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白國華點評恆大十年:中國足壇吃肉要捱打,國足戰績差恆大背鍋!你怎麼看?

智道足球


“搶打出頭鳥”用這句話來形容恆大足球如今的境遇,是在恰當不過了。也不知道是從哪位神人開始把中國足球的沒落全都歸結在恆大一隊身上,實在是好笑。恆大的金元足球可以改變中國足球的走勢,那隻能說明我們中國足球大環境出現問題,也是足球管理者的失職。如今把所有的炮口都指向恆大,只能說明有些人在推波助瀾用恆大來轉移大家的線視,掩蓋自身的無能。

近日媒體人白國華在某直播平臺上點評恆大十年總結為,1,吃肉必須捱打 。2,恆大王超將中國職業聯賽推向金元足球。

1,吃肉必須捱打。不知道誰規定的吃肉就一要捱打。首先我們分析下恆大為什麼可以吃肉,這是因為恆大足球投資人許家印的魄力和實力。當時中超經歷過假球黑哨之後,中超聯賽一潭死水,而當時的恆大確從中看到了機會,高調入住廣州,引進超級外援以及大量國腳,從而使其知名度迅速提升,恆大由默默無聞的地區性房企轉型成為跨地區性的集團公司。恆大足球更是在十年間獲得聯賽8次冠軍,亞冠2次冠軍的輝煌戰績。這些戰績幫助中超聯賽提升了知名度,也幫助中國足球在亞洲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如果因為恆大足球的優秀,而導致中國各級國家隊的戰績的慘淡那就是歪理。白國華所謂的中國足球特殊環境,是什麼環境?說話只說表面,這隻會給人留下蹭恆大熱度的印象。

2.,恆大王超將中國職業聯賽推向金元足球,這樣的言論更為可笑。恆大足球的投入是真金白銀,那是投資人的魄力和眼光。給恆大扣上金元足球的帽子,那其他的俱樂部不是幫兇?球迷觀看聯賽看的是熱鬧。有人質疑恆大引援高報價,從而造成中國足球生態圈的破壞,更為可笑。面對高薪誰不會心動?人往高處走沒有問題。如果管理者認為這樣的高薪引援破壞現有的足球秩序,那為什麼不能儘早的出臺規定用來約束,合理的引導俱樂部理性引援,就不會出現如今聯賽的非理性消費,導致大量中小俱樂部運營艱難,最終無奈退出。白國華總結只是表面,深度東西不去挖掘。同時他在最後表示中國足球要良性的發展,客觀的講還要需要很多時間。不過樂觀的講下一秒就是實現,因為我們會做夢。

足球戰績差這次恆大來背鍋,下次在戰績差誰又背鍋呢?如此循環中國足球只會繼續沒落下去。


F1魔方


如果是白老師說的話,白老師說話就太隨意了。

1.試問:一個國家的足球水平,是一個俱樂部帶壞的?2002年至2012年長達10年時間,恆大還沒有參與中國足球,中國足球在進步嗎?

2.試問:中國球員足球技能長達幾十年不進步,是恆大自2012年投資足球俱樂部造成的嗎?

3.試問:2012年的系列足球腐敗案是恆大剛參加中國足球聯賽造成的嗎?

顯然,上述問題都不是恆大造成的。

那麼,按照恆大帶來的蝴蝶效應是什麼?

1.加快俱樂部投資迅速增加的步伐。恆大引進穆裡奇、孔卡等國際二流球員,用高薪引進郜林、孫祥、鄭智等國家隊球員,帶來的各俱樂部競相引進國外高水平球員,並提高球員薪酬。以前大連隊也這麼做過,恆大是加速了這個進程。

2.囤積球員,浪費球員資源。恆大過多引進國內所謂“國家隊”球員,一部分球員無球可踢,仍然拿高薪。

那麼,中國足球要提高向那個方向發展?

