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張之洞是如何親手埋葬清王朝的

比維新派還維新

大清怎麼就亡了?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今天的學術界,也是一百多年前的人關心的問題。是辛亥革命?其實仔細想想,從革命籌備,到其爆發,整個過程中,清政府方面幾乎做到了如指掌。人員名單,核對起來一清二楚。

但是,即便如此,起義還是發生了,而更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它會產生南美洲蝴蝶撲扇翅膀的效應——一場政治颶風,徹底了掀翻了大清這艘千瘡百孔的破船。武昌起義得手後,各省紛紛宣佈獨立自治,短短數日間,清廷就退回到了入關之初的狀態。

蝴蝶在哪裡扇的翅膀?答,湖北。什麼?這可是張之洞、張香帥慘淡經營數十年的地盤啊。這個答案,同樣令當時人如墜五里雲霧。想當初,身為慈禧眼前的紅人、張香帥為引導社會輿論,除大辦洋務產業外,又作《勸學篇》以收裨益人心之效用(光緒語),其中對中學的讚揚,很難讓人把他同激進的變革聯繫在一起。可事實上,問題恐怕沒這麼簡單。

首先,今天的人,多喜歡將其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視作是張之洞等學習西方不徹底的鐵證,但如果迴歸原書,我們將會發現,書中論述的重心在“用”,而且明確提出當體用兩者發生衝突時,應以用為主。書裡面,改科舉官制的傷筋動骨之言比比皆是。內容如此激進,令人咂舌。看來,變法不只是康梁的專利,封疆大吏張之洞,同樣精於此道。而朝廷的保守者,也對張恨得咬牙切齒。

張之洞是如何親手埋葬清王朝的

其實,張對康梁的變法一開始不但不反感,反而很支持,比如康有為在上海辦《強學報》宣傳變法,辦報經費就是張自掏腰包,張支持康辦報,倒也不是因為他就贊同康的一切觀點,比如康有為對孔子“託古改制”、劉歆造偽書等內容的解釋,張就多次勸康放棄。

不過康也是個性情中人,這一勸不要緊,康乾脆把光緒年號扔在一邊,拿孔子誕辰來做報紙上的紀年。這下可是捅了馬蜂窩,張之洞身為官方代表,自知中華帝國政教合一傳統不可輕易挑戰,如今康公然要把孔子擱在皇帝前面,這不是造反是什麼?於是,張一紙命令,將《強學報》關閉,康狼狽南下,而張,也藉此劃清了同康的界限。

張之洞是如何親手埋葬清王朝的

張的謹慎與當機立斷,讓他將一場潛在的政治危機扼殺於搖籃當中,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就無比扎心了。他最器重的門生之一楊銳,本作為其偵查員在京探查情報,併為他網羅人才。結果,楊因與康有為等交往過密而人頭落地,兩年後,他的另一位好友加學生許景澄,因反對慈禧同八國宣戰而慘死於北京菜市口。

許為阻止西太后的任性外交而死,至於許的政敵、鼓吹與列強開戰的剛毅也沒有好到哪去,義和團被鎮壓後,西太后第一個殺他來討好洋人,不過可嘆許景澄忠心耿耿,為北洋艦隊籌建幾乎跑斷了腿、又力拒俄人侵略野心,最後不但沒有獲得什麼褒獎,反卻身首異處。對忠臣的迫害,明末已有,這對素以前朝事為鑑的清廷,多少也有一種心理上的陰影。

戊戌政變後,慈禧動了廢光緒的念頭,於是命令督撫們推薦醫生來診治皇帝,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此舉表面上是為皇帝,實際上是向慈禧表忠心的大好時機。一旦醫生宣佈光緒染上什麼重病,慈禧就可藉機將他廢黜。

此時的張之洞是怎麼做的呢?令人頗感意外的是,他對此事態度冷淡,拒絕推薦醫生為光緒診治病情,而慈禧也未多言。當康有為在日本大肆宣揚自己有光緒衣帶詔時,張又敏銳地覺察到康虛構偽詔,以滿足自己譁眾取寵之心的行為,會加深光緒帝本已不利的處境。於是他一面封鎖此類信息,一面向日本政府暗中施壓,迫使其將康禮送出境。從此來看,張身為封疆大吏,雖老於世故,但其心中卻始終恪守著忠君的理念,即使這個君主,只是一個傀儡。

誰說只有維新派才保光緒,張亦如是,而且做法更實際。

“中途背叛革命”?

張的仕途生涯中,還遇到過兩個人,他們都是革命黨,而且還都曾為其所器重,一個是曾留學日本的軍官吳祿貞,此人日後接管袁世凱的嫡系部隊,在武昌起義後灤州策劃兵變,差點帶兵攻下紫禁城,張本對其動了殺機,但因欣賞吳之才華血性,放過其性命。

另一人為唐才常,此人與梁啟超等為連襟,湖南巡撫陳寶箴在本省辦新式學堂時,就曾以二人為左膀右臂,但唐遠不滿足於此,戊戌政變後,梁啟超隨日本公使東渡,避難東京,唐卻沒有出國,而是在漢口租界裡潛伏起來,暗中招降納叛,計劃發動反清起義。

要明白,漢口可是張之洞管轄下的一畝三分地,唐是清廷通緝要犯,又曾與張共事,要在自己轄區找到這麼一個人,應該不是難事。可張卻像沒事人一樣,直到八國聯軍攻打京津時,也就是唐計劃藉機發動起義前夕,張才慢吞吞下令將其捕獲斬殺。

