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何長平之戰30年後,趙國才被秦國所滅?

薛佩萁


很簡單,因為趙國還有廉頗李牧。

趙孝成王十五年,燕相慄腹以“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為由,勸說燕王喜伐趙,燕王深以為然,起兵多至六十餘萬(我對此數目存疑),進犯趙西北境(六國這個時候還在內訌,糊塗!),趙王拜廉頗、李牧為將,逆擊之,大敗燕軍,斬殺燕相慄腹,俘虜燕將樂乘,並乘勝追擊燕軍五百餘里,順勢包圍了燕國國都薊城。燕王喜大窘,趕緊低頭認錯,派人求和。

趙孝成王開心哪,要是打下了燕國,那寡人可就賺大發了,趙中興有望矣。

中興個屁,趙國全部主力都在燕都城下,國內佈防空虛,秦國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嗎?

趙孝成王十七年(公元前248年),秦國尉嬴摎的繼任者蒙驁趁燕趙交戰,大舉伐趙,連拔趙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孝成王傻了。

算了算了別做什麼中興夢了,還是趕快與燕議和退兵回去守老家吧。於是,燕割讓五城與趙議和,孝成王應允,就此退兵,之後又封燕國降將樂乘為武襄君,與廉頗同掌軍政。至此,趙燕戰爭暫告一個段落。

最終,趙國還是得不償失,得了五座燕城,卻丟了三十七座趙城,淨賠三十二座城。

禍不單行,就在這一年,趙國的頂樑柱平原君趙勝也去世了,孝成王悲愴欲絕,從此一病不起。

在趙孝成王病入膏肓的同時,秦昭襄王的孫子秦莊襄王、從前的那個嬴異人也病了,一年後,公元前247年五月二十六日,秦莊襄王卒,一個冉冉升起的帝星秦王嬴政,終於君臨天下。

秦國的帝星日隆,趙國的天空卻烏雲慘淡,趙孝成王二十年(公元前246年),狼又來了,秦國尉蒙驁大舉攻趙,趙故都晉陽(今山西太原)淪陷。

這件事對趙孝成王的打擊太大了,晉陽乃趙氏起家之地,趙簡子與趙襄子曾依託其打敗晉國六卿中的範氏、中行氏與知氏。因晉陽具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與象徵意義,被稱為趙之柱國。

壞消息傳來,趙孝成王大呼:“柱國淪陷,趙失根基,寡人死後無顏見簡、襄主於地下矣!”說完吐血斗升,昏厥在地。

十月,孝成王因病重,急召國之干城大將李牧還朝,封為相國,襄理國政。他自知時日無多,便派李牧出使秦國,與秦相呂不韋定立和約,並要回了趙之質子太子趙偃,為趙國爭得了短暫而寶貴的修養生息的時間。

終於,在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帶著滿腔的遺恨離開這個危險而殘酷的亂世。他在位的二十一年期間,趙損兵近七十餘萬,失城近六十餘座,可謂衰運連連。一個殘破不堪的爛攤子,擺在了廉頗與李牧兩位趙國元老的面前。

廉頗茫然曰:“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吾等也只有盡人事以聽天命了。”

李牧勃然曰:“老將軍此言差矣,趙雖屢敗,軍心猶盛,只要我李牧在一日,秦兵絕無可能踏入我趙南長城一步。”(趙南長城:趙國為了防備南疆在彰水以北所建的長城,其位置大體在今河北武安縣西南,經今磁縣,到今肥鄉縣南一帶。)

廉頗苦笑,搖頭而去,但願如此,但願如此吧!

