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上海信託總經理陳兵:信託應堅守初心 全方位提升專業化能力

上海信託總經理陳兵:信託應堅守初心 全方位提升專業化能力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黃一帆11月28日,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上投摩根基金董事長陳兵在由經濟觀察報主辦、上海信託戰略合作的2019年度觀察家金融峰會上表示,信託業自身的轉型勢在必行。信託業轉型發展需要把握好行業自身發展規律,通過不斷創新承接經濟和社會需要,開闢新業態,要腳踏實地基於信託業現有的優勢稟賦和現實基礎。與此同時,陳兵表示,信託要堅守初心,回顧本源,全方位提升信託業的專業化能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以下是發言實錄:

過去 40 年信託業與改革開放共生共榮,為國家經濟建設、居民理財、回報股東和履行社會責任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賦予金融業重要使命的背景下,信託業如何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中繼續保持創新,服務好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值得關注。另一面,信託業自身轉型也勢在必行。過去 3 年,隨著經濟發展模式改變,資管新規重塑業務規則,信託業傳統的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受到挑戰,行業面臨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管理壓力越來越大。此外,金融加速對外開放、金融科技運用、增值稅繳納等都是公司面臨的嚴峻展業環境,信託業需要加速從依賴制度紅利和監管紅利脫離出來。目前,行業內各家公司在監管層的大力指導和扶持下,都在積極地探索轉型的路徑,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嘗試和努力。所以,今天我也想分享我們的經驗和想法,我分享的主題是“堅守信託初心和使命,走新時代專業化發展之路” 。

一、信託業轉型發展要把握好行業自身發展規律,要通過不斷創新承接經濟和社會需求開闢新業態,要腳踏實地基於信託業現有的優勢稟賦和現實基礎。

一是要把握好“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求自身發展”行業規律。梳理信託過去 40 年的發展邏輯,信託公司在金融體系中特色在於,他始終能抓住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迎合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需求提供金融服務,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成就。從最初擔任改革開放的國家融資窗口,為引進設備和重點項目建設籌集了寶貴資金;到 90 年代,信託支持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拿上海信託來說,參與包括東方明珠塔、南浦大橋、盧浦大橋、延安路隧道、磁懸浮列車、虹橋機場、地鐵一號線等現在很多地標性建築的建設,曾是上海“兩橋一嘴”、上海汽車等重要股東,為建設上海城市環境、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競爭力發揮了大量作用;再到 2000 年以來助力國家城鎮化建設,包括能源、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醫療衛生和公益事業等領域。在每個階段,信託通過主動創新服務手段,有效地彌補了資金需求缺口,平抑了宏觀經濟波動,助力我國實體經濟的平穩發展。從信託業數據來看,行業近 10 年來每年都有近 6 成的信託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截至 2018年末,投向工商企業的資金餘額為 5.67 萬億,佔比為 30%,投向排名第一,較 2017 年增加 2 個百分點;投入小微企業的信託約為 2.5 萬億,同比增長 40%。為實體經濟、城鎮化建設輸送資金使得融資類業務成為信託業近 10 年來的主要業務,這是信託業高速增長的一個支撐。

二是要在承接湧現的財富管理需求中不斷創新,開闢新業態。信託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在於能與不同階段經濟發展和民生需求有效結合,從而承擔不同功能、履行不同使命、展現不同業態。當前,財富管理需求正也湧現,促使信託業需要重新思考未來發展模式。從西方國家、日本以及臺灣地區的經驗來看,當人均 GDP 超過 7000 美元時,財富需求將處於快速成長時期,而當人均 GDP 超過 10000 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收入水平時,個人財富管理需求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截至 2018 年末,我國人均 GDP 為 9780 美元,已近接近爆發式增長的階段,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理財和金融服務需求。現時的中國信託業已具備了產生以私有財產或財富管理為宗旨的信託服務業土壤。國民財富快速增長,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將會迎來全面大爆發時期,這對信託業來說是一片伸手可觸的“藍海”市場。

三是要基於融資類信託業務積累的優勢稟賦,腳踏實地推動轉型。在大資管市場競爭中,信託公司在融資類業務領域建立了專業化能力,是相對於其他金融機構有比較優勢的業務。在信託產品僅面向合格投資者,信託公司同時面臨競爭性障礙和資質獲取障礙的情況下,融資類信託業務就是信託公司談轉型的“底氣”、促進轉型的“基礎”所在,通過融資類業務積累的對風險、價值的理解不僅可以幫助投資類業務提高投資管理能力和資產配置能力,而且可以直接為財富管理業務提供產品,積累高淨值客戶群體,為投資者分享經濟增長的紅利。根據已有數據計算,2012-2017 年,信託公司累計為受益人分配收益 3.13 萬億,僅 2017 年就分配了 6831.36 億元,從上海信託來看,2008-2018 年共計兌付項目超過 2500 個,兌付本金超過 1 萬億元,兌付信託收益超過 700 億,所有產品都安全兌付,同時也為公司積累了 36000 多名合格投資者。因此可以說,放棄了融資類業務,信託公司的轉型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認為,融資類業務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還是信託公司最為基礎、最為核心的業務之一。

