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康熙傳位給雍正,為何不擔心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造反?

用戶69288316


康熙去世,雍正到底是“遵照即位”、“矯詔奪位”還是“無詔篡位”,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清宮謎案。

一直以來,關於雍正的即位一直是眾說紛紜,因而也就此留下了“清宮八大疑案”之“雍正登基之謎”,而其核心點就在康熙的傳位詔書上。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這是康熙傳位詔書,關於傳位安排的內容,這份內容也基本可以否定民間流傳的將“傳位十四阿哥”該為“傳位於四阿哥”的說法,關於此,已經有眾多的解釋說明,在此不做贅述。

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另外的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份詔書是在康熙去世前完成還是在康熙去世後完成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去世,十一月二十,雍正登基,期間經歷了七天時間,而康熙遺詔的漢文部分也是在雍正登基後公佈的,距離康熙的去世也過去了七天的時間。

如果是同一時間完成的,為什麼不同時拿出來,還非要等到雍正登基之後再公佈呢。並且現存詔書的滿文部分均大面積的破壞,為何還要保留完整的漢文部分,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麼。

而最讓人感到疑惑的是,雍正是在康熙去世前三天被派到天壇祭天,康熙去世當晚由天壇出發,第二天上午才打到暢春園,這中間“消失”的十多個小時他去了哪裡,做了什麼,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謎團,因為重新起草一份詔書完全有這個時間和機會,可最終的結果卻又滿漢文的詔書沒有同時公佈,並且滿文詔書大面積損壞。

正是因為有如此多的未解之謎,才使得雍正的即位變得撲朔迷離,就此成為至今尚未破解的清宮謎案。

不過我更認為雍正應該是正常即位而不是篡位。

一來,前文中也說了,康熙在臨終前安排雍正代表自己祭天,此前都是康熙親自前往或者安排早先的太子胤礽前往,可見康熙已經將雍正視為了自己的接班人。

二來,康熙去世的時候,除了遠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以及前往天壇的雍正,其餘的皇子都在康熙身邊,當然還有一個“外人”就是康熙的小舅子、當時的九門提督隆科多,雍正的即位後他的兄弟們並沒有激烈的反抗,只是採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也說明最終的過程是相對溫和的,並不過激也不過分。

當然,也不應該忽視隆科多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甚至可以說,隆科多的支持才是雍正順利登基的最大保證,其作用超過了康熙的遺言或者是遺詔。

而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康熙的安排和考量,那就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四阿哥胤禵曾回到了北京,卻在短暫停留後被康熙重新派到了西北。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帶領朝廷十多萬兵馬前往西北,平定了叛亂。康熙六十年(1721年),胤禵回到北京覆命,就在當時所有人包括十四阿哥胤禵本人都以為立下如此大功後,胤禵必然會被康熙留在北京,坐等康熙去世,由他繼承皇位,但是康熙最終的安排卻是,胤禵在北京短暫停留三個月後,被重新派駐到了西北,直至康熙去世後,才由雍正將其召回,康熙始終未再召其回京。

從這個方面來看,康熙心中的繼位人選,卻是應該是雍正,並非十四阿哥胤禵,甚至可以說在京城中的三阿哥胤祉的可能性都要高於十四阿哥。



儘管十四阿哥手握重兵,但是完全沒有造反奪位的可能。

首先,此時的雍正名分已定,十四阿哥的影響力明顯不足。

十四阿哥胤禵只是一個帶兵打仗的將領,並不是割據一方的軍閥,在他的軍隊中,從軍官到士兵,都是吃著皇糧,服從皇命的。所以,即便是十四阿哥自己想要造反,軍中上下並不會完全的支持他,甚至在其軍隊管理系統的內部就會遭到巨大的抵制和反對,想要造反,爭取軍中支持,難度極大。

其次,十四阿哥胤禵還要面對一個非常重要的對手,那就是年羹堯。

橫在十四阿哥前往京城道路上的最大對手,便是當時的川陝總督年羹堯。年羹堯不僅掌管著西北大軍的軍需糧草的供給,成為十四阿哥最大的掣肘,同時年羹堯是總督、巡撫職責一肩挑,行政權、軍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加上他是雍正的藩邸故人,十四阿哥想要通過年羹堯以及他轄管的陝甘地區,是難上加難的。

