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一枚明粉


一、古代“宗法+皇权”社会制度太死板僵化,朱家没有人才,换一个非朱姓的人上来却又死不可想象的,这才导致那个各方面都不适合的信王朱由检被推上皇位。一个不合适的、性格和才能都不配的人当皇帝,结果会怎样呢?二、朱由检运气也不好,身边没有一个好的类似于托孤大臣的人,比如像张居正那样的,倒是有一个魏忠贤。魏能力有,但德不能服众,手段也太残酷。三、从我们后人的角度看,崇祯施政,出了很多昏招。四、还是为他辩解一句:主观意愿和个人尽心尽力上没有瑕疵。还是一块真玉,“我为的是我的心”。


TeaC


崇祯帝,堪称历史上最不像“亡国之君”的末代君主,发生在他身上的巨大命运悲剧,直到今天还令人回味无穷。关于这位君主的研究,汗牛充栋,我则选取了几个关键事件,来了解这位个性复杂的皇帝。

一、继位之初,巧妙诛灭阉党。崇祯帝,全名朱由检,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弟弟,天启帝病亡,根据“兄终弟及”的祖训,朱由检以信王身份,入主紫禁城,年号崇祯。崇祯上位之初,朝堂被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阉党血腥镇压了另外一个派系“东林党”,制造了无数冤案,政治十分腐败。崇祯继位后,采取了步步为营,旁敲侧击的方法,不断剪除魏忠贤党羽,最终一举诛灭阉党。作为一个才17岁,此前毫无政治经验的少年,如此手笔,确实惊世骇俗。诛灭阉党的过程,展现了其英明果决的一面,崇祯帝绝非昏庸无能之辈。

二、骤然提拔袁崇焕,又以酷刑诛杀。崇祯帝还是信王时,便得知袁崇焕在关外痛击后金,炮杀努尔哈赤的光辉战绩。扫灭阉党之后,平定辽东成为摆在崇祯帝面前的主要难题,崇祯帝果断提拔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总督整个辽东战局。袁崇焕总督辽东之后,先斩后奏,斩杀了牵制后金的得力干将毛文龙,又私下与皇太极媾和,紧接着,皇太极率兵直逼京师,最终,崇祯对袁崇焕大失所望,下狱处以极刑。关于崇祯帝杀袁崇焕,历史上总认为是崇祯的昏招,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在一开始,崇祯帝就对袁崇焕任用就有问题,袁崇焕本是文人,军事经验并不丰富,其固然有宁远奋战的成绩,但并不具备统帅整个辽东的能力,从日后,他擅杀毛文龙,数次误判皇太极的作战意图,导致京师危机来看,袁崇焕或许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但是缺乏大局观,而且性格跋扈,喜欢擅作主张,这一点与性格强势的崇祯帝,几乎先天就水火不容。从这一点来看,崇祯帝作为一个君主,并不能做到知人善任,在识人用人方面,不够成熟,而且很多时候,有其天真的一面。

三、频换首辅,君臣离心。崇祯一朝17年间,更换了近五十位内阁首辅,平均一年更换三个内阁首辅,而其中大多不得善终。到了崇祯后期,由于其频频诛杀大臣,导致君臣离心,皇帝不相信臣子,臣子心里怨恨皇上,互相猜忌,朝廷举措失当,最终滑入深渊。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崇祯帝缺乏耐心和容忍,做事急功近利,行事粗暴,缺乏领导才能。


四、国难当头,自杀殉国。崇祯17年,李自成大军攻破潼关,百万大军直逼京城,崇祯帝意识到大势已去,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前往煤山,自杀殉国。对于亡国责任,崇祯帝没有逃避,自称愧对列祖列宗,也愧对天下苍生,希望起义军不要杀老百姓。从这一点来看,崇祯帝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统治者,其内心是希望重振大明,肃清海内的,观察其在位17年,兢兢业业,勤于政务,从责任心和执行力来说,崇祯帝应该说是一位相当优秀的皇帝,这种敬业程度,在有明一代的皇帝里,可以说数一数二。


综上所述,崇祯帝是一位英明果决、性格严苛、缺乏耐心、又勤奋有为的皇帝。总体来说,还是非常优秀的。但是由于他继位的时候,处于明朝末年,外有边患,内有流贼,而朝廷腐败积重难返,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足以导致亡国,面对这种危机局面,崇祯帝无法一一解决,也是情理之中。崇祯帝的失败,是整个明王朝体制的失败,作为个人,我觉得他大可不必觉得愧对列祖列宗,因为他算是为列祖列宗背了一辈子的黑锅。


(如果有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在这里推荐一本私人书籍《崇祯皇帝传-大明亡国史》)


