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拯救中民投!“好夥伴”郭廣昌為何拒絕入股?


“我們也很久沒有聽到董老闆的消息了。”

文|王曉

來源|稜鏡(ID:lengjing_qqfinance)


· · ·

2019年下半年的某一天,在走出上海金外灘國際廣場大樓後,程前(化名)感到久違的暢快。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民營投資集團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民投”)的總部所在地,頭頂首家“國字頭”民企光環,過去五年間,它從400多億元的實收資本規模快速膨脹成為總資產超過3000億元的巨無霸。

“在中民投工作是有自豪感和榮耀的。”程前對《稜鏡》表示,但如今,唯有失落和失望。

2019年初,一筆30億元的私募債技術性違約,揭開了中民投的資金窘境,更讓其隨即陷入到更嚴重的流動性危機之中。整個2019年,中民投都在忙於自救:甩賣旗下資產,中高層大幅降薪,債券展期或延期兌付。這期間,中民投還清退整合了金外灘兩層辦公樓。

在不久前的新年致辭中,中民投方面稱將在2020年開啟“全面重組”,重組方案即將落地實施。

但程前仍舊選擇了主動離職。“身邊不斷有人離職,還有人不斷被裁,每個人都處在焦慮的情緒中。”程前表示,現在,中民投一些業務停滯,出差申請也不批了,已經沒有太多事情可做。

當然,也有人選擇留下。“落地執行方案已經上報了。”在職員工王海(化名)對《稜鏡》透露,這也是他繼續觀望的原因。

從出生即被光環籠罩的中民投何以至此?它能否在不久的將來度過危機,再次啟航?在其風險暴露一週年之後,《稜鏡》對話了中民投多位離職、在職員工,試圖從他們的講述中尋找答案,而更多新的故事與細節也浮出水面。


1.

/ “好夥伴”郭廣昌為何拒絕入股?/


中民投由59家知名民企於2014年發起成立,包括泛海、巨人、蘇寧、紅豆等,2018年增資擴股又引進了幾家股東。有時任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標的號召力,加之泛海盧志強、巨人史玉柱等業界大佬的加持,民企老闆們少則3億,多則10億,爭相“購買”入場券。

彼時,一方面,中民投設想的投資回報的確很誘人,董文標曾放下豪言,稱三年可以回本;另一方面,不少民企所處的行業如地產、鋼鐵發展遇到瓶頸,也希望能抱團尋求更高圈層的扶持。儘管2017年史玉柱稱為了競選民生銀行董事席位而退出了中民投,泛海也在同年更早時候清空了中民投股權,但程前強調,一些股東的確在遇到困難時通過中民投融到了資,續上了命。

值得玩味的一個細節是,中民投總部所在的上海金外灘國際廣場,距離郭廣昌的復星國際有限公司僅500米左右。而董文標與郭廣昌的“親密”關係還不止於此,他倆最早“情誼“可以追溯至民生銀行時期,郭廣昌旗下復星系不斷增持民生銀行,郭也一度進入民生銀行董事會;此後,董郭二人攜手其他民生銀行的“朋友”們,聯合發起或投資了多個項目,包括民生電商、簡單停等。但外界一直的疑問是,在中民投這樣一個董文標的大手筆項目中,郭廣昌為何始終沒有出手?

“董老闆(董文標)一直想讓郭廣昌入股,郭廣昌也會列席中民投的一些集團會議,但郭廣昌眼見著中民投成立第一年就大手筆分紅也沒有行動,甚至在會上直言不諱說自己不看好這個方向。“程前對《稜鏡》透露,“郭老闆的錢都是自己的錢,每一分都花得很謹慎。而中民投的錢主要靠的是金融機構的負債,以前錢來的太容易了,花出去的時候就沒有太仔細。”

程前進一步透露,由於中民投每一家股東的持股比例都很低,投資管理委員會很難起到監管責任,這或許也是郭廣昌遲遲不肯入股的原因。

董文標在2014年曾提到,中民投一成立就有許多銀行來問要不要資金,加起來授信額度近3000億。

多位中民投員工與《稜鏡》交流時都提到,中民投的投資激勵機制不合理,投資行為非常激進和粗放,重數量而不重質量。行業裡通常在項目退出後才給投資經理主要的獎勵,而中民投是在項目投資當年就獎勵。這種情況下,中民投許多項目的投資回報都很難覆蓋資金成本。