以往,咱們所謂的“圈內”人始終認為中國足球缺乏“固定打發”。其實,那是足球人理解能力偏低的表現。那一說,就是青訓。我以一個外行人的眼光分析中國足球的出路。

1.中國球員要苦練最基礎的足球技術。技術水平是什麼?中國球員最需要的是苦練帶、傳、接、跑位,這幾個最基本的技術,是中國球員最缺乏的。最喜歡恆大的時候是孔卡在隊那個階段。球一到孔卡腳下,就像粘在孔卡腳下了一樣,其他恆大球員立即跑位,拉開進攻空擋。

2.教練培訓。最基本的帶、傳、接、跑是什麼,是需要教練來教育的,很遺憾,中國這群自己也沒有學明白的所謂教練,怎麼可能教明白中國的小孩?所以,中國足球目前最關鍵的是培訓懂足球的教練。

3.提高各隊外援數量,三條線都要有外援。歐洲五大聯賽對外援數量限制是多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五大聯賽的球員大部分是來自南美、非洲的球員。每個中超俱樂部的聯賽,每一場比賽都可以按照不超過1個前鋒、2箇中場、2個後衛(一箇中衛、一個邊衛)外援的標準配置。國內球員每天和這些高手訓練、比賽,足球水平想不提高都難。

4.國內球員的生存之道。五大聯賽中,其國內球員成名,往往來自弱小俱樂部和二級聯賽,被球探發現後,引進知名俱樂部。庭院裡練不出千里馬,花盆裡長不出萬年松。

5.近期中國足球各級國家隊教練選拔。國內那群人,5年內就算了,按照競選方式,選擇歐洲的中青年素質型教練。

建言獻策,從我做起。


中原清風72


我作為一箇中國足球迷,作為中國足球發展中的千千萬萬親歷者之一,有話要說。雖然我不是廣州恆大的球迷,但想對廣州恆大俱樂部,對許家印老闆說聲,感謝你。十年前,中國足球正是有了恆大投資方的介入,才使好多熬夜看意甲,西甲,德甲,英超的億萬中國球迷重新關注起我們自己的本土聯賽。記得恆大剛進入中國足球圈,許主席就提出了5年拿亞冠的豪言,這在當時,好多國內業內人士都嗤之以鼻,覺得痴人說夢,對於我們廣大球迷來說更不敢去奢望。因為在哪個年代,國內其他所謂的豪門俱樂部,參加亞冠提出的目標竟然是爭取小組出現,不發生慘案。怒其不爭,我們球迷真不是滋味呀。2013年,恆大英勇威武的殺入到亞冠決賽,和首爾FC爭奪冠軍。恆大先客場2比2打平,回到廣州天河主場1比1以客場進球多優勢,歷史性的代表中國俱樂部拿到了第一座亞冠🏆。埃爾克森打進主場決定性進球,萬眾歡騰,國旗飄揚,全場球迷飽含淚水,高唱國歌,相互擁抱,激動不已。為什麼我這麼清楚,因為我就在現場,就是恆大奪冠的見證者。決賽一票難求,我清楚記得花了8800買的一張,工作提前請好假,從重慶飛往廣州。當天到天河賽場,球場外聚集了7,8萬從全國各地趕來的球迷,紅色的海洋把我包圍,我的票竟然被炒到了2萬一張。我們是來祝賀恆大的,這個時間他代表的不僅是恆大,更是中國,這應該就是中國足球的高光時刻,我們一定要親自參與,因為這麼多年,只有恆大給我們中國足球掌臉,只有恆大給中國千萬球迷帶來了快樂。13年後,雖然恆大足球也有磕磕碰碰,但他們一直讓球迷看到希望,他們還在不斷向前走。所以現在就算有指責,有異議,但作為普通球迷,希望恆大不忘初心,堅定廣州未贏夠的精神,努力打造代表中國足球不落的光輝歲月。





天天麻哥哥2


太陽是最偉大的,即使受到萬物的頂禮膜拜,也會受到蝙蝠和病毒等屑小之徒的咒罵。

將國足成績差甩鍋恆大,真是奇葩!他們本末倒置,搞錯了對象。恆大隻是一傢俱樂部,不是中國足協。恆大如何經營俱樂部,恆大如何買賣球員都是自己的權利,它既沒觸犯法律?又沒違犯足協管理章程?何罪之有?

