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他是林彪同學,國民黨派其監視陳毅卻被陳毅所折服,後加入共產黨

本文由《天擇雜談》原創,歡迎關注。《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歷史世界~

1926年,處於各種軍事和政治力量交匯處的武漢,誕生了一座著名的軍校——武漢軍校,它是黃埔軍校的分校。

他是林彪同學,國民黨派其監視陳毅卻被陳毅所折服,後加入共產黨

當時國民黨中央撤銷蔣介石的校長職務後,國民黨改成的委員制由5人組成,國民黨方面是4人:鄧演達、譚延闓、顧孟餘和徐謙,而共產黨方面則是惲代英。其中鄧演達、譚延闓和惲代英3人為常委。

國民黨的政要們熱衷於權力,對於武漢軍校這種清水衙門,不僅工作繁瑣,而且沒有多少油水。國民黨方面作為常委的鄧演達和譚延闓都不肯管學校的實際工作,這個重擔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共產黨人惲代英的頭上,惲代英在武漢軍校的頭銜是政治總教官。

他是林彪同學,國民黨派其監視陳毅卻被陳毅所折服,後加入共產黨

這種先天的條件使得共產黨人有機會大力發展在武漢軍校的力量,這一點被中共中央軍委的顏昌頤敏銳地看到,決定派一個得力的共產黨員去武漢軍校任黨委書記,但是一直沒有合作人選,直到陳毅的出現。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陳毅剛好到武漢這座國民革命的大本營,在這裡他碰到了胡蘭畦和自家的兩個兄弟,通過胡蘭畦,陳毅在十幾天後找到了中共湖北省委,並立即被分配到葉挺部隊。

他是林彪同學,國民黨派其監視陳毅卻被陳毅所折服,後加入共產黨

陳毅很興奮,因為他要真正到自己的部隊去當兵了,他興沖沖地走出省委大門,迎面碰上了自己的留法學友顏昌頤,兩人非常熟悉,而且顏昌頤是陳毅的入黨介紹人,見到陳毅,顏昌頤眼睛一亮,他立即拽陳毅到一家小酒館敘舊,並要他暫時不要去報到,並於第二天把他帶到中央軍委。

在這裡,陳毅見到了聶榮臻,聶榮臻徵得省委同意,改派陳毅到黃埔軍校武漢軍校工作,並決定陳毅為分校中共黨委書記,但是其公開身份卻很低:校政治部的准尉秘書。

他是林彪同學,國民黨派其監視陳毅卻被陳毅所折服,後加入共產黨

1927年5月陳毅到武漢軍校任職,陳毅生性開朗活躍,自有一股氣勢,雖然公開職務很低,但表現卻像一個大人物,時為武漢分校中校教官、後為蔣介石代筆寫《中國之命運》的陶希聖咋看陳毅都不像個普通人物,懷疑陳毅是共產黨,當面和陳毅說:

“共產黨真正的領導人是站在幕後的,我看你就是。”

時為武漢軍校政治部組織科長的葉鏞是國民黨員,他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監視共產黨。

他是林彪同學,國民黨派其監視陳毅卻被陳毅所折服,後加入共產黨

葉鏞於1899年出生,比陳毅大兩歲,四川樂至人,而陳毅也是四川樂至人,兩人是正宗的同鄉,葉鏞高小畢業後,因家貧無法繼續升學,即投考河南洛陽陸軍第三師學兵營學習軍事,1924年秋冬間,轉入川滇黔建國聯軍在湖南常德開辦的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和林彪是同學。

但不同的是,葉鏞在學校即加入了國民黨,而林彪則加入了共產黨,葉鏞黃埔軍校畢業後到武漢軍校工作,很快升任政治部組織科長。葉鏞早就知道陳毅的大名,而且他們是一個縣的同鄉,兩人在武漢軍校工作,既是同事又是老鄉,更是格外親近。

他是林彪同學,國民黨派其監視陳毅卻被陳毅所折服,後加入共產黨

聽說陳毅到武漢軍校後,葉鏞就找到了陳毅,兩人用樂至話說了一通客套話,很快葉鏞就說:“你在我們四川是有名的,怎麼跑到武漢軍校來當文書呢?你一定是C.P.吧!”

C.P.是Communist Party的縮寫,意思就是共產黨,陳毅看了看葉鏞,見他說得誠懇,直覺感覺這個人雖然是國民黨,但是可靠,不會出賣自己,當即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兩人對時局展開了討論。

他是林彪同學,國民黨派其監視陳毅卻被陳毅所折服,後加入共產黨

當時雖然兩人政見不同,但是卻不妨礙兩人的交往,在不斷的交往中,葉鏞從陳毅那裡逐漸瞭解和贊同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另一方面也被陳毅的風采所折服和感染,之後葉鏞為共產黨工作,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不久後任師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指揮部隊在東江堅持游擊戰爭,於海豐白木洋被俘犧牲,年僅29歲。

天擇:共產黨和國民黨在發展黨員方面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國民黨發展黨員以物質和職務等利益誘惑為主,所以國民黨內形成了許多利益團體,這些利益團體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導致國民黨組織非常鬆散,形不成合力,更談不上戰鬥堡壘作用了。而共產黨在發展黨員則以理想信念為基礎,尤其是一大批自帶魅力的共產黨員,個人風採為很多人所折服從而加入共產黨,這方面尤其以周恩來和陳毅為代表。

他是林彪同學,國民黨派其監視陳毅卻被陳毅所折服,後加入共產黨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帶你進入精彩的軍事歷史世界~

參考資料:《南昌起義紀實》、《十大元帥之林彪》、《十大元帥之陳毅》、《威震敵膽的鐵軍—戰爭年代的葉挺獨立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