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靖遠民國豪紳顧萬肇先生的傳奇故事(上)

靖遠民國豪紳顧萬肇先生的傳奇故事(上)

(西部黃河文化走筆叢書·筆記雜談卷)

武 永 寶

一、一方豪紳名至實歸

民國時代,家居今平川區響泉村的顧萬肇先生,曾是聞名靖(遠)、海(原)、會(寧)三縣的大地主。這樣的角色,一般文明一點的稱謂,就叫做:紳士。

顧萬肇先生的大名,舊時代在靖遠大地,可謂如雷貫耳。就是在今天,也是每每被人提及。而提起先生大名者,無不神色肅然、敬然。所以,由此可知,顧萬肇先生絕非普通的紳士。


靖遠民國豪紳顧萬肇先生的傳奇故事(上)


一,就顧萬肇先生當年所擁有的土地之廣,財富之巨而言,完全配得上“豪紳”之稱。創辦“海運統”商號,分號遍及西安、蘭州、靖遠城等地。在東灣,水泉,響泉周邊,後北山(五合)一帶,以及寧夏中衛高廟,內蒙河套地區,都置有大宗土地、田產,以及手工作坊,等等。可謂“富可敵縣”。當年這些土地和產業所產財富,與一個縣的財稅收入,可有一比。

二、顧萬肇先生頭腦聰慧,做事幹散,敢於擔當,是一方響噹噹的大牌人物。鄉間鄰里糾紛,先生一句話就可擺平,大家都聽他的。其權威之盛和威望之高,可見一斑。此外,他在賙濟街坊四鄰,樂善好施方面,也是有著很不錯的口碑的。若論起這些,以及其在社會上的廣泛的影響力,顧萬肇先生那就更是配得上“豪紳”之稱的了。

二、民國時代的紳士與保甲制度簡介

所謂紳士,那是鄉間有頭有臉,能說起話的頭面人物的總稱。這種稱謂,見於民國時代,現在則銷聲匿跡了。

鄉間的紳士,一般左右著鄉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俗務等事務。鄉間的婚喪嫁娶,官方的徵糧、抽丁,社火、廟會等文化或宗教活動,以及輿論導向,等等,地方紳士們都以主導者的身份廣泛參與其中的。民國初年的政府統治基礎,可以說,就是由紳士制度來支撐的。所以,紳士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935年以後,國民政府為了對付日益高漲的紅色起義,以及各種民間暴動,遂在全國強力推行起“保甲制度”。保甲制度,乃是為了強化對民間的高度控制而施行的一套管理舉措。這種制度興起於隋唐,定型於北宋。民國時代的保甲制度與宋代的保甲制度大同小異。查閱《民國靖遠縣情錄》,靖遠的保甲制度推行稍晚於全國,大約在1940年前後。

保甲制度興起後,原有的民間紳士制度受到衝擊,但是,有頭臉的紳士們,搖身一變,做了保長,甲長,甚至聯保主任之類,等等。從某種意義講,有些換湯不換藥。

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顧萬肇先生雖在鄉間一言九鼎,但是,他卻從沒有做過官方的保長、甲長,縣議員,等等職務。他所發揮的作用和力量,完全源自自身的威信和人格魅力。

保甲制度在靖遠推行之後,顧萬肇先生依然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力,並未因此受到多少削弱。這與他有巨大財力做後盾有關。一句話,他太有錢啦。另外,他的個人誠信甚好,威望素重,也是其影響力不減的重要因素。

三、民謠折射出顧萬肇先生的一個全省的創舉

張家的地無疆,

韋家的房無雙。

何家的金子用斗量,

顧家的棉花頂上房。

楊家的大煙用缸裝……

這是靖遠、平川兩地從民國時代流傳至今,且廣為傳播的一首民間歌謠。說的是當年曾在靖遠地界富甲一方,聲名赫赫的數得過來的幾家大土豪的事兒。歌謠概括地反映、突顯了這幾家大土豪各自特異的鮮明特點。讀來,感覺頗為有趣。

