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給新年增味——簡說中山賀年美食

臘月接近尾聲,忙碌的一年即將畫上休止符,街頭巷尾可見喜慶的佈置,各式各樣的春聯、紅紅火火的燈籠裝點著城鄉,濃濃的年味在提醒人們,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農曆新年將至。

而“民以食為天”,新春佳節自然少不了各式各樣的賀年美食助興,家人團聚、親友拜年之時,每家每戶都會拿出賀年美食,與親朋好友共享美味,傳遞幸福。中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許多有中山特色的賀年傳統美食久經歲月考驗,深獲中山人的喜愛,傳承至今

給新年增味——簡說中山賀年美食

中山賀年美食(圖源:網絡)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每到春節,各戶人家都會備好各種各樣的年貨吃食,而煎堆作為應節裡較大件、顯眼的一種美食,人們總能從成堆的美食中一眼找尋到它的身影。煎堆又叫麻團、珍袋,在廣東一般是指拳頭大小、油炸糯粉團,表面滿是芝麻的食品,唐代的王梵志曾有詩讚曰:“貪他油煎追,愛若波羅蜜。”可見煎堆來由已久,是“大齡”賀年美食。

中山各地風俗文化不同,衍生出了不同種類的煎堆,包括石岐煎堆、沙溪煎堆、水鄉煎堆等。石岐煎堆大小與拳頭相仿,但餡料豐富,保留民風民俗的同時,也與城市簡約的生活風格相契合。沙溪煎堆裡基本沒有餡料,後發展成足球大小,特色在於薄薄脆脆的煎堆皮。水鄉煎堆即爆谷煎堆,傳承於佛山九江煎堆,裡面塞滿了爆谷餡,很有嚼勁。

給新年增味——簡說中山賀年美食

2012年4月15日,珊洲村村民包煎堆的開心場面。(中山市檔案館藏)

我印象裡的煎堆,是由大伯掌勺製作的。過年前,大伯會在客廳用磚塊圍砌起一個小灶,小灶上架一口大鍋,裡面盛滿金黃的油,待油燒至滾燙,則把用糯米粉搓好、內裡裝有花生和椰絲的大粉團放到鍋中,不停滾動按壓,炸至膨大、外表金黃。炸煎堆需要多人協助,其由白糯松嫩變至金黃松脆、慢慢發大的過程也十分有趣,常吸引孩子們圍坐在一旁觀看。但由於工序與費油太多,現今過年的煎堆大多從市場採購,油炸煎堆迸發的香味,以及鍋旁的人聲鼎沸,已成為幼時新年的一份珍貴回憶。

金黃錢圈,財源滾滾

有這樣一種年貨吃食,外形與銅錢幣相似,色澤金黃,香酥鬆脆,它就是——金錢圈,是最具中山特色的賀年美食之一。金錢圈出自沙溪鎮,個頭不大,外圓內方,皮薄鬆脆,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

金錢圈的用料不多,原材料只需糯米粉、雞蛋、白砂糖、水以及油即可,製作方法雖簡單但卻十分需要技巧,首先把原材料攪拌成細膩的粉漿,然後把金錢形狀的模具往粉漿裡一蘸一提,白色的粉漿就貼掛在模具壁上。隨後浸入油鍋,數分鐘後,待白色米漿轉為金黃色,馬上提起模具一抖,使金錢圈脫落在沸騰的油麵上。給它翻個身,即起酥皮,最後撈起、瀝油,放涼即可入口。沙溪傳統的金錢圈味甜,若要製成鹹味的金錢圈,在原材料中再加一味南乳即可。

給新年增味——簡說中山賀年美食

金錢圈(圖源:網絡)

金錢圈因過於鬆脆易碎,稍微碰撞都會導致破損,一般僅在當地市場銷售,遠銷則受到限制。但金錢圈口感酥脆,獨特的外形更是寓意“財運滿滿”,吸引了不少周邊地區的人專程到沙溪當地採購,其中也包括一些定居港澳的中山人。一枚小小的金錢圈,採用傳統手工製作方法,雖沒有機械化生產便捷,卻保留了“家”的感覺,在家人團聚的新年時分,給人以溫暖、熟悉的味道。

油角彎彎,家財百萬

油角又稱角仔、酥角,是廣東地區有名的傳統年食,取“起鑊”的意頭,意在祈求來年日子像油鑊一樣紅紅火火、家肥屋潤。油角形狀與舊時的“荷包(即錢包)”相似,裡面裝有芝麻、砂糖、椰絲、花生等,取錢包飽脹的好兆頭。一般在新年之前,家家戶戶都要開油鑊,炸油角,炸好後保存起來,待家裡有客人到訪時,就拿出來招待。

油角意頭好,用料價格低,製作也方便,且易保存,許多人家庭都會自己製作。備好麵皮,內裡塞滿椰絲、炒花生碎、芝麻等香實果,再加入砂糖,兩邊捏合成半圓荷包狀,並捏出精緻的鏈狀花邊。待鍋裡的油煮熱後,放入包好的油角,炸至金黃撈出即可。

給新年增味——簡說中山賀年美食

油角(圖源:網絡)

油角口感酥脆香甜,一口咬下去皆是滿滿餡料。舊時過年,許多小孩子衣服口袋裡都裝有一兩個油角,玩耍之餘不忘掏出來解饞。口袋裡的油角雖不是多麼名貴難得的美食,卻是陪伴一代又一代中山人辭舊迎新的“老夥伴”,給人以口袋裡“沉甸甸”的親切感。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隨著社會飛速發展,傳統民俗文化也在不斷更新,年輕一代的中山人更青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零食,對傳統賀年美食的興趣減弱。其實煎堆、金錢圈和油角象徵著豐收富足,飽含中山人對闔家團圓的希冀,是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寄寓。這些簡單的賀年美食,守著中山人勤勞進取的精神,辭舊迎新之際,我們不妨親手製作一款簡單美味的中山賀年美食,與親朋好友品嚐記憶裡的年食,給新年増味。


複審:梁鳳梅

終審:陳 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