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福全和玄烨只相差一岁,为何顺治帝选择玄烨做接班人而不选福全?

顾宇博


顺治皇帝福临病危之时,因为有多尔衮的前车之鉴,不愿再立幼子,而希望把皇位让给弟弟——安亲王岳乐,受到了孝庄太后和诸王大臣的反对。

此时的顺治帝有三个儿子:九岁的福全、八岁的玄烨和三岁的常宁。


玄烨最终胜出,取决于孝庄太后

一般传言是顺治在去世前,咨询了他的“玛法”——汤若望,问他应该把皇位传给三子中的谁?汤若望以玄烨出过天花,对这种当时十分要命的疾病有抵抗力,可以继承皇位。而顺治也同意了汤若望的意见,并立下遗诏:立三子玄烨为帝。

可这种说法我觉得不太可能,帝位传承怎么可能这样随便?要是玄烨没有一定的能力和势力的话,就算他百毒不侵,也坐不稳这个至尊之位。再者,《汤若望》中记载:顺治是有咨询过汤若望继位的人选,可汤若望没有过玄烨得过天花,可立为帝的说法,只是说皇位还是要传给下一代,而不能选择宗室,并没有指明哪一个皇子可以继承皇位。

所以玄烨能“打败”他的哥哥福全,以一岁之差成功登上皇位,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福全家庭背景不够硬。福全虽然是长子(顺治长子牛钮已死,福全是实际上的大哥),可他母亲董鄂氏只是庶妃(不是顺治最爱的那个董鄂妃),福全年纪大但家庭背景比不过玄烨。

而三子玄烨,他的母亲是佟妃,虽然也是庶妃,但佟氏的祖父佟养真是跟随清太祖努尔哈赤兴兵抗明的开国功臣。佟氏的父亲佟图赖是汉军正蓝旗人,屡立战功,佟氏家族乃汉军八旗中最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也因为这一点,使玄烨在三子中的优势十分明显。


当然啦!家庭背景硬只是玄烨先天原因,后天原因就是:孝庄太后的全力支持。虽然顺治对玄烨母子十分冷漠,但幸运的是,玄烨从小就受到了孝庄太后的格外疼爱,派了自己的心腹侍女苏麻喇姑协助保姆照料康熙,叫他读书写字。孝庄本人甚至亲自对玄烨加以教诲,以帝王的标准培养和要求玄烨。

顺治曾问过三子以后的志向,幼子常宁太小还不会回答,福全的回答是“愿为贤王”,而玄烨的回答是“效法皇父,勤勉尽力”。一个八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高见,基本可以确定是有人教导的。

顺治帝当然也明白,玄烨这话就是母亲孝庄太后教的,也知道孝庄太后属意于玄烨,所以就算勉强立福全,不但得罪了母亲孝庄,又难保福全帝位安稳。

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立玄烨为帝,既全了母亲的心愿,又可以借母亲的影响力和玄烨母家的势力,让玄烨可以坐稳帝位。



一贰一橙


选择玄烨做接班人,看似做决定的是顺治,实际上是孝庄皇太后的选择。是孝庄把她认为最合适的人推上了皇帝宝座。



顺治的想法是立他的弟弟安亲王岳乐。顺治一生最恨的人是谁?摄政王多尔衮。顺治六岁登基,多尔衮摄政,皇权错配让顺治觉得特别难受,憋了一肚子窝囊气没处撒。多尔衮死了,顺治终于可以出气了,于是把多尔衮从坟扒出来挫骨扬灰。当小皇帝受气,顺治有切身体会,不想让他的儿子再走他的老路,所以提出了让他弟弟安亲王岳乐继位的想法。

有说顺治就此事征询外国传教士汤若望意见,汤若望认为不妥,顺治才打消了念头。汤若望对传教和西方科学比较内行,对中国政治的理解并不深刻,不太可能讲清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的优劣,倒是孝庄清楚皇太极死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与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的皇位之争,清楚兄终弟及可能引发未来的皇位之争,是皇权的交接的不稳定因素。我觉得打消顺治立岳乐想法的应该是孝庄。

玄烨出过天花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

顺治找汤若望征询意见,汤若望说,玄烨出过天花,终身免疫,对皇权稳定有好处。汤若望对医学有研究,提出这样的问题符合他的身份。



顺治皇帝得的就是天花,他知道天花的厉害,找一个得过天花的人继承皇位,符合大清的利益。

但是大清祖制,选继承人的原则是贵族公推制,条件是所选之人要优秀,要对大清未来发展最有利。你能想象让一个得过天花的傻子当皇帝吗?

