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白袍將軍陳慶之,為什麼會敗給爾朱榮?

O馬大哈O


一、白袍將軍陳慶之

公元528年,陳慶之率領7000兵馬,護送北魏北海王元灝到洛陽繼承皇位。不料軍隊在睢陽休整的時候,遭遇了北魏的邱大千率領的7萬大軍,陳慶之率兵強攻,接連攻破了邱大千的三座城池,邱大千被迫投降。同時北魏的濟陰王遠元暉業,親自率領2萬大軍支援邱大千,但是被陳慶之擊敗並生擒。 隨後陳慶之開始攻打魏軍的滎陽城,但是久攻不下,而此時號稱擁有30萬大軍的魏軍包圍了陳慶之,緊急情況之下,陳慶之爆發了最強的戰鬥力,一邊攻城,一邊抵擋魏軍的30萬大軍,最後取得全方面的勝利。虎牢關守將爾朱榮聞風而逃,隨後陳慶之直接殺進洛陽城。魏軍趁虛又收復了滎陽、大梁等重要城池,陳慶之被迫帶兵反殺獲勝,奪回了被魏軍佔領的城池。  

這就是千軍萬馬避白袍的來源。可以說陳慶之參加的這一系列的戰役,使得陳慶之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名將,確實令人不可思議。

二、白袍將軍陳慶之,為什麼會敗給爾朱榮

被陳慶之擊敗的北魏軍隊,其實都並不是北魏的精銳,北魏剛開始並沒有把陳慶之當回事,畢竟當時陳慶之只有7000人馬,他們認為陳慶之根本翻不起什麼大浪。而北魏精銳正在濟南討伐作亂的叛軍,而此時駐紮在晉陽的另一支北魏軍隊,正奉命前去討伐陳慶之,這支部隊也是陳慶之的噩夢,而這支部隊的最高統帥正是爾朱榮。

此時爾朱榮的手下統帥有:高歡、宇文泰、賀拔嶽、賀拔勝、於瑾、趙貴、獨孤信、李虎、李弼、侯莫陳崇、達奚武、王雄等大將,這些大將中,高歡、宇文泰曾經是北周北齊的開國功臣。而獨孤信、李虎、達奚武等人都是北魏的著名大將。

最後爾朱榮率兵輕鬆奪取洛陽,陳慶之被迫倉皇撤退,但是魏軍一路圍追堵截,再加上天上突降暴雨,陳慶之所率領的梁軍被打的全軍覆沒,而陳慶之本人卻化妝成和尚逃回了建康。由此可見,陳慶之其實敗的一點也不冤枉,北魏可以說是出動了將來能夠主宰天下命運的全部名將,陳慶之註定失敗!


公元前


白袍將軍陳慶之敗給爾朱榮,發生南梁時期。當時北魏內亂,北魏北海王元顥逃到南梁,梁武帝派遣陳慶之送元顥北歸期間,北魏權臣爾朱榮擊敗陳慶之。陳慶之敗給爾朱榮的原因,應當從戰略形勢、自身實力、南梁態度等幾個方面去思考。

首先來看一下白袍將軍陳慶之敗給爾朱榮的經過

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自拔來降,求立為魏主。高祖納之,以慶之為假節、飈勇將軍,送元顥還北。顥於渙水即魏帝號,授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梁書》

梁武帝大通二年也就是公元528年,北魏發生六鎮等地叛亂,最終參與平定叛亂的爾朱榮得以掌權,隨後爾朱榮發動了河陰之變,大肆屠殺北魏皇族。在這種形勢下,北魏皇族北海王元顥逃到南梁,請求梁武帝幫助自己出兵爭奪北朝帝位。

梁武帝冊封元顥為魏帝,然後讓陳慶之帶兵送元顥北歸,元顥到達渙水之後繼任魏帝。需要知道的當時北魏朝堂被爾朱榮徹底掌控,北魏孝莊帝只是爾朱榮的傀儡,而元顥依靠南梁軍隊北上稱帝,正對於爾朱榮的挑戰。

時邢杲寇亂三齊,與顥應接。朝廷以顥孤弱,不以為慮。——《魏書》

不過,爾朱榮在陳慶之送元顥北上之時,山東邢杲發生叛亂,掌控北魏實際朝政的爾朱榮等人,認為當時山東邢杲的威脅更大,而依靠陳慶之北上的元顥一方勢力弱小,陳慶之所帥南梁軍隊也不過七千人,不值得大軍對抗。因此在中大通元年也就是公元529年,爾朱榮、元天穆帶領北魏主力東進前去平定山東邢杲叛亂。