例如,2016年4月,中民投參與3億元B輪融資的邢帥教育,聲稱要在2017年完成A股主板上市,如今悄無聲息;2018年9月重組河北宜農網絡科技成立的中民鄉鄰,註冊資本10億,中民投持股70%,創始人王聚冰同年9月末放出豪言鄉鄰小站要在3年覆蓋1000個縣,但2個多月後便辭去相關職務。

2017年末,中民投資本管理和股權投資業務投資餘額282.94億元,營收-20.07億元。

在這樣的投資手法下,走到現在這一步,部分股東的不滿情緒日盛。“有的明面上不方便說,就通過一些輿論手段倒逼中民投審視自己的問題,要把違規的分紅獎金吐出來;有股東在一些需要簽字投票的文件上不配合;還有股東欠中民投的錢,就說自己在中民投的投資還沒回本,拖著不還。”程前對《稜鏡》透露。

為解決流動性困難,2019年3月份,中民投成立由股東代表、董事局、監事會、經營層組成的應急管理委員會。隨後7月,中民投成立由公司總裁、副總裁、業務骨幹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加強集中決策和執行機制。

2019年8月末,中民投對外宣佈,應急管理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將取代原有的董監高管理架構進行決策和管理。


2.

/ 出售董家渡在2018年已提上日程 /


中民投的流動性危機在2019年2月暴露在世人面前,但在公司內部,資金鍊緊張在更早的數月前就已不是秘密。

程前告訴《稜鏡》,因為中民投的融資渠道非常多,不斷會有債券、貸款到期,資金都是要提前預備的。“我們內部當時是知道公司有幾筆債券或貸款的錢不一定能湊的出來,都在翹首以盼等領導解決。真到了技術性違約,說明當時能想的辦法、動用的手段都動用了,但就是沒錢。”

2018年10月,中民投第一屆董事會換屆,董文標卸任董事局主席但仍出任董事,曾在央行、原銀監會、民生銀行等任職多年的李懷珍接任主席一職。在外界看來,董文標只是退到幕後,但他對中民投的發展方向、經營團隊影響深遠。據多位中民投員工透露,在中民投陷入危機前後,董文標便已多方奔走,拜訪中信集團及有關部門等爭取支持,而時任中民投董事局主席的李懷珍也曾去民生銀行求援,但最終都毫無結果。

曾有民生銀行內部人士對此解釋說,在當時流動性緊縮的背景下,中民投的負債規模過高,單家銀行很難支撐;而民生銀行內部對關聯交易也有限制。

於是,出售董家渡地塊在去年2月危機公開之前就已經被提上議程。作為中民投最優質的資產之一,接近中民投人士告訴《稜鏡》,董家渡地塊前後找了30多個買家,平安、金茂、九龍倉等都有接觸,最終有實力又有意願的有加拿大養老基金、恆基等三家。最終接盤的綠地的價格並不是最高的,但勝在資金到賬最快,債券兌付都等著用錢,等不了太久。

但出售董家渡地塊獲得的121億元到賬後,中民投仍未能擺脫困局。《稜鏡》瞭解到,中民投2019年到期的有息債務規模達900多億元。其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達600多億元,另有債券等融資工具300多億元,短期債務壓力較大。

“中民投實收資本只有400億左右,三年多資產就膨脹到3000億,主要靠的就是金融機構的負債。”一位前中民投員工對《稜鏡》表示。

在流動性問題暴露後,中民投無法在公開市場繼續融資,多家銀行提起訴訟、凍結資產要求,後在債委會成立後溝通不抽貸、展期,但難有新增授信。程前表示,作為投資公司,中民投的主要業務就是不斷看項目、投項目,再在合適的時機退出變現。但沒了資金支持後,很多業務沒辦法開展。債券不斷到期,就只能想辦法繼續變賣資產。

2019年7月,建業集團以16.5億元全資收購中民築友(現已更名為“築友智造”),中民投退出裝配式建築板塊。

2019年9月26日,雅居樂雅生活(03319.HK)公告稱,收購中民投旗下中民未來物業板塊60%股權。從確立引戰到完成受讓僅3個月,這一案例被中民投視為最快推行改革、引戰的樣板。該交易對價為20.6億元。

