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李治無法成功廢除武則天?

寶貝七七


武則天在做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時,就和太子李治有了感情,後來兩人歷盡艱辛終於成為夫妻,一路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是有感情基礎的,雖然李治在上官儀等老臣的一再蠱惑下,有過廢后的想法,那麼為什麼李治無法成功廢除武則天呢?

有書君分析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不想廢”“不能廢”“不敢廢”“廢不了”!

一、不想廢。

李治生性柔弱,剛稱帝時,根基不穩,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回來之後,武則天用聰明才智一點點幫助他從長孫無忌等老臣手中奪回大權。

而李治後來又患有風疾,常常頭疼欲裂,正好武則天從李世民那兒學來一套管理朝政之法,辦事又果敢幹練,殺伐果斷,處理政務勝過李治。慢慢地武則天便成“代理皇帝”,替李治處理朝堂上的政務,仿照李治筆跡批閱奏章。而李治則逐慚懈怠政務,依賴武則天成了一種慣性。

李治有時候覺得武則天專權,有點懊惱,但猶柔寡斷的他,只要想到武則天對自己的感情,對自己的幫助,再加上對武則天無比依賴,李治就不想廢武則天了。

二、不能廢。

李治雖弱,但不蠢,他知道廢武則天的成本有多高,真不是簡單的一道聖旨而己。

一旦廢后,自己的帝位未必能穩,江山社稷,前朝後宮也會迎來腥風血雨。

武則天和自己的孩子會改變命運,太子地位也會不保。

更何況武則天是自己的江山穩固的幫手,是自己皇位的支持者,她的政治鐵腕正是自己的皇位最需要的,猶如自己的左右手,這左右手不能廢!

三、不敢廢。

武則天在十多年的才人生活中學會了治國之道,在十多年的輔佐李治的過程,更是把治國之道歷練得爐火純青,不但用政治手腕籠絡人心,還培植不少自己的親信。

李治在朝堂的影響力未必能贏過武則天,連宿將的李勣都因武則天能懷孕替他牽馬而感動得為武則天說話,許敬宗、李義府等大臣則死心塌地為武則天效勞。

李治對這此也是有所顧忌的,所以他有心也無力撼動武則天,沒有把握之仗還是不打為妙,所以李治不敢貿然廢武則天。

四、廢不了。

武則天能從一個先帝的才人,在明知可能成為尼姑,永遠面對青燈度日的情況下,牢牢抓住太子,一路升級,成為皇后,她的智商、情商、政治敏感度必定超過常人。

李治的性情、喜好、心思她必定了然於心,李治對武則天又愛又恨,時常閃過廢后的心思,廢與不廢就像天平上兩個相等的砝碼,哪邊加點力,天平就倒向哪邊,如此搖擺不定的。

武則天識得人心,抓住李治心軟,多愁善感的軟肋,只要回想兩人共同走過的風風雨雨,說起幾個可愛的皇子公主,哭訴自己的艱辛,憶起兩人的山盟海誓,李治的心就融化了。

所以憑武則天的足智多謀,攻於心計,李治就廢不了武則天。

李治真心“不想廢”武則天,也深知“不能廢”武則天,更重要的是李治根本“不敢廢”,也“廢不了”武則天!

李治去世後,武則天垂簾聽政7年,當女皇15年,82歲壽終正寢,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怎麼可能讓嬴弱的李治輕而易舉就廢后呢?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我理解談論李治和武則天的關係,首先撇不開夫妻關係,其次才是君臣關係、才是權力分配問題。李治是不是要真心廢了武則天?