更可笑的是,國足甩鍋恆大不說,更將國青無緣亞青賽甩鍋恆大,無知無恥不說,簡直是喪心病狂。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恆大十年?

為什麼看不見恆大將中超市場提升百倍?

為什麼看不見恆大帶給中超先進的職業化和商業化管理?

為什麼看不見恆大將幾百萬球迷拉入賽場拉入電視機前?

為什麼看不見恆大將世界名帥和高水平運動員引入中超?

為什麼看不見恆大二奪亞俱樂部,提升中國足球形象?

為什麼看不見那麼多少年兒童愛上足球?

為什麼看不見恆大投資巨大的青少年梯隊培養?

恆大並不是異類,它走的金元足球只是照般世界足球強國的成功經驗。

看看西甲的皇家馬德里,英超的曼聯、曼城,德甲的拜仁,法甲的大巴黎,意甲的尤文,這些世界頂級俱樂部哪一個不是靠一擲千金成為世界頂級俱樂部?他們靠的難道不是金元足球?德國、法國、意大利、英格蘭難道是世界弱旅?

某些人千萬別腦子進水,不分是非,他們要清醒更要明白:

恆大隻是中國足協中超十

六隻球隊中的一隻職業球隊。


沉默是鉑金


3月2日,某平臺發表了白國華《廣州恆大這十年:吃肉,是要捱打的》視頻(國內某大網站發表時文章題目改為《恆大建隊10週年,這支俱樂部為中國足球帶來了什麼》),總結恆大進入中超以來整整十年的前世今生,並根據其對中國足球的影響,概括為十大方面:1、企業文化管理,不找圈內人;2、10近100億的金元足球;3、最大化足球商業價值;4、中超金元時代的帶頭人;5、對政策規敏銳的嗅覺和適應能力;6七連冠和火爆的球市,但俱樂部仍然虧損;7投入超過26億的恆大足校還未有人冒頭;8鮮明的許家印個人烙印;9、和國家隊的關聯;10、多元足球擠壓了中小球會生存的空間。

在總結恆大十年的基礎上,白國華逐一進行了較為犀利的點評,最終得出兩個頗為引人關注的觀點:一是“吃肉必須捱打”,二是恆大王朝將中國職業聯賽推向金元時代。而同樣令人感興趣的是,在網絡平臺上發表的文章中,通過篇沒有出現“吃肉就要捱打”的字樣。文章甚至認為,“對於中小球會和中國足球的生態而言,一家明星公司、一家超級俱樂部是遠遠不夠的”,“希望下一個10年,我們有機會創造更多的恆大”。

對這篇洋洋灑灑數千字的宏篇鉅著,我們應該如何解讀呢?

第一、恆大“原罪”探究:投資足球的動機

落後不應該捱打,但落後必然捱打,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一個鐵律。可白國華總結出一條“吃肉必須捱打”的“定律”,卻讓人感覺更像是一種嬌滴滴打情罵俏。

1、恆大為什麼有“肉”吃。整個世界足壇,除了歐洲一些聯賽規定俱樂部不允許虧損經營之外,基本上都不賺錢,只是虧多虧少的問題。

根據2018年J聯賽官方公佈的數字來看,2017年J聯賽(J1J2J3)共54傢俱樂部財務報表顯示,總收入高達1106億元(約68億人民幣),同比增加112億日元(約6.9億人民幣)。這是自2011年以來,J聯賽俱樂部總收入連續7年都處於盈利狀態,所有俱樂部債務超額為0。而在16賽季,J聯賽50傢俱樂部共有36家盈利,佔比72%,J1聯賽更是隻有1傢俱樂部經營出現虧損;J2則為8家,J3為5家,佔比分別為6.7%、35%、36%,呈現出一種聯賽級別越低,虧損的球隊越多的基本態勢。