圖:李牧臨危受命時戰國形勢圖

趙孝成王死後,太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

趙悼襄王比他老爹還要不堪。趙孝成王雖然接連決策失誤,怎麼說還是一輩子撲在工作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趙偃小子則是一身的壞毛病,既好色又寵奸,尤其喜歡一個叫郭開的佞臣,兩人是臭味相投,就差磕頭拜把子了。

這就叫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郭開一點兒本事沒有,偏偏“聚財”、“拍馬屁”、“陷害忠良”三樣功夫一流,李牧為人老實,不愛跟他計較,廉頗卻是越老脾氣越大,動不動就跟郭開過去去。小人的心自然都是小肚雞腸的,郭開銜怨在心,就跟悼襄王說:“廉頗已老,不任事,留之無用,不如由武襄君代之。”

趙悼襄王對這個脾氣火爆的三代老臣也沒啥好感,當下一紙命令,奪了廉頗的軍權,讓更聽話的燕國降將武襄君樂乘去代替他。

廉頗無端被免官,爆脾氣又犯了,他怒氣衝衝,竟然帶著兵去攻打樂乘,同室操戈起來。(真是個超有性格的人)樂乘一見情況不妙,趕緊逃回了燕國,可是這樣一來廉頗在趙國也混不下去了,只好收拾包袱投奔魏國。

奸臣郭開一句話就讓趙國少了兩個良將,遠在關中的秦王嬴政與呂不韋眼中一亮。

獨木難支,平原君、廉頗、樂乘相繼離開,李牧現在還真成了獨木難支了。邯鄲的落日下,李牧孤單的站在城樓之上,長聲嘆道:

——該拿什麼來拯救你啊,我那風雨飄搖的祖國!

然而,接下來的幾年,趙國的日子突然變得好過起來,因為秦國內部突然出了不少亂子,無暇跟他們過不去了。

趙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十月,秦國發生蝗災,烏壓壓的蝗蟲遮天蔽日,全國瘟疫流行,秦死者眾。

趙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天有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主西方有大將死。果然,秦之名將蒙驁死,六國額手稱慶。

趙悼襄王六年(公元前239年),秦王弟長安君成矯率軍攻打趙國時在屯留造反,失敗後逃到趙國。趙王把饒(今河北饒陽東北)封給了成矯。秦王弟成矯的叛變比當年秦軍統帥鄭安平的投降趙國性質更為嚴重,是對秦國國際聲譽的一次重大打擊。跟隨秦王弟成矯的軍吏按照秦法全部被處死,他們的家人被放逐到臨洮。之後,秦派將軍壁繼續攻擊趙國,結果被趙國名將龐暖擊敗,屯留、蒲鷎兩支秦軍於是叛秦,將秦將軍壁戮屍,向趙國投降。這一年連續幾次對秦戰爭的勝利讓趙國聲威大震,魏國趁機將與邯鄲臨近的重鎮鄴城送給趙,以交好這個當時唯一能與秦抗衡的軍事強國。之後,秦國又連續發生大災,大批百姓逃出關中求食。

趙悼襄王七年(公元前238年),秦國四月飛霜,天氣驟然酷寒,秦國百姓凍死無數。這一年,秦王嬴政已年滿二十一週歲,遂舉行表示已經成年的加冠禮,佩上了象徵君權的寶劍。不久,秦太后趙姬的姘頭長信侯嫪毐造反,兵敗,嬴政車裂嫪毐,滅其族。

說也奇怪,秦始皇繼位之初,出了這麼多大災與內亂,秦國居然沒有元氣大傷,還有蒸蒸日上的趨勢,我不能不說,秦之根基深厚,確實不是六國能比的。而六國沒能抓住這最後的機會合縱攻秦,而讓秦國從容平定內亂重整旗鼓,真可謂鼠目寸光令人唏噓。

趙悼襄王八年(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擊敗政敵秦相呂不韋,正式收回所有大權。秦國的亂子終告結束,六國的末日也快了。可趙悼襄王懵然不知自己末日來臨,還屁顛屁顛的跑去咸陽置酒祝賀,搞得他老人家好像跟秦王關係多鐵似的。

秦王嬴政一看老冤家來了,立馬擺出一幅偽善的面孔,大宴趙王,宣稱秦趙永世交好,永不加兵。

這種三歲小孩兒都不會相信的鬼話趙悼襄王居然大為受用,回去就跟李牧說:“秦王者,好人也!”