再次,就是從西北到北京山高路遠,京畿地區還有重兵把守。

從西寧到北京長達數千裡的路程,大軍一路摸爬滾打,至少也要行進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到達北京的時候早已是人困馬乏,戰鬥力也是大打折扣。與此同時,即便不算沿途的征戰與抵抗,單是京畿地區的防衛力量,就是十四阿哥的西北軍隊難以招架的,除了分佈在京畿附近的八旗軍隊的精銳主力,還有豐臺大營等京城衛戍力量,城內還有隆科多同齡的兩萬多人的軍隊,這些都是精銳中的精銳,裝備精良,戰鬥力極強,必然也是十四阿哥無法逾越的。

最後,還不應忘記的是,十四阿哥自己去了西北,但是他的家人還都在北京。

所以,當時的十四阿哥胤禵不敢也是不會用造反的方式來反對雍正,爭奪皇位,即便是真的起兵造反,也註定是難以成功的,這一點不管是康熙還是雍正,以及十四阿哥胤禵本人,都是心知肚明的。於是在雍正登基後,馬上將十四阿哥胤禵進行了召回,而胤禵也沒有做任何的反抗,直接回到了北京,進而被雍正奪下了兵權,併發配去看守皇陵,至此開始了其縱貫雍正朝十三年的沉淪歲月,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之後才得以重獲自由。


雍親王府


1722年康熙死在了暢春園,而康熙死前最信任的人是隆科多。隆科多的兩個姐姐都嫁給了康熙,一個是第三任孝懿仁皇后,一個是愨惠皇貴妃,隆科多是康熙的小舅子,康熙是隆科多的姐夫。

圖為雍正養母,孝懿仁皇后,也是就是隆科多姐姐。

建立在這種關係的基礎上,隆科多擔任京師的步兵統領,也稱為九門提督,負責警衛京師的安全工作,說白了就是清朝皇室的禁軍統領,他控制著整個北京城的內內外外。

圖為十四阿哥胤禵。

對於隆科多來講,誰當皇上對自己最有利,當然是四阿哥胤禛。在康熙後期胤禛已經沒有了競爭者,八阿哥因勢力最大人緣最好,處處被隆科多打壓,十四阿哥胤禵雖然和胤禛是同母親兄弟,但他當時在西北地區戍衛邊疆,而且十四阿哥是被他自己的母親烏雅氏帶大的,而四阿哥胤禛是隆科多姐姐孝懿仁皇后撫養,所以隆科多當然支持四阿哥胤禛。

圖為雍正讀書像。

所以對於繼承康熙皇位的關鍵人物隆科多,他選擇了胤禛,只有胤禛是在他們家長大的,跟他們最親。康熙去世時,身邊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場,胤禛代行皇權去祭天去了沒回來,胤禛回來時,隆科多已經完全整理好了胤禛登基之事。

雍正皇位穩固後,鳥淨弓藏了年羹堯和隆科多,1728年隆科多死在暢春園。

在康熙去世第二天,胤禛便封愛新覺羅·延信為撫遠大將軍,所以十四阿哥胤禵在回京的路上時,兵權就被胤禛解除了,並且收繳了所有與康熙來往的奏摺,雍正根本沒有給這位親弟弟起兵的時間和機會,胤禵回京後即被囚禁。另外說一句,康熙不怕胤禵起兵是有隆科多坐鎮,胤禛不怕胤禵壞事,是因為胤禵雖然手握十萬重兵,但胤禛的心腹年羹堯是川陝總督,同樣手握重兵,敢在新疆起兵也過不了年羹堯這一關。


圖文繪歷史


在清朝初年,康熙去世的時候傳位給四阿哥胤禛,這就是雍正皇帝。當時十四阿哥作為康熙皇帝親封的大將軍王,率領大軍在西北作戰,擁有很強大的兵力,難道康熙和雍正不怕十四阿哥不服這件事,最終起兵造反嗎。答案是雍正和康熙自然是不怕這件事。