不過正是爾朱榮、元天穆等人的輕視,給與了陳慶之施展其軍事才能的機會。公元529年四月,陳慶之攻破魏將丘大千的七萬大軍,一日攻佔北魏三城,逼迫丘大千投降。之後陳慶之全殲北魏來救援丘大千的元暉業兩萬軍隊,並俘虜元暉業。

陳慶之趁勢攻陷大梁,魏軍難以阻擋。孝莊帝元子攸派大軍駐守滎陽、虎牢等地,以阻擋陳慶之攻陷洛陽。面對滎陽有楊昱、元慶、元顯恭等人的大軍駐守,陳慶之久攻不下。加之元天穆大軍將至,爾朱兆等先遣部隊已經馳援滎陽,虎牢又有爾朱世隆、王羆等人進駐以抗陳慶之,陳慶之面對的戰場形勢十分危急。

在這種情況下,陳慶之鼓舞軍隊士氣,毅然決定進攻滎陽,最終一鼓作氣攻陷滎陽,俘虜了楊昱。並且面對元天穆等軍隊的圍城,陳慶之依仗滎陽城擊敗元天穆大軍,之後迅速攻陷虎牢。於是,陳慶之和元顥得以進入洛陽,隨後多次與魏軍的作戰也多次取勝。

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自發銍縣至於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梁書》

之後陳慶之便有了“千兵萬馬避白袍”的威名,在北上與魏作戰過程中,數月之間大小戰役四十七場,攻下三十二城。

陳慶之失敗的過程

不過攻陷洛陽之後,陳慶之多面對的形勢更為嚴峻。北魏孝莊帝逃離洛陽之後,元顥派軍追擊直到河北。爾朱榮派軍擊潰元顥軍隊,迎孝莊帝回到河內。

之後爾朱榮率領平定山東邢杲叛亂的北魏主力,以及元天穆、爾朱世隆、高歡等人的北魏勢力,以及柔然軍隊進攻洛陽。陳慶之為了對抗爾朱榮大軍,率軍度過黃河,在中郎城與爾朱榮大戰三天。

爾朱榮眼看陳慶之難以輕易平復,使用計謀派爾朱兆等人率軍渡過黃河,與後方元顥軍隊作戰,最終元顥大敗,洛陽失守。

陳慶之眼看元顥失敗,不再無畏對抗,率軍想要逃回南梁,爾朱榮親自率軍追擊。陳慶之軍隊在難逃途中遇到山洪全軍覆沒,只剩陳慶之一人逃回南梁。

這就是陳慶之到達洛陽之後直到最終失敗的過程,陳慶之和元顥在洛陽佔據兩個多月,最終敗給了爾朱榮。

陳慶之敗給爾朱榮原因分析

其實從陳慶之北上到最終落敗的過程,就可以看出陳慶之失敗的原因所在。

  • 首先是戰略形勢上的不利局面。

陳慶之率軍北上一路攻陷洛陽的過程,是在北魏主力都被爾朱榮等人帶領平定山東叛亂,等到陳慶之到達洛陽之後,山東叛亂得以平定,爾朱榮等北魏主力軍隊回來對抗據守洛陽的陳慶之,戰略形勢對陳慶之極為不利。

並且,需要知道的是,原本陳慶之能夠一路攻陷數城,其實在作戰形勢上具備攻守兼備的性質。從其攻陷滎陽之後,再趁勢攻陷虎牢,又進駐洛陽的過程,可以看出陳慶之在進入洛陽之前的作戰,可以不為一城得失而忽略戰爭形勢。

而當進駐洛陽之後,為了元顥在北魏的影響,陳慶之不得不據守洛陽。甚至為了佔據戰略優勢,在爾朱榮大軍到達洛陽之前,陳慶之就率軍前進,在黃河之前阻攔爾朱榮大軍。這對於作戰優勢來說,雖然是守河的戰略選擇,但卻在後方洛陽被攻陷之後,孤軍在前線的軍隊便無法再據守前方,失敗也是早晚的事。

  • 其次要看陳慶之軍隊自身的劣勢

作戰需要雙方兵力上的匹配,如果雙方太過於懸殊,最終無法形成逆轉。雖然陳慶之前期能夠依靠北魏對自己的輕視和優秀的軍事才能佔據形成一定的戰略優勢,但依舊無法彌補其自身兵力不足的缺陷。