凶猛青史


济南一富翁,性悭吝,绰号“铁公鸡”。他要纳妾,条件是“价欲至廉,貌欲至美”。未几,媒人带来一女,“不索价,但取衣食充足而已”。未料半年以后,富翁“启其所藏,已空矣”。

原来该女子是他家一旧房客,该富翁嫌她“多费”而将之赶走,现在她特来报复,偷光了他的钱财。

历史上,还有一位一毛不拔的皇帝

崇祯皇帝生性吝啬,他小时候用仿影的方式练字,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尽管身为帝王,他无法随意出入于民间,但为了节约起见,他却常派人到宫外去从民间采买物品,然后仔细地询问价格。公元1645年,为了坚守京师,筹饷是一个大事。国库里的存储只有40万两,而崇祯个人的财产却丰厚无比。拿出个人的内帑以充军饷,这无疑是要他的命。无论大臣们怎么劝说,崇祯就是不想拿山一分一厘来保卫他的江山。
李自成攻占北京,从他的宫内搜出白银达3700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为了节省让吴三桂进卫北京所需的100万两军需,不仅丢掉了3700万银子,而且还将万里江山拱手送给了别人。值得吗?

崇祯到底是一代圣君,还是一位亡国之君?

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崇祯在位期间,兢兢业业,不仅不沉溺于声色犬马,而且勤勉辛劳,励精图治。《诗经·小雅·北山》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帝王已经是富有四海,在国破家亡之际,却为何这般小气?金钱乃身外之物,更何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丢了祖宗江山不说,连宝贵的生命都搭上了。这不是鼠目寸光又是什么呢?


天天开心历史


其实说崇祯是一个昏君,糊涂帝,垃圾货色,这话言过其实!有几个方面可以说明:

一,除了魏忠贤这个权阉,试想魏阉党羽朝中,地方有多少?能查实罪行,并以迅雷之势把他除去并非易事。

二,为君十分勤政,能多听臣下意见,而且在位其间没有大兴土木,更没有极度享受,连后妃的数量都极少,不符“昏君”标准。

三,为人忠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就错在太相信自己的力量,以为可以灭了“闯匪”力量。结果,错估形势,身死国灭。其实,怕死一点,完全可以逃到江淮地区,甚至偏安江南,再图复国。

当然,朱由检同志生错了年代,只能做一个守成之君,却偏让他生在“内忧外患”时代。

崇祯并非英主,在朝中不会玩平衡术,以致东林党人势大,这帮儒臣,乱世岂能偏重,乱世当用重典,沉疴应用猛药呀!

再者识人不明,忠奸难辨!剿“闯匪”六易统帅,军国大事,岂是儿戏?中皇太极离间计,错杀袁崇焕,而且抗清将领,也是屡屡走马换帅,人心不稳,事不谐矣!

最后,没有对豪强收重税,国库空虚。赈灾大臣工作也没有做好,以致盗贼四起,皆是亡国之因。


南雷霆峰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大明作为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不是朱由检不努力,只是此时最后一棒,交到了他的手中,明知最终是死,也得咬牙坚持下去。崇祯不想成为亡国之君,如果国家亡在他手中,他没有脸面面对列祖列宗。所以崇祯一直很努力,每天只睡3-4个小时,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处理政务、商讨军情。

天启皇帝明显比崇祯差的太远,要论勤政程度,崇祯甚至能超过太祖朱元璋。崇祯时期最难的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老百姓,另一种就是皇帝。下面的大臣可以辞官、可以回老家养老,甚至还可以投降,但是崇祯不可以,不论到了什么地步,他必须坚持,他不能放弃,因为他是一国之君,除非他死。

要论大明混得最惨的皇帝,也还是崇祯,从接任君主之后就没有一天安生日子。崇祯二年,就发了己巳之变,皇太极带精兵直接打到了京城脚下。崇祯马上命令各地军兵前来勤王,袁崇焕不听命令把清军引到了京畿重地,差点就让清军攻入京城。虽然最后击退了清军,崇祯也是一身的冷汗,无奈之下杀掉了袁崇焕。

崇祯执政十七年时间,从他执政开始陕西就报发了农民起义,从此国内起义不断。一方面是天灾,北方大旱,民不聊生、饿殍遍地,正值小冰河时期。由于自然灾害,还爆发了大规模瘟疫,大街上到处都是尸体,无奈当时没有解决办法,只能任其蔓延。

再加上辽东战事紧张,国家没有钱,只能把沉重的赋税加在百姓身上,在本身的赋税之上还加了辽饷、剿饷、练饷,老百姓已经吃不上饭了,也就有更多的人加入起义军。然而此时的崇祯也实在是没有办法,除了找老百姓要钱,他不知道怎么解决。

