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太子參

覺得不錯也可以分享給其他同學,同學想看以前的,點擊關注,點它就可以查看歷史消息!文章綜合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太子參

藥師教材、中國藥典(2015年版)、《常用中藥鑑別真偽》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中藥材圖像數據庫等網絡資料!下面是今天分享的內容:

太子參

PSEUDOSTELLARIAE RADIX

來源

本品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乾燥塊根。


相關名

童參、孩兒參


產地

主產於江蘇、山東、安徽、貴州等地。


圖片

來源教材



採收加工

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採挖,洗淨,除去鬚根,置沸水中略燙後曬乾或直接曬乾。


性狀鑑別

藥材呈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3~10cm,直徑0.2~0.6cm。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較光滑,微有縱皺紋,凹陷處有鬚根痕。頂端有莖痕。質硬而脆,斷面較平坦,周邊淡黃棕色,中心淡黃白色,角質樣。氣微,味微甘。


性味歸經

甘、微苦,平。歸脾、肺經。


性能特點

本品平而偏涼,甘補苦洩,入脾、肺經,補中略兼清洩。功似人參,而藥力甚弱。能補氣生津,多用於氣津兩傷之輕症,或兼熱者更宜。


功效

補氣生津。


太子參妙記

太子參:補氣生津。

功效助記

太子生氣?


主治病證

(1)脾虛食少倦怠,氣津兩傷口渴。

(2)肺虛咳嗽。

(3)心悸,失眠,多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味甘補虛,故邪實者慎服。


太子參傳說一:

相傳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為出版《本草綱目》,遊歷到南京,住進一家客店。晚上聽見有一婦女的呻吟聲,便問店小二:“隔壁何人患病?”店小二回答說:“是賤內患病,已有幾天了。”“有病為何不去求醫?”李時珍頗感不解。店小二說:“先生有所不知,我們雖然在此開店,但賺來的錢還不夠買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鹽……”


李時珍聽了十分同情,便起身隨店小二進入內房。李時珍邊為店小二的妻子把脈邊問:“近來她飲食如何?”店小二說:“好幾天沒米下鍋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幹,我們是靠孩子挖來的野菜根充飢的。”李時珍走過去拿起一籃野菜根細細地看起來,並從中拈了一株菜根,放進嘴裡。然後他對店小二說:“這是一種藥,可治你妻子的病,你從哪裡採來的?”店小二說:“城外,紫金山上!”李時珍又隨手掏出一錠銀子放在桌上說:“天明去買點米,把這藥先煎給你妻子服用,服了就會好轉的。”店小二聞言感激得雙膝跪地,連聲道謝。


店小二的妻子服了幾天藥,病果然好了。店小二把李時珍帶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見那裡綠茵如毯,到處都有這種藥草。李時珍連聲說:“好極了!好極了!”他如獲至寶。因為這種藥草生長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周圍,所以,李時珍就給它取名為“太子參”。


太子參傳說二:

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5歲,天資聰慧,能辨忠識奸,深得國王厚愛。但這位王子卻體質嬌弱,時不時生病,宮中太醫屢治不效。後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藥,並懸以重賞。一時間,各地獻寶薦醫者絡繹不絕,但所用皆為參類補藥,卻並未奏效。


一天,一位白髮老者揭榜獻藥,聲稱非為懸賞,而實為王子貴體、國家大計著想。國王對老者說:“爾誠心可鑑,然若藥不靈驗,怕有欺上之罪吧。”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藥,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於是,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獻的這種細長條狀、黃白色的草根。三個月後,果見形體豐滿,病恙不染。此時,國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餘,晉封王子為太子,又急尋老者以封賞,但老者已行蹤難覓。國王問老者所獻之藥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藥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於是,“太子參”的美名就由此傳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