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國產車為什麼普遍比同級別合資車重,懂行的說一下?

星星還是那月亮


同級別的車型,在尺寸類似的情況下,為什麼國產車做的普遍比合資車重?是合資車輕量化做的好嗎?

比如說同為緊湊級,軒逸僅僅1238kg,朗逸僅僅1265kg,合資車的整備質量都在1.3噸以下,而國產車的整備質量普遍達到了1.3噸,領克03甚至達到了1454kg,比軒逸足足重了200多kg。

再看SUV,除了豐田新的RAV4、本田的CRV以外,合資緊湊級SUV的整備質量都不太高,奇駿和途嶽的重量都不到1.5噸,大眾途嶽僅僅1405kg。但是國產SUV方面,傳祺GS4和長安CS75PLUS都超過了1.5噸,而哈弗H6甚至重達1675kg,差距最高達到了270KG,差了足足有4個成年人的體重。

合資車輕量化做得好?

這年頭不吹點合資車似乎就顯得你不懂車。問題是合資車的三大件更強確實沒錯,但是這個價位的合資車,在輕量化設計方面根本沒有和國產車拉開差距,憑什麼說合資車輕量化做得好。

捷豹XFL全鋁車身,車身僅僅1297kg,寶馬M4採用碳纖維傳動軸,奧迪A8用熱成型超高強度合金鋼,這些確實是實現車身輕量化的方式。但是任何脫離價位談技術的都是耍流氓,目前的國產車售價突破20萬的車型都屈指可數,在20萬元以下的價位,大家做的都是基礎的輕量化,還是要拿十幾萬的國產車和幾十萬的合資車比輕量化?

記住一句話,在不改變車身強度、操控性能、安全性的前提下所做的輕量化,代價就是成本上升,因為暫時還沒有一款材料強度高、成本低、重量還輕,不論是鋁合金、碳纖維都是較為昂貴的材料,在20萬以下的價位,不論是合資車還是國產車都是用的普通高張力鋼板和熱成型鋼作為車身材料。既然如此,合資車為什麼就是比國產車輕呢?

合資車比國產車更輕的真正原因

1、車身強度減配。我說過車身強度不是衡量安全性的標準,但是在20萬元以下的價位,重要輕的車安全性大概率比較差。不信你可以看看中保研碰撞測試成績好的豐田系、美系和國產品牌,整備質量都不低。減配後排鋼板、防撞梁、隔音材料、備胎、車頂加強筋、懸掛用料……合資車花式減配的情況屢見不鮮。

2、配置較低。為什麼高配車比低配車型更重?就是因為配置會佔據一部分的重量,特別是像電磁懸掛、四驅系統等配置,很多配置的累計就會增加不少的重量,而同價位的國產車在配置上要比合資車豐富得多。

最後我想說,不要總是以老的眼光看國產車,目前很多國產車的生產線的先進水平並不比合資車低,但是國人對於國產車的寬容度卻太低了,你能想象斷軸門、機油門、失速門如果發生在國產車上會怎麼樣?你能想象一款售價達到20萬的國產車如果在碰撞測試中撞斷A柱,會受到怎樣的口誅筆伐?想想看,被普遍認為小毛病較多的國產車,近幾年有出現過大的質量醜聞嗎?給國產車多一點寬容和時間吧。


老司機侃侃車兒


鋼材質量差,易生鏽!還有用的全是垃圾有毒害塑料!發動機動力差油耗高,變速箱也不耐操!這是一輛開了七年十萬公里的車子,2.0排量車重1.35噸,油耗7.4昇平均時速32.國產車哪一輛可以做到?!





我家門口是垃圾堆


自主品牌是不是比同級別的合資車重,以前我整理過一些中級車車重的數據,這些車型集中在2013~2016款之間。整體趨勢上,自主品牌確是偏重的要居多一些。汽車輕量化的發展相對比較平緩,雖然這些數據不是最新,但還是能說明問題。

那為什麼說自主品牌車型要偏重一些,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自主品牌相比於同級別車型更肯堆料,配置更豐富、減震隔音裝置更多。大家可不要小瞧了減震隔音裝置的重量,要知道汽車如果做全車隔音,增重大約會增加 350kg左右,所以增重確實會不小。

