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安祿山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安史之亂十年就被平定了?

痰盂


安史之亂一直被視為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前後一共持續了七年,事實上,我們應該問的是,為什麼安史之亂能夠持續七年之久?

唐朝,在唐玄宗執政時期,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唐玄宗才繼位時,唐朝軍隊的戰鬥力比較弱,所以他立刻開始著手軍隊改革,唐朝軍事制度開始往傭兵制轉變,這也讓唐軍戰鬥力得到了提高。

唐軍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整頓之後,唐朝再次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也是在唐玄宗時期,唐朝設立了十大節度使,本來這是為了加強唐朝的軍事實力,但是節度使統轄地方軍政大權,也為安史之亂,唐末地方勢力割據埋下了隱患。

安祿山本來是個胡人,早年間安祿山是幹牙郎的,後來被唐朝名將張守珪收為了義子,開始在大唐工作,安祿山為人圓滑,賄賂了不少朝廷官員,大家都為他在唐玄宗面前說好話,也因此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睞,任命他為平盧節度使,後來他又認楊貴妃為乾媽,權勢日漸鼎盛。

安祿山

唐玄宗讓他擔任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唐玄宗晚年開始怠政,任用奸臣,李林甫為宰相時,他和安祿山的關係都還比較融洽,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擔任宰相,楊國忠最大的能耐就是嫉賢妒能,所以他很忌憚安祿山,時不時就給安祿山小鞋穿,安祿山更是鄙視楊國忠,兩人的矛盾不斷的激化。

楊國忠經常對唐玄宗說安祿山會造反,雖然唐玄宗不信,但是安祿山卻開始擔心了,他就以討伐楊國忠為由起兵造反了。此時安祿山大概有十五萬軍隊,並且常年在邊關作戰,戰鬥力也很強,唐玄宗最開始並不相信安祿山造反了,所以唐朝軍隊是沒啥準備的,根本來不及調兵遣將,所以最初安祿山幾乎就沒怎麼遇到阻礙。

唐玄宗晚年昏庸,見叛軍勢不可擋,一時不知所措,昏招頻出,先搞死了自己的兩員大將高仙芝和封長清,又不管唐軍實際情況,多次催促哥舒翰出戰拒敵,哥舒翰兵敗,唐軍大敗,長安城淪陷,唐玄宗和大臣們倉皇逃跑,馬嵬坡病變後,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揚鑣,李亨到了朔方大營後登基稱帝為唐肅宗,唐軍正式開始反擊。

唐肅宗任用郭子儀,張巡等將領抗擊叛軍,在睢陽展開了拉鋸戰,阻止了叛軍南下,並收復了長安,洛陽,叛軍內部也不穩定,安史之亂爆發才一年,安祿山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了,唐軍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九名節度使集結數十萬大軍,準備一舉攻破鄴城,但是這個時候唐肅宗開始作妖了。

他開始擔心自己手下的大將們,如果把安慶緒和史思明滅了後,會不會像安祿山一樣擁兵自重,所以他一直沒有下令征討叛軍,也沒設元帥,唐軍雖然人多勢眾卻各自為戰,安慶緒就一直躲在鄴城,也不迎戰,最後因為糧草補給跟不上,又沒有統一指揮,導致了唐軍潰敗。郭子儀被解除了兵權,唐軍和叛軍進入了相持階段。

一直到了唐代宗李豫繼位,叛軍內亂,唐朝才再次集結軍隊,一舉擊潰了叛軍,史朝義自殺,持續了七年零兩個月的安史之亂就此結束。

唐代宗李豫

安史之亂能持續這麼久,主要的問題還是唐朝內部,從最開始,唐玄宗寵幸奸臣,怠政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戰亂初起,聽信讒言,不瞭解形勢,殺害大將,導致唐軍兵敗;唐肅宗繼位,本來可以平定叛亂,但是對手下將領卻處處提防,沒有統一調度,唐軍再次兵敗,所以才讓安史之亂一直到了唐代宗時期才被平定。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安祿山為了造反可謂是做足了準備,他一方面騙取了唐玄宗的充分信任,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封疆大吏的官職。同時他又秘密的訓練了八千死士,同時招募了十五萬大軍。如果放在一個動盪的年代,像安祿山這樣做事滴水不漏的人肯定能夠打下一片江山,但他卻在唐朝最為鼎盛的時候選擇了造反,大唐王朝氣數未盡,轟轟烈烈的安史之亂歷時7年最終還是被平定了。


