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李治无法成功废除武则天?

宝贝七七


武则天在做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时,就和太子李治有了感情,后来两人历尽艰辛终于成为夫妻,一路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是有感情基础的,虽然李治在上官仪等老臣的一再蛊惑下,有过废后的想法,那么为什么李治无法成功废除武则天呢?

有书君分析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不想废”“不能废”“不敢废”“废不了”!

一、不想废。

李治生性柔弱,刚称帝时,根基不稳,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来之后,武则天用聪明才智一点点帮助他从长孙无忌等老臣手中夺回大权。

而李治后来又患有风疾,常常头疼欲裂,正好武则天从李世民那儿学来一套管理朝政之法,办事又果敢干练,杀伐果断,处理政务胜过李治。慢慢地武则天便成“代理皇帝”,替李治处理朝堂上的政务,仿照李治笔迹批阅奏章。而李治则逐惭懈怠政务,依赖武则天成了一种惯性。

李治有时候觉得武则天专权,有点懊恼,但犹柔寡断的他,只要想到武则天对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帮助,再加上对武则天无比依赖,李治就不想废武则天了。

二、不能废。

李治虽弱,但不蠢,他知道废武则天的成本有多高,真不是简单的一道圣旨而己。

一旦废后,自己的帝位未必能稳,江山社稷,前朝后宫也会迎来腥风血雨。

武则天和自己的孩子会改变命运,太子地位也会不保。

更何况武则天是自己的江山稳固的帮手,是自己皇位的支持者,她的政治铁腕正是自己的皇位最需要的,犹如自己的左右手,这左右手不能废!

三、不敢废。

武则天在十多年的才人生活中学会了治国之道,在十多年的辅佐李治的过程,更是把治国之道历练得炉火纯青,不但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还培植不少自己的亲信。

李治在朝堂的影响力未必能赢过武则天,连宿将的李勣都因武则天能怀孕替他牵马而感动得为武则天说话,许敬宗、李义府等大臣则死心塌地为武则天效劳。

李治对这此也是有所顾忌的,所以他有心也无力撼动武则天,没有把握之仗还是不打为妙,所以李治不敢贸然废武则天。

四、废不了。

武则天能从一个先帝的才人,在明知可能成为尼姑,永远面对青灯度日的情况下,牢牢抓住太子,一路升级,成为皇后,她的智商、情商、政治敏感度必定超过常人。

李治的性情、喜好、心思她必定了然于心,李治对武则天又爱又恨,时常闪过废后的心思,废与不废就像天平上两个相等的砝码,哪边加点力,天平就倒向哪边,如此摇摆不定的。

武则天识得人心,抓住李治心软,多愁善感的软肋,只要回想两人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说起几个可爱的皇子公主,哭诉自己的艰辛,忆起两人的山盟海誓,李治的心就融化了。

所以凭武则天的足智多谋,攻于心计,李治就废不了武则天。

李治真心“不想废”武则天,也深知“不能废”武则天,更重要的是李治根本“不敢废”,也“废不了”武则天!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垂帘听政7年,当女皇15年,82岁寿终正寝,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怎么可能让嬴弱的李治轻而易举就废后呢?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我理解谈论李治和武则天的关系,首先撇不开夫妻关系,其次才是君臣关系、才是权力分配问题。李治是不是要真心废了武则天?

首先李治是喜欢武则天的。据史书记载: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李世民很喜欢他,上朝时,常常让他站在旁边看自己处理朝政,而且李治很孝顺,在李世民有病期间亲自照顾,也因此与武则天有机会接触,二人从而有了感情,唐太宗死后,武则天按传统与其他妃子一样,到感业寺出家为尼,二人之间互相是念念不忘,后来李治到感业寺看她并宠幸她使她怀孕。回宫后,武则天先是被封为昭仪,很快又进封为宸妃,宸就是北极星,象征帝王的居所,可见武则天是很受宠得,说明他们的感情是很深的。

其次,李治之所以能坐稳皇位,武则天功不可没。唐太宗死前让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做顾命大臣,顾命大臣掌握三省大权,皇帝的诏命如果门下省不通过则无法下达,王皇后是唐太宗托付给顾命大臣的钦定皇后,所谓“佳儿佳妇,尽付卿等”,因此王皇后与顾命大臣结盟,限制了李治的权力。唐高宗不甘心做个傀儡皇帝,所以在武则天的帮助下,一方面削弱顾命大臣的势力,流放了褚遂良、来济等人,夺回皇权,另一方面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真正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对李治来说,武则天和他是一体的。

