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的满洲八旗旗主是几品官?地位如何?

更上一层楼g


清朝满洲八旗的旗主,最初都是由努尔哈赤子侄担任,这些最初的旗主贝勒也均开创了属于自己家族的“铁帽子王”传承世系,并沿袭着对八旗的领导权。

清朝的八旗制度,始创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以“黑旗”一旗起兵,之后随着征服的土地和人口不断增加,再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整编与调整后,最终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将辖属势力划分为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八旗,至此八旗制度正式建立。

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的政权的时候,八旗的统领者,也称为“旗主贝勒”分别为:努尔哈赤,亲领正黄旗、镶黄旗;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统领正红旗、镶红旗;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努尔哈赤的侄子,即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镶蓝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统领正白旗;努尔哈赤的长孙,即其长子褚英的儿子杜度,统领镶白旗。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在历经努尔哈赤晚年对于两黄旗的一些列调整,以及皇太极登基后的“黄白互换”事件后,此时八旗的统领分别为:皇太极亲领正黄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代善统领正红旗;代善长子岳托统领镶红旗;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阿敏统领镶蓝旗;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统领正白旗;努尔哈赤的十二子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白旗。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改变了旗主贝勒的称呼,开始使用“亲王”、“郡王”的方式,称呼的旗主。而在经历了皇太极时期除掉阿敏、莽古尔泰,打击阿济格,以及顺治皇帝时期的豪格之死与清算多尔衮等一些列事件后,最终将八旗旗主的家族传承世系予以了确认,并且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确定了“铁帽子王”制度,厘定了爵位的传承名号,由此形成了八旗旗主家族世系的最终分布:


上三旗:

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皇帝亲领。

下五旗:

正红旗归属礼亲王代善世系;

镶红旗归属于克勤郡王岳托世系;

镶白旗归属于肃亲王豪格世系;

正蓝旗归属于豫亲王多铎世系;

镶蓝旗归属于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


所以,八旗的旗主王爷们,或是亲王爵位,或是郡王爵位,并且都是世袭罔替的,隔代不降级的,并没有朝堂官员们的品阶之说。如果朝廷有需要和安排,也会进行临时性的任命,例如第三代礼亲王(当时称康亲王)杰书,就在康熙平三藩期间,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带兵入福建作战,而这并不影响他的亲王爵位;咸丰皇帝临终前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中,端华就是第八代郑亲王。

后金时期以及清朝初年,八旗的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经过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四代帝王的不断削弱,清朝中后期开始,旗主已经完全没有了实权,仅仅是个荣誉称号的而已。

后金时期以及清朝初年,八旗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努尔哈赤所制定的两项制度。

其一,就是“四大贝勒”共执朝政的制度。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登基为汗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同时

“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

直到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依然是四大贝勒“南面同坐,共受朝拜”,四人的权力、地位是一致的。直到皇太极相继除掉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代善退出后,皇太极才开始“南面独坐,独掌大权”,并且通过分化瓦解,不断打压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其二,就是“旗主贝勒推举新汗”的制度,即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努尔哈赤一生先后三次选择自己的继位人,第一次是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第二次是自己的长子褚英,第三次是自己的次子代善,但是这三次立储均已失败告终。最终心灰意泠的努尔哈赤选择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再册立继位人,而是就此确立了在前任统治者死后,由八旗旗主贝勒共同推举新汗的方式来确定新的继位者的制度,而这套制度与努尔哈赤钦定的继位人名单及其世系也就成为了后来的“太祖遗诏”。

皇太极以及后来的顺治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继承满清政权最高统治者的位置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造成了旗主贝勒以及后来的旗主王爷们掌握极大权力的同时,更是成为了之后“多尔衮专政”的权力来源基础,直到多尔衮倒台后,顺治皇帝才开始着手对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康熙朝时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力。

首先,就是强化沿用自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加强南书房的决策力度,以此来限制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其次,康熙皇帝安排自己的儿子、亲近宗室以及亲信官员,在八旗中担任都统、参领等职务,削弱旗主对于本旗的掌控力度。

