,使晁蓋失去了大部分支持者,也順帶喪失了一把手的威信。

宋江這次,使梁山好漢出現裂痕,無形中形成了招安派與反招安派。梁山盛極而衰,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雖然遭到武松等人的反對,宋江在招安路上,一條道走到黑不回頭。

第一次招安。朝廷派陳宗善到梁山宣詔,結果是失敗。

卻說宋江每日在忠義堂上聚眾相會,商議軍情,早有細作人報知此事,未見真實,心中甚喜。當日小嘍囉領著濟州報信的直到忠義堂上,說道:“朝廷今差一個太尉陳宗善,齎到十瓶御酒,赦罪招安丹詔一道,已到濟州城內,這裡整備迎接。”宋江大喜,遂取酒食,並綵緞二疋、花銀十兩,打發報信人先回。宋江與眾人道:“我們受了招安,得為國家臣子,不枉吃了許多時磨難!今日方成正果!”吳用笑道:“論吳某的意,這番必然招安不成。縱使招安,也看得俺們如草芥。等這廝引將大軍來到,教他著些毒手,殺得他人亡馬倒,夢裡也怕,那時方受招安,才有些氣度。”宋江道:“你們若如此說時,須壞了‘忠義’二字。”林沖道:“朝廷中貴官來時,有多少裝麼,中間未必是好事。”關勝便道:“詔書上必然寫著些唬嚇的言語,來驚我們。”徐寧又道:“來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門下。”宋江道: “你們都休要疑心,且只顧安排接詔。”

這一次招安,不論是朝廷還是梁山,都沒有做好準備。只有宋江一個人是急不可待。包括元老林沖,降將關勝,以及賺上山來的徐寧都不看好。

更何況,吳用還在背後做了手腳。比如,安排小七盜御酒,惡搞朝廷官員;安排李逵扯詔、打人、罵皇帝;魯智深、劉唐、武松等人在忠義堂上起鬨。

為了實現招安夢,宋江是病急亂投醫。在東京一心想討到皇帝一紙赦書,為此,不惜通過走妓女李師師門路,妄圖打通關節,求得招安這既體現了宋江的厚黑,也顯示了宋江的無恥,足見宋江是個下三濫之輩。

——宋江乘著酒興,索紙筆來,磨得墨濃,蘸得筆飽,拂開花箋,對李師師道:“不才亂道一詞,盡訴胸中鬱結,呈上花魁尊聽。”當時宋江落筆,遂成樂府詞一首,道是:

  天南地北,問幹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翠袖圍香,降綃籠雪,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倖如何消得?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連八九,只等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離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寫畢,遞與李師師反覆看了,不曉其意。宋江只要等他問其備細,卻把心腹衷曲之事告訴,只見奶子來報:“官家從地道中來至後門。”李師師忙道:“不能遠送,切乞恕罪。”自來後門接駕。奶子、婭嬛連忙收拾過了杯盤什物,扛過臺桌,灑掃亭軒。宋江等都未出來,卻閃在黑暗處,張見李師師拜在面前,奏道起居,聖上龍體勞困。只見天子頭戴軟紗唐巾,身穿滾龍袍,說道:“寡人今日幸上清宮方回,教太子在宣德樓賜萬民御酒,令御弟在千步廊買市。約下楊太尉,久等不至,寡人自來。愛卿近前與朕攀話。”宋江在黑地裡說道:“今番挫過,後次難逢,俺三個就此告一道招安赦書,有何不好!”柴進道:“如何使得?便是應允了,後來也有翻變。”

歷史老師評水滸之招安大業

李師師

宋江在李師師面前醜態百出,我們就不細說了(有另文詳述)。只說一點,有這樣的皇帝,有這樣想通過妓女實現招安夢的“臣子”,這樣的朝廷會有前途嗎?這樣的“臣子”會為百姓著想嗎?即使招安了,宋江會對百姓、對大宋江山忠心耿耿嗎?