李牧狂暈,秦王是好人,我就是聖人了,你個敗家玩意兒!

趙悼襄王還是不以為然,他覺得秦王嬴政總歸是年少,應該比老奸巨猾的呂不韋要好與多了吧。於是他不假思索,在第二年(公元前236年)又派龐煖、李牧為將,率軍大舉進攻燕國,取貍陽城。可趙攻燕之兵未罷,秦軍就出爾反爾攻來了。

這是秦王嬴政親政以來的第一仗,也是秦統一天下的首戰,可謂意義非凡。在此之前,嬴政這個超級早熟的政治天才已將帝國內部整合完畢,上上下下都是自己人了,文有李斯,武有王翦,再加上一個國師級的人物尉繚子,可謂雄姿英發,氣吞萬里如虎。

基於此,秦王嬴政將秦軍中的重量級人物全給派上了,主將王翦,次將桓齮、末將楊端和,三路大軍,總共三十萬,齊攻趙國在彰水南岸的最後一座堡壘——鄴。

兵臨城下,趙悼襄王才徹底慌神了,趕緊要把龐煖、李牧從北邊兒掉回來,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王翦不愧為秦自白起之後的最強戰神,僅僅十八日,閼與、橑陽、鄴城、安陽等重鎮全部易手,天下為之震驚!

一個不小心,漳水以南的趙屬城池就全沒了,趙悼襄王悔恨交加,連罵秦王不講信用,終於一口氣沒上來,竟活活的給氣死了!

趙孝成王與趙悼襄王父子,一輩子被秦國人欺負,欺負至死,倒也令人心生幾分同情,可是接下來即為的這位趙幽繆王,就糟糕的簡直讓人無話可說了,一句話,婊子養的。

我這裡沒有罵人的意思啊,他的確是婊子養的。

趙悼襄王本來是有個好太子的,他的名字叫趙嘉,這位儲君,人品識見統統是沒話說,如果他能順利即位,趙國或許還能再撐上一段日子,可惜悼襄王偏偏愛上了一個婊子,這婊子又給他生下了一個叫趙遷(即趙幽繆王)的敗家子,於是一切都亂了。

圖:趙幽繆王塑像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必有一個偉大的女性;一個失敗男人的背後,必有一個無德的女人;趙遷之母是一個娼妓,這其實也沒什麼,娼妓之中也未必就沒有好女人,可趙遷之母卻是屬於害群之馬的那種。此女原先是邯鄲城的一個名妓,以歌舞聞達於權貴,後從良嫁了一個大戶人家,卻將那一整個宗族整得雞犬不寧,最終還把老公給剋死了,於是當上了一個寂寞難耐的小寡婦。

再後來呢也不知怎麼搞的,小寡婦竟然勾搭上了趙悼襄王,還弄得他神魂顛倒,非要娶了這禍害入宮不可。

當時李牧正在邯鄲,聞此立刻表示反對:“不可。女之不正,國家所以覆而不安也。此女亂一宗,大王不畏乎?”

——好女人可以興家,壞女人卻可以亂家,國君若是娶了壞女人,那可就要亂國的呀!

趙悼襄王不聽,好你個李牧,寡人的家事你也管起來了,你是不是管的太多了一點兒,難道本王要娶一個女人,還要經過你的同意不成!

他對李牧說:“亂與不亂,在寡人為政。卿盍多言?”

李牧無奈,嘆息而退,眼看趙國的前途或將葬送在此女手中,吾卻無能為力,悲夫!

這女人果然沒有讓李牧“失望”,她一入宮,就開始一個勁中傷趙後與太子嘉,又派人衝撞太子,引太子犯罪。終於,悼襄王中了香豔襲人的枕頭風之毒,腦袋發昏,竟廢趙後,立娼女為後(即趙悼倡後),廢太子嘉,立趙遷為太子,並使郭開為太傅,教太子趙遷讀書。

哈哈,郭開當老師,天大的笑話,這傢伙能教出什麼好學生來,他最厲害的四門學問,恐怕是聲色犬馬吧!