而到了雍正朝时期,雍正皇帝建立了“军机处”,就此实现将一切军政大权收归集中的同时,也宣告着八旗旗主的权力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名存实亡。

至此,除了皇帝有特别的安排和任命,八旗的旗主王爷们已经彻底沦为了坐在祖上基业上安心享乐的闲散宗室,没有了权力,也没有了任何的职务职权。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礼节上的地位依旧十分的高贵,依然想要相应的礼仪和规格,并且受到本旗辖属官员、旗民的尊崇。


雍亲王府


八旗制度是满清的特殊体制。简单说,将所有满洲部众分为八旗,以不同颜色称谓。因为不断扩张,从种族上又扩大分三类,即满洲、蒙古和汉军。并不是有二十四旗,而是同一旗下,有不同类别。具体到基本单位“牛录”,各类数量不同,但以满洲为主体,也最尊贵。


早期八旗的产权人,即旗主。努尔哈赤时期的情况: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努尔哈赤)、正红旗25牛录(代善)、镶红旗26牛录(岳托)、镶蓝旗33牛录(阿敏)、正蓝旗21牛录(莽古尔泰)、正白旗25牛录(皇太极)、镶白旗15牛录(杜度)。

皇太极到多尔衮时期,因政治斗争,旗主又有很多变化。顺治时,皇帝亲自统领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随着皇帝权威的增大,旗主的职权渐渐减少,朝廷另设了都统来管理旗内日常事务。且又演变为夸旗出任,实际上都是皇帝对旗主权力的削弱。同时皇子封爵后,都划分到各旗,划出若干牛录给其统辖。于是在同一旗内,也出现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股东。股东即主子,其所辖牛录的旗人即奴才。


回头来说,旗主是几品官?答案是没有品。因为即使名义旗主也都是亲王,其下爵位还有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及不入八分的镇国公和辅国公,这些都是超品的爵位。至于非宗室封爵,最高也就是公爵,其下是候、伯,这三个也是超品的,与宗室爵位没有直接对应。民公可以理解为略低于宗室公爵,因一等公傅恒死后,乾隆命以宗室镇国公礼制安葬。


几苇渡


八旗旗主是几品官?事实上八旗旗主并不是官职,而是世袭爵位,俗称铁帽子王,位比之前历朝历代的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在清军入关前后他们处于清王朝权力的顶峰,然而在清朝入关之后他们的实际权力是呈下降趋势的,直至最终被几乎完全剥夺了所有权力。尽管清朝中后期的八旗旗主已不再掌握政治实权,可依然享受各种特权优待,基本上成为了无政治权力却拥有丰厚待遇的闲散王爷。要说清八旗旗主权力的演变过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八旗制度的起源。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有的氏族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初由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女真人集体狩猎时的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其所指挥的狩猎集体称为牛录。发展到后来女真各部族之间彼此征战也采纳这种狩猎团队的模式组建军队,但作战毕竟比围猎需要更强的组织协调性,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当时努尔哈赤麾下共有四大固山,分别使用黄、白、红、蓝四种不同颜色的旗帜,所以又称黄、白、红、蓝四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甚至连一部分蒙古部落也归附了努尔哈赤。与此同时努尔哈赤打算正是脱离与明朝的隶属关系,自行建国称汗。此时努尔哈赤的兵力已不下五六万,相比初建四旗时规模几乎翻了一番。于是努尔哈赤将原来的黄、白、红、蓝四旗进一步析设为八个旗——即在原来的黄、白、红、蓝四色军旗上镶边,于是就诞生了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也有说法称:所谓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四旗本来叫做整黄、整白、整蓝、整红四旗,因为整面旗帜分别为黄、白、蓝、红四色,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则镶嵌了边角。

八旗在满语里称为八固山,八旗旗主又叫固山额真。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黄旗和镶黄旗,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统领正红旗和镶红旗,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统领正白旗,努尔哈赤的嫡长孙杜度统领镶白旗,努尔哈赤的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努尔哈赤之侄、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镶蓝旗。各旗内部设有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由归附努尔哈赤的女真各氏族的贵族首领担任,拥有大量的财富、奴隶和耕地,同时后金政权的官职也多由他们兼任。尤其是辅佐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扈尔汉、安费扬古五大臣的家族几乎世代担任八旗内部的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等职务。