2019年2月和10月,中民投旗下上海嘉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分兩次將股權轉讓給福建捷成貿易有限公司,中民投退出陽光城(000671.SZ)。第一次轉讓價格未披露,第二次轉讓總對價9.81億元,同時華融證券24.48億元的債權相應轉讓。此外,當年6月,陽光城還以12.85億元收購中民投控股的上置集團旗下資產。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資產處置都提上日程,但規模較小,對於中民投數百億的債務仍是杯水車薪。

一位中民投高管曾對《稜鏡》感嘆,如今回想起來,自己最佩服的就是萬達王健林在處置資產時“斷臂求生”的果斷和執行力。當時萬達的酒店資產被砍價到五折,外界都認為王健林虧了,但回頭看,這為萬達贏得了寶貴的生機,而且往後再處理,這些資產可能連五折都賣不到。

而中民投在一些資產的處置上的確錯過了時機。像中民新能的資產,當時和遼寧成大因為每股一兩毛錢的分歧沒能談攏,“沒想到現在砸手上了”。

“當然,萬達主要是地產資產,中民投的業態則比較分散,批量大規模處置有難度。”他補充道。

儘管每一次都很驚險,但中民投在2019年到期的債券最終都完成兌付,債市交易員們甚至調侃“如此頑強的償債意願,值得市場上每一個發債主體學習”。王海對《稜鏡》表示,集團要求盡力保證在公開市場的兌付,對於中民投來說,還是有一定騰挪空間兌付這些債券。


3.

/ 從全球挖角到降薪裁員 /


出售資產之外,降低財務費用也是“自救”最直接的辦法。

中民投稱,從2019年10月起,中民投高管及中層都將降薪以支持公司推進戰略重組。被投公司高管及中層也在降薪範圍內,涉及人員整體降幅達53%,最高降幅83%,一般員工則維持現狀。並稱以往不合理的激勵將被退回。

降薪到底能為中民投節省多少財務費用?外界不得而知。但在成立之初,中民投以高薪全球挖角而出名。有招聘信息曾顯示,其普通投資經理底薪達70萬元,這還不包括分紅及其他高端福利。2017年度,其職工薪酬達38.31億元。

“外界的很多傳說是真的。”有前中民投員工稱。

中民投員工李想(化名)對《稜鏡》介紹,目前,集團要求保住基層員工薪酬不變,員工工資沒有拖欠過,不過薪資裡的績效部分肯定會受到影響。“有子公司高管在薪酬調整後就直接不來了。”

他告訴《稜鏡》,現在中高層離職要做審計,內部也在進行反腐,要求將過往不合理的激勵要退回。但是追索情況怎麼樣並沒有公佈過,可能是“家醜不可外揚”。

2019年9月,中民投集團總部開始精簡層級和部門,將11個部門改組為5個基本的職能中心。但作為投資公司,中民投的具體業務都放在子公司,子公司的層面變化更大。

李想透露,以中民新能為例,其從400多人的團隊縮減至200多人,縮減幅度達50%左右。

作為一家成立時間不長的公司,中民投的經營管理層變動則顯得過於頻繁。“子公司董事長一兩年一換,真是聞所未聞。”程前表示。

程前稱,中民投董事局席位變化頻繁,在這樣的體系中,講究人脈,一個董事的變動,就會影響到子公司總裁、副總裁、高管團隊等一系列的調整,那麼業務方向也隨之調整。

在他看來,中民投的經營管理團隊以銀行背景居多,對於實業、產業的瞭解不夠。此前有評價稱中民投是“銀行家下海”,這也是中民投走入投資困局的部分主要原因。

多位受訪者在與《稜鏡》交流時提到,像董家渡地塊的開發、規劃、建造、招商等都可以交給專業團隊去做,但中民投卻組建團隊自己做,導致規劃跟不上,工期一直在拖,外界對這塊地的開發專業度評價很差。

一位綠地集團內部人士則透露,在接盤董家渡項目後,公司也發現該項目規劃存在很多問題,“一看就不是專業人士做的,掙不了錢”。因此,綠地也花了很多功夫對這個項目規劃做調整。