首先李治是喜歡武則天的。據史書記載:李治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李世民很喜歡他,上朝時,常常讓他站在旁邊看自己處理朝政,而且李治很孝順,在李世民有病期間親自照顧,也因此與武則天有機會接觸,二人從而有了感情,唐太宗死後,武則天按傳統與其他妃子一樣,到感業寺出家為尼,二人之間互相是念念不忘,後來李治到感業寺看她並寵幸她使她懷孕。回宮後,武則天先是被封為昭儀,很快又進封為宸妃,宸就是北極星,象徵帝王的居所,可見武則天是很受寵得,說明他們的感情是很深的。

其次,李治之所以能坐穩皇位,武則天功不可沒。唐太宗死前讓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做顧命大臣,顧命大臣掌握三省大權,皇帝的詔命如果門下省不通過則無法下達,王皇后是唐太宗託付給顧命大臣的欽定皇后,所謂“佳兒佳婦,盡付卿等”,因此王皇后與顧命大臣結盟,限制了李治的權力。唐高宗不甘心做個傀儡皇帝,所以在武則天的幫助下,一方面削弱顧命大臣的勢力,流放了褚遂良、來濟等人,奪回皇權,另一方面廢除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真正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李治來說,武則天和他是一體的。

最後,李治曾經一度是特別想要廢掉武則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覺得武則天已經影響了他自己的統治。李治本身性格孱弱,身體又不太好,常常生病,武則天是個渴望權力的女人,成為皇后後,又非常的強勢,逐步把把朝廷大臣換成了自己親信,這樣大權一點點逐漸落到武則天手中。而且讓女人管理朝政,這種情況是更古所沒有的,所以武則天的存在實際上是影響了大唐男權社會的祖宗家法。

李治不可能改變男權社會已經形成的軌道,但他又知道離不開武則天。歷史接受了李治廢武,為時已晚的說法。

我理解他要廢掉武則天的想法,不過是做了一個姿態罷了。


文蹤旅跡


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在位的時候,勤於政事,百姓安居,所以這段時間被稱為“永徽之治”。後來高宗身體不適,武則天開始參與國家大事,慢慢的武則天的權利就越來越大!以至於到了後來,武則天改唐為周,登基為帝!


那麼李治沒什麼沒有廢除武則天的皇后位呢?

首先,武則天的影響力!

武則天在李治生病的情況下,開始幫助李治代為出來時處理朝政。慢慢的大唐的皇權就由李治的手上向武則天手中轉移。

在這段時間裡,武則天也有了自己的一批心腹之人,在朝廷中有了很大的勢力,當李治想廢武則天的後位時,朝廷中的大臣,就會起來反對。

同時加上武則天本人對李治的影響也很重要,所以李治就沒廢武則天的皇后位!


其次,李治並不想廢武則天的皇后位!

李治是真的愛武則天的,曾經因為武則天,廢了李治第一任皇后,曾經因為武則天,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也不得善終。

所以李治雖然看到武則天勢力越來越大,但他還是信任武則天的,雖然有時會看不慣武則天的做法,但都很快打消這個念頭,或者是武則天一出現,又變得很信任武則天!

畢竟唐高宗李治是重感情的,當然李世民能選他為太子,除了李治得能力外,還有就是因為李治登基,可以保全李世民其他的兒子,若是別的做皇帝,李世民其他的兒子了就遭殃了。李治和武則天多年的夫妻感情,對他來講,不是那麼拋棄的。


所以李治心裡並不想廢后!

最後,武則天的治理能力!

武則天幫助李治治理朝政大事,雖然李治看到武則天的權利越來越大,但同時也看到武則天的治理能力。

在武則天的治理下,朝廷並沒有開始衰敗,反而更加穩定。

同時武則天對政敵的手段雖然很凌厲,任用酷吏,威懾朝廷,但同時又明察善斷,選拔人才。使那時的百姓確實得到了很大的實惠!

這一切,李治都是看在眼裡的,覺得有武則天幫助治理朝政,朝廷就不會亂,對大唐江山有益!又怎麼會真的廢了武則天呢!

所以說,李治雖然貴為皇帝,一言九鼎,只要一紙詔書就可以廢去武則天的皇后位,但卻一直沒有廢了武則天的皇后位!