第二次招安。這次招安緣於韓存保被擒,宋江放回。存保回去後,經過運作,得蔡京允許,討得詔書。

——濟州有一個老吏,姓王名瑾,那人平生克毒,人盡呼為“剜心王”,卻是濟州府撥在帥府供給的吏。因見了詔書抄白,更打聽得高太尉心內遲疑不決,遂來帥府,呈獻利便事件,稟說:“貴人不必沉吟,小吏看見詔上已有活路:這個寫草詔的翰林待詔,必與貴人好,先開下一個後門了。”高太尉見說大驚,便問道:“你怎見得先開下後門?”王瑾稟道:“詔書上最要緊是中間一行。道是:‘除宋江,盧俊義等大小人眾,所犯過惡,並與赦免。’此一句是囫圇話。如今開讀時,卻分作兩句讀。將 ‘除宋江’另做一句,‘盧俊義等大小人眾,所犯過惡,並與赦免’另做一句。賺他漏到城裡,捉下為頭宋江一個,把來殺了。卻將他手下眾人,盡數拆散,分調開去。自古道:‘蛇無頭而不行,鳥無翅而不飛。’但沒了宋江,其餘的做得甚用?此論不知恩相貴意若何?”高俅大喜。

說實話,這個計策雖然以除掉宋江為前提,確實是一個最好的招安方式。

首先,宋江只是把眾兄弟當成籌碼,以便於他和朝廷討價還價。在他眼裡,何曾有過兄弟情義。眾兄弟都不過是供他驅使的工具而已。在征討方臘時,死了那麼多兄弟,也只是為染紅宋江的蟒袍玉帶增光添彩罷了。

其次,所謂兄弟義氣,不過是利益、利用而已。

第三,分散對所有人都好,只對宋江不利。梁山好漢如果接受招安,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們調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根據需要,安排到不同崗位上。這是最佳方案。比如,原朝廷降將,關勝可以根據其才能,授予某地都統制之職,林沖也可以下放到地方工作,比如,安排到某地擔任軍政職務;秦明改換地方,繼續擔任統制一職;呼延灼繼續安排擔任汝寧郡都統制;花榮可以調離原地,到他處任職;其他朝廷軍官,如董平、張清等人,也安排相應職務,駐守全國各地。

對於一些文職人員,如吳用,朱武,蕭讓,裴宣,蔣敬等人,安排到各州府縣衙擔任文書之職。

對於地方豪紳,根據其意願,或回鄉,或提拔,擔任相應職務。比如,盧俊義,比如,李應,比如,穆弘等人。

對於江湖豪傑,則根據其能力大小,整編到禁軍軍隊之中,或在地方廂軍擔任職務。

對於專業人才,則放置於相應崗位上。如戴宗,如安道全,如皇甫端,如樂和,如金大堅,如燕青。

至於宋江,是眾賊之首,是禍亂國家的根源,是罪大惡極的叛國分子,當凌遲處死。

以上臆想,大家權當一笑。

歷史老師評水滸之招安大業

(宋江跪拜皇帝)

第三次招安,終於成功。

梁山好漢經過兩贏童貫,三敗高俅,聲勢達到極盛。朝廷看到梁山一時難於剿滅,終於靜下心來,認真對待梁山招安問題。這次,由於雙方都認清了形勢,使招安事業進展順利。

朝廷這次派出的招安使團,以宿太尉宿元景為首,由於雙方關係良好,很快一拍即合。

這一次詔書寫得也比前幾次要溫和許多。沒有了前番侮辱、輕慢之詞,多了些體貼、諒解之語。

制曰:朕自即位以來,用仁義以治天下,公賞罰以定干戈,求賢未嘗少怠,愛民如恐不及,遐邇赤子,鹹知朕心。切念宋江、盧俊義等,素懷忠義,不施暴虐,歸順之心已久,報效之志凜然。雖犯罪惡,各有所由,察其衷情,深可憐憫。朕今特差殿前太尉宿元景齎捧詔書,親到梁山水泊,將宋江等大小人員所犯罪惡盡行赦免。給降金牌三十六面、紅錦三十六疋,賜與宋江等上頭領;銀牌七十二面、綠錦七十二疋,賜與宋江部下頭目。赦書到日,莫負朕心,早早歸順,必當重用。故茲詔敕,想宜悉知。

宣和四年春二月  日詔示

經過樑山泊分金大買市後,宋江率領108條好漢,約十萬士卒接受朝廷招安。

朝廷最不放心的就是宋江擁有大隊人馬,對朝廷構成威脅。下面提議實際上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可惜,梁山諸人認不清形勢,以致錯失良機。

