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現場的各國國旗


當今世界上有195個主權國家,但當我們翻開中國出版的世界地圖的時候,會發現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是不帶“國”字的音譯名稱,僅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韓國、泰國、孟加拉國這七個國家名稱帶“國”字,這些國家有什麼特別之處,以至於在國名上“區別對待”?

正如同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一樣,目前常見的中國印製的世界地圖多以簡稱標註國名,如“美利堅合眾國”標註為“美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標註為“德國”,“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標註為“埃及”。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美利堅”、“德意志”這些外國國名是如何翻譯過來的。


國名翻譯方法


通常情況下,對於翻譯外國國名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為音譯,也是國名翻譯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方法,而音譯法又分為直接音譯間接音譯

直接音譯指以該國語音的標準音為標準,直接翻譯成漢語。例如法蘭西共和國,法語國名為“République française”,“République”為共和國之意,“française”直接音譯為“法蘭西”,相同的還有加拿大(英語:Canada),馬來西亞(馬來語:Malaysia),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名的漢語翻譯中都採用直接音譯。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採用音譯首字+“國”組合簡稱的英法德三國

間接音譯指以第三方語言標準音為標準,間接翻譯成漢語。世界上有一部分國家,因與中國接觸較晚,在該國國名翻譯上,便會採用英語或其他語言翻譯的國名進行間接翻譯,確定該國的漢語譯名。如歐洲巴爾幹半島的阿爾巴尼亞共和國,該國在阿爾巴尼亞語中表述為“Republika e Shqipërisë”,漢語譯名則翻譯自英語名“Republic of Albania”,相同情況的還有克羅地亞共和國(克羅地亞語:Republika Hrvatska,英語:Republic of Croatia)。

大量採用音譯國名,因此也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國名尾綴。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蘭”(英語land,陸地之意),如荷蘭、波蘭、烏克蘭;“亞”“尼亞”ia,拉丁語詞尾“-之國”的意思),如羅馬尼亞、愛莎尼亞、保加利亞、;“斯坦”

stan,波斯語“……之地”),如巴基斯坦、中亞斯坦五國。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巴爾幹半島上以“亞”結尾的國家

同時,由於漢語具有大量的同音字,因此在音譯國名的時候,往往會選用具有美好寓意的字詞,例如“美利堅”、“英吉利”、“德意志”等。有趣的是,非洲國家莫桑比克(葡萄牙語:Mocambique),舊譯名為

“莫三鼻給”,因容易引發歧義,後更改為“莫桑比克”

第二種為意譯,即以國名在該國語言中的含義,翻譯成漢語國名。例如南非共和國,英語國名為: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South Africa”便是“非洲南部”的意思;中非共和國,法語名為:La République Centrafricaine,“Centrafricaine”在法語中意為“非洲的中部”,同樣的採用意譯的還有冰島(冰島語:Lýðveldið Ísland)、南蘇丹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South Sudan,2011年脫離蘇丹共和國獨立)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南非

但由於歷史文化的差異和一些實際問題,很多國家的國名的含義已經發生了改變,脫離了詞語原有的意思,成為國名的特指名詞,例如荷蘭王國(荷蘭語: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英語: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Nederlanden”在荷蘭語中是低窪之地的意思,如果將荷蘭意譯為“低窪之國”不免引來爭議。事實上,“Nederlanden”的音譯名為“尼德蘭”,我們使用的“荷蘭”音譯自“Holland”,但Holland在荷蘭人眼中多指聯合王國下屬的省,且在拿破崙時期,荷蘭被法國佔領,Holland也成為法國的一個省,因此在官方場合英譯國名採用“Netherlands”而不用“Holland”。所以,意譯國名不僅需要正確表達國名含義,還需要獲得該國對譯名的認可。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荷蘭也被稱為“風車之國”和“鬱金香之國”

第三種國名則是直接用漢語命名,這些國家基本都是中國周邊與中國有密切歷史交往的國家。例如日本國(日語:にっぽんこく、にほんこく;英語:Japan),“にっぽんこく、にほんこく”在日語中意為“日出之國”,但在較長的時間內,中國人常以“倭國”稱日本,又因為日本在中國的東邊,是太陽昇起的地方,在隋唐時期漸漸形成了“日本”的稱謂。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日本國旗

