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复联4评分还高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为啥好评如潮?

姒莞萱


“我要控诉我的父母,因为生了我。”

影片亮相北影节,被戏称为“眼泪收割机”,疼痛、沉重、近乎冷酷的清醒……最深重的苦难,带给人的不是泪水,而是“铁石心肠”。

奥斯维辛之后不写诗。看过很多难民电影,故事片、纪录片、历史的、现时的……《何以为家》还是让我震惊: 导演是怎么做到的?如果没有对生命真正的悲悯,即使在难民营生活十年,也只会一无所获。娜丁·拉巴基导演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还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电影最崇高的价值,不外乎史,不外乎诗。《何以为家》的艺术技巧令人印象深刻,但正如《美丽人生》以及所有优秀的电影一样,最终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是镜头技巧背后打动我们的故事:愿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世故、沧桑、天真、热血,看到一半不禁啧啧称奇,剧组从哪儿找来这么个浑身是戏的小男孩?看片尾才知道原来是真人自传式电影。当你看到一个小男孩拖着一个无亲缘关系的婴儿满街求生之时,实在很难不被触动。难民生存问题、超生难负荷后带来的贫穷问题,酿成各种悲剧,最终上升为生而为人的抗拒。在内容选择和铺排方面,拉巴基比过去更为扎实,并且她延续一贯的明亮色调,反而增强了悲剧感。结尾的定格,小男孩露出了片中唯一一次微笑,影像的凝结,使这一刻短暂的美好变成了永恒——尽管我们都知道,影片过后,生活还要继续,即使这个小男孩因为这部影片过上不一样的生活,还有千千万万其他和他一样的小孩子生活在地狱。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朋友圈孝子又开始刷屏了。尽管这是一部很煽情的影片,但我相信导演对这些“同情者”们还是鄙视的。片头大量的鸟瞰镜头,狠狠的嘲讽了自以为是上帝的观众们。同一片天空下,有许多种不同的生活,任何一种生活都无权被评判,也不应让别人的悲惨成为自己安于现状的理由。

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东西。

没有感同身受,只是透过银幕窥其片段,是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共情的。你可以换位思考,但如果你觉得换位思考后就能真正理解他人就是傲慢。

虽然很难以接受,但是同情对自己来说是值得感动的,而且会使“同情者”得到道德感上的满足,而对“受害者”来说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同情只是一种情绪,即使在短时间里可以给予支持,在长期依旧阻止不了社会结构对“受害者”的侵害。

一些年前社会频道总会播出对偏远地区人民的生活采访和慰问,但是在展示真实生活和发表同情后,无疾而终的情况偏多。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不能产生长期实质性的帮助,这些包裹着同情的生活考察反而会是对他们生活的扰乱,人们更多的带去的是惊吓和差异感,我就不提世界上最邪恶的节目《变形记》了,这档节目就是撒旦路过地球的产物。

我要声明,不是说看完影片后的同情是不好的,同情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但你最好不要傲慢的觉得真正理解到了他们的痛苦,我们更多的是要“知道”他们的存在,并真正理解差异的存在,对他们保持最低限度的尊重。


谜影人


因为电影本身是一部充满了人性关怀,让人动容的好电影。


我是5月3号的晚上看的电影,因为白天在家里睡多了,所以进入电影院后感觉有点头疼,但是我仍然被这部电影的剧情深深吸引,坚持看完了电影。

电影开始,作为主人公的赞恩被铐上手铐带入法庭的一幕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究竟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恶,让年幼的他佩戴这冰冷的刑具。


当带着手铐的赞恩被带上法庭,回答法官为什么要告自己的父母时,他说:他们为什么要生下我,我要他们以后不再生孩子。

这样一场特殊的诉讼便深深吸引住了观众,让人忍不住要一探究竟。


原来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赞恩,从来不知道自己已经多少岁了,而他的父母也只能说他大概十二岁,他没有自己的生日,更没有自己的身份证明,是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黑户。
在和他同龄的孩子每天上下学的时候,他只能带着弟弟妹妹们在街头售卖水果汁,在超市打杂来挣钱谋生,还有拿着各种配方去好几家药店买药,然后回来帮着妈妈配毒品。