首先,十四阿哥起兵造反的難度是相當的高。

雖然十四阿哥手中看似有一股很強大的兵力,但是想起兵造反的難度還是非常之高的。首先十回阿哥作為這支軍隊的首領,是因為他是皇帝所封的大將軍王,所以這支軍隊的人都服從他。但是一旦他起兵造反,要造皇帝的反,軍隊會有多少人跟隨他去造反呢。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不是大將軍王了,而是反賊了,所以到時候不但沒有多少人敢跟隨他造反,反而會有人起來立馬把他抓住,送到皇帝那裡去。

這支軍隊的後勤事實上是控制在雍正的心腹年羹堯手裡,一旦這次阿哥真的喜歡造反,年羹堯恐怕就會立刻切斷對他的過後勤供應。到時候軍隊恐怕都沒有飯吃,即使所有人都跟著十四阿哥造反。恐怕軍隊也走不了多遠,因為他的那個地方離京城實在是太遠了,而且沿途也有很多的軍隊阻攔。想想這些難度,恐怕就沒有多少人敢跟著十四阿哥造反了。

其次,雍正登基後很快大局已定,十四阿哥很難造成影響。

因為在清朝的時候和現在不一樣,那個時候發生大事,之間信息傳遞是非常慢的。例如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登基之後,等到消息傳到十四阿哥那裡,已經很長時間了。這個時候一切都大局已定了,十四阿哥即使回到京城也無能為力。因為雍正作為新的皇帝,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雍正所擁有的軍隊也比十四阿哥的要多。所以十四阿哥在得到康熙皇帝已經去世了的消息之後,也只能夠把軍隊交給雍正皇帝的人,跟隨使者進京。

所以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十四阿哥起兵造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起兵造反的難度實在是太高了,再加上信息傳遞較慢,一切都大局已定。所以十四阿哥儘管再不情願,也只能把軍隊交給皇帝,自己進京。


平安讀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呢,宋安之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不以電視劇來說,就以真實歷史來說哈。

說到這個問題,在這裡有必要講一下史學界一直沒有蓋棺定論的雍正是否篡位之謎。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個說法不成立什麼的,因此在這裡建議一下只看電視劇不看史書的網友,不要別人說一個正經歷史,與你看的電視劇內容不符合,你就出來質疑,真的挺無聊的。

真實歷史上康熙死於十一月十三日,而遺詔在十六日才出來,遺詔的確不能改,但是三天時間可以寫出無數份遺詔了。也就是說這個遺詔是雍正搞的,不是康熙帝親筆所寫,也不是康熙帝在世時授意寫成的,並非可以證明雍正並沒有篡位。

當然宋安之說這些,並不是說雍正就一定是篡位,而是說說這個歷史,就是雍正的有一半可能性屬於是篡位,所以自然不存在康熙為什麼不擔心手握重兵的老十四造反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再跳過爭議這個來說說。

首先康熙不怕老十四造反,原因很簡單,因為川陝總督年羹堯是雍正的人。

年羹堯完全可以牽制住大將軍王老十四,首先年羹堯為川陝總督,坐鎮西安,佔據了這個要害之地,而且可以阻劫河東的糧草運於老十四大軍中。而且年羹堯長期在西北任職,熟悉當地的情況,並非毫無根基之人。

光是這一點就不必害怕老十四造反反客為主。

而且雍正也不是白給的主兒,剛一繼位就趁著老十四還沒有反應過來,迅速派人將其召回北京,拿回來獅子搏兔亦用全力的方式,老十四自然掀不起什麼風浪了。


宋安之


一向以膽大而著稱的十四阿哥,又時逢奪嫡的白熾化階段,他手握重點,然而最終不敢造反。究其原因,是朝廷對軍隊的管理體制。

胤禵西征,分析其麾下的部隊組成,有三個方面:八旗軍、綠營軍和蒙古王公的襄助部隊。這些軍隊,在胤禵完成西征大業時可以指揮靈動,然而一旦他造反,卻很難指揮得動一兵一卒。下面,我給大家剖析原因。


(十四阿哥戎裝劇照)

