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傳統飲食文化:古人都是如何使用調料的?扒扒古代的調味品演變

我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在我國最早的一部

詩歌總集《詩經》中,有關描寫飲食文化和拿食材作比喻的詩句在整個詩集中佔據著不小的比重。比如:《豳風·伐柯》中“我覯之子,籩豆有踐”。《邶風·穀風》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等詩句皆有描寫飲食和借物喻志的體現。這些詩句的描寫,也體現了當時飲食文化在當時社會的重要地位

其實飲食一直以來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它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佔有特別重要的位置。《禮含文嘉》載:“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這是人類飲食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促進了人類飲食方面的進步,也促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飲食觀念逐漸促成,中國人對色香味美的觀念逐漸增強

傳統飲食文化:古人都是如何使用調料的?扒扒古代的調味品演變

原始人已掌握烤制食品方法

我國古代神話有神農嘗百草,播五穀,在《白虎通義》有記載說,神農氏能夠製造農具,根據天時來耕作穀物。神農氏教民耕作,使人民在食物的獲得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表明此時的古代中國有了基本的主要糧食來源。其中又有人指出,他所嘗百草,又有不少添加的食物中去,以便去除食物的寒氣,促進人體健康。也許這也是中國調料最早的起源

關於中國餐桌上的調料起源,以上介紹的多數源於史前神話故事,其中有史料記載的,比較準確的一些調料,在古代早期其實主要就只有鹽、酒、梅子等。那麼如何形成我們現在的這種多種多樣的飲食文化的呢,我們不妨從歷史的發展中去深入探尋。

一、中國古代調料的演變歷史

1、早期出現的幾中調料

作為調料的歷史已經非常久遠了,有史料記載,在炎帝時期就有“宿沙作煮鹽”的說法,可見在中華文明剛剛起源的時候就有鹽的出現了。的出現稍晚一點,在《淮南子·說山訓》中有一句“清醠之美,始於耒耜”。說明了酒的原料是糧食,也表明酒的出現稍晚一些,後來杜康造酒的故事,則是改進了酒的製作工藝,改善了酒的口感。

傳統飲食文化:古人都是如何使用調料的?扒扒古代的調味品演變

酒中詩仙:李白

梅子作為調料的出現,也有很悠久的歷史了。梅子味酸、澀,具有一定的健脾胃和收斂作用,在當時梅子與鹽在調料中都有很高的地位。梅子與酒的結合,也存在相當長的歷史中,比如,直到東漢末年,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所食用的就是梅子酒,到現代社會,我們在各大超市中也能發現有梅子酒銷售。

2、商周至秦漢時期時期我國調料與飲食的發展歷程

商周時期,中國文明進一步發展,飲食器具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鐘鳴鼎食,因官位等級的劃分,飲食器具也有不同的劃分,因此,在飲食文化上有著很嚴格的劃分,也充分體現了統治階級對飲食的重視,並且當時《周易》文化盛行,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也在皇家貴族中盛行,當時一些文化階層向封建統治者推行五行論,並在飲食上做了許多文章,比如:以酸、甜、苦、辣、鹹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

當時人們已經學會根據五行規律和季節變化指導指導飲食,也開始認識到飲食與健康的關係。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周朝後期,,又有許多的飲食調料登上歷史舞臺,《周禮》一書中記載“醯[xī]人掌五齊、七菹[zū]”,這是當時制醋過程的記載。糖,花椒,姜,茴香、大蔥等在這一時期也都有史料記載。《禮記·內則》曰:“棗慄貽蜜以甘之”,這是早期關於糖的一些文獻,這也說明糖在這一時期出現,並得到廣泛應用。另外這一時期,花椒也有了初步的應用,《荀子·禮論》中:“椒蘭芬苣,所以養鼻也。”而《禮記·內則》中記載“膾,春用蔥。脂用蔥,獸用梅”。則最早描述了大蔥的用途。

傳統飲食文化:古人都是如何使用調料的?扒扒古代的調味品演變

各式各樣的調料

秦漢時期,人們的飲食文化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的人們已經掌握了去除食物腥臊,改善食物口感的方法。特別在漢代,漢武帝時期,佔領河西走廊,設立四郡,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大門。像大蒜、香菜等西域飲食調料,隨著絲綢之路流入中國。豆腐的製作也是在漢朝發展起來的。相傳由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記載的豆腐做法,在《本草綱目》有一句指出"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隨著制豆腐工藝的出現,漢代時期,醬油也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可以說秦漢時期,是我國食物素材和食用調料的極大豐富時期,各地區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飲食特色。