当他的妹妹在第一次来月经时,最早发现的赞恩偷偷帮妹妹隐瞒,并告诉妹妹不要让父母知道,因为太清楚,一旦父母知道这件事,他年幼的妹妹将要被卖出去和超市老板结婚。

最终事情并没有瞒住,妹妹被送了出去,并最后因此丧命。

这部电影里讲述了像黎巴嫩这样国家里社会边缘的孩子的悲惨命运,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战乱国家里平民没有尊严的生存状态。而其中的大部分故事也是作为难民的小演员赞恩·阿尔·拉菲亚曾经经历过的。所以这部电影才会如此动人吧。


虽然电影描述了战乱国度里社会边缘人民的悲惨生活,但又不失希望,电影的最后,政府工作人员为小赞恩拍身份证明,也就是在这里主人公赞恩露出了他童真的笑容,这样的结尾处理令人动人也给人希望。让这部电影在内容上进一步升华了。

所以才有了上映后的好评如潮。


剧说时代


小主人公赞恩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中笑了,笑的样子那么地美丽天真,这个微笑却是那个国度、父母、制度所亏欠他的,这是怎样一个残忍的世界啊,让稚嫩小孩子的一抹微笑都如此珍稀。

《何以为家》直面生存之痛

《何以为家》4月29日上映,在《复联4》的强势排片之下,收获了1.5亿元的票房,豆瓣评分也高达8.9,票房口碑双丰收。

《何以为家》从12岁孩子赞恩的视角来看待人生苦难,这个孩子有他的不成熟,也有他过早的成熟,他代表了这个世界的一个真实的缩影,就算是远离战火和混乱的中国来说,

《何以为家》也在提点所有的父母再去审视一下自己对于孩子的态度,就像是赞恩所控诉的,一对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如先不要把一个美好的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否则,他只能感受到无尽的痛苦。赞恩的烦恼不是快乐与否,而是直面生存之痛。

赞恩贫穷、在黎巴嫩没有身份,他就像是一个不该存在的存在,瘦得像是一只小猫,却扛起了大半个家庭,他会教初次来月经的妹妹怎么处理,并尽量隐瞒这件事,以免父母把妹妹通过婚嫁的方式卖掉,他在混乱的街头给各家送去沉重的煤气罐,他幻想着带着妹妹逃走远方,但是,还是晚了一步,他只能自己开始流浪生涯,被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哈瑞收留,帮哈瑞照顾她的孩子尤纳斯,但是,当哈瑞因身份被逮捕之后,一个12岁的孩子带着一个小婴孩活下去的情景让人惊心动魄,完全是两只小动物在相依为命,里面有最为纯真的情感,最为揪心的命运,当赞恩明白自己真的无力与这个世界对抗时,他不得不回到了家中,却发现,自己好像一条鱼一样,他永远游不出这个肮脏的池塘,父母、社会、国家、制度,都以最冰冷的方式对待着他,所以,一个小孩子开始了对于父母、也是命运的最终提问:你们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样的世界中来?这是一个足以让成人们五脏震颤的控诉,一个稚嫩的生命,被折磨、践踏成这样,那么,活着的意义何在?

《何以为家》中看到电影的尊严

许多中国家长都希望带自己的孩子去看这部电影,一方面是电影让人感动,真实、流畅,孩子的戏份很自然;另一方面是想让中国的孩子能够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的苦难,学会感恩。

无论出发点如何,都是因为这部电影令人有太多触动和思索,在《复联4》的宇宙存亡之外,在这个地球上,同样有着需要被拯救的生命,有着挣扎、哀嚎的灵魂,这是另一种真相。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在与政府多次谈判之后终于拍摄了这部电影,她的悲悯和勇气令人敬佩,这才是电影的尊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