二、堅守初心,迴歸本源,信託業應堅定不移地走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之路,全方位提升信託業專業化能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新時代有新的任務和要求,信託業的轉型發展必須應時代潮流,從社會需求找到創新發展方向。重溫信託業出發時候的“初心和使命”, 在資管新規的推動下,信託業應該秉承創新精神,依據融資類業務積累的資源稟賦,從現實可行的角度出發,堅持不懈地開展創新,豐富資產管理產品種類,大力發展財富管理業務,並不斷提升專業化能力構築市場競爭力,打造可持續發展模式,做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一)將融資類業務升級為信託私募投行業務,在金融體系中打造“貨款、股權、債券、ABS”綜合性金融工具,緊緊把服務實體經濟、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作為行業轉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一是繼續把融資類業務作為信託公司的主戰場。信託轉型應該是伴隨經濟結構調整逐步推進的,而不是跨越式的。融資類信託短期內不會像日本信託業的“金錢信託”那樣快速消失,這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經濟發展模式相關的。隨著“一帶一路”、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科創板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實施,經濟高質量發展仍然需求大量的資金,融資類業務仍有很大的市場,信託公司應繼續發揮自身組織架構扁平、決策路徑短、效率高、服務好、離市場更近的特點,利用自身相對於其他金融機構的比較優勢,差異化提供融資服務。

二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融資類業務需要優化升級成投行業務。在融資業務基礎上,通過投貸聯動開發出“融資+股權投資”模式、“貸款—ABS”聯動模式,介入企業不同的生命週期的融資需求,推動社會資源的高效率整合,為企業提供了靈活的資金解決方案,例如:針對信息透明度較高,信用風險相對較低的大型企業,提供債務融資類服務;針對傳統行業的小微企業,公司依託 ABS 業務和供應鏈金融提供資金支持;針對科創型小微民營企業,公司投貸聯動積極開展股權投資,可以覆蓋天使輪、A 輪、B 輪到 pre-IPO 等各個階段。通過升級私募投行,可以大大提高服務實體企業的能力,鍛造出行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三是積極佈局資產證券化全鏈條業務模式。ABS 是國家和監管積極鼓勵的信託業務,但是信託公司受制於牌照的缺失,以及資金私募募集方式,很難獲得主導權和定價權,僅僅擔任 ABS 業務受託機構往往收費較低,絕大部分信託公司從業人員面臨較大的業績盈利壓力。雖然都能看到 ABS 業務未來的發展前景和重要意義,短期內也難以投入大量資源來扶持和培育業務開展。要改變這一局面,信託公司還是要充分發揮融資類業務積累的基礎資產的篩選能力,產品設計的創新能力,產品發行的銷售能力以及存續期資產管理能力,目標是建立起涵蓋從資產獲取、產品創設、受託管理到產品銷售以及投資配置的全鏈條、全流程的閉環業務模式,這個目標也是上海信託在累計發行 3000 億 ABS 規模 ,掌握了產品設計和風險識別能後力所竭力追求的。最終通過靈活應用資產證券化這一工具,可以原始權益人提供更為豐富的投融資方案,防範金融風險,有效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普惠金融。同時也為投資人提供不同風險、期限偏好的投資品種。

(二)按照資管新規要求,對標一流資產管理機構,為投資者提供涵蓋現金管理、債券投資、資產配置、FOF、股票投資等理財產品的淨值型投資類業務。

作為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信託公司向投資業務轉型是監管層一直鼓勵的,也是信託業轉型實踐的主要方向。信託公司既要按照資管新規的方向,思考把握資管市場重新出發的巨大機遇,又要清醒認識金融加快開放,市場競爭顯著加劇的新挑戰。信託公司開展投資類業務最大競爭劣勢在於合格投資者門檻太高,資金募集方式和來源受限。面對不利局面,信託公司應該基於現有業務基礎務實變革創新,揚長補短,利用信託投行業務積累的交易對手和專業判斷優勢,加強投研體系建設,提高投資管理能力和資產配置能力。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信託公司加強與理財子公司、私人銀行、公募基金公司的融合互動,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立體化產品線,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逐步在市場上建立了自身品牌和聲譽。