第一,蒙古王公的襄助部隊

這塊軍隊的指揮權在前來襄助的各位蒙古王公手裡,而各位蒙古王公只聽令於清朝皇帝。

當初胤禵出征,康熙帝為了加重他的權威,特封其為“撫遠大將軍王”。其實胤禵的實爵僅為固山貝子,離親王爵還差上二級。

為了強調胤禵的權威,康熙特降旨青海諸王公: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

由此可見,胤禵能指揮這塊部隊,得益於康熙皇權的延伸。

再說,這些親近清廷的蒙古諸王,也沒有造反的理由和血性。

沒理由:清朝以滿蒙立國,通過聯姻,早就親如一家人。清廷對蒙古王公,那是批發性地賜封高爵位。康熙年間統計:蒙古貴族中親王10人,郡王23人,貝勒24人,貝子25人。

沒實力:清廷對蒙古人實行分區隔離的管理方法,不允許有大臺吉,但分封了很多小臺吉。小臺吉實力不夠,也就不敢動造反的念頭。

沒血性:清朝統治者鼓動蒙古人信奉喇嘛教,後來還有指標規定。“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這樣一搞,蒙古人的人口數量就下降了。另外,喇嘛教一流行,就沖淡了蒙古人遊牧民族的血性,專心於放馬養羊了。

第二,八旗軍



(八旗軍旗幟和鎧甲)

胤禵西征,跟隨他的八旗軍只有幾千人,而且是特種部隊,例如:驍騎營、善撲營、神機營等。

康熙朝的八旗軍總兵力不到9萬人,其中京畿駐防的八旗軍約4.5萬人,省直駐防的八旗軍3.8萬人,分別是:江寧4000、杭州4000、福州1000、廣州3000、荊州4000、開封1000、盛京8000、吉林4000、黑龍江2000、西安7000。那麼,胤禵麾下的八旗軍就在5-6千之數。

八旗兵的管理權在各旗的統領,統領不僅管轄著他們在軍隊裡的升遷(常規狀態下),還管理這些士兵家中分多少地、分多少財物、經濟糾紛、官司訴訟、子弟入官學等事情。

所以說,胤禵雖然貴為皇子,但管不到他們,自然對他們沒有號召力。更何況是號召他們造反,那就基本沒有什麼可能性了。

第三,綠營軍

這塊軍隊人數最多,大約14-15萬人,並且胤禵西征的時間段,正是他們戰鬥力最強的時候。那時,八旗兵已經開始腐敗,就是起裝點門面的作用,其實沒有什麼戰鬥力。

綠營軍分佈在各個省,提督管轄一個省的綠營軍,是最高武官,他的下一級是總兵。

清廷以文制武,地方綠營的各級統兵官均歸地方最高文官節制。就是說總督可以節制提督,巡撫可以節制總兵。

總兵有綠營軍的管帶權,但沒有調遣權;總督、巡撫、提督有調遣權但沒有管帶權。因為巡撫、提督都可以節制總兵,這樣又把總督的兵權分散了。

說了這麼多,要表達的就是:綠營軍的管理者們互相分權、互相牽制,誰也別想把綠營軍整成自己的私兵,它只屬於國家。並且,士兵是當地人,將領則從外面調補,兵籍和兵餉的發放統歸在兵部。

到了康熙年間,綠營軍的管理制度就更加嚴密。將領無法直接去統兵,兵卒平時都分派到各地作為差役,戰時才臨時分發給將領。直正做到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

總之,胤禵西征時手下兵馬十多萬,但沒有一兵一卒的私兵。他就像一個公司的經理,公司是朝廷的。當朝廷讓他當經理時,他就有管理權;當他下崗了,就啥也不是了。

除此以外,他身邊的平逆將軍延信就是康熙派來的“暗釘子”;還有川陝總督年羹堯,那是胤禛專門派過來用於“卡脖子”的。

果然,康熙一過世,雍正就把延信由輔國公晉爵為固山貝子,接管了允禵的平西大將軍印信,並命年羹堯協助延信處理西北事務。


鏈天絕


康熙帝傳位給雍正帝為什麼不擔心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造反?這個問題想必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我們就不去說什麼雍正帝是否合法即位這個問題了,因為臺北故宮收藏了康熙帝的傳位詔書,至少在法理層面,雍正帝即位是合法的。那麼,康熙帝不擔心允禵造反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擔心!