樞密院官具本上奏:“新降之人,未效功勞,不可輒便加爵,可待日後征討,建立功勳,量加官賞。現今數萬之眾,逼城下寨,甚為不宜。陛下可將宋江等所部軍馬,原是京師有被陷之將,仍還本處,外路軍兵,各歸原所。其餘人眾,分作五路,山東、河北分調開去,此為上策。”次日,天子命御駕指揮使,直至宋江營中,口傳聖旨,令宋江等分開軍馬,各歸原所。眾頭領聽得,心中不悅,回道:“我等投降朝廷,都不曾見些官爵,便要將俺弟兄等分遣調開。俺等眾頭領,生死相隨,誓不相舍!端的要如此,我們只得再回梁山泊去。”宋江急忙止住,遂用忠言懇求來使,煩乞善言回奏。那指揮使回到朝廷,那裡敢隱蔽,只得把上項所言,奏聞天子。天子大驚,急宣樞密院官計議。

宋朝皇帝最擔心的就是武將專權,以武犯禁,而宋江卻要把梁山好漢都綁在自己的戰車上。這不是找死是什麼?僅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宋江心懷異念,投降動機不純。

既然不想分開,又不想受到約束,那就去攻打遼國吧。

結果,梁山好漢很輕易的就把遼國拿下來了(真實的歷史當然不是這樣)。宋江歡歡喜喜的回到東京,等著皇帝的封賞。但是,宋江失望了,朝廷沒有任何封賞!

——是日正旦,百官朝賀。宋江、盧俊義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隨班行禮。是日駕坐紫宸殿受朝,宋江、盧俊義隨班拜罷,於兩班侍下,不待上殿。仰觀殿上,玉簪珠履,紫綬金章,往來稱觴獻壽,自天明直至午牌,方始得沾謝恩御酒。百官朝散,天子駕起。宋江、盧俊義出內,卸了公服幞頭,上馬回營,面有愁顏赧色。吳用等接著。眾將見宋江面帶憂容,心悶不樂,都來賀節。百餘人拜罷,立於兩邊,宋江低首不語。吳用問道:“兄長今日朝賀天子回來,何以愁悶?”宋江嘆口氣道:“想我生來八字淺薄,命運蹇滯。破遼平寇,東征西討,受了許多勞苦,今日連累眾兄弟無功,因此愁悶。”

朝廷招安梁山好漢,根本就沒有打算進行封賞。按說,破遼,這麼大的喜事兒,是一百多年來歷代皇帝都想完成而沒有實現的大事兒,怎麼著也要封侯拜相的。但是,由於這事兒是梁山人馬實現的,那就要大打折扣了。

你們不是不想分開嗎?你們不是想抱團要挾朝廷嗎?就不給你封賞,看你們能怎麼樣。

宋江一心想通過招安,實現其“升官發財,封妻廕子”的願望。經過這件事兒一折騰,估計沒有人再相信宋江的謊言了。

過去,宋江用所謂的“忠義”、“替天行道”“忠君報國”等來忽悠大家,騙取大家的信任,接受了朝廷招安。

如今,醒悟過來的諸多好漢,看穿了宋江的偽善,也看穿了朝廷的嘴臉,他們不願為腐敗的朝廷繼續賣命了。

——水軍頭領特地來請軍師吳用商議事務。吳用去到船中,見了李俊、張橫、張順、阮家三昆仲,俱對軍師說道:“朝廷失信,奸臣弄權,閉塞賢路。俺哥哥破了大遼,止得個皇城使做,又未曾升賞我等眾人。如今倒出榜文,來禁約我等,不許入城。我想那夥奸臣,漸漸的待要拆散我們弟兄,各調開去。今請軍師自做個主張;若和哥哥商量,斷然不肯。就這裡殺將起來,把東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

這時的宋江,一改他平日裡的溫情脈脈——“你們眾人,若嫌拘束,但有異心,先當斬我首級;然後你們自去行事。不然,吾亦無顏居世,必當自刎而死,一任你們自為!”

