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二十年前有專家說地球上的石油只夠人類用二十年,現在有的專家說石油還夠用二十年?

Yinzhifeng214039463


回:

石油開發需要應用大量的新技術,有關部門有效地開發油氣田,就需要不斷地採用新技術。

新技術的發展往往是從生產實踐中提出需要,又經多學科協同和綜合的過程,這個協同和綜合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新的思路,新的設計和新的產品,這些新的技術一旦走向成熟和工業化應用,將從根本上改變勘探開發的格局。

油田開發近十年來的發展充分體現了這個過程,“地震技術”過去著重於查明構造形態,主要用於勘探,但當它緊密融合到地質、測井、油藏工程等多學科中就產生了三維開發地震新技術。

“九五”以來發展起來的地震測井反演新技術已經成為一門完整的油藏描述新興的學科。

四維地震在世界上也已經問世,四維地震就是在三維地震的基礎上加上時間的推延,推測油田開發過程中引起地下儲層速度場的變化。通過速度場的變化幫助我們追蹤、瞭解油田氣水運動的變化。這一創新也就成為油田開發的“時間推移地震檢測的新技術”,這項技術現在正從實驗向工業化應用轉變。

成像測井油田開發測井技術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很快的一項技術。人們總想鑽到地下把儲層“看個清楚”,開發人員發明了“井下電視”,現在搞成了“成像測井技術”,地下儲層的成層性,互相交錯的裂縫一目瞭然,對於認識複雜類型油氣藏是十分重要的。這項技術在國外已經成熟,但在我國還在發展之中。

因為成像測井信息量大,需要將大量的信息從井下傳送到地面,成像的地面系統和井下儀器需要配套實現,陣列化、多頻譜的成像傳感器的研製需要較高水平的製造技術和加工工藝。

信號不均勻需要大量的預處理,提高信噪比也還需要新的信號分析和提取技術。 這些新技術一旦得到普遍地推廣和應用,開發地質家對地下的描述可真是如虎添翼,開發地震和開發測井是地質家的一對“火眼金睛”,現在又載上“顯微鏡”,把地下幾千米的儲層結構、構造等盡收眼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層序地層學分析應用技術及隨機模擬技術取得了飛快的發展,層序地層學已經作為全球性的沉積理論,對盆地進行層序單元的劃分、對比,對地下沉積體系類型與分佈規律進行分析,對儲集體類型分佈與沉積體系關係的分析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當前,層序地層學的研究正不斷地從盆地和體系域規模向儲層規模的高精度層序地層方向發展,並利用計算機三維模擬技術建立空間三維層序格架,將層序地層模式與儲層反演結合,量化了儲層砂體在層序格架中的發育規律。

這對於充分識別和定量估計未動用層和未充分動用層,尋找剩餘油,發現新的油氣藏類型,為一些複雜老油田增儲上產提供了方向。

數學與地質學及數值模擬的結合從地質統計學發展到多種多樣的隨機模擬方法。過去已知兩點之間的數值往往都是機械的等分法,屬於比較簡易的克里金方法,現在卻可以根據沉積相的研究提出了相控條件下的指示克里金方法,還有許多如序貫高斯模擬、布爾模擬、分形模擬等靈活的隨機模擬方法,這些方法促使我們有可能逼近於儲層非均質性的描述。

從上面的實例中不難看出,創新是那麼容易,又是那麼艱難,當兩個不同的事物碰撞在一起,或者不同條件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新的事物,新的發明和創造。我們的時代已步入自動化、電子化、信息化、可視化的時代。

對於油田開發,如果能夠構築一個巨大的平臺,建立起宏大的知識庫和技術庫,世界上各種類型油田開發的經驗及各種成熟有用的技術為人類所用,開發技術也必將發生質的飛躍。

例如將航天工業的絕熱技術引進到火燒油層中來,井筒的絕熱難題將迎刃而解;

例如我們將新研製出的永久溫度、壓力、流量等國外成熟的產品及敏感性很高的地震檢波器、井間檢測的電磁/聲波檢波器結合永久的傳感器大量布進井下,隨時可以對油藏進行動態監測,並對這些大量信息傳送到中央平臺,通過計算機處理,以三維可視化的形式實時顯示在我們面前。

通過計算機能夠自動給我們提供最優的開發方案和調整方案,下達指令,調整各自的工作制度,這樣,一個“數字化油田”的技術將從此誕生。

假如我們將煉廠的煉油技術“搬到”儲層中得以實現,那麼我們採出的油就不再是原油,而是汽油、煤油、柴油等,原油中的重質油產生裂變分解,那時候,原油的採收率將不再是20%~50%,而是80%~90%。

這些設想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也逐漸會變成現實。

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不斷的發現、勘探、開採新油田,石油百年不是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