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明清五花八门砖雕(上)

砖雕就是在砖上进行雕刻,即在青砖上雕刻出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是古代建筑中一种很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木雕相比,砖雕使用时间更为长久;与石雕相比,砖材料较软易于操作,所以自古以来砖雕一直是建筑装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北京、江苏、安徽、山西等用砖最多的民居建筑中使用更加广泛。

砖雕的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砖的出现和使用,中国的砖雕艺术从汉代的画像砖起,到宋代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明清时期己达至鼎盛时期。中国砖雕技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造诣精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明清时期砖雕的装饰手法,大多运用于建筑的门楼、屋脊、影壁、花窗、墙面等处,雕作技法有平面雕、深浮雕、浅浮雕、圆雕、透雕等。

砖雕影壁、花墙和壁挂

影壁,也称照壁,相信大家知道,这里就不赘述。花墙和挂壁也是建筑墙壁装饰,与影壁相比,花墙和壁挂的位置更加自由,在宅院内外、门庭两侧、居宅墙面、半亭游廊等处均可镶嵌和雕饰。砖雕影壁、花墙和壁挂装饰的内容因建筑而不同,皇家园林多用龙凤纹饰,百姓住家多用植物花卉,主要的植物题材有牡丹、荷花、梧桐、松柏、梅、竹等。

明清五花八门砖雕(上)

砖雕门窗

花窗是设置在建筑墙体上的装饰构件,其形式较为自由,一般用于室外的游廊或隔墙上,是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要素,是园林或建筑中分隔空间及组织空间的重要因素。在空间与景物的关系上,花窗既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又起到了联系空间的作用。花窗可以将内外景物相互渗透,隔墙的亭台楼阁、山水花草,透过花窗,或模糊可见,或清晰入目,使画面变化丰富、目不暇接,中国古典园林中“步移景异”的设计手法通过花窗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清五花八门砖雕(上)

(1)空窗和洞门

园林中的园墙和廊、亭榭等建筑物的墙上往往开有不装门扇的门洞,称为洞门(又名地穴),《园冶》中称为“无门洞”。洞门除供人出入外,在园林艺术上又常作为取景的画框,使人在游览过程中不断获得生动的画面,可谓“涉门成趣”。墙洞在强烈的阳光下会出现多样的光影变化。小院往往在洞门后面置石峰、丛竹或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天然图画,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洞门还能使空间相互穿插渗透,达到增加景深和扩大空间的效果。植物造型的洞门在园林中有很多,常见的有海棠、梅花、桃、贝叶、葫芦、石榴等形状。

明清五花八门砖雕(上)

空窗是指在园墙上开洞,不安装窗扇,只有窗框的空洞,《营造法原》称之为“月洞”,空窗不仅可以自然通风,其主要目的在于“开窗莫妙于借景”(计成《园冶》),通过各种对景、框景和借景的手法,使人在游览过程中不断获得生动、连续的画面。和洞门一样,空窗也具有增加景深和扩大空间的效果。

明清五花八门砖雕(上)

空窗与景窗、漏窗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虽然也借用窗外景色,但更多的是在窗芯的图案上做些变化,而空窗只是单纯地借用窗外的景物来形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面,空窗本身只是构成取景的边框,使框中之画如同画幅和剪影,以取得处处临虚、深邃变幻的欣赏效果。空窗由于完全透空,因而形式上更为灵活,窗框可以随意变化,而不需要考虑窗芯图案的束缚。常见的空窗多以几何形体和植物花样为主,植物花样主要有海棠、梅花、桃、石榴、瓜、贝叶、葵花、葫芦等。

明清五花八门砖雕(上)

(2)漏窗

漏窗,俗称花墙头、花墙洞、漏花窗、花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镂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江南园林内的漏窗占花窗总数的绝大部分,它们具有美化墙面、沟通空间、框景、借景等作用。各式各样砖雕漏窗的运用,使得平淡的墙面产生了巧妙地变化,既可以把园内的景色分隔成不同的区域,又使各处的景色相互交错、融合。

明清五花八门砖雕(上)

透过漏窗观赏园中的景色,水池假山,忽远忽近,仿佛隔了一层薄纱,雾里看花,若隐若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产生了变幻莫测的层次感,使园内景色更为丰富,意蕴更为深邃。同时,砖雕漏窗自然朴素的图案和色彩,也为园林增添了许多优雅的趣味。种类繁多,样式丰富的砖雕漏窗中常见的花卉纹样有海棠、梅花、菱花、葵花、石榴、荷花、寿桃、葫芦、贝叶等。

明清五花八门砖雕(上)

(3)什锦窗

什锦窗是花窗的一种,通常成排设置,而且窗形变化多样,故名“什锦”,在北方民居和园林中非常常见。什锦窗的形式有很多种,除了简单朴素的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几何图形外,大都制作成造型精美的器具、花卉等纹样,常见的花卉纹样有梅花形、桃形、荷花形、石榴形等。

明清五花八门砖雕(上)

(4)透风

透风又称透气,多为长方形砖雕构件,在纹样的背后是一个洞孔,主要起到散发潮气、通风透气等作用,避免墙内木柱受潮腐蚀。透风雕刻中常见的花卉题材有菊花、牡丹、荷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