在八旗内部各自的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努尔哈赤的命令通过各旗旗主下达到最基层,朝廷大事由八旗旗主共议,对外征伐所获财物八家均分,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由八位旗主协商产生。各旗内部的平民称为固伦,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必须世代当兵,不得随意离开牛录,没有迁徙自由。固伦有自己的耕地和性畜,也有因战功获得的少量奴隶。努尔哈赤通过八旗旗主向他们征兵役和力役,也向他们索取耕牛和各项杂物。

在固伦之下各旗还拥有为数不少的包衣阿哈,翻译成汉语就是家奴的意思。包衣其实就是奴隶,主要的来源是战俘,也有平民因贫困沦为包衣的情况。包衣和主人住在一起,替主人从事农耕、狩猎和服各种家内杂役。主人可以任意凌辱、鞭答和买卖他们。《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先就是世居辽东的汉人,后在努尔哈赤征服辽东的过程中沦为女真人的包衣,隶属正白旗。

可以说八旗制度是一套军政合一的制度:八旗子弟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无论后金朝堂或是军营的官职均由他们充任。这是一套融合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生产活动于一体的组织制度。

随着后金政权的扩张,不仅女真各部全都臣服于这个政权,而且越来越多的蒙古部落以及辽东关外的土生汉人也归附了这个政权。皇太极继位后为更好地管理归顺自己的蒙古人和汉人,仿照八旗制度编制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此时各旗旗主彼此地位平等,共商国是,皇太极作为大汗(后称帝)在政治上具有更高的地位,但在八旗组织架构下并不具有中原皇帝那样专断独裁的权力。事实上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像中原王朝一样的高度集权的专制王朝,而是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满洲八旗贵族所组成的议政会议实际上执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其实这在游牧民族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处理国家大事,而满洲人的八王议政会议大体上与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类似。

在《旧满洲档》中记录了在八王议政体系下八大旗主贝勒和众大臣对天盟誓的誓文,其中有这样的内容:“政务上汗不得恣意横行。汗承天命执政。任何一位旗主贝勒若欲为恶,扰乱政务,其余七位旗主贝勒集会议之,该辱则辱之,该杀则杀之。生活道德谨严、为政勤奋公正之人,即使主国之汗出于一己私怨,欲罢黜贬降,其余七旗之人对汗可以不让步。”从这份誓文可以看出:当时八旗旗主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对汗王的权力构成一定制约。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清太祖努尔哈赤召开八王议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如下原则:一、继承努尔哈赤汗位者若不听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则八王可以更换新汗。新汗与八王齐坐,共同受国人朝拜;二、八王与新汗共同议处军国大政;三、八王有共同断案、做出裁决的权力;四、八王有权授予官职,任免各旗将领。五、人口、牲畜、金银、缎帛等战利品需在八旗之间平分。由此可见这时的八旗旗主是出于王朝权力巅峰的人物。