攻打滎陽之前,陳慶之對其部下所言七千對三十萬的兵力對比,能夠看出其自身兵力不足的情況。並且,在爾朱榮率北魏主力及柔然等軍力揮師洛陽時,對於僅依靠萬餘部隊作戰的陳慶之,勝利只是早晚的形勢,如果不計死傷的進攻,陳慶之當然沒有什麼必勝的可能。陳慶之能夠依仗中郎城牽制爾朱榮大軍三天,當有爾朱榮出於死傷成本的考量。

  • 最後,需要看南梁對於陳慶之在北方的態度

陳慶之到達洛陽之後,元顥收復北魏舊部,已經有心想要脫離南梁及陳慶之的控制。當時洛陽城內“洛中南兵不滿一萬,而羌、胡之眾十倍”,因此也有部下建議陳慶之殺掉有了叛逆之心的元顥取而代之,但是陳慶之沒有同意。

而針對自身兵力不足的情況,陳慶之寫信給梁武帝,但梁武帝聽信了元顥的矇騙,沒有派遣後援給與陳慶之,這也是陳慶之後繼無力最終兵敗的重要原因所在。


總結

從陳慶之由一路勢如破竹的攻陷洛陽,及最終敗給爾朱榮的過程去看,便能夠看出最終陳慶之失敗的原因。戰略形勢上,前期北魏主力並未集中對抗陳慶之,這是陳慶之得以打下赫赫功績的重要原因,而等到爾朱榮等主力來攻,陳慶之失敗是早晚的事。而陳慶之自身兵力不足,又加之南朝梁武帝不給予後援支持,最終導致兵力對比懸殊的陳慶之敗給了爾朱榮。


亭安讀書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這句話說的就是陳慶之了。號稱白袍將軍的陳慶之戰無不勝,但是最終還是吃了一個大敗仗,而擊敗他就是爾朱榮。

河陰之變使陳慶之吃了一個大敗仗

公元528年,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宗室。歷史上著名的“河陰之變”爆發,北魏大亂。北魏北海王元顥降梁,請求梁朝出兵幫助他稱帝。經過考慮後,梁武帝決定封元顥為魏王,派陳慶之率兵護送元顥北歸,與此同時,陳慶之也擔負起平定叛軍的重任。




公元529年3月,因為邢杲起義久久不能平定,北魏大軍紛紛東出致使河洛空虛。陳慶之遂護送元顥北上,史稱陳慶之北伐。在經歷47戰後,陳慶之所向無敵,並帶著元顥重返洛陽。北魏在黃河以南的州郡,紛紛投靠元顥,局面一時大好。 然而危險隨之而來。這時,北魏實際的掌控者爾朱榮已平定邢杲,開始重新整理軍隊,二者之間的大戰一觸即發。

爾朱榮佔據了地理優勢,為後來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面對來勢洶洶的爾朱榮大軍,防禦的關鍵自然在黃河浮橋。如果沒有北中城,那只有毀掉黃河浮橋一條路可走。如果毀掉浮橋,重建又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現在有北中城在,控制黃河浮橋的關鍵就在於守住北中城。

然而北中城孤懸於黃河北岸,作為黃河浮橋的入口勢必受到爾朱榮大軍的強力圍攻。而且雖然有浮橋與南岸相連,一旦城破,潰敗中的軍隊是難以迅速有組織通過浮橋撤退的,橋的容量也不允許這樣的快速撤退。更何況一旦城破,南岸毀掉浮橋可能性亦是很大。


因此防禦北中城這個任務只有膽略過人 視死如歸的將領才能承擔

元顥手下沒人敢承擔這個任務,於是陳慶之率領他的不到萬人的軍隊進至北中城,承擔防禦橋頭堡的重任。而元顥的十萬大軍則沿河據守。


一開始爾朱榮與陳慶之初次相逢多次被其擊敗,甚至一度產生了退兵的想法

爾朱榮連續攻打三天,三天之內與陳慶之交戰11次,均以失敗告終,自己還死傷甚眾,但是其手下楊侃等人認為黃河防線延綿數百里,不如多做木筏,裝出要從多路渡河的樣子,然後集中兵力從一處突破,必能成功。


