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不懂得這三步,那親子閱讀就是在做“無用功”

不懂得這三步,那親子閱讀就是在做“無用功”

看點

在孩子幼時,很多父母就對其開展親子閱讀的培養。雖然閱讀的書籍日漸增多,但部分孩子的閱讀與思考能力並未獲得提升,成為了一臺讀書機器。親子閱讀只是讀

麼?

什麼樣的親子閱讀,才能幫孩子成為真正的讀者?在下文,作者與我們分享了親子閱讀中,培養孩子閱讀能力最為關鍵的3個互動行為。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怪獸小書局 (ID: guaishouxiaoshuju)

文丨魏舒小怪獸 編丨Travis

最近,怪獸讀書會的一個媽媽向我提問,她是小學語文老師,發現很多孩子上了小學後,家長會遇到一個挺大的困擾——明明之前書買了不少也讀了不少,怎麼一到高年級語文閱讀就理解不了了呢?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今年,語文教材全面改用部編版,號稱要讓語文考試的文字量達到“讓15%的孩子讀不完”,這使家長的閱讀焦慮更深了一層。

後來,我請這位朋友幫我收集了一些問題,看完問題之後,我心頭一驚,覺得這個話題非寫不可——什麼樣的親子閱讀,才能幫孩子成為真正的讀者?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朋友收集的一些問題

現在,隨便問一個學齡前孩子的家長,可能都會說有讓孩子閱讀。但親子閱讀的效果,卻往往要等到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才能真正見分曉。

雖說現在的語文考試,未必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出孩子的語文能力,但它至少提供了一個衡量的尺度,讓我們反思之前的行動是否有效。

從現在不少小學生的語文水平來看,他們之前進行的可能是“假閱讀”

花了時間,錢和精力,最後卻沒有收到想要的閱讀效果,很可惜是不是?

更可惜的是,那些孩子原本可以從閱讀中,獲得智力資源和廣闊視野。

所以,今天特別想跟大家談談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親子閱讀苦哈哈,到頭還是語文渣“。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讀書有疑

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幾乎所有物品都具備兩個屬性:消費品”學習資料”,可絕大部分人眼裡只有消費品。

拿下館子舉例,我等吃貨悶著頭吃完,一抹嘴就走了。

但有心的大廚或愛好廚藝的學徒吃一口菜,腦子裡就會冒出無數個問號:

為什麼這道菜這麼好吃?

食材、火候、刀工、作料,到底哪部分比別人更考究?

... ...

看電影也一樣,我們去電影院,都是笑了、哭了、睡了就忘了。但另一些人,未來可能成為李安,張藝謀的那些人,他們不是看電影,而是去拉片。

什麼叫拉片?

拉片,就是把同一部電影看上一百、兩百遍,腦子裡塞滿了問題:

為什麼周星馳在《喜劇之王》裡用了這個構圖?

為什麼諾蘭用了這樣的配樂?

為什麼… ...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電影《喜劇之王》經典片段

回到親子閱讀這個主題上,如果僅僅是書買了,囤了,翻了,把字給讀了……那這隻能叫“文字識別”,現在隨便一個App就能搞定。

只有用一個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孩子深入、內化,才有可能最終一步步輸出。

接下來,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陪伴大娃閱讀時最常用到的3類問題。

這些問題,其實脫胎於我們曾做過,以及孩子將要做的一套套語文試題。它們看起來很樸素,卻可以幫讀者把別人的作品大卸八塊,最終長成自己的“肉”。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用“What”,提升觀察與歸納力

具體問法:

我看到了什麼?

我聽到了什麼?

1. 我看到了什麼?

這個問題,主要針對用圖像敘事的繪本

繪本中的圖像隱藏了大量的信息和巧思,就算是普通的插圖書,也完全可以看圖說話說好久。

而且,同一本書,孩子在不同年齡段也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舉個例子,很多孩子家裡面都買了《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我們家之前講的時候,光封面這一頁就講了好久。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好餓的毛毛蟲》書封

這個毛毛蟲身體是什麼顏色的呀?

它的頭是什麼顏色的呀?

它有幾隻腳呀?

它是真的毛毛蟲還是畫的?

它身上的綠色有幾種呢?

……

這些問題掃蕩過後,這隻毛毛蟲會讓孩子永生難忘,也就完成了閱讀的第一步“內化”。

觀察能力跟其他能力一樣,是用進廢退的。如果我們給孩子觀察的機會,你會發現他們的眼力會越來越驚人。

昨天我帶大娃一起看《波米諾在做夢》,她就從這一頁上發現了:蝸牛跳恰恰舞跟其他人不一樣,它是在用“眼睛”跳舞的哦!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用“眼睛”跳舞的蝸牛

2. 我聽到了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幫家長帶領孩子一起覆盤故事,但一開始不要有太高的期待,幻想自家孩子是神童,聽一遍繪本就能流利地複述出來。

至少我們家3歲多的大娃根本做不到,但並不妨礙我們一起慢慢把記憶拼圖給拼完整。

在看《波米諾去旅行》這本書的時候,最後一部分是《小土豆王國》。

讀完之後,我就問:”你還記得這個故事講了什麼嗎?“她並不能完整地描述出每個情節,但記得波米諾被小土豆給抬走了。

好,記得一點是一點。我就以這句話為起點,帶著她向前追溯和向後推進。

·向前,

我問她”小土豆是從哪裡來的?“,前幾頁內容就慢慢浮現出來了。

·向後,我問:”波米諾被小土豆抬到哪裡去了?難道是被宰了吃掉了?

