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张之洞是如何亲手埋葬清王朝的

比维新派还维新

大清怎么就亡了?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今天的学术界,也是一百多年前的人关心的问题。是辛亥革命?其实仔细想想,从革命筹备,到其爆发,整个过程中,清政府方面几乎做到了如指掌。人员名单,核对起来一清二楚。

但是,即便如此,起义还是发生了,而更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它会产生南美洲蝴蝶扑扇翅膀的效应——一场政治飓风,彻底了掀翻了大清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武昌起义得手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自治,短短数日间,清廷就退回到了入关之初的状态。

蝴蝶在哪里扇的翅膀?答,湖北。什么?这可是张之洞、张香帅惨淡经营数十年的地盘啊。这个答案,同样令当时人如坠五里云雾。想当初,身为慈禧眼前的红人、张香帅为引导社会舆论,除大办洋务产业外,又作《劝学篇》以收裨益人心之效用(光绪语),其中对中学的赞扬,很难让人把他同激进的变革联系在一起。可事实上,问题恐怕没这么简单。

首先,今天的人,多喜欢将其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视作是张之洞等学习西方不彻底的铁证,但如果回归原书,我们将会发现,书中论述的重心在“用”,而且明确提出当体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以用为主。书里面,改科举官制的伤筋动骨之言比比皆是。内容如此激进,令人咂舌。看来,变法不只是康梁的专利,封疆大吏张之洞,同样精于此道。而朝廷的保守者,也对张恨得咬牙切齿。

张之洞是如何亲手埋葬清王朝的

其实,张对康梁的变法一开始不但不反感,反而很支持,比如康有为在上海办《强学报》宣传变法,办报经费就是张自掏腰包,张支持康办报,倒也不是因为他就赞同康的一切观点,比如康有为对孔子“托古改制”、刘歆造伪书等内容的解释,张就多次劝康放弃。

不过康也是个性情中人,这一劝不要紧,康干脆把光绪年号扔在一边,拿孔子诞辰来做报纸上的纪年。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张之洞身为官方代表,自知中华帝国政教合一传统不可轻易挑战,如今康公然要把孔子搁在皇帝前面,这不是造反是什么?于是,张一纸命令,将《强学报》关闭,康狼狈南下,而张,也借此划清了同康的界限。

张之洞是如何亲手埋葬清王朝的

张的谨慎与当机立断,让他将一场潜在的政治危机扼杀于摇篮当中,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无比扎心了。他最器重的门生之一杨锐,本作为其侦查员在京探查情报,并为他网罗人才。结果,杨因与康有为等交往过密而人头落地,两年后,他的另一位好友加学生许景澄,因反对慈禧同八国宣战而惨死于北京菜市口。

许为阻止西太后的任性外交而死,至于许的政敌、鼓吹与列强开战的刚毅也没有好到哪去,义和团被镇压后,西太后第一个杀他来讨好洋人,不过可叹许景澄忠心耿耿,为北洋舰队筹建几乎跑断了腿、又力拒俄人侵略野心,最后不但没有获得什么褒奖,反却身首异处。对忠臣的迫害,明末已有,这对素以前朝事为鉴的清廷,多少也有一种心理上的阴影。

戊戌政变后,慈禧动了废光绪的念头,于是命令督抚们推荐医生来诊治皇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此举表面上是为皇帝,实际上是向慈禧表忠心的大好时机。一旦医生宣布光绪染上什么重病,慈禧就可借机将他废黜。

此时的张之洞是怎么做的呢?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他对此事态度冷淡,拒绝推荐医生为光绪诊治病情,而慈禧也未多言。当康有为在日本大肆宣扬自己有光绪衣带诏时,张又敏锐地觉察到康虚构伪诏,以满足自己哗众取宠之心的行为,会加深光绪帝本已不利的处境。于是他一面封锁此类信息,一面向日本政府暗中施压,迫使其将康礼送出境。从此来看,张身为封疆大吏,虽老于世故,但其心中却始终恪守着忠君的理念,即使这个君主,只是一个傀儡。

谁说只有维新派才保光绪,张亦如是,而且做法更实际。

“中途背叛革命”?

张的仕途生涯中,还遇到过两个人,他们都是革命党,而且还都曾为其所器重,一个是曾留学日本的军官吴禄贞,此人日后接管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在武昌起义后滦州策划兵变,差点带兵攻下紫禁城,张本对其动了杀机,但因欣赏吴之才华血性,放过其性命。

另一人为唐才常,此人与梁启超等为连襟,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本省办新式学堂时,就曾以二人为左膀右臂,但唐远不满足于此,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随日本公使东渡,避难东京,唐却没有出国,而是在汉口租界里潜伏起来,暗中招降纳叛,计划发动反清起义。

要明白,汉口可是张之洞管辖下的一亩三分地,唐是清廷通缉要犯,又曾与张共事,要在自己辖区找到这么一个人,应该不是难事。可张却像没事人一样,直到八国联军攻打京津时,也就是唐计划借机发动起义前夕,张才慢吞吞下令将其捕获斩杀。