後來,李治駕崩,太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臨朝聽政,不久廢唐中宗李顯皇帝位為盧陵王,改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而後唐睿宗讓出皇位,武則天登基為帝,建立大周。


中孚鑑


(說歷史的女人——第717期)在唐高宗李治的人生中,有一個疑點,即李治的人生摯愛是武則天(為了行文方便,都以武則天寫作)嗎?如果是,為何到了晚年李治那麼急於要廢掉她呢?為了客觀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根據史料從三個方面來談,或者從三個階段來談。

第一階段:這一階段是李治和武則天的“有情人”時期。

有人說武則天在李世民晚年,趁機與太子李治暗通款曲,是因為心機太深,給自己謀出路。筆者覺得持這種觀點的朋友多少有點中“厚黑學”之毒太深之嫌。首先,在判斷一件事情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事件背景和當事人的狀態,而不是先入為主戴帽子。

武則天和李治產生感情的背景為:不得寵。武則天從14歲入宮,成為李世民的才人,到李世民去世,一共入宮12年左右。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裡,武則天從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逐步長大成為一個成熟女性。但是,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雖然武則天實現了女人從女孩到成熟女性的美好轉變,然武則天卻依然沒有獲得李世民的寵愛,更無產下一子半女。這對於武則天而言,單從一個女性個人角度來看,跟所有不受恩寵的後宮嬪妃或女子一樣,是非常不公平的,甚至是殘忍的。這是事件背景和武則天的個人情況。

再看李治的背景和個人情況。李世民有14個兒子,李治並不是最優秀的,或者可以說李治在李世民的眼裡是上了“太子之位”這個檯面的,原因是李世民本人雄才大略,喜歡能幹傑出有魄力的孩子,而李治卻恰恰相反,不但不能幹,也不傑出,更別談什麼魄力了。李世民本人也曾公開表示過,說“治兒太懦弱”。另外在太子李承乾被廢前後的奪嫡之爭中,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為了實現目的,對晉王李治言語威脅的時候,李治也是嚇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總的來說,李治在兄弟中,不是最能幹的,在父親李世民的眼中,又是一個軟弱的孩子,甚至在大臣心目中,也是一個容易駕馭或好侍候的皇帝苗子。也就是說,李治不是父親瞧不上,就是被兄弟威脅,甚至被大臣設置成為假想的軟弱皇帝想加以利用。可見李治的處境是不好的,他內心是很孤獨無助的。

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和幾乎在當時擁有同樣不幸遭遇的武則天因同命相憐而產生感情。俗話說“患難之際見真情”,他們這種感情雖然在表面上看似沒有太大的“患難”表現,但是在內心深處卻是具有“患難之情”的效用的。至少,在當時,年輕貌美的武則天和李治之間是純粹的真情。在不幸的狀態背景下,他們偷偷地互相愛戀,在內心互相依靠,走過了一個非常艱難的過渡時期。

第二階段:夫妻同心協力、穩定朝廷局面時期。

如果說李世民去年前短暫的時期,是武則天和李治的愛情熱戀期,那麼李治登基之後,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回皇宮,成為名正言順的夫妻,則是武則天和李治的婚姻蜜月期。

在這一時期,發生了大事主要有兩件:第一件是武則天的後宮爭寵風波。參與人為王皇后、蕭淑妃、武則天。三人爭寵的結果是王皇后和蕭淑妃紛紛戰敗,武則天寵冠後宮。有關這件事,多數人都持一種批判觀點,即武則天在這起後宮爭鬥中展現了她的心狠手辣和陰險多計。但是筆者別的不談,只問:如果把武則天的位置換作是你?你會怎麼做?你能做到比她更善良嗎?或者你能做出一個比她更好的結果嗎?