最后,李治曾经一度是特别想要废掉武则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觉得武则天已经影响了他自己的统治。李治本身性格孱弱,身体又不太好,常常生病,武则天是个渴望权力的女人,成为皇后后,又非常的强势,逐步把把朝廷大臣换成了自己亲信,这样大权一点点逐渐落到武则天手中。而且让女人管理朝政,这种情况是更古所没有的,所以武则天的存在实际上是影响了大唐男权社会的祖宗家法。

李治不可能改变男权社会已经形成的轨道,但他又知道离不开武则天。历史接受了李治废武,为时已晚的说法。

我理解他要废掉武则天的想法,不过是做了一个姿态罢了。


文踪旅迹


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在位的时候,勤于政事,百姓安居,所以这段时间被称为“永徽之治”。后来高宗身体不适,武则天开始参与国家大事,慢慢的武则天的权利就越来越大!以至于到了后来,武则天改唐为周,登基为帝!


那么李治没什么没有废除武则天的皇后位呢?

首先,武则天的影响力!

武则天在李治生病的情况下,开始帮助李治代为出来时处理朝政。慢慢的大唐的皇权就由李治的手上向武则天手中转移。

在这段时间里,武则天也有了自己的一批心腹之人,在朝廷中有了很大的势力,当李治想废武则天的后位时,朝廷中的大臣,就会起来反对。

同时加上武则天本人对李治的影响也很重要,所以李治就没废武则天的皇后位!


其次,李治并不想废武则天的皇后位!

李治是真的爱武则天的,曾经因为武则天,废了李治第一任皇后,曾经因为武则天,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也不得善终。

所以李治虽然看到武则天势力越来越大,但他还是信任武则天的,虽然有时会看不惯武则天的做法,但都很快打消这个念头,或者是武则天一出现,又变得很信任武则天!

毕竟唐高宗李治是重感情的,当然李世民能选他为太子,除了李治得能力外,还有就是因为李治登基,可以保全李世民其他的儿子,若是别的做皇帝,李世民其他的儿子了就遭殃了。李治和武则天多年的夫妻感情,对他来讲,不是那么抛弃的。


所以李治心里并不想废后!

最后,武则天的治理能力!

武则天帮助李治治理朝政大事,虽然李治看到武则天的权利越来越大,但同时也看到武则天的治理能力。

在武则天的治理下,朝廷并没有开始衰败,反而更加稳定。

同时武则天对政敌的手段虽然很凌厉,任用酷吏,威慑朝廷,但同时又明察善断,选拔人才。使那时的百姓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实惠!

这一切,李治都是看在眼里的,觉得有武则天帮助治理朝政,朝廷就不会乱,对大唐江山有益!又怎么会真的废了武则天呢!

所以说,李治虽然贵为皇帝,一言九鼎,只要一纸诏书就可以废去武则天的皇后位,但却一直没有废了武则天的皇后位!



后来,李治驾崩,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临朝听政,不久废唐中宗李显皇帝位为卢陵王,改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而后唐睿宗让出皇位,武则天登基为帝,建立大周。


中孚鉴


(说历史的女人——第717期)在唐高宗李治的人生中,有一个疑点,即李治的人生挚爱是武则天(为了行文方便,都以武则天写作)吗?如果是,为何到了晚年李治那么急于要废掉她呢?为了客观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史料从三个方面来谈,或者从三个阶段来谈。

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李治和武则天的“有情人”时期。

有人说武则天在李世民晚年,趁机与太子李治暗通款曲,是因为心机太深,给自己谋出路。笔者觉得持这种观点的朋友多少有点中“厚黑学”之毒太深之嫌。首先,在判断一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事件背景和当事人的状态,而不是先入为主戴帽子。

武则天和李治产生感情的背景为:不得宠。武则天从14岁入宫,成为李世民的才人,到李世民去世,一共入宫12年左右。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武则天从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逐步长大成为一个成熟女性。但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虽然武则天实现了女人从女孩到成熟女性的美好转变,然武则天却依然没有获得李世民的宠爱,更无产下一子半女。这对于武则天而言,单从一个女性个人角度来看,跟所有不受恩宠的后宫嫔妃或女子一样,是非常不公平的,甚至是残忍的。这是事件背景和武则天的个人情况。