令人關注的是,J聯賽規定,連續3年經營出現虧損的俱樂部,將面臨罰款、扣分甚至強制降級的命運。

中超卻是個特例。2019年8月,上港發佈上半年財務報表顯示,營收10.4億元,營業利潤為1.1億,歸母公司淨利潤近8000萬元。而在2018年度,上港全年營收約為23億,全年淨利潤為184萬元。相比較之下,18賽季上港的營收是恆大的近4倍;至於利潤,恆大虧損額為18個億。整個18賽季,16家中超俱樂部只有上港一家賺錢,雖然只有184萬元。至於19賽季,目前還沒有看到相關統計數字,但估計也只有上港有盈利。表面上看,恆大應該是“沒肉吃”。但實際上,恆大卻一直是“肉多多”。

從2010年3月1日以1億元人民幣從廣州足協購進一支中甲球隊至今,10年時間,恆大一共投入了近百億元,包括2014年阿里巴巴斥資12億元獲得俱樂部50%的股權。2015年上市後,恆大市值估價已高達近200億元。恆大的母公司就像一款提款機,源源不斷地為足球注入資金,使之用不盡、花不完、應有盡有。

2、恆大投資足球是一種落後的營銷手段。甲A時代的中國足球聯賽,冠名權是“萬X路”香菸,甲A聯賽也叫“萬X路中國足球聯賽”。勿庸置疑的是,恆大正是從中得到了靈感,進而投資足球、並從中賺得盆滿缽滿的。

在這10年間,從2010年中甲聯賽的第一個轉會窗口引進了郜林、鄭智、孫祥3名國腳開始,到次年引進馮瀟霆、張琳芃、楊昊,再到後來陸續引進、囤積的劉健、趙旭日、秦升、黃博文、曾誠、鄭龍等等大量國腳,當然還包括2019賽季初一口氣引進韋世豪、高準翼、張修維、何超、劉奕鳴、吳少聰等6名國字號球員;以及穆裡奇、孔卡、艾裡克森、高拉特、羅比尼奧、吉拉迪諾、保利尼奧、塔利斯卡等外援,恆大一步步走向了“多元足球”。包括主教練也由李章洙變成裡皮、斯科拉里、卡納瓦羅,薪水也是水漲船高。

當然,10年間,恆大中超7連冠、9奪冠,亞冠也收穫了2個冠軍,還有大量的這個冠那個冠,隨成“恆大王朝”、“恆大帝國”。正如《恆大建隊10週年,這支俱樂部為中國足球帶來了什麼》)所指出的,在中國足球的歷史上,恆大不是第一支土豪球隊,但確實是駕馭金元足球最具有效果、最成功的俱樂部之一。個人則認為,這個“之一”可以去掉。

但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恆大母公司的房地產業。從一開始時“恆大球迷”扛著“恆大地產”的大旗轉戰各個賽場,再到中超聯賽主場每次坐滿5萬多名“恆大球迷”,再到國家隊出國比賽時動輒包場、送門票等等。“恆大球迷”的招牌就像當年的“萬X路中國足球聯賽”一樣樣叫響了整個中超、甚至整個中國足壇。

2009年,作為恆大母公司的恆大地產公司營收不過300億元。2013年首奪亞冠後,營收超過1000億,翻了3倍多;10年之後的2019年,這個數字變成了6000億,直接翻了20倍。

就像當年的浙江老闆,一開始挑著扁擔走村串戶從賣紐扣、針線包,賺取“第一桶金”再慢慢創辦實力辦工廠開公司。恆大的故事,聽起來也很勵志。實際上,它看準了中國足球當時相對寬鬆的環境,打了各種各樣的擦邊球,最後堆起了金山銀山,再“反哺”足球。可以這麼說,恆大一開始投資足球時的動機就不純,至少從來就不曾考慮過要從投資足球中賺錢。至於說主觀上是為了提高中國足球、為中國足球的發展,更是虛無飄渺、如聽天書。

第二、落後就要捱打是定律,吃肉必須捱打更多的是嬌嗔

恆大的橫空出世,不可避免換來了一些異樣的眼光。近幾年來,關於恆大在足球上的種種“運作”手段,媒體和球迷指評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

