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为什么想传位给自己堂兄弟岳乐,孝庄为何极力反对?

羽评郡主


安郡王岳乐(原为安亲王、谥“和”。死后多年,因故于康熙三十九年被夺谥、降爵郡王),清世祖福临的堂兄、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子饶余敏亲王(原为郡王,康熙年间追赠亲王)阿巴泰的儿子。



清世祖之所以曾经有意传位于岳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岳乐是清世祖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在清世祖亲政之后全力支持清世祖进行的一系列抓权及改革事宜。在清世祖看来,传位于岳乐,可以更好地继续自己的事业。同时,国赖长君,清世祖自己的儿子都过于年幼。如果采取当年多尔衮的摄政王配置,日后的权利斗争在所难免,儿子们能否有自己这么好运,很难说。与其如此,倒不如直接传位。二、岳乐年长,或许还曾经患过天花且痊愈了(没有查到具体史料)。清初的满洲贵族对于天花几乎没有免疫力,豫通亲王多铎死于天花、清世祖自己最后也死于天花。彼时的满洲贵族几乎到了闻天花色变的地步。清世祖此举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与其儿子即位后死于天花,倒不如找一个不会再患天花的人即位。



对于传位堂兄岳乐之事,彼时的清世祖也仅仅是有这么一个想法,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实际上清世祖也是有所顾忌的,毕竟历史上兄终弟及导致的血淋淋的教训太多,更何况岳乐仅仅是叔伯兄弟。将来岳乐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儿子,彼时的清世祖自己其实也拿不准。清世祖之所以公开抛出这个提议,个人觉得,更多的应该还是在试探方方面面的态度和反应。清世祖抛出这个提议之后,立即遭到了来自多个方面的反对,包括宗室王公、甚至自己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宗室王公的反对非常好理解。出于公心者觉得,传位非大宗之后,很可能引发小宗旁支对皇位的觊觎之心,于政局稳定不利,甚至可能会祸起萧墙。出于私心者觉得,岳乐这么一个太祖庶出儿子的后代,凭什么跨过我们接班?要知道,彼时清太祖嫡脉代善系、甚至包括失势的嫡脉褚英系、多尔衮-多铎系还是有不少后裔的。除此之外,作为大宗的清太宗,其儿孙其实也不少。这些人的宗法地位都远在岳乐之上,清世祖跨过他们这些人而选择岳乐,自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



孝庄文皇后反对就更好理解了。从公的方面,跨越大宗之后,传位小宗旁支,于政局稳定不利。从私的方面,传位于岳乐,置自己这几个大孙子于何地?同时,如果清世祖传位于儿子,孝庄文皇后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干预政局。即便彻底放权,自己也仍然会拥有崇高的地位。一旦清世祖传位于岳乐,自己这个婶娘算是个什么东西?别说是干预政局,能不能继续算作是皇太后都有待商榷。毕竟清太宗的原配嫡妻是孝端文皇后而不是她孝庄文皇后。自己之所以成为皇太后,仅仅是因为自己是清世祖的亲妈。一旦将来岳乐皇位坐稳、产生一些其他想法,或者与自己发生矛盾,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面对如此多的不确定性,孝庄文皇后自然是要强烈反对的。



最终,在多方反对及给出的“合情合理”的理由之下,清世祖放弃了传位岳乐的想法。恰巧清世祖的三儿子清圣祖罹患天花并痊愈了,获得了终生免疫。于是,比岳乐更加名正言顺、且无死于天花之忧的清圣祖最终成为了皇帝。正因为有了这段历史,清圣祖即位之后,虽然继续重用着自己这位堂大爷,却是一直是有所防备的。康熙三十九年,清圣祖借故处置作古多年的岳乐、予以夺谥降爵,实际上还是这一事件的延续。“掌宗人府时不当情事”算什么大罪?更何况人都死了近十年了,有必要再大张旗鼓追究吗?之所以处置岳乐,无非是做给别人看的、杀鸡儆猴,不是吗?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1661年,刚满24岁的顺治满怀遗憾的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

留下的遗旨,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公元前1661年,爱新觉罗.玄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康熙。孝庄终于满意而欣慰地成为了太皇太后,又开始了辅佐孙儿的重任。