首先是清王朝軍隊體制的問題。清王朝沒有常備野戰軍、更沒有私人武裝,即便晚清時期的鄉勇,理論上也只能算作地方武裝而不是私人武裝。因此,一旦有大的戰事,清王朝往往都是臨時徵調各地駐軍組成野戰兵團,由撫遠大將軍或其他職務的將領統一指揮調度。允禵擔任撫遠大將軍時雖然有統兵之權、甚至有便宜行事之權,有一點卻是允禵無法決定的,那就是各支部隊原本的歸屬,允禵無法決定徵調哪些部隊。換言之,這些部隊的直接統領並不都是允禵的人,甚至可能都不是允禵的人,說不定還有允禵政敵的人也未可知。在國家層面的軍事作戰方面,有康熙帝在背後撐腰,允禵自然是可以調動這些部隊的。可是,一旦允禵想要利用手裡的軍隊搶班奪權,恐怕這些人未必就會和允禵一條心!到時候,他還能否調得動恐怕很難說。



其次,清朝將領出徵是不允許帶家眷的,而這些留在京師或各地的家眷實際上就是皇帝控制統兵將領的另一利器——人質,允禵自己的家眷、包括兒子也留在了京師。換言之,康熙帝一死,允禵的兒子們立馬就會成為雍正帝手中控制允禵的人質!即便允禵仗著自己年輕、以後可以再生兒子而孤注一擲,可是其他將領也都願意捨棄全家老小跟著允禵鋌而走險嗎?恐怕未必!正所謂投鼠忌器,他們不得不掂量掂量。



其三,康熙帝對允禵也是留了後手的。在康熙六十年、也就是康熙帝即將油盡燈枯之時,康熙帝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將雍正帝的鐵桿跟班兼大舅哥之一年羹堯升任川陝總督。清朝總督通常以陝甘總督多見,川陝配置並不多見,這很可能是康熙帝刻意為之,為的就是牽制允禵。允禵大軍身處青藏高原的不毛之地,後勤補給基本上都要依靠大後方轉運,作戰地的糧食根本無法養活這麼龐大的軍隊。而後勤補給的轉運南線只能經四川入青藏、東線只能經陝甘入青藏,無論哪條線都必須經過年羹堯的轄區。只要年羹堯玩點兒小把戲,允禵大軍立馬就會彈盡糧絕!別說是造反,能不能活下去都很難說。當然,還有一個途徑,那就是縱兵搶掠,可這與土匪無異的舉動無疑會讓允禵民心盡喪。一支土匪回京奪權,誰能夠接受?



其四,允禵帶走的只是清王朝國防軍中很少的一部分,駐紮在各地的駐防八旗、綠營依然是成建制存在的。這些人只聽命於皇帝,允禵無法調動!也就是說,允禵如果想要從青藏高原打回京師爭奪皇位,這一路數千裡駐紮的駐防八旗、綠營就夠他喝一壺的。且不說允禵能否打回京師,就算勉強兵臨城下了,經過長期作戰消耗的允禵大軍還有沒有能力再對京畿的精銳駐軍對抗,很難說,恐怕勝算並不大。



其五,康熙帝去世本身對雍正帝而言也是一把利器、是一把讓允禵不得不乖乖就範的利器!國家層面允禵是臣,親情層面允禵是子。君父去世,允禵必須回京奔喪,無法推搪!如果允禵推搪,於公是不忠、於私是不孝!就憑不忠不孝這四個字,雍正帝就能讓允禵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之地。因此,康熙帝去世的當日雍正帝便命人傳允禵回京奔喪,同時命自己的堂兄、肅武親王豪格的孫子延信接管了允禵的兵權。動作之快、一氣呵成,彷彿早已預演好了一般。延信與允禵這對堂兄弟私人關係不錯,用他替代允禵,允禵能夠接受,不至於鋌而走險。同時,個人人為,延信很可能也是康熙帝安插在允禵身邊的一顆棋子。作為遠支宗室的延信,祖上的肅親王、顯親王鐵帽子與自己無關,父親的溫郡王爵位與自己也無關,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康熙帝這位堂叔!不是嗎?擺這樣一枚棋子在兒子身邊,可見康熙帝也的確是費了一番苦心的。雖然用延信替代了允禵,但是雍正帝對這位堂兄也並不放心,隨即又急命年羹堯火速趕往青藏高原,與延信共同管事。實際上就是用年羹堯架空了代理撫遠大將軍(護撫遠大將軍印)延信。自此,雍正帝正式接管了允禵大軍,允禵一無所有,只能任人宰割……