除了某協領導說“恆大七連冠8連冠有什麼用,中國足球還是上不去”之外。同在2019年12月,滬媒接連發表文章,輪番轟炸恆大。其中《上X新聞》刊發的一篇文章更是直接稱“恆大是國足墜落的大黑手”。2020年1日,滬媒再發評論,稱“拜仁幫德國男足奪冠,恆大卻拉低了國足的水平”,等等。

而在此前的2013年,恆大的胸前球衣印上了“恆大冰泉”的廣告後,大賽“就成了恆大的產品發佈會”;2014年,某汽車品牌則以1.1億天價購得恆大球衣的胸前廣告贊助商;2015年,“恆大人壽”與上述汽車“打架”,後者譴責恆大違約。不過,就在此前一年,恆大就已經違過一次約了,以事後賠付800萬元的代價,用“恆大糧油”抹掉人家的汽車廣告。當然,後來恆大又用其旗下高端奶粉更換過糧油。

總之,恆大球衣的胸部廣告就像川劇中的變臉。只要自己需要,隨時都可以變。恆大的經營哲學時,能夠用錢解決的事情,那都不是事兒。

恆大“有肉吃”了,迎接的卻是“捱打”,這又應該怎麼看呢?除了上述變著手法花錢“買冠軍”外,在外人看來,恆大最令人不齒的事情主要有三件:一是“幫”國足主帥付款,二是“先知先覺”引進6名國腳年輕球員,三是批量引進歸化球員。

1、“幫”國足主帥付款。《恆大建隊10週年,這支俱樂部為中國足球帶來了什麼》)稱,“以2019年為轉折點,恆大將重心放在了為國家隊服務斬層面”,看後令人忍俊不禁。因為事實上,恆大在2016年就“鼗工作重心轉移到為國家隊服務上”來了。2016年10月26日,裡皮接替高某波成為中國國家隊主教練。這位世界盃冠軍教頭的工資是2000萬歐,據稱其中約75%由恆大承擔;2019年,裡皮梅開二度、再次接手國足,工資變成了2300萬歐,“依然由恆大承擔”。文章還稱,除了裡皮外,“恆大還將裡皮的愛徒卡納瓦羅‘獻給’國家隊”。雖然由於中國杯慘淡而無法“轉正”,“但執教中國隊的記錄也寫在了卡納瓦羅的履歷中”。

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外界一直不解,恆大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為國家隊服務”、“作貢獻”。是倉稟實而知禮節,還是從足球中賺錢多了、良心發現,要“反芻”還是“返哺”中國足球?而球迷和媒體的另一種解讀,則是恆大利用裡皮執教國家隊之機,大量鍛鍊國腳、使之成為“國家集訓隊”。更令人口誅筆伐的是,一些恆大國腳在國家隊集訓、熱身賽時出工不出力、消極比賽,而裡皮對此“無可奈何”。

一直讓人不明白,恆大為什麼就心甘情願地為國家隊主教練代付工資。這背後,究竟有著一個什麼樣的“交易”?又是誰,主導了這一切?

2、恆大“對政策敏銳的嗅覺和適應能力”嗎?《恆大建隊10週年,這支俱樂部為中國足球帶來了什麼》)總結恆大對中國足球影響的十大方面之第5方面:對政策敏銳的嗅覺和適應能力。稱恆大除了比拼金錢之類的“硬實力”外,好的成績並不一定是靠金錢得來。“很多時候對於政策的應對,也會成為改變局勢的X因素”,並以恆大當初以“高於市場價的費用引入多位國腳”、使之成為“球隊的基石”為豪。

事實上,這還不是什麼本事,最能體現恆大“對政策敏銳的嗅覺和適應能力”的,是2019年年初以2000萬元/人一口氣引進了韋世豪等6名年輕國腳。而在此之前不到2個月,2018賽季聯賽總結工作會上,足協剛剛提出本土球員轉會費不能高於2000萬元/人。

外行的話在此不必費太多口水了,一句話,外界懷疑,這其中一定有某種交易——只是不知道是誰跟誰交易、以什麼為籌碼。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並非什麼恆大“對政策敏銳的嗅覺和適應能力”。