如此家教,其結果可想而知,趙遷長大之後,成為了聞名全國的敗家子,跟他那死鬼老爹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與秦國國君一代比一代強恰好相反,趙國國君在戰國中後期居然每一代素質降低一點,無一例外,這也真是歷史的奇葩了。如果說趙武靈王是80分,那麼趙惠文王70分,趙孝成王50分,趙悼襄王20分,趙幽繆王“敗家遷”估計只有負分滾粗了。這時候就算李牧也救不了趙國了。

趙幽繆王八年(公元前228年),李牧被害死,兩個月後,趙國滅亡。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趙國45萬精銳盡失,導致趙國從戰國後期第二號國家一下子成為了一個二流國家,當時連弱小的燕國都敢來欺壓趙國了,但是即便是損失了45萬人,趙國還是把燕國打的大敗。如果從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的話,到公元前222年趙國滅亡一共過了38年趙國才滅亡,當時趙國最多不過四五百萬人,當時長平損失了45萬人幾乎是趙國全部的兵力了,為什麼趙國還能堅持這麼久呢?

首先來說,就是秦國自己的失誤,當時長平之戰趙軍損失殆盡,當時秦國如果一舉攻下趙國邯鄲的話,那麼趙國很可能就滅亡了,但是秦昭襄王竟然答應了趙國的割地求和,可是過了半年之後趙國又不答應割地了,於是秦昭襄王才派大軍伐趙,包圍邯鄲,三十萬秦軍,包圍邯鄲,但是在趙軍的拼死防守之下,加上後面的魏楚聯軍趕來,後來韓國也加入到聯軍之中,導致秦國大敗,從邯鄲一路退守到了河西。秦軍三十萬就這樣損失殆盡了。邯鄲之戰也是影響秦國統一步伐最關鍵的一戰,直接導致了秦國統一時間的推遲。而邯鄲之戰的勝利也讓趙國從長平之戰的失敗中走了出來。

後來趙國還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當時燕國派遣六十萬大軍伐趙,但是卻被廉頗打的大敗而且還包圍了燕國都城,燕國割地求和趙軍才退去,後來趙軍在廉頗的統帥下又攻下了魏國的繁陽,廉頗之後趙國當時有李牧還有龐煖,龐煖可以說接替了廉頗的位置,趙悼襄王三年燕國再次伐趙,但是又被龐煖擊敗,趙悼襄王六年,當時秦國派遣蒙驁統帥十萬秦軍伐趙,結果被龐煖打敗。斬首秦軍三萬。當時趙國國威大振。後來秦國又派遣桓齮伐趙,趙軍在李牧的統帥之下,全殲了十萬秦軍。

這幾次戰役的勝利直接導致了趙國短暫的恢復,而且國威大振。在這幾次趙國的勝利之戰中,最主要的還是邯鄲之戰的勝利。這次的勝利讓秦國在長平之戰的勝利全部吐了出來,上黨重新歸了韓國,而且趙國也收回了太原,皮牢等等地方。這次戰爭的勝利給了趙國恢復的時間。而且趙國正因為在長平之戰的失敗,也是激發了全國抵抗秦軍的熱情,邯鄲之戰當時全部老百姓都上去了,就連平原君趙勝都把自己所有的家產變賣了來鼓舞士兵。所以說趙國能夠堅持那麼久,趙國人的勇悍也是少不了的。

後來秦國大軍伐趙,趙國派遣李牧司馬尚抵抗,但是秦國利用反間計李牧司馬尚被殺,之後趙國滅亡。


中國歷史研究所


在戰國末期,唯一能跟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了,但是在長平之戰這一強強對戰的戰役中,趙國完敗,而且還是毀滅性的失敗,這一役趙國損失四十五萬兵馬,動了國之根本,整個趙國大部分戰力都在這一戰中損失掉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打蒙了,他們完全想不到會這樣慘敗,這時候的邯鄲城差不多已是個空城了,最多也只有趙王的幾萬護衛隊而已。