綜上所述,無論康熙帝到底屬意哪個兒子繼承皇位,有一點可以確信,他沒有考慮允禵!否則不會作出這樣的安排。康熙帝不是傀儡,即便臨終時手中依舊掌握著實權,別人無法越過他作出這樣的安排,潛邸時期的雍正帝也沒有這個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允禵早已被康熙帝排除在了皇位繼承人選之外,用他帶兵首先是出於國家層面的需要,其次恐怕也是想讓他遠離是非之地、不要捲入政治漩渦。作為父親,康熙帝對允禵也算是仁至義盡了。既然不想讓允禵繼承皇位,防止他在自己去世後倚仗手中的兵權鋌而走險就是康熙帝不得不預先考慮的問題了。於是,以上所說的一切出現了,康熙帝實際上臨終前已經把允禵造反的路全部堵死了,他只能乖乖就範,承認既成事實,別無選擇……


農民工歪說歷史


從手握軍權到守陵圈禁

康熙病逝之時,十四阿哥胤禵正在西北談判,即將班師回朝。在康熙死訊昭告天下的時候,十四阿哥胤禵被召回京城,在康熙梓宮被安葬後,雍正命令允禵為康熙守陵,變相幽禁。雍正四年,允禵被押送回京,圈禁在景山壽皇殿內,知道乾隆登基才恢復自由身。

十四阿哥沒有造反的資本

雖然康熙駕崩之時,十四阿哥正在帶兵出征西北,手握軍權,但是他被召回京城之時,他的大軍留在了西北,沒有跟過來。

他雖然手握軍權,但是他帶領的軍隊不是自己的士兵,那是清朝的軍隊,吃的是皇糧。在軍中,糧餉供應掌握在年羹堯的手中,若是十四阿哥謀反,身為雍正擁護者的年羹堯,一定會馬上切斷軍中的糧餉供應。當吃都變成問題的時候,十四阿哥必定會不戰而敗。

十四阿哥有巨大的後顧之憂。當時雍正已經昭告天下,自己是康熙選中的繼承人。此時十四阿哥領兵反抗,就會被扣上造反的罪名。造反在清朝是誅九族的大罪,一旦失敗,不僅僅是十四阿哥,就連願意響應他的士兵都難逃誅九族的大罪。出征西北班師回朝本來是有功之臣,誰會願意冒險去做亂臣賊子呢?


大腳姑娘碎碎念


謝謝,我來回答:

首先要說的是,根據史料記載;康熙皇帝從來就沒有公開說過把皇位繼承人傳給哪一位皇子阿哥!

康熙皇帝曾經確立過一位太子,那就是他的二皇子胤礽,我們來看一下他的簡歷: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康熙帝二皇子,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帝皇后赫舍里氏)

這基本上就明白了,這位被康熙帝確立的太子胤礽,他的母親赫舍里氏原來是康熙皇帝的正牌子原配皇后《清史稿》記載:皇后赫舍里氏,因難產生下二皇子胤礽後而死,康熙帝因難割捨與皇后赫舍里氏,的情誼,所以立其生的兒子為太子。


太子胤礽,本來生下就聰明伶俐,可是沒想到這太子位一做了四十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裡,難免胡思亂想或者做錯了一些出格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的這些兄弟們,如虎狼一般盯著這個太子位置。

(康熙帝和太子胤礽)

久而久之,太子胤礽與他的父皇康熙皇帝之間就產生了隔閡,終於在康熙四十七年熱河的狩獵中徹底爆發了,其結果就是,太子胤礽被廢。

太子胤礽被廢其主要原因就是太子胤礽的不檢點,按照康熙帝的話說窺探帝位,此刻在康熙兒子當中又發生了奇妙的“九王奪嫡”事件。


太子胤礽的被廢,直接造成了九王奪嫡中的大阿哥胤褆被終身圈禁,三阿哥胤祉被康熙帝訓斥,老十三胤祥也被圈禁宗人府。

這就給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造成了機會。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四人大張旗鼓的為爭奪新太子繼承人開始活動起來。