大體上,這也可以歸入“國足集訓隊”的範疇。

3、全華班打中超與歸化球員。是大最早提出全華班戰略是在2012年初、恆大皇馬馬人足校的開學典禮上。在此之前的2011年,恆大斥資19億地在清遠創辦恆大足校,據悉每年的補貼高達1億元。到了2019年,恆大已經為足校投入超過了26億元。

不過,足球的發展規律,顯然讓恆大“忍無可忍”。花了這麼多年,無論是清遠足校,還是恆大足校西班牙分校,除了一些青少年比賽,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名恆大自己培訓出來的球員在中超賽場上出現過。2012年到現在已經是7、8年了,而在這7、8年當中,上港、蘇寧、綠成、魯能等俱樂部的青訓為國青、國奧甚至國家隊輸送了黃紫昌、張玉寧、陳彬彬、段劉愚、黃聰、趙劍非、田鑫、劉若釩、朱辰傑等等年輕才駿。

對此,白國華認為,出一批好球員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恆大足校之所以未達到人們的預期,是時間還沒到。

於是,恆大實施全華班戰略的步驟,改為“歸化”。但再次令人愕然的是,上述2018賽季聯賽總結工作會上提出的中超4家歸化球員試點單位是:國安、魯能、申花、蘇寧。但不知道為什麼,最後真正實施時,蘇寧卻不“試”了,改為恆大。

這也就罷了,人家3傢俱樂部都按足協的要求,只歸化1名、至多2名球員。恆大卻從布朗寧、羅伯特-蕭開始之後,腳步根本停不下來,老山羊屙硬屎般接連運作了高拉特、阿蘭、野牛、小摩托等總共7名球員(包括艾克森)。而一貫比較低調的粵媒,稱之為“為國養士”。

以至於,一向以“對政策敏銳的嗅覺和適應能力”著稱的恆大,在足協換屆的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大量的歸化球員“無法安置”,而不得不“自尋出路”。甚至,對從來“不對付”的國安,恆大也主動示好、貼錢租借送上阿蘭。據稱,國安上下包括球迷“很開心”,部分恆蜜則哀鳴曰“放虎歸山”——須知,19賽季中超爭冠最後的競爭者就是國安。

事實上,恆大企圖以歸化球員代替其青訓球員打中超。至於試點單位為什麼由蘇寧換成了恆大,只要對中國足球稍有了解的球迷都知道。當時的環境——你懂的。

4、恆大背鍋了嗎?如上所述,據報道,某協領導曾說過“恆大7連冠8連冠有什麼用”之類的話。但個人認為,這不是讓恆大為國足“背鍋”。恰恰相反,是一貫驕橫慣、一馬平川慣了恆大,對於中國足球環境一夜之間發生的轉變趕不上趟,或者直接就是對“勢易時移”的另一種哀鳴,沒有及時認識到“變法宜矣”之故。

實事求是地說,恆大這10年投放的近百億天量資金,確實對中超聯賽乃至整個中國足球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至少中超聯賽在18賽季成為了亞洲第一聯賽。而中國足球在亞洲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確實恆大功不可沒。不承認這點,也不是客觀的態度。

但另一個更殘酷的事實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正因為恆大過大的投資、不計成本的投入,誘發了中國足球的“金元足球”。這一點,白國華也沒有否認,“無論如何,恆大都稱得上是發揮了帶頭效應”。

也正因為“金元足球”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足球的急功近利思想,輕視甚至忽視了青少年足球。使得中國足球從“假賭黑”時代到2010年左右的人才斷層,再到恆大進入中超以來近10年的另一個人才斷層。整個中國足球,整整被耽誤了近20年的足球青訓。現在的各級國字號球隊,已經從亞洲二流,淪落為三流甚至三流開外。傳統的東南亞“魚腩”的越南、泰國等國家隊,已經趕上或超過了中國隊。

國家隊的40強賽,客場竟然被菲律賓0-0逼平。而菲律賓隊的球門沒被中國隊攻破,這已經是打破了100多年的歷史塵封紀錄;不久前結束的U23亞洲盃,國奧失去進軍東京奧運會資格,甚至連小組都沒出線,還是所有16支參賽球隊中成績最差的那一個。而此前的國青,甚至老撾、柬埔寨都走到了中國隊的前面!