当然汗王是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八旗旗主的制约的——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后采取一系列手段强化汗王的权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更是仿照中原汉制称帝,这其中就暗含构建中央集权体系,改变八王议政旧俗的想法。不过皇太极并没彻底剥夺八旗旗主的权力——皇太极死后正是八王议政会议确定由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继位。直到康熙年间以八旗旗主为代表的八旗权贵阶层仍拥有相当的权力:尽管在此之前皇太极和顺治都通过引入中原王朝的制度强化君主集权的程度,但直到康熙继位之时清王朝仍没完成由八旗贵族共治模式向君主专制过渡的全过程,这一时期八旗的旗主贝勒们都具有较大的权势,这种权势实际上对渴望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康熙皇帝是一大挑战。鳌拜就是康熙皇帝早期所面临的八旗权贵势力的典型代表——康熙要强化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加大汉臣的权力,使汉臣在朝中具备与主张维护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分庭抗礼的实力,而鳌拜恰恰是主张维持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势力的代表性人物。在鳌拜看来: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如果将大清帝国比喻成是一家大公司的话,那么八旗贵族子弟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鳌拜则是其中较大的股东之一。然而在康熙眼中:清朝的江山就是我爱新觉罗·玄烨的,其他人都不过是朕的奴才,你鳌拜居然想从朕手中分走一部分股权,是可忍孰不可忍?康熙和鳌拜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强化君权和维持满洲旧俗之间的矛盾,鳌拜从来没有任何叛逆之举,充其量就是仗着军功飞扬跋扈而已,这在鳌拜看来是合理的——既然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而自己为打下这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那么自己趾高气扬一些有什么说不去的呢?然而在康熙眼中:这江山是朕的,你鳌拜身为一介家奴竟敢如此目中无人!事实上这是两种错位的理念,事实上鳌拜代表的不只是他本人,在他身后有一大群怀有类似理念的在满洲旧俗体制下的八旗权贵既得利益者,而康熙打击鳌拜的行为其实也是在告诫这些人:时代变了,今后的时代注定将是君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所有人都必须臣服于君权之下。

在康熙擒鳌拜以及之后一系列强化君权的措施作用之下以八旗旗主为代表的八旗权贵阶层的政治权力日渐趋近于无,他们逐渐成为了只享受优厚待遇而不掌握政治权力的闲散王爷。雍正年间八阿哥胤禩一度试图通过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削弱雍正皇帝的权力,然而这一计划未能成功,此后八旗旗主彻底虚位。在失去政治权力后八旗旗主所享受的优待政策并没受到任何影响——整个有清一代始终坚持“首崇满洲”的国策:八旗子弟除了在皇家当差的之外,不从事任何其他职业。那些为皇家当差的有“俸禄”,无业的则由朝廷按时发“月钱”。一个旗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费用全由国家承担,以致于后期的八旗子弟既不习文也不练武,饱食终日飞鹰走狗。清朝灭亡后遗老遗少们在总结清朝灭亡的教训时曾算过一笔账:国家为供养一个旗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费用需要150万两费用。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首先满洲八旗的旗主不是官,其级别不适用于清朝的官员等级制度,但八旗旗主却是一个拥有特殊地位的存在,在一段时间内拥有非常大的权力。要想知道八旗旗主的地位如何,我们从八旗的起源讲起。

众所周知女真族起于渔猎,八旗制度就源于满洲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经过努尔哈赤的改进,成为八旗,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努尔哈赤创立此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扩充军队,并以满洲传统来稳定民心。在八旗制度的框架下,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使得女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八旗每一旗设旗主一人,旗主算是八旗的习惯首领,但不是行政首领,八旗行政上的管理员是都统,不世袭。之所以容易跟旗主混淆,就是因为清初的都统基本都由本旗出任,不是旗主也受旗主管制。

旗主的出现来源于皇帝的分封,各旗所属佐领数量不一,但这些佐领往往会被分在不同的宗室手中,这些宗室就成为“入八分”的领主。而旗里最大的领主,作为大家利益的代表人,被称为“旗主”。

旗主跟都统有很大不同,都统是个行政官员,对所属旗人只有行政上的权利,旗人对都统没有任何义务。旗主则不同,这是世袭的分封身份,对所属旗人有天生的权利,旗人对自己的旗主也有天生的义务。

旗主之于旗人的权利,在清初争夺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定鼎中原以后,它的不足也日渐暴露。

因为这种义务权利关系,旗主对所属旗人有很大主导权,使得旗主在朝堂上具有极大的话语权。在清朝初期,八旗势力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国家大事皇帝必须与八旗旗主共同商议,不得擅自做主。

旗主的权力实在太大,对皇权构成了威胁,于是自顺治帝以后的几位皇帝,都致力于削减八旗的权力,将八旗由皇帝集中控制。

到乾隆时期,旗人对旗主的义务已经极少极少,旗主的身份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意义了,到后来,义务完全消失,旗主的说法也渐渐消失,都统成为八旗唯一的统领。