後宮常被比作沒有硝煙的戰場,原因其實很簡單,比例失衡,嬪妃眾多,皇帝卻只有一人,這怎麼可能不產生競爭呢?而且武則天是經歷過冷遇的人,長達十二年,那是一種什麼經歷和概念?常言說,只有親身經歷才能刻骨銘心。那12年的經歷對於武則天而言,不僅僅是經歷,甚至是教訓。因此,在得到高宗李治的恩寵之後,她豈能不像抓著救命稻草一樣珍惜呢?因此,從生存法則的角度來看,武則天是沒有錯的。同時,還有一點也要注意,王皇后和蕭淑妃被打入冷宮,雖然是被武則天擊敗,但也是得到了李治的批准的。從這個細節也能看出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感情,在此時還是比較熾熱和深厚的。

在這一時期,在感情上李治不負武則天,而在政治方面武則天也是不負李治的。我們都知道,李治性格比較溫和,史載是“仁愛孝悌”,但同時他的缺點也很明顯,在政治手段和手腕上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李治繼位之初,看似李治臨朝為帝,但是朝廷大權實際掌握在功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手裡。甚至可以這麼說,李治這個皇帝的位置,都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從李世民那裡爭取來的。

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力勸之下,李世民勉強同意立李治為太子,但是剛立不久,李世民就反悔了,因為李世民的意中人是吳王李恪。但卻遭到了唐朝開國元老長孫無忌等人的阻攔,李世民只好作罷。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長孫無忌等元老功臣為何反對李恪等作為繼承人,而必選李治?其實原因有三點:

第一當然是關係,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第二則是關鍵,即既得利益,這是符合多數功臣元老的目的的,李治軟弱,就算做皇帝,也不敢對大臣進行換血改革;第三則是李治是個文弱皇帝,好服侍,這對大臣們的工作難度也會減輕,這一點對於有過相關工作經歷的朋友都能理解,一個好脾氣領導事比較少,而一個能力比較強的領導,總是事比較多,還比較難幹,稍有差錯,就會被革職查辦,就算你之前有再多功勞也沒用,因此,功臣們怎麼可能會支持一個魄力強能力強的皇帝給自己找難受呢?

李治上臺後的情況也基本如此,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改立皇后,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則天。可是作為皇帝的李治在這麼一件家事上,卻遇見了非常大的阻力和困難。而給他阻力的正是那幫把他推上帝位的功臣元老,即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

這件事看似是改立皇后的問題,但是實際則是皇帝和大臣權力制衡的問題。朝臣的權力已經到了連皇帝也無可奈何的時候,對於皇帝來說,是非常痛苦的。李治在做皇帝之前,被強勢的父親壓制,如今登基為帝,卻又被強勢的大臣鉗制,他內心的掙扎和痛苦,其實不言自明。在權力的世界裡,作為皇帝的李治依然是被架空的,是孤獨的。而這時候,他最大的支撐仍然是武則天。因此,後世的史學家對這一時期的武則天和李治的狀態評價為:不僅是患難夫妻,更是患難戰友。

當然這時期的武則天已經不再單純是李治的情感支撐,而且已經成為李治的貼身智囊。同時,武則天的政治才幹,在這時候已經開始展現,不過是幕後而已。其實此時,在政治上,武則天對於李治的內助,才是李治對武則天感情更加深厚的主要基礎。

所謂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後來的事情發展基本應驗。事情的轉機來自李勣的一句話,“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但是李治去見李勣,以及李勣為何說這樣的話,其實頗有玄機。李治在被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託孤重臣反對,逼到絕境的時候,實際上李治是打算放棄改立皇后這件事了,因為李治無力對抗朝臣。在這樣的被動局勢下,李治去見李勣,必然是武則天的主意。而李勣的反應也十分有趣,在眾多朝臣都反對的情況下,他竟然給出了一個積極的答案,看似旁觀,實際是贊成。