可是康熙帝的继位却不是一帆风顺的,顺治帝一开始根本就没想到他,甚至没想过自己任何一个儿子。顺治虽然只有24岁就离世,可是他在当时已经有8个儿子。父死子继是皇家的传承,自然顺治也首先应该从儿子里挑选继位人。



可是他偏不,顺治的想法是从自己的兄弟中选择一人继承皇位,这样一来皇位也能得到稳固,而这个人选就是安亲王岳东,他是顺治的堂兄弟,也是努尔哈赤的孙子阿巴泰的儿子。他觉得岳乐继位是比自己和年幼的儿子都合适的人选。

或许是顺治从6岁登上皇位就被禁锢,被压制,他小小年纪压在身上的就是国家朝臣。摄政王多尔衮给他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所以顺治可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走上自己的老路。于是,他选定好了继位人,写下了自己的十大罪己诏,就准备坦坦荡荡的离开人世了。

可是事情传出去孝庄太后知道了,孝庄可不干了,儿子死了,就该是孙子继承,天经地义的事,顺治居然想立旁支,她这个做母亲的尚在,绝不能容忍他的做法。

何况将来真的有亲王新帝继位,她该何去何从?后宫没了她的立身之地,她为了扶起年幼的儿子,孤儿寡母,费尽心力,怎可一朝拱手于他人?再者,大清江山能安稳实在不容易,如若顺治择亲王兄弟,不知又会引起怎么的朝堂动乱。从家从国,孝庄都会出面阻止。


然而,要想说服顺治的想法,首先,她应该有一个十足把握的继位人选,顺治的几个儿子都是不满十岁的小屁孩,哪懂得什么治国安邦之道。先且不说这几个孩子,更关键的还得有个说话有分量的说客,孝庄自知亲自去儿子不会改变主意,便找到了钦天鉴鉴正汤若望,他是来华的耶稣传教士,与顺治十分相投,顺治尊称他为“玛法”,清语里的爷爷的意思,可见顺治对这位汤若望是极其不一般的。

汤若望了解了情况,也不建议顺治择兄弟,而是建议选择已经出过天花而就此免疫的皇三子玄烨继位,这样可以确保大清国长治久安。



顺治出于对汤若望的尊敬,对他的建议也都会慎重考虑。为了大清的江山,最终,顺治在弥留之际也终于把同意把皇位传给玄烨,才成就了康熙爷的千古丰功伟绩。

康熙帝能够登基,汤若望是功不可没的,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选择没有错,康熙帝励精图治,开创了一代盛世!


烟雨何以任平生


一声炸雷在太后头顶响起,她万万没想到儿子会立他的兄弟为帝,而抛弃了他的儿子和额娘??太后五内如焚,肝胆欲裂,你这个孽子,至死也不原谅自己的额娘!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孝庄反反复复想了很多,最后,她决定,不能同意皇上的决议!她要推翻他,否则,自己就会从这宫中消失,即使不消失,也会成为毫无地位和尊严的人。其实,顺治决议立兄弟是有他的考虑的,一方面,立兄弟为帝,可以逐渐将蒙古女人从后宫挤出去,摧毁她们在后宫中的尊贵地位,作为对母后的报复,另外,新帝即使不把蒙古女人扫地出门,但他们与太后,皇后没什么关系,他们执政后,自会有他们的太后,皇后,培植一批新的宫廷力量,削弱,打击母后为首的蒙古后党的势力。第二天,孝庄来到养心殿,见到儿子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顺治刚喝完药,见母后来一时不明白什么意思。太后来至床前坐下,问了几句病情后,便单刀直入说:皇上现在龙体欠安,想过立嗣一事吗?顺治一惊,他疑惑地看了看额娘,似乎预感到额娘已知晓一切,只得支吾不语:这……这个问题儿臣还没想过。庄太后见他支吾,并不点破,温声说:皇上身体欠安,立嗣大事应该早定,以安臣子之心,定国本之议。所幸皇上有四子,应择一立为嗣君。倘若皇上有所不测,诸亲王定会拥立你的儿子为君,誓死相辅,旁支左脉,有敢觊觎皇位共诛之。太后这话是相劝,更加是威胁。顺治躺床上,轻轻闭上眼睛,但他知道,自己现在是孤木难支了。因为宫内外已经被太后所控制,操纵,要是自己再坚持,也是枉徒劳。沉默了很久时间,顺治才闭着眼,轻轻道:选择一位年龄较长的皇子来立吧。皇上,额娘以为应立玄烨为嗣。庄太后十分平静,又十分镇定。顺治有些疑惑,瞪着眼看看母后,他不解,等着母后的解释。孝庄温声道:皇上,玄烨虽不是长子,但他已出过痘,终生不会再有生命危险,为帝业稳定计,应立玄烨。顺治仔细想:不久前,自己曾问过洋人汤若望,他也是说立玄烨,看来只好如此了。于是点了点头,转过面去,不再理了。