“短債長投、管理混亂,考核不合理,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問題。”李想表示。

外部信用環境大收縮也是客觀事實。原中民投總裁呂本獻在回應困境原因時也表示,在經濟發展、流動性充裕的環境下,中民投基於對未來的充分信心,通過一定的負債快速發展。面對經濟和金融週期的變化,中民投在2017年底就開始“雙降雙提”(降規模,提質量;降槓桿,提效率)實施轉型,但外部環境急劇變化,轉型速度及自身應變能力沒跟上變化形勢。

在中民投內部,將這一情況比作難以避免的“泰坦尼克號撞冰”。《稜鏡》獲悉,中民投2018年融資成本從5.2%上升到7%,融資規模則下降了250億元左右。

王海對《稜鏡》表示,同一時期民營企業整體都遇到了困難,中民投的股東、合作伙伴都出現資金緊張的情況,這些都會傳導到中民投,加劇中民投的資金緊張狀況。此外,中民投的投資業務也踩雷陽光凱迪新能源、浙江金盾消防、永泰能源等多起債務違約事件。


4.

/ 正大、中信誰是救世主?/


有接近中民投消息人士對《稜鏡》介紹,在去年9月末的一場核心團隊動員大會上,應急委主席茅永紅提到,應急委成立以來經歷兩個階段,一是通過三個月的努力,讓各界明確中民投救不救的問題。二是又通過近三個月努力,到去年9 月 22 日明確了中民投重組方案。

2020年1月1日,中民投應急委主席茅永紅在新年致辭中稱,已與長城資產、債委會主席行、第一副主席行成立專項工作聯合辦公室推進全面重組方案落地,將從資產、股權、債務三大方面實施全面重組,由高負債、重資產的“運營+投資”模式逐步向吸收社會資本、發揮品牌優勢、輕資產運作的“投資+平臺”模式轉變。“2020年,將成為中民投轉型重整、脫胎換骨的決勝之年。”“重組工作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時間。”

《稜鏡》獲悉,中民投的重組方向是,將產業板塊通過債轉股、引進戰投等方式,恢復其正常經營和造血功能。在金融投資板塊,希望聯合中民投老股東、政府引導基金、社會資本等多元資本共同注資。

在中民投危機爆發後,有報道說中信、正大等財團正對中民投進行盡調,有可能成為戰略投資者。

程前對《稜鏡》證實,董文標的確有親自去中信集團拜訪過,中信和正大也委託中金、高盛來盡調過,不過後來就沒有下文了。

“正大集團的楊小平只是短暫出現了一下,但感覺並沒有真正介入管理。大環境收緊下,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而且當下中民投對於這些財團的吸引力在哪裡呢?”

2019年2月,中民投和國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長城資產簽署全面合作協議。但多位中民投人士都對《稜鏡》明確指出,長城資產主要是做財務顧問,它擅長的是將中民投的資產梳理分類,再去市場上撮合尋找買家,而很少自己出資。

在通過變賣資產、債務展期等手段壓縮603億負債後,2019年7月末,中民投合並範圍有息負債規模仍達1147億元,中民投仍然需要通過全面重組來應對未來的天量債務。作為曾經民企投資標杆,引入國資財團救助是否將影響中民投的民營資本屬性?如果其他大型民營企業出現流動性風險又該如何解決?這都是中民投重組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繼2018年10月辭任董事局主席後,董文標在去年1月,已辭去董事職務,正式退休。彼時,中民投危機瀕臨爆發。

如今,這位曾經的中民投一號人物的名字,在官網上僅保留在一條“退休”官宣消息中。“我們也很久沒有聽到董老闆的消息了。”有接近中民投人士表示,“中民投經營出了這麼大的問題,要有人承擔,給大家一個交代。”

回望在中民投的工作經歷,程前對《稜鏡》表示,中民投成立後組建了全球專家諮詢委員會,每年邀請歐盟前主席、法國前總理等國際權威專家,對宏觀形勢以及產業、資本全球化戰略提供諮詢建議,對民營企業來說極具魄力和格局。但回到經營層面,賺錢還是要接地氣,利潤才是企業立身之本。

“這艘船不會沉,但想再次揚帆遠航也很難。”程前嘆道。

(《稜鏡》作者羅鬆鬆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