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川菜,天主堂雞片

一個容易被誤解,

確實又被誤解了的名字。

天主堂雞片,是成都崇州的一款川味名吃,因店名中含有天主堂三字,不免讓人誤認為跟宗教有關,甚至就有些地方在介紹這款名吃時,就把天主堂雞片的發明者說成是一位外國傳教士,因其傳教之地喚作天主堂,所以說是天主堂雞片。

其實不然。

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川菜,天主堂雞片

天主堂雞片

崇州天主堂雞片是典型的以地為名的川菜菜點,跟銅井巷素面、皇城壩牛肉湯、磁器口麻花是一個道理。此品於九十多年前,由當地人聶福軒在缽缽雞的基礎上改良而成,因其經營地點在崇州天主堂側邊而得名。

在說天主堂雞片之前,有必要先交代一下崇州天主堂的來由。

崇州天主堂,正名為崇陽鎮天主堂,位於崇州市區正東街134號(原崇陽鎮,後改為街道辦),其前身是1802年建成的崇慶天主堂(崇州市舊名崇慶縣),後曾兩次被毀。1898年,法國傳教士呂鳴春在原址重建教堂並開展相關活動。上世紀50年代初,教堂活動因故中止,直到1985才開堂恢復。從初建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曆史了。

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川菜,天主堂雞片

崇陽鎮天主堂

緣起,崇慶缽缽雞。

崇州地處川西壩子之西部,是物產豐饒的膏腴之地,菜蔬禽畜,歷來皆豐,優質雞源尤其充實,當地人頗喜吃涼拌雞片。

清末年間,崇慶縣城內外出現了許多出售涼拌雞片的小販,用大缽作容器,將調好味的汁水墊於缽底,雞片在缽內一側層疊其上,吃時按片計價,味道麻辣可口,消費多寡由人,很受人歡迎,被稱為缽缽雞

到民國時,縣內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出名的經營者,如上南街的趙雞肉就與富紳同鄉歐某掛起雞肉公司的牌子,將其缽缽雞成功打入成都市場,甚至還在成都鹽市口、錦華館開了兩個專營門市,雖然後因經營不善倒閉,但缽缽雞在崇慶的創業熱潮卻被掀起。

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川菜,天主堂雞片

崇州老照片

創生,於天主堂旁邊

在缽缽雞創業者中,就有天主堂雞片的創始人聶福軒,正是他,讓崇慶缽缽雞改頭換面,走向巔峰。

1905年,聶福軒生於崇慶縣集賢鄉聶河灣,十歲時因父親去世,隨母遷至城關,開始以賣缽缽雞為生。母親和姐姐負責製作,聶福軒端缽上街販賣,這一賣就是十多年。由於聶福軒吃苦耐勞,頭腦靈活,經常在各處趕集,並向各路缽缽雞好手偷師學藝,回來後與母親姐姐一同改良,不斷優化風味,生意漸有起色,並小有名氣。

1926年,聶福軒開始在正東街天主堂側邊擺攤設點經營,此時他剛好二十出頭,最初喚作聶雞肉。因其技藝精湛,雞肉風味獨特,當時崇慶本地的一些鄉紳權貴在吃高檔筵席時,也會派人到天主堂聶家攤子買兩盤雞肉充席,引起眾人紛紛效仿,到天主堂買雞肉漸成一種時尚。

在高端消費者的影響下,天主堂雞肉(後稱天主堂雞片)的叫法便傳開了。

由於此後十多年間,聶福軒都一直在此經營,這個名字更深入人心。

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川菜,天主堂雞片

雞咯咯

製法,匠心無處不在

天主堂雞片之所以能成為一味名吃,除了合乎消費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聶福軒烹調技術的高超,以及自始自終的嚴謹,從選料、打整、煮制,再到起片、調味,每個環節都必須保持高水準操作。

首先是選料。天主堂雞片的用雞,皆為一年以下的仔公雞,又以六至八個月為佳,此階段的雞,足上包塊呈小而短的圓形,指甲短,皮細嫩,質優者雞冠紅厚,冠肉活絡,羽毛豐滿。

其次是打整。宰殺時要讓雞血流盡,不能統血,以免雞肉失卻潔白和光澤。燙雞要用六十度的溫水,從雞足到雞翅,最後到全身逐次拔毛,直至茸毛及粗皮全部除盡。

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川菜,天主堂雞片

拔了毛的雞

再次是煮制。冷水下鍋,武火燒開,改用小火慢煮。至半熟時,翻轉雞身,使其均勻受熱,待到雞肉煮至色白,剛熟即可。一年雞煮一小時,六至八月雞煮四十分鐘,煮好後撈起掛在屋簷下,讓風吹冷。夏秋季節溫度高,要用針在雞身扎孔,便於散熱。冬春空氣乾燥時,要用帕子蓋住晾冷後的雞身,避免太乾。

接下來是片雞。先按頭、翅、腿、足的順序依次宰下,再由雞屁股處下刀,剖開雞腹取出內臟,脫骨時要先抽大骨,以防散架,片雞時要橫著片,才能保證雞形完整,成片入口化渣。

最後是調味。天主堂雞片的調料由紅油海椒、花椒麵、芝麻醬、醬油、白糖構成。每種調料都有講究,紅油海椒要先切節,入鍋炕脆,再以菜油炒勻,出鍋冷卻後舂細,以六十度左右的菜油衝勻。花椒也要用溫火炕脆,方才研細成面。芝麻醬用白芝麻炒香研細,再用煉熟晾溫的菜油調成糊狀。醬油要用崇慶特產的窩油。

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川菜,天主堂雞片

醬油

上桌前,先將雞片抖勻堆入大盤,先沿盤放入窩油,再依次淋上紅油海椒、放芝麻醬和花椒麵,最後撒上白糖,端上桌後拌勻即可。

在這樣環環相扣,嚴謹而細膩的製作下,天主堂雞片成品既大且薄,爽快無骨,麻辣醇香,回味微甜,可謂是色香味形俱全。

延續,傳承並以創新

上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聶福軒與天主堂雞片併入崇慶餐廳,七十年代初改由專門的門市經營,文革期間天主堂雞片曾改名為崇慶雞片,並在1975年收入當時由溫江地區編著的《烹飪》菜譜,將其製作方法進行了教科書式的整理,更加細緻專業,如在煮雞時,就增加了用竹籤扎孔放氣的步驟,但在調味時以香油代替了原來的芝麻醬,白醬油代替了窩油。其它一些菜譜中也出現了用蒸法代替煮法烹製。

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川菜,天主堂雞片

早年的交易會

八十年代,天主堂雞片恢復原名,門市部遷至大東街,店名正式改為天主堂雞肉店,隨著參加各種展會、交易會,天主堂雞片再度揚名四方。1990年,由當時崇慶縣飲食公司選送的天主堂雞片被評為成都名小吃,1992年被評為四川省地方風味小吃。九十年代中後期,轉入市場經營階段。

此時再回頭來看,天主堂雞片的命名著實有些韻味,不冠以麻辣雞片、不稱之紅油雞片,天主堂三字,反而讓人多了幾分遐想。

菜品背後的故事,給人帶來的,更多是對創作者從無到有的欽佩,對其一以貫之的烹飪態度的信服,以及對細緻入微的烹飪精神的讚歎。這也是老一代民間川菜之所以能紮根巴蜀,深入人心而經久不衰的原因。

(全文完)

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川菜,天主堂雞片

天主堂雞片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