“她可不想波米諾被吃掉,很快也想起了後面波米諾和小土豆家族的大聯歡。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這兩個問題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孩子,

就算孩子不會說話,他也會用自己的眼神、表情和手指”告訴“大人自己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很多大人會煩孩子在看書過程中“插嘴”,但“插嘴”正是孩子日後強勁表達力的雛形,必須認真對待。

它們也是孩子向外探索的一個個抓手,如果家長對這些“抓手”視而不見,孩子可能會把好奇心用在我們不希望的地方。

如果孩子太愛說話,也可以讓他先把問題攢著或隨手記下來,等書讀完之後,再一起討論。

總之,家長心中要有概覽全書的完整畫面,也對孩子的腦洞大開有所預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心裡有準備就會能把握全局,既滿足了孩子的表達欲,又能把書的內容傳遞給他們。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用“How ”,培養表達意願

具體問題:

我怎麼想?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每個哈姆雷特正好反映的是讀者自己的認知和眼界。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愛思考變聰明,那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多留心她看完書的種種感想。

比如,我們家娃很喜歡長谷川義史的《吃飽了,吃飽了》,畫風特別野,大娃每次讀都笑到花枝亂顫。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我見她這麼開心,就問:“大娃老師,到底是哪裡好笑?我怎麼沒看出來捏。”

奉大娃為老師,算是我的小心機:

一方面,我真心想以孩子為師,

另一方面,也是要哄孩子開口,誰沒有一點“好為人師”的愛好呢?

大娃見我駑鈍,就把她的笑點講給我聽,比如有一頁爸爸跟好多兔子一起吃飯,還有一頁,吃了辣椒之後,嘴裡直冒火。

這些問題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重點是保護孩子表達的意願。這是和語文考試最根本的區別。

正是藉助這個輸出的過程,孩子能夠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發現一些之前沒有發現的細節。

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想法的尊重和接納。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講書的時候,特別愛歸納中心思想,非得講出個”真善美“不可,找不出來會著急。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用“Why” ,打造創作大師

具體問題:

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

之前曾經讀到過一段話:“人人都知道自己是‘做什麼’的;有些人知道自己是‘怎麼做’的;但只有極少數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

可見“會問為什麼”預示著稀缺的優秀品質,而它本質上是一種“創作者思維”和“企業家思維”。

前面提到,很多大導演在成名之前會保持拉片的習慣。其實他們就是想弄明白,那些最厲害的導演為什麼能拍得這麼牛,是為了某一天自己也可以拍出這麼牛的片子。

但不要以為這個問題只適合成人或大孩子,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可以觸及了。

比如說最近,大娃又開始重讀五味太郎爺爺的書。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讀著讀著,她突然跟我說“這兩本書很像”(《黃色的……是蝴蝶》和《從窗外送來的禮物》)。

我剛要隨口回一句“那當然,作者是同一個人啊”,卻發現她根本沒這麼膚淺,她說“因為兩本書都挖了洞。”

我心頭一喜,發現這個小孩已經在探索繪本設計的玄機(套路),而且能清晰地表達出來。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於是,我開始”引話出洞“,拿著《黃色的……是蝴蝶!》,我問大娃:

“這個小孩怎麼回事,為什麼總看錯呢?”

大娃說又仔細翻了翻書:“因為都是黃色的啊,蝴蝶是黃色的,氣球是黃色的,安全帽是黃色的,黃燈也是,都是一樣的黃色。”

“可是,你平時會把安全帽看成蝴蝶嗎?”

“不會啊。”

“那書裡面,小朋友為什麼會搞錯呢?”

帶著問題,大娃開始仔細研究前一頁和後一頁的關係,小手指在洞洞裡鑽來鑽去,得出結論“因為這個洞洞是蝴蝶形狀的,很容易看錯……”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從窗外送來的禮物》這本,我用了類似的方法,讓大娃想一想“為什麼聖誕老人會送錯禮物”。

有了經驗之後,大娃就很快得到了結論“因為豬太胖了,而窗戶又太小了……從外面看看不到豬的頭。”

就這樣,三歲多的娃娃已經基本理解了五味太郎爺爺的“套路”啦,下一步,就是她自己跌跌爬爬自己創作了。

不懂得这三步,那亲子阅读就是在做“无用功”

無論學英語還是學語文,重點永遠都是”用“,在輸出。

帶著問題,”有腦“閱讀,是讓孩子獲得輸出能力的第一步。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3類問題,就像是三級階梯,能引領孩子做真正的閱讀者,而不是淪為“文字識別”的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