於是爾朱榮依照楊侃的計策而行,誰知道一下子就擊破了元顥的十萬大軍。見元顥如此草包,無奈之下的陳慶之只能集合自己的部隊結成方陣渡河南退,一路且戰且行,爾朱榮親自率軍追擊,但仍然不能奈何陳慶之。陳慶之退到陽城遭遇山洪全軍覆滅,陳慶之假扮成僧人,僅以身免。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陳慶之北伐,就此落幕。


湯姆貓談歷史


陳慶之與爾朱榮,也算是一段軍事史上的奇緣了,做為將軍兩人都做的相當完美,但是在亂世之中想要好好的做一個將軍然後終老天年,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必須得有政治智慧與軍事智慧並存,才可能會有一個好的結局。北海王元顥欣欣然住進洛陽皇宮,元子攸跑得急,只帶了一些親近重臣逃竄了,洛陽裡的一切都還是原樣,連妃嬪都沒有及時帶走,元顥淨得了個現成,宮中不僅有財貨寶貝,還有大批大批的美女宮娥,元顥立刻眼花繚亂,昏了頭腦,沉浸在花天酒地裡,殊不知危機已經到來了。元天穆從滎陽逃跑,很是狼狽,如今京城也陷落了,實在太沒面子,聚集殘兵四萬,又攻佔了大梁,派遣費穆去攻打虎牢關,可是元天穆被元顥的部隊打怕了,一聽說陳慶之他們要進攻,立馬嚇得往北逃。費穆一見,大部隊跑了,這邊雖然快攻佔虎牢關,實在不是陳慶之的對手,這位北魏名將主動投降了,可惜一進洛陽城就給元顥殺了,罪名就是河陰之變的陰謀。至此,陳慶之北伐的戰績達到頂點,史載:自發銍縣至洛陽,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皆克。陳慶之北伐的失敗就敗在同盟力量的昏庸無能,當初陳慶之與元顥面和心不和的時候,就有謀士勸說其除掉元顥,據洛陽自立,慶之沒有答應。前邊說過,作為一代戰將,他做得很完美,但是對於政治,手腕差得太多,如果真據洛陽,以漢軍為號召,說不定真能將五胡政權趕出中原,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只能是後人的些許惆悵之後的感慨而已。



一半是火焰


個人觀點,歡迎糾錯和補充。

陳慶之失敗是註定的,前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爾朱榮正在在平定北魏國內各處的叛亂,無暇顧及陳慶之。

從兩個方面說一下陳慶之失敗的原因,一是陳慶之方面的原因,兵少,沒後援,客場作戰,與扶持的傀儡北魏北海王元顥產生間隙,而且元顥的魏王名也不正,是蕭衍封的。另一方面,爾朱榮實力強,後來北齊和北周的主要成員都是他的手下,比如賀拔嶽和高歡,同時爾朱榮本人也算是個梟雄。

首先,陳慶之只有不到一萬的兵力,大概只有七千左右,沒有後援,沒有補給,而且戰線太長,攻下城池也不能分兵把守,後路很容易被斷。而且,北魏已經統治很多年,雖然南朝也經常北伐,但也只是南朝前期,劉宋的時候最多,後來的齊和梁基本上沒有北伐過,北朝普通人對南朝的認同感不高,所以陳慶之完全是客場作戰,沒有群眾基礎。

接著,就是和傀儡魏王元顥的關係問題,元顥是因為被爾朱榮的在河陰做的事(殺死皇帝和所有的王公大臣)嚇破了膽跑到南梁尋求政治避難的,這種事南北朝經常發生。

梁武帝蕭衍看到北魏亂了,就想火上澆油,再讓北魏亂一些,就扶持元顥,讓陳慶之護送元顥北伐,一開始元顥還很聽話,隨著陳慶之打下的地盤越來越大,元顥的野心和對南梁猜忌也越來越大,野心和實力不匹配就是說的元顥這樣的人。

再說爾朱榮,是契胡人頭領,是給北魏養馬的。騎兵很多,可以說是兵強馬壯,手下的高歡,後來北齊的奠基者,賀拔嶽北周關隴集團的第一代首領,後來的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都是出身關隴集團。

天時地利人和,陳慶之都不佔優勢,陳慶之前期能夠取得勝利,主要是出其不意和陳慶之本身神一樣的軍事才能。但是從當時的整體環境來看陳慶之的敗是必然的。


小史寫小史


【白袍將軍陳慶之,為什麼一生中唯一的敗仗會敗給爾朱榮呢?】說起南北朝,因為和三國時代緊挨著的緣故,不少人都認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如果曹操、劉備在世,怎麼還會有這綿延數百載的亂世烽煙。