年輕時的安祿山工於心計,但當他率領大軍開始造反的時候,就變得開始束手束腳,做了很多敗人品的事,最終導致他的失敗。

燒殺搶掠,喪失民心。

安祿山的叛軍從河北地區一路南下,河北的軍隊百姓忠於唐王朝誓死抵抗。這也徹底的激怒了瘋狂的安祿山,於是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如此喪失民心的行為使安祿山的一切冠冕堂皇的謊言徹底被戳穿,所有人都將他視作背叛唐王朝的叛徒。


民心如水,載舟亦覆舟。安祿山只知道巴結權貴,卻忽略了真正對歷史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黎民百姓。

見小利而忘命,無長久之計。

安祿山每攻破一處大城市,都將在戰爭中掠奪來的財富裝上馬車運回他的大本營大同。這讓所有人都看出了安祿山其實只是一個來偷東西的小賊,一個趁火打劫的強盜,並沒有長久之計。所有人都不相信這個強盜能夠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權,實行寬容的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安祿山的鼠目寸光,讓那些本來搖擺不定的節度使堅定的加入了反對他的陣營。


唐王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安祿山最大的失誤在於低估了唐朝的國力,他只看到了唐朝腐敗的上層統治,卻忽略了唐朝統治深入人心,百姓富足,所有民心都向唐。他本來以為自己一旦豎起一杆造反的大旗,所有人都會見風使舵跟著他造反。然而,他每到一處唐朝軍隊百姓都拼命抵抗,投降的人寥寥無幾。尤其是唐肅宗命令各地節度使自己招募軍隊討伐叛軍的召令一下,各鎮節度使紛紛起兵勤王,足以看出大唐王朝此時氣數未盡。


依靠著郭子儀,李光弼等唐朝名將的英明指揮,唐朝軍民百姓的全力支持,席捲全國的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下去了。


趙公


總結為一句話:“黑吃黑吃黑吃黑”

安祿山被自己兒子安慶緒殺死,

安慶緒被父親部下史思明殺死,

史思明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殺死。

史朝義自殺。



烏合之眾就是烏合之眾。老子安祿山造反,兒子安慶緒也特別賣力,鞍前馬後赴湯蹈火幫忙,結果安祿山打下了洛陽長安,也自封為大燕皇帝,這時候卻想換個太子了。



兒子安慶緒當然不同意呀!心想:“我這麼拼命跟你造反為的是什麼,還不是想以後輪到自己做皇帝,現在你卻過河拆橋換太子了!”於是他密謀宦官把他老子給殺了。

“不用你給了,我已經自己爭取來了,哈哈”。



話說兒子還是沒老子厲害,這兒子取代了老子的位置後卻節節敗退,東奔西逃的到處求援。 他老子的老部下史思明看不下去了,把這不中用的安慶緒殺了,自己當老大。

這史思明也是有些能耐,他跟唐軍相持了好幾年,但是結果也是驚人的相似,他兒子史朝義也把他給殺了。



同樣的,兒子還是不如老子,史朝義掌握大權後卻被唐軍打得屁滾尿流,東奔西逃。最後,他手下的田承嗣和李懷仙分別投降把他給賣了,史朝義走投無路自縊而亡。自此,安史之亂結束。

黑吃黑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自己的兒子黑吃黑,這種就叫做睡覺都感覺不踏實的感覺。四重黑吃黑,安史之亂就是這樣十年不到就被平定了


博古論今天


十年平定,莫非你還嫌短?正因為叛軍強大,平叛才須耗時近十年。否則,就覆手可滅了。又何須十年?