後世有好事者稱張其實意圖叛清自立為帝,所以才坐視唐的擴張,至於殺張,則是其“中途背叛革命”。此事確否?尚且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對張本人而言,多年宦海沉浮得來的經驗告訴他,不打無把握之仗,比起虛無縹緲的稱孤道寡,他還是更願意保住自己學界領袖與政壇楷模的招牌。

同張相比,袁大頭到底還是嫩了許多。

庚子之亂後,清廷終於緩慢地爬進了20世紀,從陝西返京途中,慈禧悲從心頭起,還在路上就下令成立督辦政務處,實施新政,要將改革的決心,付諸實際。張因為勤王護駕有功,又在八國聯軍侵華中保全東南財賦重地,而得到了朝野的讚許。恰在此時,李鴻章、劉坤一等中興名臣相繼駕鶴西去,張之洞,成了屈指可數的朝廷棟樑,他與自己懷柔的政治權術,維繫著大清不再年輕的生命力。

這種權術,一張一弛,以忠於大清為前提,敬畏祖宗之法,但也不迷信。這種中間派,革命黨和保守勢力,都不滿意,但張卻能從容周旋於各大勢力之間,在晚清那樣一個權勢下移、中央不振的特殊歷史時期,這無疑是中興國政的棟樑之才。

可是,接慈禧回到京城後,張接下來的一系列做法,在朝廷內部卻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廢科舉、練新軍、增派留學生。張今日的輝煌,離不開科舉中做得一手好文章,如今他功成名就,卻意圖阻止別人有複製自己成功的機會,這在當時爭議不小。而那些因廢科舉前往東洋留學的知識分子,則紛紛集合到同盟會驅除韃虜的大旗下,用民族主義和共和來啟蒙自己。

至於練新軍所招募的人員中,反清革命黨與兩湖會黨佔據了不小的比重,張對此或許也有察覺?無奈,此時張垂垂老矣,疾病纏身,又哪有餘力想防範措施?

張之洞是如何親手埋葬清王朝的

一般來看,人年紀越大,越缺乏安全感,思想上會趨向保守,而張之洞卻反其道而行之,孫中山對其“不言革命之革命家”的讚譽,也正出於此。

三個雞蛋上跳舞

閻錫山曾和自己身邊人說:我閻某人就是在三個雞蛋上跳舞,張的人生軌跡其實與其相似,這三個雞蛋,分別是儒學、洋務與新政。他的早年深受儒學薰陶,偶有涉及西學,期間辦洋務、暮年又參與新法,張如此活躍,或許與他早年作為清流言事的經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他對語言的運用出神入化,可他不滿足於此,他還想辦企業,做個成功的企業家,朝廷倒也支持,給予他不小的財政援助,但是,張對鐵廠的運營技巧卻一竅不通,導致最後虧損收場。《清史稿》的編撰者倒是一碗水平端,稱其“務虛名”。

這也是清流的毛病。不過同他的《勸學篇》和東南互保(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同英國代表妥協,互不侵犯,保全東南免於塗炭)等大手筆相比,區區一個鐵廠,多花點錢,似乎算不了什麼。身為政治家,誰能保證自己不出毛病?只要總督兩湖大權在握,誰也別想撼動大清的根基。

可是偏不巧,慈禧回京後又捱了七年有餘,就匆匆與光緒駕鶴西去。朝廷的大權,落在了新君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手裡。

載灃這人,去過歐洲,和當時朝廷大員比,見識上略高宗室子弟一等,可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慈禧還在的時候,他就看不慣張之洞和慶親王奕劻等一班人,認為自己要想在朝廷中取得威信,非像乾隆整張廷玉那樣,給這批老幹部來點下馬威。

於是,在載灃暗中運作下,新君下旨將張之洞等調入軍機處,明升暗降,張從此告別了湖北,也告別了火藥桶一般的新軍。

攝政王載灃對張之洞的處置,從後來看明顯是自毀長城,因為張在被奪權第二年,就抑鬱而終。張的死,向朝廷內部傳遞了一個這樣的信號——狡兔死,走狗烹。

張在朝廷內,算不得激進,最多是一個溫和改良派,另外,張議論國政從來就事論事,奏章裡從不提人名字,很少得罪人。但即便如此,張還是在載灃、端方等宗室新貴的打壓下,被迫淡出權力中心。張走後,本已危機四伏的宮廷內,更是人心惶惶。

張之洞是如何親手埋葬清王朝的

不過,也有人將載灃排斥異己的行動解釋為是親近新勢力,於是,張死後第二年,各省士紳頻頻上書請願,要求清廷實踐憲政,而載灃等則是陽奉陰違,到最後竟然搞出了皇族內閣這樣的斂權工具,吃相無比難看。終於,清廷生命的凋零進入了加速度,先是黃花崗烈士血染廣州城,繼而武昌城頭槍聲響起,龍旗凋零,改以鐵血十八星旗。張之洞到死也不會想到,經自己手訓練出的精兵,竟會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而在他告別這個世界兩年後,又發生了那麼多的事情。

參考文獻:

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鑑注》 北京:三聯書店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 北京:三聯書店

李禮《求變者》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茅海建《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 北京:三聯書店

雪珥《國運1909》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羅志田《權勢轉移》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