茹叔敬


顺治帝24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天花在当时那可是绝症,也不分贵贱,哪怕你是皇帝,一旦染上了那也是必死无疑,顺治帝在弥留之际就不得不考虑继承人问题了。


刚开始他并没有打算立玄烨为皇太子,因为此时的玄烨只有八岁,什么都不懂,回想起自己当年也只有六岁就登基,被多尔衮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对摄政王专政已经深恶痛绝,顺治不希望他儿子走自己的老路。 顺治帝打算从自己的兄长里头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主政,必然能使大清的江山稳固,百姓安乐;他精挑细选认为他的堂兄岳乐很适合,岳乐是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阿巴泰的第四子,也是一个正统的继承人。


在孝庄太后看来,血脉相承才是子孙延续规则,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轻易让给别人实在说不过去;

因此孝庄太后是坚决反对的,岳乐虽说和顺治是堂兄弟,也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但他毕竟不是皇太极的儿子,把皇位交给一个外人,这是孝庄太后绝对无法接受的事情,因为一旦对方登上皇位后,孝庄太后和顺治的儿子们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势必成为对方打压的对象,其后果不堪设想。 孝庄太后和顺治帝的想法大相径庭,为此争论不休,僵持不下,孝庄于是找来了在清朝朝廷服务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去过世界各地,见多识广,在明朝时期就已进入中国传教,是一个中国通,也为朝廷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因此朝廷上下都很尊敬他。


精通西医见多识广的汤若望对顺治说:子承父业、绝无天花;他不建议顺治将皇位传与别人,他认为顺治的堂兄岳乐也有可能染上天花,如果选出的接班人像他一样感染疫病,那么整个朝堂将势必引起巨大的动荡。

玄烨曾经染过天花,后来出宫在外躲避现已康复,他有了抗体以后再也不会得天花了。 正是因为汤若望的劝谏,而使顺治改变了主意,选择了让玄烨做太子,在孝庄太后的帮扶下,玄烨一步步的成长,最后成为一代明君,汤若望也受到康熙的重用,被封为“光禄大夫”官为一品。


玄烨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在位期间除鳌拜、平三藩、收复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等,他的一序列举措,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被称为“千古一帝”,康熙帝创下的宏图伟业,清朝历任皇帝都望尘莫及。


遗产君


《清史稿》: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康熙间,出讨三籓,胜负互见,而卒底荡平之绩。

首先关于传位意向的资料问题,从正式史料上是找不到这段的,传自《汤若望传》。

顺治和多尔衮之间发生的事情,大家耳熟能详,所以这些事在顺治心中投下阴影,挥之不去,为避免重蹈覆辙,顺治不想传位给同样年幼的几个儿子,怕他们因为年幼再受权臣把控欺凌。所以想到了岳乐,他是顺治的叔伯哥哥,比自己还年长几岁,并且在政见上和自己有相同之处。

爱新觉罗·岳乐:

《清史稿》:安和亲王爱新觉罗·岳乐,清太祖第七子爱新觉罗·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镇国公。顺治三年,从豪格徇四川,击斩张献忠。六年,封贝勒。八年,袭爵,改号安郡王。九年,掌工部事,与议政。十年,命为宣威大将军,驻归化城,规讨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车臣汗。寻行成,入贡,乃罢兵。十二年,掌宗人府事。十四年,进亲王。