安祿山的軍隊強嗎?平心而論,確實強!唐王朝當時,國家在編軍隊總兵力只六十萬餘,而安史叛軍兵力就有接近二十萬,這是近三分之一的武裝力量叛亂。所謂叛亂,就是趁朝廷大意,突然發動,以有備打無備,那麼震動天下,席捲南北,亦是理所當然了~

叛軍就是國家北方邊防的正規野戰軍,所以除了總兵力規模強,同時他們的軍事組織制度體系,編制,訓練,武備兵甲等等,全是正規經制之師,與那些雖人多勢眾、卻體制雜亂無度的農民軍,完全是兩碼事。

更要命的是,當時突厥已衰落,蒙古高原上契丹已有崛起之兆,大唐的主要作戰方向,已經從西域又移至北疆,國家的軍事資源,人力物力大多投給了安祿山。大許多軍功貴族子弟也在安祿山部下效命,包括薛仁貴的孫子等~幽州自古出騎士,自東漢起,幽州突騎之名就冠絕天下。故而安史叛軍,可以說是唐帝國野戰軍中最強的騎兵集團。

但是再強的軍隊,也不能逆了歷史潮流。叛軍雖強,也只是一二州的力量。

況唐帝國當時,國力又值極盛時,一以一國之力圧一二州,用十年平叛,那已經是因為統治階級實在已腐朽不堪了,常常首鼠兩端,昏招迭出,。

如果朝廷不干預,放手讓郭子儀,李泌等名臣去幹,或許三二年就徹底平定了。

大唐那時,雖政治已趨腐敗,但總體民心未失,人民還盼著安逸,並不想改朝換代,所以,大多數人不會選叛軍。安史叛亂,雖平叛時間長了些,但是叛軍的最終失敗,是必然的!



風去了無痕D


唐軍打得過安祿山,打得過安史叛軍。唐軍是沒能在短時間內平定安史之亂。但是唐軍最終仍然平定了安史之亂。

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安史叛軍本來就是唐朝精銳部隊的一部分。唐玄宗晚年搞的,唐軍精銳部隊都在朔方、河西、隴右、安西、北庭、范陽、平盧,而內地沒有精銳部隊。 另一方面,唐朝內地長期和平、安寧的生活,經濟發展,很多內地百姓一輩子沒見過戰爭。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唐玄宗、楊國忠出昏招,逼哥舒翰陷入叛軍崔乾佑的埋伏,導致哥舒翰慘敗,導致安史之亂持續了更長的時間。


玉華讀史


安史之亂,作為大唐歷史上一個由盛轉衰的主要時間節點。

背後的始作俑者安祿山,憑藉一場安史之亂,聲名大噪,然而他的所作所為,卻給整個盛唐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危機與風險,實際上按照當時安祿山的兵力,是完全能夠與唐軍所抗衡的,而且在起兵造反之前,安祿山就用自己獨特的神技,將大唐的統治者安撫的順順當當。

安史之亂總共持續了7年有餘,這場反叛的最終領導者安祿山,如果能夠從頭到尾貫徹這場戰亂,相信還是可以打到10年之久的

當時僅僅在安史之亂髮生沒多久,安祿山就已經因為內鬥撒手人寰,而且是死於自己的親兒子之手,整個安史之亂的二頭領史思明,最終也在安史之亂的倒數第2年,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害,群龍也不可無首,對於整體戰略格局的掌控者安祿山一死,再加上史思明的死亡,這場起義最終的敗局已定。

當然,在這裡並非有否定史思明能力不行之意,實際上史思明的領兵作戰能力遠在安祿山之上

只不過他們二人術業有專攻,史思明掌握著用兵大權,而安祿山在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了安撫君心,正是由於這樣的天合之作,才為整個安史之亂的爆發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否則要在此前沒有準備好之前,他們貿然行動,勢必會提前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實際上這場安史之亂的平定,在安祿山死後,本來可以速戰速決,輕鬆完勝

因為當時看見大勢已去的史思明已經率部下8萬餘人投降,只有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還在孤軍作戰,但就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唐肅宗協調有誤,並沒有集中兵力將其一舉殲滅,反而在那樣的危急關頭,懷疑衷心於自己的部下,甚至懷疑到了自己的兒子頭上,所以進一步削弱了唐軍戰鬥力,又是一盤散沙的唐軍,也毫無疑問地被安慶緒打敗了。

這下可好,本來當時已經投降的史思明,看到唐軍竟然如此不堪一擊,此前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再次膨脹起來