而這時候,死神白起正兵分兩路攻往邯鄲!在這緊要關頭,趙王趕緊派人遊說秦相范雎,讓他建議秦王撤兵,結果秦王還真聽了他的建議命白起撤兵了,趙國就這樣躲過了一劫。

但隨後趙國耍賴不賠償戰敗時答應賠的土地,秦王十分憤怒,於是派兵攻打趙國國都邯鄲!這場不亞於長平之戰的邯鄲之戰十分慘烈!這場戰爭之中,趙國把全國的軍隊和糧食都運到邯鄲,不管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所有的趙國人都參與了進來,平原君趙勝甚至把自己的妻妾編入軍隊中去,這一刻,趙國人都在為這尊嚴一戰奉獻自己的力量。



這場攻城戰持續了整整一年多,趙國軍民齊心,守住了強大的秦國一波接一波的猛烈進攻。直到最後雙方都咬牙堅持,邯鄲城內糧食缺乏到人皆“以骨為炊”“刎子而食”,可想而知當時是多麼慘烈。

關鍵時刻,楚國和魏國出兵支援了,春申君和信陵君功不可沒。其實這時候秦軍也已經到了山窮水復的地步了,在三國聯軍的進攻下,秦軍一敗塗地。



邯鄲之戰非常關鍵,直接讓秦國損失了三十萬人,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延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這也讓趙國起死回生,沒有立刻被秦國滅掉。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接下來在名將廉頗和李牧的指揮下,趙國堅持了三十年,後面他們兩個被小人陷害逃的逃,死的死,最終趙國再也無力對抗越來越強的秦國而滅亡!


博古論今天


長平之戰後,趙國確實是元氣大傷了。

若是白起在打了長平之戰後,立刻帶領秦國驍勇善戰的士兵,殺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肯定是可以一舉拿下趙國,直接滅掉趙國的。而且當時的白起就是這樣想,這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但是,當白起把這個情況彙報給秦昭襄王之後,被秦昭襄王給否決了。

不得已白起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班師回朝了。

那麼,秦昭襄王為何不讓白起直接把趙國給滅了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秦國的宰相范雎了,正是這個范雎從中作梗,然後壞了白起滅趙的計劃的。

本來趙國在長平之戰失敗之後,他們最怕的就是秦國直接出兵去打他們,畢竟他們損失了幾十萬人馬,國家也沒有糧食了。這時候強秦來了,他們根本無力防守;想要請求別的國家增援,也是沒有機會的,因為時間不允許。

所以,他們就派了人去說服范雎,讓范雎說服秦昭襄王,讓白起不要這麼快去滅趙國。

趙國使者打動范雎的,就是一旦白起把趙國給滅了,他在秦國的功勞肯定是最大的了,若是白起功勞第一,范雎儘管是宰相,他在面對白起的時候,也要底一頭了。

正是這個理由打動了范雎,所以,范雎就給秦昭襄王建議,最好不要現在滅趙。因為秦國的士兵在外已經征戰了幾年了,現在我們也要休養生息。現在在疲憊的情況下,出兵去打趙國,不一定能滅了他。

更何況趙國如今已經元氣大傷了,沒有個幾十年,他們是恢復不過來的。所有,秦昭襄王就聽從范雎的建議。

就這樣白起失去了最好滅趙的時機。

白起知道此次若是滅不了趙,短時間內也一樣滅不了趙國了。這就是為何趙國能在長平之戰後苦撐三十多年的原因。

為什麼白起會說,長平之戰後若是不立刻滅趙,短時間內就滅不了趙國了呢?