后世有好事者称张其实意图叛清自立为帝,所以才坐视唐的扩张,至于杀张,则是其“中途背叛革命”。此事确否?尚且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张本人而言,多年宦海沉浮得来的经验告诉他,不打无把握之仗,比起虚无缥缈的称孤道寡,他还是更愿意保住自己学界领袖与政坛楷模的招牌。

同张相比,袁大头到底还是嫩了许多。

庚子之乱后,清廷终于缓慢地爬进了20世纪,从陕西返京途中,慈禧悲从心头起,还在路上就下令成立督办政务处,实施新政,要将改革的决心,付诸实际。张因为勤王护驾有功,又在八国联军侵华中保全东南财赋重地,而得到了朝野的赞许。恰在此时,李鸿章、刘坤一等中兴名臣相继驾鹤西去,张之洞,成了屈指可数的朝廷栋梁,他与自己怀柔的政治权术,维系着大清不再年轻的生命力。

这种权术,一张一弛,以忠于大清为前提,敬畏祖宗之法,但也不迷信。这种中间派,革命党和保守势力,都不满意,但张却能从容周旋于各大势力之间,在晚清那样一个权势下移、中央不振的特殊历史时期,这无疑是中兴国政的栋梁之才。

可是,接慈禧回到京城后,张接下来的一系列做法,在朝廷内部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废科举、练新军、增派留学生。张今日的辉煌,离不开科举中做得一手好文章,如今他功成名就,却意图阻止别人有复制自己成功的机会,这在当时争议不小。而那些因废科举前往东洋留学的知识分子,则纷纷集合到同盟会驱除鞑虏的大旗下,用民族主义和共和来启蒙自己。

至于练新军所招募的人员中,反清革命党与两湖会党占据了不小的比重,张对此或许也有察觉?无奈,此时张垂垂老矣,疾病缠身,又哪有余力想防范措施?

张之洞是如何亲手埋葬清王朝的

一般来看,人年纪越大,越缺乏安全感,思想上会趋向保守,而张之洞却反其道而行之,孙中山对其“不言革命之革命家”的赞誉,也正出于此。

三个鸡蛋上跳舞

阎锡山曾和自己身边人说:我阎某人就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张的人生轨迹其实与其相似,这三个鸡蛋,分别是儒学、洋务与新政。他的早年深受儒学熏陶,偶有涉及西学,期间办洋务、暮年又参与新法,张如此活跃,或许与他早年作为清流言事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对语言的运用出神入化,可他不满足于此,他还想办企业,做个成功的企业家,朝廷倒也支持,给予他不小的财政援助,但是,张对铁厂的运营技巧却一窍不通,导致最后亏损收场。《清史稿》的编撰者倒是一碗水平端,称其“务虚名”。

这也是清流的毛病。不过同他的《劝学篇》和东南互保(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同英国代表妥协,互不侵犯,保全东南免于涂炭)等大手笔相比,区区一个铁厂,多花点钱,似乎算不了什么。身为政治家,谁能保证自己不出毛病?只要总督两湖大权在握,谁也别想撼动大清的根基。

可是偏不巧,慈禧回京后又挨了七年有余,就匆匆与光绪驾鹤西去。朝廷的大权,落在了新君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手里。

载沣这人,去过欧洲,和当时朝廷大员比,见识上略高宗室子弟一等,可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慈禧还在的时候,他就看不惯张之洞和庆亲王奕劻等一班人,认为自己要想在朝廷中取得威信,非像乾隆整张廷玉那样,给这批老干部来点下马威。

于是,在载沣暗中运作下,新君下旨将张之洞等调入军机处,明升暗降,张从此告别了湖北,也告别了火药桶一般的新军。

摄政王载沣对张之洞的处置,从后来看明显是自毁长城,因为张在被夺权第二年,就抑郁而终。张的死,向朝廷内部传递了一个这样的信号——狡兔死,走狗烹。

张在朝廷内,算不得激进,最多是一个温和改良派,另外,张议论国政从来就事论事,奏章里从不提人名字,很少得罪人。但即便如此,张还是在载沣、端方等宗室新贵的打压下,被迫淡出权力中心。张走后,本已危机四伏的宫廷内,更是人心惶惶。

张之洞是如何亲手埋葬清王朝的

不过,也有人将载沣排斥异己的行动解释为是亲近新势力,于是,张死后第二年,各省士绅频频上书请愿,要求清廷实践宪政,而载沣等则是阳奉阴违,到最后竟然搞出了皇族内阁这样的敛权工具,吃相无比难看。终于,清廷生命的凋零进入了加速度,先是黄花岗烈士血染广州城,继而武昌城头枪声响起,龙旗凋零,改以铁血十八星旗。张之洞到死也不会想到,经自己手训练出的精兵,竟会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而在他告别这个世界两年后,又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

参考文献: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鉴注》 北京:三联书店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 北京:三联书店

李礼《求变者》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北京:三联书店

雪珥《国运1909》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罗志田《权势转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