平沙趣说历史


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就要从八旗制度开始说起。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崛起,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整顿了女真部落,最初设了黄、白、红、蓝四色旗,编为四旗,随着势力的壮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此时的女真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每一旗均设有旗主一人。

有的人经常把都统和旗主混淆。满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职为都统,满语称固山额真,品级为从一品,职掌一旗的户口、军事训练等职务。但它相当于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员,并不是世袭职务,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虽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统的情况,但都统和旗主是两回事儿。

清朝分封领主,各旗的领主,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将军,名下都有数量不同的佐领。而每一旗中,拥有佐领最多的领主被称为旗主。旗主对本旗的旗民拥有很大的权力,更类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杀大权,但清中后期基本上失去了这些权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内部制度,并非行政职务,也没有品级,或者可称为超品。

而经常说的铁帽子王,也并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拥有12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个铁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尔衮曾经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后期,随着皇权的集中,铁帽子王也渐渐失去了权力。


末初说历史


八旗旗主已经不能够用官职来衡量他的权力了,能够担任八旗旗主之一的,要么是皇帝本人,要么是皇帝的兄弟子侄,不是一般人能够担任的。

所以八旗旗主没有官职品秩,是超越官职品秩的存在,是属于清朝的最高统治阶层。


八旗制度的形成

什么是八旗?八旗就是清朝满族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努尔哈赤统一了满族各部之后,为了方便管理,所以讲满族人编为八旗,和平时期都是百姓,战争时期那么就都是士兵了。八旗制度保证了满族人的战争动员能力,是满族最基本的军事制度。

最开始的努尔哈赤只设立了四旗,那就是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和正蓝旗,后来由于满族人数增长,努尔哈赤有增加了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和镶蓝旗。满族人被编入八旗里面,每一旗的旗主是他们的领导者和统治者,旗主对他旗下的旗民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


八旗旗主是何官职

八旗旗主没有官职,他们是超越官职品秩的存在。一般都是哪些人担任八旗旗主呢?在清朝入关之前,八旗里面的正黄旗和镶黄旗都是由最高统治者直接担任的,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就都是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的旗主,而其他的六旗旗主都是由最高统治者的兄弟子侄担任。

到了清朝入关以后,到了公元1651年,多尔衮死了,顺治皇帝开始亲政。这个时候他又将正白旗纳入自己的旗下,自己就成为了正白旗,正黄旗和镶黄旗三旗的旗主,以后的皇帝都延续了这样的做法。由皇帝充当旗主的三旗被称为上三旗,而另外的五旗还是由皇帝的兄弟子侄担任旗主,被称为下三旗。


我的结语

由此可见,一般人根本没有资格担任八旗旗主,八旗旗主要么是皇帝本人,要么就是皇帝的兄弟子侄,他们是属于统治阶层的最顶端的,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官职品秩。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史话漫漫


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是皇帝亲自统领,然后指派一名王公大臣担任都统。下五旗每旗有入关前就定的旗主王爷,(整白旗旗主多尔衮)礼亲王为正红旗旗主,克勤郡王为镶红旗旗主,郑亲王为镶蓝旗旗主,镶白旗旗主为肃亲王,正蓝旗旗主为豫亲王!其间旗名更换过,旗主也互换过,但除了多尔衮,无论豪格赐死,多铎降级都没剥夺旗主地位!但雍正后逐渐不让皇族直接掌兵,旗主基本是名义上了!据说清朝灭亡好多王爷家都供奉着旗中的大纛(但宗人府旧档出现了某王爷成某旗总族长的记载)。所以旗主有两个意思一是旗主王爷,二是汉人带地投主的旗人主子也成为旗主!至于管旗都统则不能成为旗主!所以旗主的品级要么超品,要么具体分析!