所以當即決定再次反叛,殺唐軍一個回馬槍,何況當時由於消息傳達並不及時,許多唐軍都誤認為史思明的部下就是自己人,正因為如此,也進一步加劇了唐軍的潰敗之勢,最終死傷慘重。

老謀深算的史思明,最終成功誘殺了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自己再一次成為叛軍首領,通過稱帝進一步彰顯自身地位。明明知道是自己的過錯,才導致這麼嚴重的後果,而當時的唐肅宗卻似乎不敢承認是自己的過失,反而拉上無辜的將領當墊背的背鍋俠。

“一失足成千古恨”,唐肅宗也就在一次次的作死過程當中,逐漸偏離正軌

不僅自己決斷失誤,反而一次次干擾當時的指揮官的視線,唐軍優秀將領為了避嫌,都已經不願意再拿出100%的實力為唐王朝效力,這才是最終延長戰事的根本原因,就這樣唐軍在一次次迂迴折返當中,也被搞得精疲力盡。當時的唐肅宗甚至懷疑到了世代忠將僕固懷恩家族的頭上,最終又一次加劇了唐王朝的危機。

要不是在安史之亂第6年,史思明最終死於自己的兒子史朝義,這場戰亂還會被無限期的延長下去,安祿山的叛軍實力雖強,但卻終究不得民心,儘管整個唐王朝的唐軍,不能夠齊心協力,但他們最終代表的也是正統皇家地位。


歷史紅塵


盛世大唐,因為安史之亂這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而逐漸走下了人人吹捧的神壇,步入漸漸衰敗的境況。很多人都說安祿山多厲害,有英勇善戰的軍隊,為什麼唐朝皇室卻能在僅僅七年間就平定了安史之亂?瀚海就此事來淺談一下自己的見解。

第一、安祿山在安史之亂後一年之餘就被刺殺

首先,說到安史之亂,大家腦海裡肯定立馬想到了歷史教科書上的所提到的經典人物——安祿山,事實上罪魁禍首安祿山也就亂了一年之餘的“安史之亂”,在十三個月之後他就撒手人寰了。安祿山的身體在安史之亂之前就已經漸添毛病,在安史之亂後更是一日不如一日,眼睛疼痛睜不開,性情暴躁,經常打人,最終他被親信殺死的。



第二、唐朝皇室的各種作死的騷操作延長了安史之亂的期限

按理來說,如此一來,安祿山沒了,安史之亂應該能夠更加快平定下來才對,為什麼唐朝皇室還多用了六年來搞定它呢?根據大家推測,如果不是唐朝皇室各種撲朔迷離的操作,要不然安史之亂恐怕僅僅用個三年就能夠平定下來了。

《資治通鑑》記載:太原具言其狀。東受降城亦奏祿山反。上猶以為惡祿山者詐為之,未之信也。死於安樂的唐玄宗不信安祿山會造反,直到大勢所趨,他才相信自己的親信安祿山有謀逆之心。到底唐朝皇室有哪些騷操作呢?

其一,在安祿山造反之時,唐玄宗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戰,這使得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安祿山的軍隊多強大,士兵們都是騎在馬背上長大的善戰一員,這讓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和高仙芝抵不住,北京、河北、山西太原、潼關等地都給安祿山的軍隊輕而易舉地侵佔了。然而,唐玄宗在這個關鍵時刻竟然向封常清和高仙芝問罪,令他們二人自殺身亡。群龍不可無首,二十萬大軍沒有人領導,勢必是如同一盤散沙,於是唐玄宗派哥舒翰去往潼關迎戰安祿山。最終哥舒翰出關,中了安祿山的埋伏,潼關失守,安祿山派兵攻佔長安。



其二,唐肅宗懷孕郭子儀和太子李俶圖謀不軌,撤去他們的職位了,其後安排一個叫做魚朝恩的太監前往監軍主掌軍事,領導二十萬大軍。然而,二十萬大軍還是如同一盤散沙,逐漸在戰爭中解散覆滅。

其三,唐肅宗沒有給當時唐軍的副元帥李光弼實權,使得他浪得虛名,只能做個空頭領導,手下的人跟他不和,總是窩裡鬥。直到公元762年10月,唐肅宗幡然醒悟,任命太子李適為大元帥,僕固懷恩為副元帥,最後唐軍在他們的運籌帷幄之下用了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戰亂。