《舊唐書》載:“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雲: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

除了日本之外,還有兩個有趣的國家的國名是由中國古代君主賜名沿革而來,分別是朝鮮和越南。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為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遣使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號。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名,而且“朝日鮮明”出處文雅,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和三韓

五代十國時期,“越南”脫離中國,1010年,李公蘊建立李朝,改國號為“大越”,1802年,阮福映建立阮朝,派遣使者到中國來請定國號為“南越”,但中國歷史上“南越”既包括越南北部地區也包括兩廣地區,因此嘉慶皇帝下賜國號“越南”,沿用至今。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南北朝時期的交州,大體位於今越南北部地區


為什麼有的簡稱帶“國”字,有的不帶


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國名只有一個對應的英文名是被世界認可和使用,也只有一箇中國譯名被中國認可和使用,因此國名的翻譯有其自己的標準和方法,但在簡稱上為什麼會出現“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韓國”、“泰國”、“孟加拉國”這七個以“國”結尾的特例呢?

事實上,上述七國簡稱的由來,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是近代中國人最為熟悉的幾個國家,同時又因為當時世界上獨立的國家為數不多,因此在簡稱的使用上,音譯名首字+“國”的組合早早就確定了下來。例如1856年出版,慕維廉編譯的

《大英國志》,就採用“英國”這一簡稱代替“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又如1862年,曾國藩在上奏的折文中寫道:“查美國新立和約第七條內載,嗣後中國人慾入美國大小官學學習各等文藝,須照相待最優國人民一體待遇......三月間,英國公使來津接見,又以此事有無相詢。”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190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英法德美四國都是當時的參戰國

而更早的時期,與中國接觸的葡萄牙(侵佔澳門),荷蘭(侵佔臺灣)等國,在中國進入近代開始深入接觸西方國家時已經沒落,因此沒有形成“葡國”、“荷國”簡稱。

二戰後,大量的大量殖民地獨立,頓時出現了許多主權國家,這些新興國家因為獨立時間短,在中國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沒有形成固定的簡稱,因此直接才直接此採用譯製的國名而沒有做過多簡化,也就出現了烏茲別克斯坦(中亞),阿爾及利亞(北非),哥斯達黎加(中美洲)等五個字甚至更多字的國名。

剩下的“泰國”、“韓國”、“孟加拉國”我們分開來說。

泰國舊名為“暹(xiān)羅”,1949年,泰國人以自己的民族名稱“泰”取代“暹羅”定為國名,即“泰王國”,在漢譯國名中不存在一個字的國名,因此採用“泰國”作為“泰王國”的簡稱。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韓國,全稱“大韓民國”,韓國與朝鮮都源自古代朝鮮,因此也有“南朝鮮”、“北朝鮮”、“南韓”等稱謂分指南北兩國。大韓民國和泰王國一樣,具有特殊意義的只有一個字,即“韓”,因此採用“韓國”作為“大韓民國”的簡稱。另外,這個韓國和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韓國”沒有直接關係,韓國國名源自古時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辰韓、馬韓、弁韓)部落,早在東漢時期,就有將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稱為“韓國”的記載。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載:“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

孟加拉國,原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印巴分治後,屬巴基斯坦,1971年正式獨立,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孟加拉國以孟加拉族為主體民族,孟加拉族作為南亞次大陸上最古老的的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區,因此廣義上的孟加拉不僅包括孟加拉國,還包括印度與孟加拉國毗鄰的西孟加拉邦和奧利薩邦以及比哈爾邦的部分區域。


國名背後的趣事,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名背後帶“國”字,有的不帶?

19世紀末20世紀初,孟加拉人出生的泰戈爾給中國學界帶來巨大的影響,孟加拉作為一個文化概念被中國人熟知,而在哪個時期,“孟加拉國”還沒誕生,因此在語言表達上,“孟加拉”通常是一個文化概念,而很少用來特指孟加拉國,因此在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作區分,使用“孟加拉國”作為該國的簡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