在這裡我想分享一下上海信託的投資業務發展邏輯和路徑,當前公司淨值型投資類業務規模為 1100 億,規模佔比 16%;收入佔比 30%,基本上現在可以和一家中等規模的公募基金公司相比。公司投資類業務發展路徑是從現金管理出發,沿著產品風險收益曲線逐步向上拓展,最初為客戶提供流動性管理,起因是融資類信託產品發行是非連續的,如果在信託產品發行間隔期間,我們不為客戶提供現金管理產品,產品斷檔,客戶就有可能會有丟失的。反過來,客戶資金在發行間隔期間就可以線上申購現金管理產品,待融資類信託產品發行時再去認購,這樣客戶資金在公司內部形成了閉環,大大提升了客戶體驗,提高公司的高淨值客戶的粘性。在此基礎上,公司利用投行團隊積累的信用風險控制能力,創造“投行—投資”聯動模式,大力開發固定收益投資產品,取得了成功。有了現金管理和固定收益投資產品的基礎,我們相繼搭建了權益投資、一二級市場 FOF 投資、海外資產配資團隊,形成了一條涵蓋現金管理、固定收益、權益投資、 FOF/MOM、PE 股權、海外配置的立體化產品線,我們的目標是要對標市場一流的資產管理機構。

(三)抓住財富管理大爆發的機遇,投入資源佈局,大力發展家族信託、慈善信託、服務類信託業務。

有融資類業務的盈利保障、客戶積累和產品供應,信託公司應著眼長遠,從長計議大力發展財富管理業務。事實上,受益於信託制度目的自由、財產獨立、權益分離和責任法定等信託制度優勢,信託公司在服務居民資產保值增值以及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財富管理業務增速很快,市場潛力較大,如上海信託,家族信託存續規模 45 億元,一共 325 單,規模較年初增長 78%,但目前管理規模現在還沒有成氣候,目前還沒有形成穩定盈利模式和規模效應。慈善信託和服務信託都沒有收費模式,需要信託公司進一步探索和實踐,我們相信,伴隨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我國金融市場專業化程度逐漸加深,信託業在監管政策、社會需求以及市場競爭的促使下,將在財富管理領域邁上更專業、更系統、更規範的發展道路,開闢出一片全新天地,最終成為財富管理市場的中流砥柱。

慈善信託也是信託公司的特色業務之一,經過近三年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數據的增長,慈善信託已從“試水期”進入了“初長成”的新階段,備案產品數量和備案規模都在大幅增長,極有潛力成為社會各界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重要路徑。在這裡,我想說一下已經品牌化、系列化、規模化“上海信託模式”,我們三個精準,即“精準聚合資源”,為脫貧事業引入創新性架構;“精準挖掘需求”,為脫貧事業導入多類型項目;“精準對接資金”,為脫貧事業注入多元化資金。教育慈善信託和醫療慈善信託是我們的投放重點,已覆蓋內蒙古烏蘭察布,甘肅和政、臨洮,雲南、西藏、青海、寧夏、貴州、江西、重慶等西部 10 省市,極大支持了偏遠、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和醫生培訓,撬動更多社會資源,助力精準扶貧事業。

(四)提高金融科技水平,打造智能型信託特色服務。

目前信託公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高:(1)加大從頂層架構設計方面推動公司金融科技水平的佈局和規劃力度,從整體和全局方面提升整體的金融科技對信託公司發展的支撐能力;(2)藉助金融科技的力量精準化、精細化、高效化發展融資類業務,通過收集、整合和處理大數據,實時跟蹤客戶動態,解決信息不對稱。一方面,優化定價機制,更好地挖掘優質資產,提升展業的精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建立預警信息平臺,將風險因素前置,實現有效把控,從而更好地服務實體企業;(3)開發和打造智能化財富管理生態圈,將金融科技潛入財富管理業務鏈條的各個環節,運用智能銷售前臺、智能投顧、智能投資、智能運營管理,解決當前財富管理不同程度存在的獲客渠道受限、主動投資能力不足、投研工具缺乏、產品同質化和風控模型低效等問題,打造財富管理的創新模式。

(五)恪守底線嚴合規,築牢風控堡壘“行穩致遠”。

任何一項金融制度的發展和創新都需要符合監管的發展要求,不能跨越式發展,超過現有監管的約束範圍。信託是最靈活的制度平臺,也是金融創新的重要基地,信託從業人員視野較寬廣,渴望開展金融創新,很多的制度、業態和具體業務創新都起源於信託。但信託業必須要堅持“行穩致遠”的發展理念,加強合規體系建設,促進形成全員參與、人人合規的體系及文化,堅守合規底線不動搖;要牢牢抓緊風險管理的籬笆,從規章制度完善和風險管理系統建設出發,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建立起形成覆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牢牢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事件的底線,“行穩才能致遠”。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3TBW4E51】獲取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