原因如下:

第一,當時的其他的國家,不會眼睜睜的看著趙國滅亡的。一旦秦國沒有立刻去滅趙,就會給趙國爭取更多的時間,去遊說另外五個國家。

只要有任何一到兩個國家來援助趙國,那麼秦國想要滅趙就不是那麼容易了。畢竟是一個國家,對付幾個國家呀。

事實上也是如此,在白起班師回朝之後,趙國就說服力了魏國和楚國,讓這兩個國家的出兵來援助趙國了。

這也就是後來,為何秦國再次發兵滅趙的時候,沒有打敗趙國的原因。

第二,趙國還有很多名將,至少李牧還在,當然廉頗也在,只不過廉頗已經不被重用了。

李牧和廉頗都是戰國四大名將,李牧一直帶領著他的士兵,在北方抗擊匈奴,他的主力軍還在。

長平之戰的時候,李牧沒有參與,所以,他的軍隊還是十分的完好的,而且李牧的軍隊,也是十分驍勇善戰的,他們長期和匈奴作戰,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因此,長平之戰後,李牧的軍隊就擔負起來了護衛趙國安全的重任。

第三,趙國自身一直在發展中,因為秦國沒有直接把趙國給滅了。所以,趙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在這期間趙國的男子不斷的成長起來,補充了趙國的兵員。

所以,正是這些原因,綜合在了一起,導致了秦國再想滅趙已經不那麼容易了。


漢史趣聞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長平之戰後,趙國青壯年已經成為戰場中的冤魂,而秦國損失三十萬餘。

諸侯們看到趙國陷入滅亡的危機之中,本著唇亡齒寒的意識,存趙抗秦已經成為戰國中諸大國的共識,燕國離秦尚遠,憂患意識還沒有那麼明顯,受到秦國的挑撥,燕王本著趁趙國疲弱之際,趁火打劫,想要一舉吞併趙國。

趙國派出廉頗,率領趙國的老幼抵抗燕國的進攻,一部8萬人,抵抗燕軍的40萬部隊,採取節節抵抗策略。另外一部6萬人,襲擊燕國偏軍20萬人。

廉頗以沙場老將對陣燕國毫無軍事經驗的慄腹,趙國軍隊經歷保衛戰的戰火洗禮,又面臨燕國趁火打劫的屈辱,國內團結一致。而反對燕王對趙國用兵的軍事將領,在此役中並未出戰,燕國缺乏有力將領的率領,而慄腹作為宰相,只是一味諂媚討好燕王,領兵打仗的經驗都沒有,趙兵雖少,但都是百戰之兵。

戰爭的結局是燕國損失過半,又以割去五城,以息趙國之怒,而趙國生養生息的時間被打斷,秦國的計謀得逞。

秦國經過三十年的修養,遂以大軍壓境,趙國的能征善戰的將領李牧受到秦國離間之計,身死國破。





再來壺美酒


在長平之戰秦國完勝趙國後,趙國主力部隊損失殆盡,此時秦國是有機會滅趙的。在長平之戰後,秦軍很順利拿下了太原,河東落入秦國之手。而此時趙國都城邯鄲兵力較少,組織籠城抗秦還未準備就緒,此時的秦軍只要一股作氣,邯鄲城很容易便能被攻破。所以說秦國是有機會滅趙的,可是秦國由於戰略失誤,錯失了良機。

長平之戰結束後,秦王認為秦軍常年作戰需要休整,且認為自己取得大勝能夠憑藉威勢迫使趙國君臣屈服,導致錯失良機。趙國利用這一時機迅速組織軍民完善邯鄲城防,並派使者聯絡山東各國共同抗秦。

在這種情況下,滅趙已不可實現,秦國應該通過外交手段謀求更多利益。但秦昭襄王竟氣急敗壞,不顧白起的理智分析,強令秦軍攻打邯鄲,結果在邯鄲被諸侯聯軍擊潰。不僅損兵折將,而且連原來奪取的太原、上黨、河東、東郡也被三晉收復,秦國國力嚴重受損。所以延緩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進程,使趙國得以多生存了數十年。



臨瀛殿


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長平一戰,趙國軍力盡失,舉國一片惶恐,難以短時間內重新聚集有效的抵抗,本來是最佳的滅趙時機。可惜由於趙國的離間,範睢的讒言,秦昭襄王的誤判,導致秦國錯失了這一滅趙良機。