史載說李治聽罷此話,猛然醒悟,這顯然是不真實的。難道李治不知道立皇后是他的家事嗎?這裡的玄機在於,李勣是手握兵權的大臣,而且戰功卓著。雖然不是託孤重臣,但卻是李世民死前特別交代的一位大臣,其重要性不亞於褚遂良等人。有了李勣的支持,李治就有團隊和朝中反對的大臣對抗。因此,李治才毅然決然地廢王立武。

這次勝利,看似是李治的勝利,但實際上是李治和武則天共同努力的勝利。這次勝利的意義很重要,對於李治而言,他樹立了自己的帝王威嚴,打擊了功臣元老的勢力;對於武則天而言,被立為後,為以後不斷滲入朝堂權力埋下了伏筆;對於元老功臣而言,則是衰落的開始,比如褚遂良等人被打壓,甚至結局悽慘。這是一次唐朝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治洗牌。

第三階段:武則天和李治情感變淡。

在歷經了眾多的事情之後,按說本該情感更加深厚,但是武則天和李治卻不是如此。原因很簡單,在前期的時候,李治勢力淡薄,加上個人缺乏歷練,非常需要一個成熟強勢的女人保護。但是到了後期,他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皇帝,這時候的他則不再需要一個強勢的女人干政,他更希望的是武則天繼續做他的貼心女人。但是事情卻不可能回到他的理想狀態了,原因是武則天不是一個小鳥依人的女人,這在一開始,李治都應該清楚。武則天是一個政治動物,她天生對政治的敏感度和掌控力,以及強烈的權力慾,這都不是一般女子所不可能具備的。

因此,矛盾必然出現。武則天對朝廷的滲入越來越嚴重,李治十分不滿,心生廢掉武則天的念頭,其核心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李治本人對武則天干政程度的不滿,第二點是李治擔心自己的兒子繼位後,會因為武則天的緣故,而不能主持朝綱(實際上,李治的擔心後來都發生了)。

因此,到了公元664年,李治秘密召見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但是此事被武則天軟硬兼施,最終迫使李治作罷。但也基本從這時候開始,李治和武則天在情感上已經是“貌合心離”狀態。也就是說,他們的感情基本上是“崩盤”了。但感情的崩盤,卻促使武則天更加專心於朝廷政治,一步步邁向更高的權力頂端。

結語:總的來說,李治和武則天的感情基礎是不錯的,可以說武則天曾經是李治的摯愛,但很可惜兩人性格迥異,尤其是武則天本人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能力又在李治之上。因此,在武則天幾乎控制了朝廷的實際權力之後,李治作為皇帝,雖因不滿,在晚年生出廢掉武則天的想法和計劃,可是為時已晚,他已經無力駕馭武則天這個權力比自己還大的皇后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舊唐書·本紀第五》《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新唐書》卷七六《則天武皇后傳》等。


說歷史的女人


這個問題有幾種說法

一個呢就在歷史上李治曾經是想要廢掉武則天的後位,最後是被武媚娘提前知道了,就嚇的李治把罪名推到了其他人身上,李治其實很怕武媚娘,他是一個怕老婆的皇帝。

二呢在李世民身為皇帝時,武則天就在14歲時入宮,就也李治相遇,第一次見就一見鍾情,倆人從此有感情,李治比武則天小四歲,但年齡不問題,身為她們倆個都是人才,是名副其實的姐弟戀,倆人在一起呢是一對金童玉女,由此可見李治和武則天是彼此的相愛,就沒有廢的說法

……




雲南只燕子


因為愛情有奇蹟,因為相信才有動力,因為同心同德,克服一切阻力,因為智慧相親相愛共同努力,因為志同道合才是同心忇力,因為天職使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朝代創造奇蹟成功勝利✌,一代女皇武則天,巾幗不讓鬚眉,誰說女子不如男!