再看李治的背景和个人情况。李世民有14个儿子,李治并不是最优秀的,或者可以说李治在李世民的眼里是上了“太子之位”这个台面的,原因是李世民本人雄才大略,喜欢能干杰出有魄力的孩子,而李治却恰恰相反,不但不能干,也不杰出,更别谈什么魄力了。李世民本人也曾公开表示过,说“治儿太懦弱”。另外在太子李承乾被废前后的夺嫡之争中,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了实现目的,对晋王李治言语威胁的时候,李治也是吓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总的来说,李治在兄弟中,不是最能干的,在父亲李世民的眼中,又是一个软弱的孩子,甚至在大臣心目中,也是一个容易驾驭或好侍候的皇帝苗子。也就是说,李治不是父亲瞧不上,就是被兄弟威胁,甚至被大臣设置成为假想的软弱皇帝想加以利用。可见李治的处境是不好的,他内心是很孤独无助的。

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和几乎在当时拥有同样不幸遭遇的武则天因同命相怜而产生感情。俗话说“患难之际见真情”,他们这种感情虽然在表面上看似没有太大的“患难”表现,但是在内心深处却是具有“患难之情”的效用的。至少,在当时,年轻貌美的武则天和李治之间是纯粹的真情。在不幸的状态背景下,他们偷偷地互相爱恋,在内心互相依靠,走过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渡时期。

第二阶段:夫妻同心协力、稳定朝廷局面时期。

如果说李世民去年前短暂的时期,是武则天和李治的爱情热恋期,那么李治登基之后,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皇宫,成为名正言顺的夫妻,则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婚姻蜜月期。

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大事主要有两件:第一件是武则天的后宫争宠风波。参与人为王皇后、萧淑妃、武则天。三人争宠的结果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纷纷战败,武则天宠冠后宫。有关这件事,多数人都持一种批判观点,即武则天在这起后宫争斗中展现了她的心狠手辣和阴险多计。但是笔者别的不谈,只问:如果把武则天的位置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能做到比她更善良吗?或者你能做出一个比她更好的结果吗?

后宫常被比作没有硝烟的战场,原因其实很简单,比例失衡,嫔妃众多,皇帝却只有一人,这怎么可能不产生竞争呢?而且武则天是经历过冷遇的人,长达十二年,那是一种什么经历和概念?常言说,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那12年的经历对于武则天而言,不仅仅是经历,甚至是教训。因此,在得到高宗李治的恩宠之后,她岂能不像抓着救命稻草一样珍惜呢?因此,从生存法则的角度来看,武则天是没有错的。同时,还有一点也要注意,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打入冷宫,虽然是被武则天击败,但也是得到了李治的批准的。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出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感情,在此时还是比较炽热和深厚的。

在这一时期,在感情上李治不负武则天,而在政治方面武则天也是不负李治的。我们都知道,李治性格比较温和,史载是“仁爱孝悌”,但同时他的缺点也很明显,在政治手段和手腕上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李治继位之初,看似李治临朝为帝,但是朝廷大权实际掌握在功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手里。甚至可以这么说,李治这个皇帝的位置,都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从李世民那里争取来的。

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力劝之下,李世民勉强同意立李治为太子,但是刚立不久,李世民就反悔了,因为李世民的意中人是吴王李恪。但却遭到了唐朝开国元老长孙无忌等人的阻拦,李世民只好作罢。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长孙无忌等元老功臣为何反对李恪等作为继承人,而必选李治?其实原因有三点:

第一当然是关系,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第二则是关键,即既得利益,这是符合多数功臣元老的目的的,李治软弱,就算做皇帝,也不敢对大臣进行换血改革;第三则是李治是个文弱皇帝,好服侍,这对大臣们的工作难度也会减轻,这一点对于有过相关工作经历的朋友都能理解,一个好脾气领导事比较少,而一个能力比较强的领导,总是事比较多,还比较难干,稍有差错,就会被革职查办,就算你之前有再多功劳也没用,因此,功臣们怎么可能会支持一个魄力强能力强的皇帝给自己找难受呢?

