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二十年前有专家说地球上的石油只够人类用二十年,现在有的专家说石油还够用二十年?

Yinzhifeng214039463


回:

石油开发需要应用大量的新技术,有关部门有效地开发油气田,就需要不断地采用新技术。

新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从生产实践中提出需要,又经多学科协同和综合的过程,这个协同和综合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思路,新的设计和新的产品,这些新的技术一旦走向成熟和工业化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勘探开发的格局。

油田开发近十年来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个过程,“地震技术”过去着重于查明构造形态,主要用于勘探,但当它紧密融合到地质、测井、油藏工程等多学科中就产生了三维开发地震新技术。

“九五”以来发展起来的地震测井反演新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完整的油藏描述新兴的学科。

四维地震在世界上也已经问世,四维地震就是在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加上时间的推延,推测油田开发过程中引起地下储层速度场的变化。通过速度场的变化帮助我们追踪、了解油田气水运动的变化。这一创新也就成为油田开发的“时间推移地震检测的新技术”,这项技术现在正从实验向工业化应用转变。

成像测井油田开发测井技术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的一项技术。人们总想钻到地下把储层“看个清楚”,开发人员发明了“井下电视”,现在搞成了“成像测井技术”,地下储层的成层性,互相交错的裂缝一目了然,对于认识复杂类型油气藏是十分重要的。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在我国还在发展之中。

因为成像测井信息量大,需要将大量的信息从井下传送到地面,成像的地面系统和井下仪器需要配套实现,阵列化、多频谱的成像传感器的研制需要较高水平的制造技术和加工工艺。

信号不均匀需要大量的预处理,提高信噪比也还需要新的信号分析和提取技术。 这些新技术一旦得到普遍地推广和应用,开发地质家对地下的描述可真是如虎添翼,开发地震和开发测井是地质家的一对“火眼金睛”,现在又载上“显微镜”,把地下几千米的储层结构、构造等尽收眼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层序地层学分析应用技术及随机模拟技术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层序地层学已经作为全球性的沉积理论,对盆地进行层序单元的划分、对比,对地下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对储集体类型分布与沉积体系关系的分析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前,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正不断地从盆地和体系域规模向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方向发展,并利用计算机三维模拟技术建立空间三维层序格架,将层序地层模式与储层反演结合,量化了储层砂体在层序格架中的发育规律。

这对于充分识别和定量估计未动用层和未充分动用层,寻找剩余油,发现新的油气藏类型,为一些复杂老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方向。

数学与地质学及数值模拟的结合从地质统计学发展到多种多样的随机模拟方法。过去已知两点之间的数值往往都是机械的等分法,属于比较简易的克里金方法,现在却可以根据沉积相的研究提出了相控条件下的指示克里金方法,还有许多如序贯高斯模拟、布尔模拟、分形模拟等灵活的随机模拟方法,这些方法促使我们有可能逼近于储层非均质性的描述。

从上面的实例中不难看出,创新是那么容易,又是那么艰难,当两个不同的事物碰撞在一起,或者不同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新的事物,新的发明和创造。我们的时代已步入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可视化的时代。

对于油田开发,如果能够构筑一个巨大的平台,建立起宏大的知识库和技术库,世界上各种类型油田开发的经验及各种成熟有用的技术为人类所用,开发技术也必将发生质的飞跃。

例如将航天工业的绝热技术引进到火烧油层中来,井筒的绝热难题将迎刃而解;

例如我们将新研制出的永久温度、压力、流量等国外成熟的产品及敏感性很高的地震检波器、井间检测的电磁/声波检波器结合永久的传感器大量布进井下,随时可以对油藏进行动态监测,并对这些大量信息传送到中央平台,通过计算机处理,以三维可视化的形式实时显示在我们面前。

通过计算机能够自动给我们提供最优的开发方案和调整方案,下达指令,调整各自的工作制度,这样,一个“数字化油田”的技术将从此诞生。

假如我们将炼厂的炼油技术“搬到”储层中得以实现,那么我们采出的油就不再是原油,而是汽油、煤油、柴油等,原油中的重质油产生裂变分解,那时候,原油的采收率将不再是20%~50%,而是80%~90%。

这些设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也逐渐会变成现实。

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断的发现、勘探、开采新油田,石油百年不是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