岳乐战功、从政经验、管理能力方面都还不错,但是据汤若望先生自己讲,他劝顺治帝不能这样做,因为-----幼主临朝固然要影响政局,但帝系的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于是力劝顺治帝把储君之位仍然留给顺治帝自己的儿子。

至于权柄落入康熙手中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曾经患过天花,这种病一旦得过,今后就不会再次发病。这是最大的加分项。

二、《圣祖本纪》中所说的“原效法父皇。”的段落,所谓颇受赏识,聊胜于无的加分项,因为如果顺治真的看重这个,还会有传位岳乐的想法么。当然,还要啰嗦一句,传位的故事来源于汤若望传而非正式史料,即便是真事,也不会记载的。

三、子凭母贵。

而孝庄的反对,猜都能猜到,无非是不想帝位落入旁系,这有政治上的考虑,自然也肯定有私心,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近亲,家族利益是不能不考虑的,对朝堂上的影响也会非常大,容易引起族系之争,无非利益使然。所以汤若望和孝庄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康熙二十八年岳乐因病死于军中,清廷赐祭建碑,追谥号“和”。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贝勒诺尼攻讦岳乐掌宗人府时不当情事,被取消谥号、降爵安郡王。 


古今通史


顺治帝染上天花命不久矣,而此时他又还没有立储君,各位皇子也还年幼,如若传位幼君,必然会有摄政大臣专权跋扈,为了大清帝国的稳定,于是顺治决定传位岳乐。

但孝庄皇后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皇系转移比幼帝临朝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所以极力反对。


1071001634


向敬之

顺治帝在弥留之际,一度想传位给堂兄岳乐,为传教士汤若望所说,并不见于清室官方资料。

岳乐,为努尔哈赤第七子、饶余郡王阿巴泰的第四子,曾随同肃亲王豪格入川征讨大西皇帝张献忠,以功封多罗贝勒。

顺治帝亲政后,高度重视岳乐,将其晋升为安郡王,命其管理工部事务,进入议政王大臣会议,并主管宗人府事务。顺治十年,岳乐任宣威大将军,出征土谢图汗和车臣汗,迫降喀尔喀部投降纳贡。

顺治十四年,岳乐进位和硕安亲王,与简亲王济度一起领导议政王大臣会议。济度为满洲保守派代表人物、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子,而岳乐却是改革派代表人物,全力支持顺治帝进行一系列改革,如重用汉臣,改善满汉关系,停止圈地,恢复生产。

顺治的改革,不但危及了满洲贵族保守派的既得利益,而且废后严重破坏了满蒙政治联姻,与孝庄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如果卓有军功且理政成熟的岳乐即位,孝庄就成了叔母太后,如想继续干政,维护保守派利益和满蒙联姻关系,增加更大的难度和阻力。虽然孝庄曾给岳乐安排了一个来自蒙古的嫡福晋,却不能改变岳乐的改革决心。

唯有力阻富有才干的旁系侄儿岳乐即位,另选一个属于嫡系的年幼孙儿承统,更有利于不乏政治手腕的孝庄干预朝政,修复满蒙政治联姻关系。所以,孝庄力挺自己的孙儿、顺治皇三子玄烨即位。


以礼观书


孝庄这个满清的这个女人,虽然我不喜欢她,但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也是一个极具权术的女人,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满清,跟他其他灭亡的封建王朝,面临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担心皇权旁落。

历史上又不是没发生过皇权旁落的事情,一旦大权外落。轻者则像汉末汉献帝一样,被圈养衣食无忧。重者改朝换代血流成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孝庄怎么可能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无常的小跟班



小川说史


顺治之所以想传位给岳乐,主要是因为当时清朝的局势仍然复杂,而顺治的儿子都年幼,他怕幼君即位,对政局更加不利。当然顺治在病中,对事情考虑未必周全也是重要因素。孝庄为什么极力反对?一方面,自古以来皇位传承都是先父子后兄弟,顺治有几个儿子,岳乐只是堂兄弟,根本就没有操作性。另一方面如果岳乐成了皇帝,对清朝并不是好事,不但不利于稳定政局,反而会加剧政局的动荡。再则,从个人利益角度,顺治的儿子做皇帝,孝庄是太皇太后,对政局可以施加重要影响力,若失岳乐做皇帝,孝庄什么都不是。所以孝庄不反对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