瀚海說史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花了七年零兩個月,不是十年。其實如果不是唐廷內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亂連七年也要不了,估計兩三年時間就能平定了。

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戰,導致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京城長安淪陷,明明已經好轉的平叛形勢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由於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細說了。



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祿山被殺後,唐肅宗不信任郭子儀和太子李俶,導致唐軍明明可以圍殲安慶緒,提前結束叛亂。卻因為唐肅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軍覆沒,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時間。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安祿山被殺。長安、洛陽相繼收復。叛軍的第二號人物史思明見唐軍勢大,就率八萬叛軍降唐。

史思明投降後,安慶緒孤軍作戰。他很快就被唐軍圍困在了鄴城。當時唐肅宗從各地調來了十個節度使,二十幾萬大軍,並任命後來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將郭子儀分別擔任唐軍的大元帥和副元帥,組織唐軍圍攻叛軍。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安慶緒是死定了。

然而,正當唐軍集結十個節度使,以絕對優勢兵力圍剿安慶緒時,唐肅宗作死了。

當時,唐肅宗認為太子李俶(當時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長時間跟節度使搞在一起,難免會起異心。如果李俶也學他一樣,在節度使的擁立下稱帝,遙尊自己為太上皇,那他這個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肅宗在決戰前,就把李俶調回了長安。

李俶回京後,肅宗對郭子儀這個天下兵馬副元帥也不放心,他怕郭子儀功高蓋主,怕大夥只認郭子儀,怕郭子儀學安祿山造反。於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帥職務後,也撤了郭子儀的副元帥職務。

前面說了,圍困叛軍的唐軍是從各地調來的十個節度使,這些人相互不認識,他們能攏在一起打叛軍,完全就是因為有李俶坐鎮和郭子儀居中調遣。

可是,現在統帥和副統帥都被撤了,唐軍沒有統一的指揮了,前線情況一團糟。這仗還打個皮蛋?



前線唐軍的混亂情況,唐肅宗知不知道?從肅宗後來的調遣來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肅宗認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軍沒有統一指揮的情況下,還是給前線的十節度使硬塞了一個太監魚朝恩,讓魚朝恩這個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監負責監軍。

魚朝恩到了前線後,秉承肅宗的意思,讓十個節度使各打各的,各自為戰,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智商”分析,唐軍有絕對兵力優勢,這仗還能打輸?

然而,後來的結果就是唐軍打輸了。

由於史思明覆叛,殺向唐軍,而唐軍之間又沒有統一指揮,都以為殺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於是十節度使統帥的二十幾萬大軍,就這麼嘩啦啦地全潰散了。

事後,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禮全軍而還外,其他八個節度使都是死傷慘重。而史思明則殺掉了安慶緒,自立為帝。

消息傳到長安後,肅宗大驚。一方面,叛軍大勝,他害怕唐軍又會兵敗如山倒;另一方面,這次大敗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擔戰敗責任。所以,他決定找一個替罪羊給自己背黑鍋。

那麼這個黑鍋應該讓誰來背呢?很顯然,郭子儀唄。公元758年,郭子儀光榮地接過了肅宗拋來的黑鍋,從此暫離指揮線,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後,唐肅宗誇獎了李光弼,說李光弼是個好同志,能全軍而返,封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他坐鎮洛陽,指揮前線。

事情到這裡,你以為完了嗎?沒有,因為唐肅宗決定第三次作死。



由於肅宗也怕李光弼威脅自己的統治,所以他偷偷的調走了李光弼的軍隊,只給了老李一個空頭副元帥職務。

當上副元帥後,李光弼心裡很苦逼,他手裡只有五百親軍,而其他節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這個副元帥的指揮。恰恰就是這時,史思明的十三萬大軍殺了過來。

李光弼在看清形勢後,他認為反正節度使也不聽他的,那麼幹脆放棄洛陽,讓各節度使各自為戰,分開襲擾叛軍。等叛軍被打疲憊後,再聚攏部隊發動反擊。

應該說,李光弼的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為叛軍佔了洛陽後,確實被搞得很煩,幾次都想放棄洛陽,撤回范陽,在戰略上處於非常被動的境遇。