我敢肯定,如果此時真有人不給宋江面子,真有人敢於造反,宋江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揮起屠刀,殺之而後快。

從水軍頭領的態度,也證明了我們先前分析的正確。我們說,宋江並沒有能夠收服江州幫,江州幫是被宋江裹挾上山的,他們包括三阮,都對宋江是不服氣的。

尤其是李俊,是不同於其他山頭首領的。他頭腦清醒,敢於擔當,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為名利、地位、義氣所縛。這也是李俊最後敢於脫離宋江,遠赴海外,尋找真正的樂土的原因所在。

最後,徵方臘時,梁山好漢死傷慘重,但是,不管怎麼說,梁山好漢也算人盡其用吧。

有人一直對宋江招安不滿,認為是宋江把眾多好漢送入火坑。說實話,我不反對朝廷招安,我反對的是宋江這個人。是宋江把眾多好漢當做他個人升官發財的籌碼,當做他升遷的墊腳石。

其實,在梁山,主張招安的人數,要遠遠多於反對招安的人數。宋江所以招安,是有群眾基礎的。

這裡,我們只對天罡三十六人進行分析對比,看主張招安和反對招安的具體人數。

主張招安人員: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關勝,林沖,秦明,呼延灼,花榮,柴進,李應,朱仝,董平,張清,楊志,徐寧,索超,戴宗,史進,穆弘,雷橫,張順,楊雄,石秀,燕青。共計25 人。

反對招安人員:魯智深,武松,李逵,李俊,三阮。共計7人

態度不明人員:劉唐,解珍,解寶 ,張橫。

有人可能對主張招安人員有不同意見。比如,公孫勝,石秀。其實,這兩人都主張招安。公孫勝的師傅羅真人,明確提出要求公孫勝扶助宋江:“汝上應天閒,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個字,汝當記取,休得臨期有誤。”

宋江提出招安主張,明面上的理由,是為大家謀一個好前程,青史留名。真正的理由,是為一己私利,為自己向上爬做鋪墊,搭臺階,以實現自己“升官發財,封妻廕子,衣錦還鄉”的目的。

客觀上的理由,梁山十萬人馬吃穿用度吃緊,小小山寨不堪重負。宋江雖然管理著108將,擁有十萬大軍。看似威風,其實,這十萬人馬每天的吃穿用度,是一個非常大的消耗。大家好好算一下,一定會非常驚訝的。(每人每天一斤米或面,這是最低限度了。一天需要十萬斤!一月需要三百萬斤!一年需要三千六百萬斤!還有酒、肉、衣服、布料,蓋房需要磚瓦,木料;等等等等)僅僅靠搶劫、打周邊城池,已經難以為繼了。

一個人再有錢,拿來給全國人民一分,就沒有了。有人說,馬雲富可敵國,有2000億元,他給全國人民每人一億元,他還剩下1986億,這是囈語。全國人民每人一億,那需要14億億,全世界也沒有那麼多的財富!

所以,雖然有李應、盧俊義、柴進把自己的傢俬都運送上山;雖然每打下一個城池,每打下一座村坊,都要把人家的財產運到梁山,仍然不能滿足幾萬張口每天的消耗。

或者和朝廷作對到底,扛起改朝換代的大旗,或者投降朝廷,二選一。沒有第三條路。宋江選擇投降,實在是無奈之舉。憑著梁山這點人馬,如果朝廷真正重視起來,採取長圍久困之計,不出一年,梁山就會彈盡糧絕,不戰自潰。

宋江雖然投降了,但是,他的心裡是不清淨的。他不是由衷的投降朝廷,是帶著自己的私心,他是把眾兄弟都當著自己的私產來投降的。在宋江眼裡,眾兄弟和他是不平等的;在宋江的心裡,一直都充斥著權力、富貴及名譽。

他之所以上梁山,也只是不得已時候的非常之舉,而在上了梁山之後,宋江便開始苦心孤詣地謀劃著,讓梁山最終能被招安,讓自己的夙願能夠達成。他最終算計成功了,可是自己卻還是被奸人所害,什麼封妻廕子、什麼高官厚祿的,什麼也沒得到。也難怪他臨死時哀嘆:“我自幼學儒,長而通吏,不幸失身於罪人,並不曾行半點異心之事。今日天子輕聽讒佞,賜我藥酒,得罪何辜。”

這樣的結局,宋江沒有想到,也不願落得這樣的結局。可事實就是這樣,現實就是這樣的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