号角催人红旗飘


清朝满洲八旗旗主根本就不是官职,而是一个如同王公侯爵一般的世袭贵族爵位,在清朝建立前期,他们站在了清朝权力的顶峰,而在清朝中后期之后,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是权力却180度转角直下,几乎被剥夺掉了所有的权力。

清朝满洲的八旗旗主们是没有品级的,一般无法用寻常朝堂中用到的品级来衡量。

如果非要用朝堂中的品级来衡量的话,我觉得清朝满洲的八旗旗主们应该是朝堂中的超品品级或者极品品级。

清朝满洲八旗旗主们的身份

在清朝时期,能担任满洲八旗旗主的人,身份都非常尊贵。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满洲八旗的旗主都是由什么人担任的,然后再说其他。

满洲的八旗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三支旗的旗主身份最为尊贵,直接由清朝的皇帝担任。

皇帝是清朝的最高权力中枢者,如果要说品级的话,只有极品可以形容他们地位的尊贵。

除了清朝的上三旗之外,其余的镶白旗是由清朝的历代肃亲王世袭担任的、正蓝旗是由历代豫亲王世袭担任的、镶蓝旗是由历代郑亲王世袭担任的、正红旗是由历代礼亲王世袭担任的,镶红旗是由历代克勤郡王世袭担任的。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清朝的八旗旗主们不是由皇帝直接担任的,就是直接由亲王、郡王们担任的。

而清朝时期的亲王、郡王们身份也非常崇高,除了清朝入关时期便立下赫赫功勋的外人之外,其余时期的亲王、郡王们,只有皇帝的儿子或者兄弟们才有资格拥有这般爵位。

如果要说这些亲王、郡王们的品级是多少的话,那就只有超品可以概述他们地位的尊贵。

旗主们的权力变化

清朝早期的时候,满洲八旗旗主们在权力和地位上都站在了整个清朝金字塔的顶端,那个时候他们除了自己的尊贵爵位之外,还可以操控着自己所属旗中的旗务大权,可谓是权威并重。


不过在清朝中后期之后,他们的权力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皇帝对八旗的权力架构进行了调整之后,八旗旗主们的权力瞬间被架空了起来。

从此,旗主的身份不再是赋予他们权力的权杖,而是变化成了一身几乎无用的华丽外衣,仅给他们的身份多增添了一身华丽。

满洲八旗中的都统

除了这些八旗旗主之外,清朝满洲八旗中倒是拥有着一个统筹全旗大权的官职,这个官职就是八旗中的都统们。

八旗中的都统和旗主们不同,他们是流动的职位,而不是世袭的爵位。

清朝前期,都统大多数由各旗的旗主们推荐担任,那时候他们虽然拥有很多权力,但是要听从旗主的安排。


而在清朝中后期之后,都统们则直接由朝廷调遣,从那时候开始,八旗所有事情都是完全交由他们掌握、处理的。

这些都统们本身是有品级的,他们的品级就是从一品,相当于现如今的副国级官员,地位非常尊贵。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满洲八旗旗主们地位的重要性,他们本身是没有品级概念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地位,在清朝除了皇帝之外,他们的身份是最为尊贵的。


孤客生


如果把八旗比做一个董事会的话,那么八旗旗主就相当于董事会里的股东,而皇帝就是手下股份最多的董事长,努尔哈赤最初只设立了四旗,分别是,红白黄蓝,后来又增设到八旗,而努尔哈赤自己便是正黄旗和镶黄旗这两旗的旗主,后来顺治帝又在多尔衮死后把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收归到了手下,这样一来皇帝一人就成了三旗旗主,也由此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每个旗主都是本旗的最高统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这就相当于每个股东名下的股份都是属于股东所有的,因此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地位的旗主身份不可能旁落他人,只能是由自己身边的人来担任,除了努尔哈赤自己担任旗主的正黄旗,镶黄旗外,其他旗的旗主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儿子孙子侄子来担任的,后来皇太极当了皇帝后八旗内部虽然进行了一番洗牌,但八旗旗主依旧是由努尔哈赤的后人担任。

尽管八旗旗主在本旗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但他们还是要听从皇上的吩咐,这就好像董事会的股东虽然都有着自己的股份,但最终还是得听从董事长的安排。在清初的八王议政制度中,八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朝廷的政令,这跟董事会的股东也很是相像,董事会最终做何决定是要由董事会全体董事举手表决的,董事长也无权更改,因此在清初的时候八旗旗主拥有着很大的权力,后来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八旗旗主的权力便逐渐减弱。