李治上台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改立皇后,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可是作为皇帝的李治在这么一件家事上,却遇见了非常大的阻力和困难。而给他阻力的正是那帮把他推上帝位的功臣元老,即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

这件事看似是改立皇后的问题,但是实际则是皇帝和大臣权力制衡的问题。朝臣的权力已经到了连皇帝也无可奈何的时候,对于皇帝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李治在做皇帝之前,被强势的父亲压制,如今登基为帝,却又被强势的大臣钳制,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其实不言自明。在权力的世界里,作为皇帝的李治依然是被架空的,是孤独的。而这时候,他最大的支撑仍然是武则天。因此,后世的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武则天和李治的状态评价为:不仅是患难夫妻,更是患难战友。

当然这时期的武则天已经不再单纯是李治的情感支撑,而且已经成为李治的贴身智囊。同时,武则天的政治才干,在这时候已经开始展现,不过是幕后而已。其实此时,在政治上,武则天对于李治的内助,才是李治对武则天感情更加深厚的主要基础。

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后来的事情发展基本应验。事情的转机来自李勣的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但是李治去见李勣,以及李勣为何说这样的话,其实颇有玄机。李治在被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托孤重臣反对,逼到绝境的时候,实际上李治是打算放弃改立皇后这件事了,因为李治无力对抗朝臣。在这样的被动局势下,李治去见李勣,必然是武则天的主意。而李勣的反应也十分有趣,在众多朝臣都反对的情况下,他竟然给出了一个积极的答案,看似旁观,实际是赞成。

史载说李治听罢此话,猛然醒悟,这显然是不真实的。难道李治不知道立皇后是他的家事吗?这里的玄机在于,李勣是手握兵权的大臣,而且战功卓著。虽然不是托孤重臣,但却是李世民死前特别交代的一位大臣,其重要性不亚于褚遂良等人。有了李勣的支持,李治就有团队和朝中反对的大臣对抗。因此,李治才毅然决然地废王立武。

这次胜利,看似是李治的胜利,但实际上是李治和武则天共同努力的胜利。这次胜利的意义很重要,对于李治而言,他树立了自己的帝王威严,打击了功臣元老的势力;对于武则天而言,被立为后,为以后不断渗入朝堂权力埋下了伏笔;对于元老功臣而言,则是衰落的开始,比如褚遂良等人被打压,甚至结局凄惨。这是一次唐朝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治洗牌。

第三阶段:武则天和李治情感变淡。

在历经了众多的事情之后,按说本该情感更加深厚,但是武则天和李治却不是如此。原因很简单,在前期的时候,李治势力淡薄,加上个人缺乏历练,非常需要一个成熟强势的女人保护。但是到了后期,他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皇帝,这时候的他则不再需要一个强势的女人干政,他更希望的是武则天继续做他的贴心女人。但是事情却不可能回到他的理想状态了,原因是武则天不是一个小鸟依人的女人,这在一开始,李治都应该清楚。武则天是一个政治动物,她天生对政治的敏感度和掌控力,以及强烈的权力欲,这都不是一般女子所不可能具备的。

因此,矛盾必然出现。武则天对朝廷的渗入越来越严重,李治十分不满,心生废掉武则天的念头,其核心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李治本人对武则天干政程度的不满,第二点是李治担心自己的儿子继位后,会因为武则天的缘故,而不能主持朝纲(实际上,李治的担心后来都发生了)。

因此,到了公元664年,李治秘密召见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但是此事被武则天软硬兼施,最终迫使李治作罢。但也基本从这时候开始,李治和武则天在情感上已经是“貌合心离”状态。也就是说,他们的感情基本上是“崩盘”了。但感情的崩盘,却促使武则天更加专心于朝廷政治,一步步迈向更高的权力顶端。

结语:总的来说,李治和武则天的感情基础是不错的,可以说武则天曾经是李治的挚爱,但很可惜两人性格迥异,尤其是武则天本人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能力又在李治之上。因此,在武则天几乎控制了朝廷的实际权力之后,李治作为皇帝,虽因不满,在晚年生出废掉武则天的想法和计划,可是为时已晚,他已经无力驾驭武则天这个权力比自己还大的皇后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旧唐书·本纪第五》《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新唐书》卷七六《则天武皇后传》等。