手機用戶59958949616


俗話說,愛老婆才會怕老婆。

所以,首先,李治當時對武則天還是有感情的。想廢后只是一時之氣。

第二,上官儀代表著氏族門閥的勢力。李治花那麼大力氣打壓了氏族,又給自己找事嗎?

第三,廢后不是小事,牽涉的方面太廣了。

第四,武則天及時趕到,一日夫妻百日恩,何況李治曾經非常喜愛過武則天。

第五,為孩子著想。武則天被廢,太子也無法保全。李治很喜歡李弘的。他們當時一共有5個孩子。

第六,廢后確實是一紙詔書,所以武則天在詔書寫出來之前趕到,所以及時。

第七,廢后之後,誰當新皇后?武則天如何處理?朝廷肯定馬上不安。當時的朝廷是2派,如何調和?武則天那時候已經幫李治處理很多政事了,李治身體當時又不好,這要怎麼辦?

就和現在離婚一樣,麻煩事太多了。

第八,兩次廢后,名聲也不好聽。

第九,這麼湊合著過,還有武則天的姐姐可以玩,日子還行嘛!男人都是怕麻煩的。

所以不是無法,而是不想。


實夢閣


這個武則天在李治小時候就認識李治,久而久之,李治在他父親還在位時就喜歡武則天,只是因為她是他父親的妃子不敢表露真心而已,太宗死的時候,所有人都要去感業寺,李治更是救下了她,更加不顧及諸多大臣的反對娶了她,之後嘛武則天小產,就開始了復仇咯,但是她的確也是對朝堂政務上的事情治理有方,李治自己親力親為還不一定管制的那麼好呢,再一個就是他喜歡武則天,如果真的廢除了的話,不僅僅是朝堂上混亂,而且一旦廢除,武則天那些事情都說出來,哪條不是死罪,所以與公與私李治想、也應該維護武則天啊(ღ˘⌣˘ღ)


淳晴Female


李治本身性格孱弱,身體又不太好,常常生病。他立武則天為後,很快就暴露出儒弱的一面,而武則天是個渴望權力的女人,非常強勢。同時,武則天把朝廷大臣換了自己親信,這樣逐漸大權一點點落到武則天手中。李治後來想改變,已經無能為力,或者說已經晚了。


秋水先生說說


李志曾經一度是特別想要廢掉武則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覺得武則天已經影響了他自己的統治,但是在那一刻的時候,我們覺得理智還是放了比較猶豫的軟弱性格,畢竟我們要知道一日夫妻百日恩,所以像李志這樣,已經之前廢過一個皇后,在姚飛第二個皇后,無論朝臣也好,以及他自己來說,也都有著非常巨大的壓力。


當時立足廢掉武則天的是上官婉兒的爺爺上官儀,上官儀認為,武則天是,禍亂朝政的根本,他接受不了武則天和李治雙雙淋潮的方法,所以在二聖時期,他認為武則天具有龐大的野心,架空了理智,因為李志的身體原因並不好,所以就轉讓武則天來管理朝政,這種情況是更古所沒有的,所以武則天的存在是影響了大唐男權社會的祖宗家法。


但理智對於武則天的情感卻又比較的,迷,複雜畢竟像,武則天給呂雉生了五六個孩子,而這幾個孩子一個個都圍繞在李志的身邊,作為一個父親和一個丈夫來說,理智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下狠手對待武則天的,而且武則天也善於去利用自己的情感和人脈,在理智面前不斷的去用變形化解,進而再進而在李治打消了,廢掉武則天的,想法之後,武則天迅速的幹掉了上官儀之後,才徹底的暴露了自己的面目,所以那個時候的理智幾乎就已經徹底的聽天由命了,也不再抱有對於武則天任何的其他想法,就只是圖自己能夠高興,快樂的生活就好了,所以在那一段時間之內以及到後邊屋,李唐王朝徹底由武則天來掌控,而李治整日在後宮當中養病,甚至是不問朝政,而這些都是對於武則天的一種抗議,也是一種順從和認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