如果把整个大清王朝比做一个公司的话,那么努尔哈赤就是整个公司的创始人兼第一任董事长,公司里的董事都是自己的家里人,而且董事的位置是世袭的,接任自己位置的都是自己的后代,后来随着各任董事长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最后整个董事会就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而每个股东只需要守着自己的那份股份安然享乐就行了,名义上仍是自己股份的所有者,但真正的权力已经所剩无几。

至于八旗旗主是几品官的话,那么只能说是无品或者超品,这就好比你问公司里的股东在这个公司中担当多大的职务一样,整个公司都有我一份,你说我多大的职务?八旗旗主在清初的时候确实有着这么大的权力和地位,说整个天下有他们一份都不为过,后来八旗旗主的权力虽然不断被削弱,但其地位依然非比寻常,依旧是整个旗内子弟名义上的领袖。


举个例子,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虽然在当时权势滔天,但在一家酒楼里依旧被金爷逼的步步退让,甚至下跪磕头,无他,只是因为和珅出身于正红旗,而那位金爷正是正红旗的旗主!电视剧里虽然可能有所夸张,但也说明了八旗旗主的地位,旗内子弟即便是做了再大的官,在旗主面前依旧是低上一头,即便这位旗主可能已经没有了实权。


篱上青说历史


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整顿女真部落,将部落编为黄、白、红、蓝四旗,到了万历四十三年,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这时满清的八旗制度正式得到确立,八旗就变成了兵民合一的组织。最初满清八旗每旗各有一位旗主,这位旗主才是每一旗的最高统治者,对本期内的旗人有生杀大权,但是旗主并不是官职,每旗设都统一名,由旗内推荐或旗主担任都统,都统才是官职,一般为从一品。

那么旗主的地位如何呢?我们从旗主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来说一下,最初的八旗之间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只是在满清入关之前,皇太极亲自统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三旗,才形成了上三旗下五旗的区别,后来多尔衮把自己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上三旗就变成了镶黄、正黄、正白,下五旗为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上三旗是由皇帝亲统,上三旗所有兵丁皆为皇帝的亲兵,所以上三旗是没有旗主的,通常上三旗负责皇城的守卫,皇帝的贴身侍卫也是上三旗中挑选,上三旗才是八旗的核心部分。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担任下五旗的旗主呢?通常下五旗的旗主,一般是由亲王,郡王来世袭担任。和珅是千古第一贪,他是正红旗的旗人,在乾隆皇帝面前备受宠幸,权势滔天,当嘉庆皇帝才登基时,他作为乾隆皇帝的传话筒,嘉庆皇帝也要对他毕恭毕敬,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和珅在兰州时被同为旗人的金爷收拾了一番,老老实实的给这位金爷下跪磕头,只是因为这位金爷是和珅的旗主,即便和珅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地位也不如一个落魄的下五旗旗主,旗主的地位可想而知,当然这个部分应该是杜撰的,但是我们借此说明的是,旗人地位再高,对于旗主而言,仍然只是奴才。

在最初八旗才成立时,旗主是本旗内的最高统治者,有很大的权利,八旗兵在入关初期,战斗力也是很强的,各旗人数有多有少,很多朝廷高官也是来自各旗,特别是从一品的都统,最初也是由每一旗自行推荐,每旗都拥有一定兵权,所以特别是下五旗对皇权是有一定威胁的,从顺治皇帝开始,清朝的历任皇帝就在逐渐削弱诸王对八旗的控制,集中皇权,特别是在雍正一朝,又在下五旗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旗分佐领,由诸王,旗主们控制的府属佐领,在关系上被确立为隶从于旗分佐领,也就进一步削弱了旗主对旗内的统治权。所以在清朝进入正轨之后,八旗下五旗的旗主们,虽然在地位上看似升到了超品的位置,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权力却被逐渐架空了,从握有对本旗旗人生杀大权的统治者,变成了只能作威作福,吃空饷的花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