長平之戰一年後,秦昭襄王見趙違約不割六城,反而與東方諸國合縱對付秦國,遂令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

此時長平之戰的惶恐已經漸漸散去,趙國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對秦軍進行了殊死的抵抗。秦軍強攻邯鄲一年,兵力逐漸增加至三十五萬,仍不能攻克邯鄲,反而傷亡過半。同時,趙國開始派使者聯絡魏國和楚國前來救援。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好降趙,邯鄲之圍遂解。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秦軍覆敗,退回河西。此時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邯鄲之戰不僅給秦國造成了近三十萬兵力的傷亡,還使秦失去了黃河以東的幾乎所有領土,一夜回到解放前,大大延遲了秦統一六國的步伐。秦昭襄王不聽名將白起之言,屢出昏招,可謂是自食惡果了!




網絡水軍大都督


秦國與趙國的長平決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以白起坑殺40萬趙軍降卒而告終,但是,過了30多年以後,也就是公元前222年,秦國才最終滅掉趙國。既然趙國已經在長平元氣大傷,為何秦國過了那麼久,才滅掉趙國呢?

一、秦國損失巨大。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兵力投入也不少,大約是50萬-65萬之間,如此才能做到分割和包圍45萬趙軍。 但是,儘管秦國取勝,但自身損失也不少,甚至達到了損失過半,也就是25萬-30萬左右。 如此看來,長平之戰實際上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役。所以,在此之後,秦國也選擇了休養生息。



二、秦國內部不和。長平之戰,讓白起立下赫赫戰功,然而此時的秦國宰相范雎,卻對此極為嫉妒和眼紅。他屢次建議秦王休戰,同是還讓秦王感覺到,白起正在變得尾大不掉。於是,秦王決定暫時罷兵。

三、趙國餘威尚存。長平之戰後,經過一年養精蓄銳的秦軍,再次入侵趙國,秦將王陵一度攻到了邯鄲城下。結果趙軍眾志成城,奮勇殺敵,再加上魏國、楚國的增援,將秦軍擊敗。

因此,秦國未能立即滅掉趙國,主要還是因為在長平之戰中損失巨大,沒有力量立馬吃掉趙國。再加上秦國內部並非鐵板一塊,還沒有形成上下的合力。


深夜聊齋


關於原因的討論,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長平之戰發生的背景與起因。

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爺爺,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可以說,在他做秦王之的那段時期,是秦國擴張最快的時期,偏偏他又比較長壽的,在位時間比較長,所以他也是秦歷史上功績最顯著的君王之一。

終於,在一個風輕雲淡的下午,贏稷任范雎為相,並採用了他遠交近攻的思想,這樣一來,兔子專吃窩邊草,離秦國最近的幾個國家倒了黴,其中就有韓國。


秦軍要進擊韓國,弱小的韓國無力抵擋,於是把上黨等地獻於當時尚且強大的趙國,請求幫忙抗秦。這下秦趙兵戎相見,趙國派善於防守的老將廉頗出馬,這下可難倒了白起,經過幾戰之後,廉頗堅守城池不再出擊,一味採用防禦戰術,而這邊的秦軍,糧草匱乏,如之奈何,後方補給不足,更可怕的是,後方也是糧草緊張,籌措需要很長的時日,畢竟連年征戰,百姓已經苦不堪言。終於秦昭襄王採用了范雎的反間計,趙國國君,愚蠢的趙孝成王終於上了鉤,換下主帥廉頗,而起用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奢者,一代名將。久經考驗的沙場老將,但是虎父有犬子,最終釀成慘敗,四十多萬人被坑殺,從此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在歷史上留下了他不好的名聲。


雖然此戰秦國勝了,但是他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士兵傷亡過半,再加上長期大軍對外東征西討,國內空虛,糧草籌措難度大,百姓也沒餘糧了啊。所以秦軍也需要休整,不適宜再發動大規模的作戰。