不能說,中國足球的落後、不提高、不發展,都怪罪於恆大。但恆大“帶頭”引發的“金元足球”,確實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因素,至少打亂和破壞了中國足球的秩序和生態環境。以足球催生其房地產業,實際上是以犧牲中國足球發展為代價,換取其鉅額利益,這是無可爭辯的客觀事實。

換言之,恆大,或者說個別媒體稱恆大“吃肉捱打”,不過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的狡辯,稱“嬌嗔”其實已經是非常輕微的批評。恆大如果真的願意為中國足球發展出力,趕緊收住某些腳步,更弦易轍,在青少年足球培養上做更多更大的貢獻,臥薪嚐膽、潛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些實事,認認真真、虛心地聽取一些批評的意見和建議,而不是再作無謂的爭辯。


久古gg


恆大隻是恆大,自起爐灶,自負盈虧,沒拿國家一毛錢,而且還為國家隊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十年磨一劍,取得了全亞洲最驕人的成績 ,難以理解的是如此成功的俱樂部怎麼就成了國足輸球的背鍋俠呢?國足成績好不好那是你足協的事,是你足協無能、不作為,不按照足球發展規律做事,怎麼能怪罪人家恆大呢?……試想,如果中超能有十家如恆大一樣的俱樂部,中國足球還愁衝不出亞洲嗎?還會被日韓伊澳長期鄙視、欺負嗎?


身安茅屋靜


其實作者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恆大一家獨大,為中國足球做出了貢獻,但是沒有為國足帶來什麼幫助,唯一的幫助也就是請來了裡皮,恆大的出現使得國內球員都向錢看齊,沒有高水平卻拿著高薪,使得球員的貪心強了,為國爭光的榮譽感弱了!恆大的出現,使得各個俱樂部都開始砸錢,不砸錢根本沒有立足之地,看似聯賽發現的很好,其實都是假象,國家隊的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恆大帶的這個頭確實為中國足球帶來了暫時的榮譽,可是也會將中國足球帶偏,這才是讓恆大背鍋的原因!


不同凡響888


恆大甩中國足協那點水平十條街,首先,恆大提升了中超聯賽的市值近百倍,從原來的無人問津到現在的香餑餑。其二,恆大的加入,外援的引進,加大了中超的觀賞性,把球迷拉回了球場,拉到了電視機前,原來連央視都不直播,足球是第一運動,你說中超當時爛到什麼程度。三,說恆大金元足球,買外援,特別是前鋒限制了中國球員的上場時間,我們看中超後位幾乎沒有外援,面對強大的外援前鋒,我們出了多少偉大的後位?

不要怪恆大,不要讓恆大冤枉的背鍋,中國有幾人踢球,基數太少了。那些青年隊沒有外援,成績又如何?醒醒吧,那些所謂的大咖,不要為你的金主,昧著良心說話!恆大不背鍋!恆大的管理,恆大的成績,有目共睹,上港、魯能、國安,特別是上港,錢沒少花,怕是一輩子也達不到恆大的成績,不信,你們也弄幾個亞冠來,我們一定支持,就如當年的大連萬達,獲得亞俱杯,我們國人真是愛死他們了,那些所謂的大咖、磚家,拜託你們了,不要再剝奪我們對中國足球最後的一點樂子了!


錢兆金1


七外援,挖中能,集中隊長,集訓隊,桑巴全華班……都是恆大對中國足球的傑出貢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晟毓68


原來球員要努力提高自己用盡一切辦法進入國足並拼命踢好才能有機會得到更好的報酬,現在各俱樂部球員溢價非去了凡,萬一去了國家隊受了傷踢不了主力就賺不到不符真實身價的錢了,而這種泡沫一樣的薪酬是怎麼一步步到了現在這種地步肯定要有俱樂部背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