3、唐宋至明清時期的調料與飲食變化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經濟、文化最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與世界的經濟往來最為頻繁,商業空前發展,這一時期的姜、桂皮、胡椒等一是常用的調味品。家庭飲食也不在拘泥於蒸、煮,烹等做法,

油炸食品和甜食在這一時期盛行。這一時期聚餐交友,是一種很普遍的社交方式。

我們會發現這一時期有很多有關飲食的的詩詞,比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蘇軾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等,這一時期,還出現過現在人解讀起來很搞笑的事情,比如,陸游的《釵頭鳳》中的“紅酥手,黃藤酒”,理解成紅燒豬蹄和黃藤酒,這樣介紹好像並沒有不妥之處,使人思考起來忍俊不禁。

傳統飲食文化:古人都是如何使用調料的?扒扒古代的調味品演變

傳說中的“紅酥手”

辣椒等調料的傳入則充分體現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包容性。辣椒原產於美洲, 其傳入我國始於明朝,也許那一時期的人們,絕想不到這一外來調料,會短短几百年間風靡中國的大江南北。據史料記載,貴州省,湖南省等地是最早吃辣椒的地方,而其他地區開始吃辣椒的時間比道光還要晚。 辣椒是最後被引入中國的香料,但它是使用最廣泛的。

明代的中國草本植物記載了長江下游地區最早食用辣椒的地區,即所謂的下游地區。 當這一地區的人們在嘗試辣椒時,四川人並不知道辣椒是什麼。 有趣的是,辣椒首先從浙江和廣東傳播開來,在那裡辣椒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長江上游,西南部地區卻的到了廣泛的使用。 自清朝以來,貴州、湖南、江西和其他省份就開始灌輸這樣一種觀念: 沒有辣椒和芥末的蔬菜不是用筷子吃的

,每頓飯菜必須有辣椒。可以說是無辣不歡。

其實在清朝時期,各地區的飲食特點已與現在無異,各地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中國地區的幾大菜系逐漸形成,滿族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飲食上也出現現在我們津津樂道的滿漢全席。在滿清後期,受外國殖民者的影響,像一些西方的飲食文化也深入進來,披薩、沙拉等,在一些地區,開始有了西餐廳的早期雛形

傳統飲食文化:古人都是如何使用調料的?扒扒古代的調味品演變

滿漢全席

二、現代飲食文化的發展

到了近現代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人類交往越來越密切,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集,各地區間文化碰撞更加激烈。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與西方飲食文化互相交融。現在出現的一些人工合成調料,豐富了現在人的飲食種類。冷飲、速凍、耐存儲等食品出現了。現在中國人的餐桌更是豐富多彩。親朋好友聚會,有了更多的選擇項。人們不在拘泥於多種不便的飲食習俗。

但在逢年過節時期,一些重要的飲食習俗依然保留了下來。像餐桌中的入座禮儀,上菜的先後順序等,依然能夠找到古代時期的飲食文化。這也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三、中國地理上的飲食差異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飲食各不相同,不過總結起來可以說是

“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呢,多數是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也可以說是人體為適應地理環境而對調料做出的選擇,舉個例子講:山西人愛吃酸味的,就是食醋。

傳統飲食文化:古人都是如何使用調料的?扒扒古代的調味品演變

山西醋已成了一種文化

原因是什麼呢?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我們會發現,這地區降水較少,地勢高,水中含有的鈣等物質較多。而食醋呢,可以溶解體內鈣物質沉積。再比如,在四川,江西等地,氣候悶熱潮溼,一年四季太陽都很見。體內溼氣大,又因為氣候悶熱,體內汗液難以排出,時間就了,容易產生風溼邪氣。吃辣椒就很容易把這溼氣排出,促進健康。總結來講,

這種地區間的口味偏好,其實就是為了身體適應當地氣候而做出的選擇。

四、結語

縱觀中國古代調料的變化,不難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飲食調料也在逐漸增多,人們對口味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中國獨特的飲食文化,也在於它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的中國,在最初的時候聖人們就覺得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的飲食應尊崇自然的發展規律。中國飲食文化的獨特性,也存在於它的包容性,通過吸收外來的優秀調料,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食材種類。這種包容性,也使得中國飲食文化更加散發出自己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調料簡史》

2、《詩經中的飲食文化》

3、《調料演變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