说历史的女人


这个问题有几种说法

一个呢就在历史上李治曾经是想要废掉武则天的后位,最后是被武媚娘提前知道了,就吓的李治把罪名推到了其他人身上,李治其实很怕武媚娘,他是一个怕老婆的皇帝。

二呢在李世民身为皇帝时,武则天就在14岁时入宫,就也李治相遇,第一次见就一见钟情,俩人从此有感情,李治比武则天小四岁,但年龄不问题,身为她们俩个都是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姐弟恋,俩人在一起呢是一对金童玉女,由此可见李治和武则天是彼此的相爱,就没有废的说法

……




云南只燕子


因为爱情有奇迹,因为相信才有动力,因为同心同德,克服一切阻力,因为智慧相亲相爱共同努力,因为志同道合才是同心忇力,因为天职使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朝代创造奇迹成功胜利✌,一代女皇武则天,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


手机用户59958949616


俗话说,爱老婆才会怕老婆。

所以,首先,李治当时对武则天还是有感情的。想废后只是一时之气。

第二,上官仪代表着氏族门阀的势力。李治花那么大力气打压了氏族,又给自己找事吗?

第三,废后不是小事,牵涉的方面太广了。

第四,武则天及时赶到,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李治曾经非常喜爱过武则天。

第五,为孩子着想。武则天被废,太子也无法保全。李治很喜欢李弘的。他们当时一共有5个孩子。

第六,废后确实是一纸诏书,所以武则天在诏书写出来之前赶到,所以及时。

第七,废后之后,谁当新皇后?武则天如何处理?朝廷肯定马上不安。当时的朝廷是2派,如何调和?武则天那时候已经帮李治处理很多政事了,李治身体当时又不好,这要怎么办?

就和现在离婚一样,麻烦事太多了。

第八,两次废后,名声也不好听。

第九,这么凑合着过,还有武则天的姐姐可以玩,日子还行嘛!男人都是怕麻烦的。

所以不是无法,而是不想。


实梦阁


这个武则天在李治小时候就认识李治,久而久之,李治在他父亲还在位时就喜欢武则天,只是因为她是他父亲的妃子不敢表露真心而已,太宗死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去感业寺,李治更是救下了她,更加不顾及诸多大臣的反对娶了她,之后嘛武则天小产,就开始了复仇咯,但是她的确也是对朝堂政务上的事情治理有方,李治自己亲力亲为还不一定管制的那么好呢,再一个就是他喜欢武则天,如果真的废除了的话,不仅仅是朝堂上混乱,而且一旦废除,武则天那些事情都说出来,哪条不是死罪,所以与公与私李治想、也应该维护武则天啊(ღ˘⌣˘ღ)


淳晴Female


李治本身性格孱弱,身体又不太好,常常生病。他立武则天为后,很快就暴露出儒弱的一面,而武则天是个渴望权力的女人,非常强势。同时,武则天把朝廷大臣换了自己亲信,这样逐渐大权一点点落到武则天手中。李治后来想改变,已经无能为力,或者说已经晚了。


秋水先生说说


李志曾经一度是特别想要废掉武则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觉得武则天已经影响了他自己的统治,但是在那一刻的时候,我们觉得理智还是放了比较犹豫的软弱性格,毕竟我们要知道一日夫妻百日恩,所以像李志这样,已经之前废过一个皇后,在姚飞第二个皇后,无论朝臣也好,以及他自己来说,也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压力。


当时立足废掉武则天的是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上官仪认为,武则天是,祸乱朝政的根本,他接受不了武则天和李治双双淋潮的方法,所以在二圣时期,他认为武则天具有庞大的野心,架空了理智,因为李志的身体原因并不好,所以就转让武则天来管理朝政,这种情况是更古所没有的,所以武则天的存在是影响了大唐男权社会的祖宗家法。


但理智对于武则天的情感却又比较的,迷,复杂毕竟像,武则天给吕雉生了五六个孩子,而这几个孩子一个个都围绕在李志的身边,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丈夫来说,理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下狠手对待武则天的,而且武则天也善于去利用自己的情感和人脉,在理智面前不断的去用变形化解,进而再进而在李治打消了,废掉武则天的,想法之后,武则天迅速的干掉了上官仪之后,才彻底的暴露了自己的面目,所以那个时候的理智几乎就已经彻底的听天由命了,也不再抱有对于武则天任何的其他想法,就只是图自己能够高兴,快乐的生活就好了,所以在那一段时间之内以及到后边屋,李唐王朝彻底由武则天来掌控,而李治整日在后宫当中养病,甚至是不问朝政,而这些都是对于武则天的一种抗议,也是一种顺从和认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