2. 輕量化水平

汽車為實現輕量化可劃分為材料輕量化、結構輕量化和工藝輕量化三種。這其中以材料輕量化和結構輕量化對汽車的影響尤甚。

以沃爾沃為例,S60長軸版在車輛A、B、C柱、側面防撞梁、底盤加強梁、後保險槓等這些關鍵部位,使用了超高強度硼鋼,使用率為37.6%。這種硼鋼的強度要比普通鋼材高4倍,卻比普通鋼材更輕,因此S60的白車身重量僅為321Kg,而在同尺寸車型中,白車身重量一般在350~400Kg。

又或者結構工藝上,像奧迪的ASF車身結構,這種空間框架結構技術有著比較好的扭轉剛度以及很強的輕量化水平。而現階段,絕大部分國產車型還是主推3H車身結構(不是說這種結構不好,只不過先進性不夠突出)。

除此外,這些年大家應該看過不少自主品牌安全性提升的新聞吧?說明這些年自主品牌的發展重心是安全性,在結構工藝還有待進步的現實情況下,更多的是通過材料強化和結構強化實現更高的安全性,但不可避免的會影響輕量化表現。

當然了,也不是說他們的差距就無法拉近。事實上近幾年,一些自主品牌,特別是主打新能源的品牌,也拿出了不錯的輕量化車型/技術平臺。比如蔚來ES8是全鋁車身、比亞迪e平臺讓秦Pro EV成功減重高達300kg等。


東拉西車


十萬的國產車,比二十萬的合資車配置都高,都是四條腿支撐一個車架,配置高了,重量這是肯定的啊!你別告訴我減配不減配的問題,去掉一塊鐵板,沒有多重!歸根到底,還是國產車配置高,增加的額外重量就高!這才是應該關注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還是國產車不自信的問題!相同配置,相同價格,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肯定會選擇合資車!國產車想要發展,只有在價錢和配置上與合資車比較,同樣的價格,你什麼都沒有,我就要多加東西,增加乘員舒適型!哪怕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敢說還有很多人選擇合資車!

如果說,合資車價錢不高,但是配置都有,你可以看一下,誰還買國產車?假如說,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種配置:胎壓監測、怠速啟停、偏航偵測、智能語音控制等等,你知道的所有配置,都在一輛車上出現,一個國產車,一個合資車,價錢也都一樣,你會選擇國產車還是合資車?這個答案,你們自己說,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國產車的車企不傻,知道自己的技術比不上合資車,所以,它只能在鐵皮厚度,以及車輛配置上,戰勝合資車,這是國產車唯一能做到的,也是唯一能和合資車相比較的!或者說,這就是一個價格戰而已!

一輛十萬元的國產車,基本上這個十萬元可以買很多國產高配SUV車型了吧!但是合資車呢,SUV車型基本買不到吧!只能買個轎車,如果是SUV,差不多就要二十萬了!二十萬合資車的配置,都不一定比十萬的國產車配置高,都不一定比國產車重量重,所以,這都是沒法具體來比較的!

這個車重,但是有幾個這個車的車主說他好的呢?

總結:

別再拿鐵皮的厚度來決定一個車的重與輕,基本沒有可比性!就算國產車完勝,那又有什麼實質性的獎勵嗎?說到底,還是合資車口碑好!

汽車維修技師,專業人員,解讀專業問題!


汽車維修技師


國產車相對合資進囗便宜很多,利潤空間就有限,車企都是要賺錢的,那麼只能壓縮生產成本。例如發動機用鑄鐵的,就比鋁製的,重了很多,車架支撐配件用鑄鐵比鋁製的又重不少,當然成本也便宜很多。然後國產車配置一般來說厚道一點,泡沫當防撞鋼樑之類的國產車應該是看不到的。合資進囗車在空間利用和裝配工藝上還是要比國產車高了不少的,也可以減少一部分材的使用。簡單說吧,一個吉利帝豪的車長4650mm,帝豪只有2650mm的軸距,合資以及進囗車,能夠做到2700mm以上的軸距。這就是差距。也是國產緊湊中級車普遍比合資以及進囗車長的原因!車做大了,自然重量也增加了!