另一方面,趙國利用范雎度量狹小,無容人之量的特點,賄賂范雎,說以利害,最終秦昭襄王答應韓趙割地求和的方案,暫得一時之安。

而趙國雖然再也無力與秦抗衡,但是秦也無力一舉滅掉趙國,趙在其他諸侯國裡依然不算小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還沒死呢,當然秦趙長平之戰後,其他幾國都比較惶恐,對秦軍頗為忌憚,於是在秦國一國做大的此時,諸侯國開始相互聯合以求苟延殘喘。


當然此時的趙國依然有李牧,廉頗,趙奢等名將,因此依然有一定戰鬥力。於是此時燕國的軍隊正好撞上來了,此時的趁火打劫實在不厚道,好在廉頗等將率軍大敗燕軍,並斬殺了其主將。

因此,秦未能一鼓作氣攻克趙國,是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有秦自身原因,也有當時大環境的原因。


撫劍兮聽風


這個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秦趙長平大戰是當時兩個超級大國的生死決戰,這一戰直接關係到了天下的格局,中華民族的走向。

長平大戰雙方共投入兵力前後多達121萬,約佔當時人口的1/12,長平之戰是世界冷兵器史上的最大的包圍殲滅戰。

長平大戰以趙國軍隊的全軍覆沒而告終,但是。趙國畢竟是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他的軍隊戰鬥力,單兵格鬥能力,一點兒也不屬於秦國的士兵。據《史記》記載,趙國這次損失兵力高達60餘萬。但經後世學者考證,趙國的總數兵力不過才50萬,所以在長平之戰中犧牲的人數,也就是42萬左右。這是12萬,不是南京大屠殺中放下兵器任人宰割的難民,而是一個個驍勇善戰的戰士。另有史料記載說,秦國這次傷亡的人數也高達20多萬,也就是說佔全國總兵力的半數以上。

可以這樣說,長平之戰,趙國雖是慘敗。然而也重創了秦國,秦國雖得以慘勝,但也元氣大傷。

長平之戰之後白起主張一鼓作氣攻克邯鄲,但是由於丞相範睢的建議秦昭襄王並不主張直接攻克邯鄲,而是答應了趙國割六城求和的約定。當時邯鄲可以說只剩一個過程,如果一鼓作氣攻下邯鄲,趙國也就完了。但是秦昭襄王也可能怕白起功高震主,不讓他有滅國之威,所以放棄了攻滅邯鄲的大好機會。不久,信陵君竊符救趙,率領十萬魏軍前來救援。韓國援軍,燕國援軍也先後到來。著名的邯鄲戰役或邯鄲保衛戰就此拉開。

邯鄲保衛戰之後,秦昭襄王病入膏肓。多次攻打邯鄲卻不能破。而秦國因為長平大戰,全國也深感疲力,不得已而罷手。

秦昭襄王死了之後,繼位的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皆是個病怏怏的君主,而且在位時間都非常短暫。而趙國在長平大戰之後,在照相王的勵精圖治下20多年來,雖然元氣大損,但是依然保持著大國的姿態,繼續休養生息維持了趙國大國的地位。

等到秦始皇嬴政繼位以後,因為他太年幼,所以在呂不韋輔政的9年之間。全國多忙於自己的國政事務,而沒有機會東出攻打六國,所以也給趙國苟延殘喘創造了一個機會。

秦王親政以後,又連年遭逢大旱,全國發動上百萬民力,修築鄭國渠也無緣無力,再向山東六國發動進攻,這又讓虛弱的趙國得以延長10多年。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什麼不直接滅了趙國?有三個原因。

秦國丞相範睢向秦昭王建議,接受趙國求和。喪失了攻破邯鄲的絕佳時機,致使魏國,燕國,韓國,等國救援趙國。

秦國本身也是損兵折將,傷亡慘重。

秦昭襄王之後的20多年裡。秦國後繼之君大多羸弱不堪,短命而亡,沒有雄才大略。秦始皇嬴政繼位之初,秦國內政交困。沒有騰出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