當時有個將軍陳慶之,因為他戰功赫赫,又常穿白色的袍子,所以他被稱為“白袍將軍”,流傳說“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作為南梁的名將,這位陳慶之強在何處?南北朝是個以門第為傲的時代,“本非將種,又非豪家”的陳慶之,想要有嶄露頭角的機會,實在很難。蕭衍謀奪走南朝劉宋的天下,也沒有什麼功夫關心名不見經傳的陳慶之。等到41歲時,已成老翁(古人平均壽命短,四十歲已經可稱之為老)的陳慶之才終於獲得領兵的機會。陳慶之本身很瘦弱,之所以能領兵,主要是他有謀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儒將吧。

爾朱榮出生北秀容(今山西朔州)的契胡族貴族後裔,後被北魏統治者籠絡,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大破葛榮、擊退陳慶之北伐等戰役,在亂世中崛起,又利用北魏胡太后擾亂朝政的機會,發動河陰之變,成為北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但他也許沒想到,最終會被他作為傀儡的孝莊帝誅殺。   

河陰之變後,北海王元顥投奔南梁,請求梁武帝蕭衍幫助他當上北魏皇帝,蕭衍認為這是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時機便答應了。之後陳慶之奉命送元顥北上洛陽,但梁武帝卻只讓陳慶之率領七千人北上,但這支隊伍的確創造了“奇蹟”,47次戰役全勝,取城32座。 姚思廉在《梁書》中贊:“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呂祖謙:“陳慶之以東南之兵數千入中原,士馬強盛之地,大小數十戰,未嘗少挫,遂入洛陽。六朝征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

不過,從當時實情客觀地看,陳慶之所擊敗的北魏軍隊,其實都不是北魏的精銳,北魏起初並沒有把陳慶之當回事,畢竟只有7000人,能翻什麼大浪?就集中主力對付正在濟南作亂的叛軍,而此時在晉陽駐紮的另一支北魏天才大將,此時正奉命前去討伐陳慶之,他也是陳慶之的噩夢,此人就是爾朱榮。 

爾朱榮與元顥和陳慶之在黃河兩邊雙方對峙。爾朱榮手下有哪些統帥?大概有:高歡、宇文泰、賀拔嶽、賀拔勝、於瑾、趙貴、獨孤信、李虎、李弼、侯莫陳崇、達奚武、王雄等人,這裡面的一些人,那更是能亮瞎讓人的眼,高歡、宇文泰這兩個不用說,北周北齊的開拓者。像獨孤信、李虎、達奚武等等人那更是名頭響亮,後來的北魏八柱國裡,有六個人來了。十天內,陳慶之與北魏名將爾朱榮大戰十一場,爾朱榮部傷亡慘重,卻不得渡黃河半步。最後洛陽被爾朱榮輕鬆襲取,陳慶之倉皇撤退,然後魏軍圍追堵截,一頓痛打,在加上天降暴雨,梁軍被打的全軍覆沒,只有陳慶之本人化妝成和尚逃回建康。可見陳慶之敗的一點都不冤枉,北朝可以說出動了將來能主宰天下命運的全部名將,陳慶之註定失敗! 





不在場齋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陳慶之與爾朱榮,也算是一段軍事史上的奇緣了,做為將軍兩人都做的相當完美,但是在亂世之中想要好好的做一個將軍然後終老天年,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必須得有政治智慧與軍事智慧並存,才可能會有一個好的結局。

北海王元顥欣欣然住進洛陽皇宮,元子攸跑得急,只帶了一些親近重臣逃竄了,洛陽裡的一切都還是原樣,連妃嬪都沒有及時帶走,元顥淨得了個現成,宮中不僅有財貨寶貝,還有大批大批的美女宮娥,元顥立刻眼花繚亂,昏了頭腦,沉浸在花天酒地裡,殊不知危機已經到來了。

元天穆從滎陽逃跑,很是狼狽,如今京城也陷落了,實在太沒面子,聚集殘兵四萬,又攻佔了大梁,派遣費穆去攻打虎牢關,可是元天穆被元顥的部隊打怕了,一聽說陳慶之他們要進攻,立馬嚇得往北逃。費穆一見,大部隊跑了,這邊雖然快攻佔虎牢關,實在不是陳慶之的對手,這位北魏名將主動投降了,可惜一進洛陽城就給元顥殺了,罪名就是河陰之變的陰謀。至此,陳慶之北伐的戰績達到頂點,史載:自發銍縣至洛陽,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皆克。