顺治心中没有答案,汤若望给了一个答案,他当然会作为备选。

孝庄认为玄烨才是最优秀的、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当孝庄提出让玄烨继承皇位时,和汤若望的人选不谋而合,顺治当然也就同意了。



福全是先被孝庄收养的,感情上孝庄与福全应该更近,但是孝庄最后却选择了玄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福全有眼疾,孝庄教他学习,他虽然很刻苦,但眼病始终是个障碍。一国之君,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批阅的奏章也很多,不学习无法进步,该批的奏章不批会影响朝廷正常运转,相比玄烨,眼疾使福全明显处于劣势。

另外,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家族势力要比福全大,对保皇位有利,这也是其中一个因素。至于福全是长子,这在孝庄的心理没有印象,她不学汉文化,对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感觉。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有得观史


顺治皇帝立玄烨简单说这么几点原因。一是玄烨天资聪慧,聪而不迂,敏而好学,自幼就体现出超强的政治智慧,是个可操之才。二是孝庄太后非常喜爱玄烨,孝庄辅佐和培育了几代皇帝,虽是女流,其掌控大局,驾驭群臣的能力绝不在顺治之下,有了孝庄的靠山,培养玄烨更具人和。三十玄烨得过天花,天花对于现代人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但在哪个医学落后的时代,也是很厉害的,如果选中一个身体会出现情况的国君,万一身体出现问题肯定会影响国运。综上所述,顺治肯定玄烨而不选福全做储君。


萼山逍客


引言:非凡的人物头上的光环是无法遮掩的,不论曾经多么的暗淡,又是如何不被人知,最终总是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而这一切所需要的只是时间………。小玄烨出痘后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孝庄太后见这孩子勇敢地闯过了生死关,更加坚定了对玄烨的信心,她认为这孩子将来必成大事,于是决定让小玄烨(入书房读书)。并用祖父辈建功立业的事迹激励玄烨树立继承父位的思想。或许一切都在冥冥之中被安排好了,正是因为有孝庄对玄烨如此的栽培,才让玄烨在后来的宫廷动荡中临危不乱,处事有纲有目。一天,在孙氏(奶娘)的带领下,小玄烨进宫向孝庄太后,皇帝,佟妃请安。当他父皇看到玄烨时,不觉眼前一亮,这孩子天庭饱满,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神采焕发,声音洪亮。顺治帝心中立生喜爱之情。在玄烨出生时,顺治与董鄂妃的生死爱情上演着,又加上忙于政事,并没有给这个孩子过多的关注,对玄烨来说,父亲是那样的熟悉而又陌生,他一直很渴望父亲的关爱,希望能够更接近他的父亲。在小玄烨印象中,父亲的形象是那样的威严,高大。但是他知道他的父亲不只是属于他一个人,父亲关系到这个国家,是所有黎民百姓的君王。通过这次小玄烨的请安,让顺治开始关注起他的这个三皇子,并且开始有意向地栽培他。在顺治十六年(1659),玄烨六岁,有一天和哥哥福全,弟弟常宁去向皇父请安。当顺治帝逗着问他的皇子们:将来长大了想做什么呢?弟弟常宁才三岁,还不懂事,当然听不懂父皇的问题,口里叫着(皇阿玛,皇阿玛),连叫不停。皇子福全是最大的孩子,这个孩子生性忠厚,相貌也是厚嘴唇,大耳朵,清澈的眼睛,他已懂些事理,也知道玄烨受祖母宠爱,听到父亲所提的问题之后,生怕回答错了,沉吟了片刻,然后谨慎地回答:愿在父皇之下,做一个安分守己的皇子。倒是经常受到祖母孝庄教诲的小玄烨初生牛犊,无所顾忌。他不假思索自信说:待长而效法父皇,黾勉尽力。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出语不同凡响,顺治帝见玄烨人小志大,心里暗暗称奇,内心于是产生了让玄烨做皇太子的念头。从此,对这个他以往不大关注的皇子玄烨慢慢的也多了一份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