茶禮天下客


最近兩年日系德系部分車型碰撞測試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思域碰斷b柱,現代菲斯塔斷a柱,帕薩特,邁騰,途觀L全軍覆沒,25%和國內成績最差的寶駿510差不多。都不如5萬的奇瑞艾瑞澤5[捂臉],低端合資車安全減配,用料減配早就露餡兒了。






流星蝴蝶劍138


國產汽車的大力發展,才有了國內汽車市場現在繁榮的一面,也有了一般百姓可以比較經松就以實現汽車夢的現狀,所以說,只要是買車人,都應該感覺國產汽車的大力發展,正因為國產汽車的強大競爭力,才使合資汽車,進口汽車的價格一種下降。

雖然說產品的質量不一定和重量有關,但是對於鋼鐵產品來說,重還是因為有料的原因,汽車就是如此的,對於汽車來說,它的三大件基本上沒有什麼好減配的啦,比較如說少一缸,這個消費者立馬就知道了,可能就直接不買了,比如看看現在別克汽車就知道了,正是因為三大件不太好減,所以合資車要想與國產汽車競爭,又人有充足的利潤,它會就會減配其它方面,比如說減隔音材料,因為隔音是在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主要就是堆材料,沒有材料,隔音就不好,所以車就輕,再有就是減配重鋼材,如前後的防撞梁等等,這個是比較常見的。因為這個也是比較重的材料,而且減了消費者也不好發現。

減車皮的厚度,汽車車皮厚度雖然對於安全性來說並不是重要主要的,但是薄了更易變型和損壞,這也是事實。所以合資車在減配方面是不遺餘力的。


百樂魚


為什麼國產車普遍比同級別的合資車重?

這個問題牽扯到一個叫“汽車輕量化”的問題,汽車車身越輕,靈活性就會更高,油耗也會相對減少,動力性能也會有很大的提升,這也是為什麼一些頂級跑車都會選擇碳纖維材質的原因。


家用代步車汽車輕量化好嗎?

我們經常看到國產汽車和合資品牌汽車出現事故後,一般國產品牌沒有太大的問題,而合資品牌卻已經是面目全非,一片狼藉。

這就是一些合資品牌過分追求輕量化的原因,追求更高的動力性能以及燃油經濟性,從而將車子自身的重量減到最低,甚至連車子前後的防撞裝置都換成相對輕便的其他材質,這樣做雖然在動力性能以及油耗方面會有顯著的提升,但是車子的安全性,抗壓防撞能力卻非常差。所以筆者認為家用代步車過分的追求汽車輕量化並沒有太大的好處。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合資車減配比較嚴重,而自主品牌的配置比較豐富。同級別的國產自主品牌的汽車配置都會比合資品牌要豐富很多,這些多元化的配置在無形中就很增加車子的重量。

筆者認為國產自主品牌在汽車輕量化方面可能做的不如合資品牌,但是汽車用料卻非常實在,配置也相對較高,對於家用車來說已經足夠。安全大於一切,而動力性能以及車身靈活度對於安全來說都不值一提。


阿剛說車


10來萬的車國產車是重,合資確實輕。

但是這個級別的車談輕量化就是做夢,合資車說白了就是偷工減料,看得見的地方都能省則省,那看不見的地方呢?

一堆人就出來說什麼材料不一樣,合資車技術牛,確實是,他們是有技術,可是這個價位能給你什麼技術?

真以為合資是你爹啊,十來萬的車給你用碳纖維,對你那麼好。


SMILE大少爺


國產車目前三大件水平還不如國外,畢竟技術是需要積累的,沒那麼快迎頭趕上,國產車只能在其他方面提高競爭力,比如車身尺寸,配置,價格。車身大了,重量自然就重了。配置多了,也自然會重,另外有的日系車連後防撞鋼樑也取消了,反正碰撞測試沒有被追尾測試。不會影響紙面安全性。而沒有後防撞鋼樑對車企好處多多,首先降低油耗,其次被追尾後維修費用大增對車企也有好處。還有就是很多人無視這十年來國產車的進步,把國產車說的一文不值,造成國產車也不敢輕易減重,舉個例子,在有些人的嘴裡,同一件事,不同品牌來做是完全不同的,豐田車要是車身鈑金薄,他們會說車身鈑金不影響安全性,這是廠家追求輕量化的結果,但是要是國產車車身鈑金一按一個坑,那這家車企絕對就是黑心企業的代表,會被人噴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