(八阿哥胤禩及他的兄弟們)

沒辦法,康熙皇帝為了穩定朝局只得把被廢的太子胤礽重新復位。可是太子胤礽老毛病重犯於是太子胤礽再次被廢。

由此;康熙皇帝發誓以後絕不再確立太子,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皇位繼承人最有競爭力的只有當上“撫遠大將軍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和他的同父同母的親哥哥,四阿哥胤禛二位,八阿哥胤禩只有睜眼看著的份。

這個事情發生在康熙五十一年,等到了康熙六十一年夏天,關於皇位繼承人的人選爭奪,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因為究竟誰來繼承康熙皇帝的皇帝位置始終是一個絕大的謎。

從公開的角度看,只有這位撫遠大將軍王胤禵,才是皇位繼承人最佳的人選,似乎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也在暗中給他使勁,可仔細往裡分析看;八阿哥胤禩更是蠢蠢欲動。


(撫遠大將軍王胤禵)

我們看看十四阿哥胤禵是怎麼想的:

1,康熙五十一年,父皇康熙帝委任我“撫遠大將軍王”時,我就是父皇內定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何況我現在手裡還掌握幾十萬雄兵!

2,在京城還有三位哥哥幫我照料,一旦京城大便在一起,我即刻可提幾十萬鐵騎奔馳北京而來。

3,八阿哥胤禩已經被父皇康熙帝打的破爛不堪,如同一張紙老虎一般,自己的四哥胤禛表面上看似乎沒有當皇帝的意思,從來沒看見他爭過,即使是爭,他也不一定有自己的實力。


我們再看看四阿哥胤禛是這麼想的:

首先,他這撫遠大將軍王就是四阿哥胤禛舉薦的,當然不能白白的舉薦你,他要把自己的家奴又是自己的大舅哥“年羹堯”安插在大西北和北京的之間為“陝甘總督”。

電視劇《雍正王朝》演繹的最明白;還有一個人,也是四阿哥胤禛的家奴,他就是號稱為纏死鬼的李衛,把這位大字不識的人,派去甘肅當布政使,這李衛對四阿哥胤禛是忠心耿耿,派他去,即可控制控制撫遠大將軍王的糧草,又可以監視年羹堯的動靜,豈不是一舉兩得,甚至是一舉三得的事。


(四阿哥胤禛舉薦大將軍王)

四阿哥胤禛本身就是領侍衛內大臣,有管理皇宮大內其九門的權力,何況他自己身上還揣著官防大印這個護身符,必要時還可以在宗人府把被稱為俠王的十三阿哥胤祥放出來,這豈不是如虎添翼?

鄔思道說得好:西北用兵打的不是兵馬,而打的是糧草,只要緊緊的控制住糧草,他大西北的幾十萬兵馬就憑他大將軍王空喊是沒有用的,誰還聽他的?

可是有年羹堯當著這個陝甘總督,還有李衛這小子在甘肅管擔任布政使卡住大西北的脖子,即使有使個大將軍王也翻不了大天,這就是四阿哥胤禛的“不爭是爭”的韜光養晦方略。


(四阿哥胤禛與十三阿哥胤祥)

可事實比四阿哥胤禛想象的還要好,因為康熙皇帝在他心目中內定的皇位繼承人就是他四阿哥胤禛,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在臨終以前就擺平了九門提督隆科多,四阿哥胤禛的手裡不但有金牌令箭,還有關防大印四阿哥胤禛,登上皇位繼承人的位置,繼承皇位也就順理成章了。


雨林可可


這一看就是八爺黨,居心叵測啊!

無非就是想帶雍正的篡位節奏。

在九子奪嫡後期,主要就是八爺黨和四爺黨。十四阿哥雖然是四阿哥的同母弟,但他卻是八爺一黨,站在自己哥哥的對立面。

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出兵進攻西藏,十四阿哥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西征平亂。他這個大將軍王權力很大的,節制西北數省之地,當地所有的軍政大事,都歸他調配,其麾下的八旗、綠營部隊,號稱三十餘萬。

眾所周知,康熙沒幾年就死了,繼位者是四阿哥。問題就出來了,如果康熙有心傳位與四阿哥,他為何還要交軍權與十四阿哥?