但是,此時肅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認為李光弼放棄洛陽後,長時間不收復,這到底是意欲何為?難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

於是,肅宗強令李光弼反攻,並調名將僕固懷恩增援。結果這一臭棋,導致唐軍又是化主動為被動,被打了個全軍覆沒。

為什麼會全軍覆沒呢?因為前面說了,李光弼就是個空頭副元帥,他指揮不動唐軍,如果打硬仗,唐軍沒有統一指揮,必輸!所以李光弼建議,唐軍依山列陣,利用地形優勢跟叛軍對耗。可是肅宗新調來的僕固懷恩不認為唐軍會輸,他認為自己叫來了回紇軍助陣,根本不怵叛軍。只要一開戰,叛軍必然會在野戰當中被自己消滅。

一個要依山列陣,一個要打野戰,唐軍的兩個統帥意見不統一,這仗怎麼打?

並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都是典型的軍人性格,情商極低,誰都不遷就對方的意見。於是,兩人就這麼耗著,一直耗到叛軍來了還沒有決定怎麼列陣,被叛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事後,唐肅宗又得找背鍋俠,由於李光弼是他剛任命的光桿司令,所以他就讓握有兵權的僕固懷恩背了鍋。

反攻慘敗後,唐軍收復洛陽無望,於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陽耗。就這樣耗啊耗,安史之亂進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幹掉,安史之亂進入了尾聲。

聽說史思明掛了,肅宗很高興,他給李光弼下旨,讓他反攻。不過唐軍還沒有集結,江南財賦重地就叛亂了。不得已之下,肅宗只得讓李光弼先去江南鎮壓判軍。

於是,平定史朝義的時間又拖了一年。

一年後,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後不久,肅宗也病死,唐朝進入唐代宗時代。

史朝義聽說唐肅宗死了,也很高興,他趕緊派人聯絡回紇,告訴回紇的牟羽可汗,說唐朝皇帝死了,內亂了,沒皇帝了,你來,我倆平分唐朝,土地人口歸我,財寶婦女通通都歸你。

牟羽可汗一聽有這好處,於是集結了大軍準備攻打唐朝。然後,唐代宗火速派被擼了職務的僕固懷恩出使(回紇牟羽可汗是僕固懷恩的女婿)。

經過僕固懷恩的一通嘴炮之後,牟羽可汗改變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隨僕固懷恩一起打史朝義。

得到了回紇兵之後,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亂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馬讓兒子李適為大元帥,負責鎮場子(後來的唐德宗),僕固懷恩為副元帥,負責籌劃全局。

你瞅瞅,這架勢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儀打安慶緒是一個模版刻出來的?

不過,這次沒有唐肅宗拖後腿了,所以唐軍的反攻進展順利,短短几個月,唐軍就把史朝義給打的自殺身亡了。

史朝義死後,唐廷對參與叛亂的部分叛軍將領特赦,並委以他們重任,他這些叛軍繼續擔任節度使。叛軍人心安定後,安史之亂這才完全終結。

其實,哥舒翰在潼關和安祿山對峙時,如果玄宗不讓哥舒翰出戰;十節度使圍剿安慶緒於鄴城時,如果肅宗繼續讓代宗和郭子儀負責總指揮;李光弼收復洛陽時,唐肅宗別讓僕固懷恩去洛陽,而是讓僕固懷恩率回紇兵去襲擾叛軍後方。都能把叛軍一舉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肅宗的眼裡,叛軍和唐軍都是一丘之貉,他們父子都對唐軍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亂才會打的磕磕絆絆,明明兩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

當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視角不一樣,皇帝關心的是政治,十節度圍鄴城之戰,擺明了是唐肅宗不想讓兒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脅自己的地位。之後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權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變成第二個安祿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


至於平叛要打幾年,皇帝才無所謂呢。


Mer86


提到安祿山叛軍的失敗,不得不說有幾個人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一、李光弼的地道戰

雖然由於唐玄宗的失誤,讓本來已經前後失據的安祿山佔領了長安,但北都(太原)留守、戶部尚書李光弼仍然控制著太原,這裡南下可威脅兩京(洛陽,長安),東出可抄叛軍河北老巢,讓安祿山如芒在背,於是派大將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巖、牛廷介四路大軍共計十萬人圍攻太原。