其中一句:顧家的棉花頂上房。正是說的顧萬肇家的事情。

棉花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物資,衣食必需品,須臾不可或缺。歌謠裡的這句話,說明了顧家所獲棉花之多,偌大庫房裡的棉花儲量一直頂到房頂……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顧家當年的富有。其實,棉花的收益僅佔其有限的一部分。顧萬肇家財富的大宗來源,還在大煙、鹽業、商鋪、駝隊等商務活動中。

在此特別要指出來的一點是,顧家的棉花頂上房,這句歌謠,無意中折射出顧萬肇先生身上所擁有的兩個第一:

一是,顧萬肇先生非常地善於創新,善於接受新生事物。據說,響泉村的旱砂地很適合種植棉花,靖遠黃河兩岸的棉花種植開先河者,就是顧萬肇先生。第一塊試驗田,也在響泉村。首創試驗者,就是顧萬肇先生。當實驗成功後,棉花在這裡得到廣泛種植,隨之傳播於黃河兩岸的其它地方,靖遠人從中獲利頗豐。

當年,顧家的棉花,可謂產量、質量雙優先。遠近有名。這應該是那句舊時代歌謠產生的起因吧。

曾有人考證說,當年顧萬肇先生在自家的旱砂地試驗種植棉花,這在全省都是首創。而且,一舉成功了。這件事若是屬實,必將載入甘肅農業史冊。

二是,顧萬肇先生家的棉花擁有量在當時的靖遠、海原、會寧三縣當屬首屈一指。這應該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這裡補充一兩點顧萬肇的事蹟,作為大財東,顧萬肇曾經出資籌建了民國東灣小學,是創始人之一。響泉口子小學初始,也是設在他家的廂房裡。可見他非常重視地方教育事業,為家鄉教育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

至於這首歌謠裡涉及到的其他幾家大土豪的具體情況,這裡限於篇幅,以及不可沖淡本篇顧家敘事主題的緣故,留待後面的篇章裡再敘。

靖遠民國豪紳顧萬肇先生的傳奇故事(上)


四、顧萬肇先生生平及家族源流考

顧萬肇先生,生於前清光緒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屬馬。歿於公元1968年。享年74歲。

顧萬肇先生,本名:顧有祿。字:海峰。號:萬肇。其兄弟有三,曰:福、祿、禎。顧萬肇先生排行老二。

顧萬肇先生以字、號,聞名於世,以致掩蓋了其真名。人多知顧萬肇,顧海峰者,而不知其本真之名顧有祿者。一般人往往以為顧萬肇就是其本名,這裡糾正一下,這一認知有誤。

顧萬肇先生生長於前清時代,一生主要活動在民國。民國時代的四十多年間,是他叱吒風雲,活動集中,產生諸多傳說故事的黃金時代。解放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顧萬肇先生作為一方超級大地主,幾乎被槍斃鎮壓。所以,其人生的後十九年,則默默無聞也。

鑑於此,我們將顧萬肇先生定位為民國豪紳,這是有道理的。

顧萬肇先生的族源,其家譜記載,祖籍在江南。明朝早期,始祖保衛肅王遷蘭州,後移居榆中青城(條城)。大清乾隆初年,先祖顧國禎者,連同周、李二姓族人共同購買當時屬於會寧縣插花飛地的響泉口之地,始居於此。

至今,響泉口子原始三大姓:周、顧、李,依然是本村主要居民。同治賊亂後,村民遭遇屠戮浩劫。顧家被屠殺僅剩叔侄二人。周家絕戶。現在響泉村周家系周家地親房頂門過繼而來,非原始周家也。李家剩餘六七人。這段歷史,為年近八十歲的顧靈國先生所親述。顧靈國先生是顧萬肇之侄重孫。


2020年1月1日寫於隴上平川陋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