就不怕他造反嗎?

換而言之,這似乎就成為了雍正篡位的一個證據!

但是,這個其實就有點過於腦洞了!

首先,我們說說康熙為何選擇十四阿哥領軍!

當時乃是準噶爾部捲土重來,西北出現邊患,清朝需要出兵。而準噶爾部實力強大,此次出征事關重大,康熙他需要一個有能力的皇子去壓陣。要知道當年徵葛爾丹,康熙可是親征啊!

素來得寵,且正值壯年的胤禵是一個比較好的人選,康熙也有意培養他!

看樣子其背後有那麼一點讓其做儲君的意思。

但此時的雍正,也就是四阿哥還在扮豬吃老虎,他和老十四關係雖然不好,但沒有表現出雙方在對立爭奪皇位的大跡象。

所以,康熙當時是考慮不到二者的矛盾的,反而是會因為二人同母兄弟的關係,而覺得二人會有合作。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康熙是想讓這兩兄弟一內一外,撐起這片江山!

退一步講,就算是康熙知道他們二者之間會有矛盾,但其也並不但十四阿哥會造反啊!

首先且不說,這十四阿哥會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反抗父兄!

就算是他敢,多半也起不了事!

因為其背後還有個年羹堯啊,此人乃是四阿哥心腹!

當時他是川陝總督,是當地實際上的一把手,雖然上面有個大將軍王。但十四阿哥主管軍務,其他的還是年羹堯做主,只不過一切調配乃是以大將軍王為優先級別。

這就意味著,一旦十四阿哥造反,年羹堯完全有理由斷他的糧草供給,並且就地組織平亂。

這還不算,十四阿哥以及其部屬的家眷都在京城啊,他能棄之不顧?

所以,這裡面的擔心沒太大必要!


白話歷史君


康熙傳位給雍正,十四阿哥有沒有可能造反?有。可能性有多大?不大。如果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是雍正,他會因為擔心十四阿哥造反而改變人選嗎?不會。把題主的問題分解成以下三個小問題,弄清了這三個小問題,大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



為什麼說十四阿哥有可能造反?雍正繼位後對十四阿哥採取的行動,非常清楚的暴露了這一點。十四阿哥胤禵雖然是雍正的胞弟,但也是雍正的政敵,更是雍正的競爭對手。雍正繼位,第一件事就是讓胤禵交出兵權,回京奔喪。而切秘旨告訴年羹堯,如果胤禵帶兵回京,一定要截住他。這說明雍正對十四阿哥造反是有擔心的。

十四阿哥接到旨意後,他並沒有馬上交出兵權,也沒有立即出發回北京奔喪。他覺得康熙屬意的接班人應該是他,他不清楚出了什麼問題,為什成了雍正?他在考慮是不是要交兵權?是不是帶兵打回北京?可見胤禵是有造反想法的。



為什麼十四阿哥造反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他造反成功率太低,他心裡清楚,雍正心裡也清楚,康熙更清楚。十四阿哥只是大將軍,不是軍閥,獨立性太低,軍隊是皇帝的軍隊,不是大將軍的軍隊,他要造反,追隨的人不會很多,而且軍隊糧草要受人節制,一旦糧草不濟,軍心不穩,根本沒有戰鬥力。想明白了,十四阿哥造反就是以卵擊石,他又不傻,不可能自己送死。

康熙會因為害怕十四阿哥造反就更換接班人嗎?接班人關係到王朝的未來,康熙對此非常看重,不然他不會把他最愛的赫舍里氏生的孩子,而且傾注大量心血培養的皇太子胤礽廢掉。知子莫若父,一方面他相信十四阿哥不會造反,另一方面他相信十四阿哥既使造反,雍正也能處理得了,他選定的接班人,一定可以處理好這個國家所遇到的一切問題。十四阿哥造反,雍正處理不了,說明康熙選錯人了。如果康熙屬意雍正,那他一定相信雍正處理這些事沒有問題,所以他沒有必要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