李光弼所部不足萬人,但他智謀百出,一一粉碎了叛軍的各種攻城手段。叛軍用雲梯登城、衝車撞門、土山蟻附,李光弼早就挖好地道,派勇士隱藏在地道口,一見叛軍接近城牆就突出捕殺。又製作拋石機發射巨石,將安軍攻城器械打碎。接著把地道挖到叛軍營下,挖好陷坑,派數千人出城詐降,待叛軍地陷慌亂之際猛攻,消滅叛軍上萬人。這時,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了安祿山,命史思明歸守河北,蔡希德繼續圍攻太原。但李光弼乘機出擊,大破蔡部,消滅叛軍七萬餘人。繼續威脅著叛軍的河北後路。

二、三十六將守睢陽

當太原之戰進行時,安慶緒為了切斷唐軍財源餉道,派河南節度使尹子奇率軍十三萬進攻睢陽。太守許遠、縣令張巡率領六千八百餘官兵死守不退,連續激戰十六晝夜,有時一天要打退叛軍二十次進攻,最終消滅叛軍二萬餘人迫使其退走。

三月,尹子奇捲土重來,又被張巡擊敗,損兵三千。五月,尹子奇第三次攻城,張巡夜間擊鼓騷擾叛軍,待天明叛軍休息時,率將軍南霽雲、郎將雷萬春等十餘名將領各率五十名騎兵,突然出城襲擊叛軍 消滅叛軍五千餘人。南霽雲射傷尹子奇左眼 幾乎將其生擒。

七月尹子奇第四次圍攻睢陽。這時糧食已盡,只能殺城中百姓當食物(第一個被吃掉的是張巡的小妾),守軍也只剩一千六百人。張巡率軍出城燒燬叛軍雲梯、鉤車等攻城器械,但已無力擊退叛軍。戰至八月,守軍只剩八百人,城中百姓也已經吃完了(據稱被吃掉的有三萬人之多),只吃樹皮為生。十月九日,守軍餓得連兵器都拿不動,城池終被攻破,許張南雷等三十六名守將全部殉國。

三十六將守衛睢陽長達十個月,戰鬥四百餘次,殲敵十二萬人,保障了江淮物資供給線,為唐軍反攻爭取了時間。睢陽陷落時 唐軍已經收復長安了。

三、郭子儀收復兩京

早在四月,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就進攻長安,但是因為缺乏騎兵,叛軍九千驍騎從兩翼夾擊唐軍,以致潰敗。

九月,唐軍借來回紇騎兵,集中大軍十五萬,與叛軍十萬決戰於長安城南。叛軍又欲故技重施,結果被回紇騎兵殲滅,唐軍乘勢布步騎合攻斬首六萬,叛軍放棄長安。

十月,安慶緒集中十五萬叛軍依山列陣,唐軍進攻不利,郭子儀命回紇騎兵自南山而下,襲擊叛軍側背,叛軍大潰,安慶緒只帶著一千多人逃走,唐軍收復洛陽。


丶紀念逝去的流年


唐玄宗後期,寵幸安祿山,使其兼任多處地方節度使,掌管多處兵馬,擁有了強大的軍隊,發動了安史之亂,將大唐盛世終結。

安祿山雖然有強大的軍隊,但是安祿山造反不得人心,加上內部矛盾,所以最終還是被唐軍將領郭子儀,李光弼所平定。


安史之亂,名不正言不順,不得人心。

安祿山是胡人將領,其造反沒有名正言順的口號,得不到天下英雄的支持響應。

李唐江山經過了當年的傳承,是合法的政府,根基深厚,人心所向。

所以安祿山雖然有強大的軍隊,但是身為胡人,其造反名不正言不順,不得人心,所以最終被平定。

安祿山集團有內部矛盾,不斷自我消耗。

安祿山集團本身就內部矛盾重重。

安祿山後方鬥爭不斷,最終結局是死於自己兒子之手。

其部將史思明也是野心勃勃,後面繼承了安祿山的造反事業,所以才稱為安史之亂。

安祿山叛軍內部矛盾重重,沒有統一思想,沒有統一戰線,內部不斷消耗,不能一致對外,所以最終安史之亂被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