元顥的小朝廷還沒坐穩,就開始與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酒足飯飽之後搞陰謀了,這皇帝做得窩囊啊,還得向梁武帝稱臣,說出去也丟人,但是沒陳慶之這七千白袍軍,江山更沒個穩當勁兒了,雖然想叛梁,還是不敢得罪陳慶之。陳慶之心裡明白,君臣不和的裂隙已經開始了,他也知道自己的危機所在,這七千兵馬太少。首先他向元顥進諫要求統領北方所有漢人,他想如果樹起漢軍大旗,就能聚攏龐大的兵力,有自己這七千白袍軍做底子,平定北方並不難。可是,安豐王元延明秘密對元顥說陳慶之這七千人,就無人能敵,如果再有大軍增援,天下就不是你的了。

於是元顥死活就是不同意,這項計劃沒有執行,後來陳慶之想上表梁武帝,要求梁朝繼續發兵增援。可是,那元顥偷偷向梁武帝上表說,北方基本已經平定了,你老人家就安穩地等待好消息吧,這些小反叛有我和陳慶之將軍去除掉就行了。梁武帝不知道怎麼想的,制止了邊境上的大批增援力量,這可真成了一個謎,難道梁武帝真的糊塗了嗎,也許。後來,陳慶之要求外任,希望駐紮到徐州,作為根據地,他已經看出元顥不足與謀,至於小朝廷的存續興亡,對他來說實在也沒多重要,他首先需要保證自己的七千白袍軍的安危存亡。

要保證這支軍隊的生存發展,必須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必須壯大力量。雖然這七千人驍勇善戰,可打到現在,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如果不能補充新的血液,就會走向滅亡。爾朱榮在晉陽得到元子攸的消息立刻發兵,很短的時間內,百萬大軍擁戴著元子攸,向洛陽方向進攻。這是爾朱榮與陳慶之的第一次對壘,雙方三日十一戰,殺傷甚眾,爾朱榮還真被震懾住了,手下的可都是契胡精銳,萬軍中縱橫馳騁,還沒遭遇過如此挫折,見陳慶之如此頑強,難以取勝,心裡有些膽怯了,打算回晉陽,以後再說。

作為北魏朝廷的支柱,面對京師被侵佔,竟有退兵的打算,立刻遭到大批文官的指責,這幫人不用衝鋒陷陣,如何知道軍旅的苦楚,他們想得到的只是讓武士們拼命去奪取江山,好讓他們作威作福。爾朱榮身份在那裡呢,退兵也確實不像話,後來想了個好主意,陳慶之是輕易碰不得的,但是元顥那裡還是可以突破的,另外元顥身邊的元延明也鎮守一塊,這些都是薄弱的地方,便命爾朱兆和賀跋勝兩員猛將,趁夜間襲擊元顥的兒子領軍將軍元冠受,一舉將其擒獲。這邊安豐王元延明的部隊也跟著大亂潰退,元顥慌了,帶著麾下幾百個親隨跑了,到了臨潁就被擒殺了。

元顥的死亡標誌著北魏這場最大的滅亡危機終於克服了,元顥完蛋了,以前佔據的城池全部又反為北魏朝廷所有,陳慶之四面受敵,以陳慶之的才能,全身而退還是沒問題的。可是天時地利卻在這時候幫了爾朱榮一把,陳慶之率軍隊結陣往東退卻,正好嵩高(今河南登封縣)水暴漲,沒了退路,可以說走上了絕路,部隊在爾朱榮騎兵的攻擊下,死傷殆盡,陳慶之剃了頭髮,扮成和尚逃回南梁。陳慶之北伐功敗垂成,蕭衍倒是很體諒他,仍給予重用,日後仍是南梁北方邊境的堅盾。

陳慶之北伐的失敗就敗在同盟力量的昏庸無能,當初陳慶之與元顥面和心不和的時候,就有謀士勸說其除掉元顥,據洛陽自立,慶之沒有答應。前邊說過,作為一代戰將,他做得很完美,但是對於政治,手腕差得太多,如果真據洛陽,以漢軍為號召,說不定真能將五胡政權趕出中原,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只能是後人的些許惆悵之後的感慨而已。

這一次在陳慶之使得失敗好熱他的危機,就是因為他是孤軍深入敵軍中,雖然說攻佔的城池不少,但是卻物理控制,等於是熊瞎子掰棒子,一路掰一路扔,全都做了一些無用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