贪腐更是严重,每每到了快亡国的时间,贪墨这种事情就成了平常事,官吏们活得都挺滋润,甚至崇祯皇帝都只吃素食、衣服甚至都打着补丁,但崇祯手下的官吏们依旧纸醉金迷。朝廷下发的赈灾粮根本到不了百姓手中,这也是逼着老百姓造反。

崇祯发现贪腐事件后,曾经严厉查处,后杀掉了几个贪腐官员,但仍旧解决不了问题,贪墨问题上到朝廷下到地方,已经腐败到了大明帝国根基,无法解决。就像崇祯初期铲除阉党一样,六部和都察院、大理寺都同气连枝,对阉党判罚极其轻微。最后还是崇祯直接下令,阉党成员被全部诛杀。

因为辽东防务,崇祯宫内从来没有举行过什么大型宴席,大量太监、宫女被辞退,都是为了降低消耗,全力抵抗满清和农民军。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大举南下,退休的孙承宗遇难,卢象升战死沙场。此时的崇祯真实想法是议和,也是唯一能挽救大明的办法,但无奈的是此时的文官集团已经掌握大权。

文官集团不同意议和,所有人都坚持死战不退,崇祯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明知道最后是个死,还得玩命死磕。内部的起义军刚刚解决,满清就来入侵,清军撤兵,而内部的李自成、张献忠又成了气候。是拆东墙补西墙,西墙补好,东墙又倒。

我们无法想象崇祯当时顶着多大的压力,在众叛亲离之下,他依旧没有放弃,但终究无力回天。崇祯帝只能以死谢罪,1644年三月,崇祯自缢身亡,崇祯是犯下了很多错误,不过他也应该受到后人的尊重和理解。


醉爱侃足球


崇祯在死的那一刻,心里肯定在说:“亡国不是我的错!’”我们先来看看崇祯皇帝的大事年表:

万历三十八年,朱由检出生。

天启二年,朱由检被封为信王。

天启七年,朱由校病逝,年仅二十三岁。朱由检即位,是为明思宗。

崇祯元年,全国性大灾荒。李自成起义。同年扳倒魏忠贤集团。

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袁崇焕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六月,张献忠聚众起义。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朱由检自缢于万寿山,清兵入关,明亡。


当二十三岁的信王朱由检入主北京城的时候,他做梦应该也不会想到他还会多一个头衔“亡国之君”,当他从哥哥手中接过这个乱摊子的时候,他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朱由检不是妙手,他也不会回春,大明最终亡在他的手上。

一开始进入北京的朱由检还是很小心而且有智谋的,他知道现在的权力都在魏忠贤的手上,他知道要除掉魏忠贤也不容易,所以他得忍,他的装孙子,终于让崇祯逮着了机会,不到一年,不可一世,权侵朝野的魏忠贤被崇祯扳倒了,而且魏忠贤还自己自杀了。


我们无法从史料中得知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的表情及状态。但是我们不难想像崇祯绝对是癫狂的状态,一个不可一世的魏忠贤就这样被自己逼死了,不到一年啊!而且这件事肯定也给了崇祯极大的信心,而且这种信心在后来逐渐变成自负、多疑。从他后面的行事可以看出,杀袁崇焕、撤孙传庭,他总是在不遗余的自毁长城!


清史中记载,“崇祯有着极强的政治手腕,而且精明强干,精力充沛,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帝王之一,他身上有着明君应该有的特征。”但是他还有着一个帝王致命的缺点,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是历史上最诡异的~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而且崇祯“好查而不明,好小人而恶君子,好速效而无远计,好自大而耻下人,好自用而不能用人!”

种种性格缺陷导致崇祯最终不能挽留大明王朝,不是亡国之君而做亡国之君。但是“君主死社稷”,崇祯也值得我们敬仰!


风雨奕生局


崇祯皇帝朱由检并不是个完美的皇帝,但在满清王朝黑暗统治二百多年里,以身殉国死于社稷的崇祯皇帝,早已在天下亿万大明遗民心目被神格化,激励了不知多少仁人志士的民心热情,奋不顾身地投身到反清兴汉事业。

崇祯皇帝是最后一个统治大一统王朝的华夏皇帝,毕竟他之后的南明诸帝已经只有残山剩水、半壁江山。

崇祯皇帝本非昏聩之主,他接过的是父兄留下的一副内忧外患的基业,他一生都在为风雨飘摇的江山殚精竭虑,少年白头……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他勤政节俭,不耽声色,不贪欢娱,不喜锦衣华服,不用金银器皿,一日三餐,不见珍馐奇味。他的妻子周皇后以国母之尊,亲事蚕课,一件龙袍穿了十几年,缝补得无处下针。皇宫中所费,减无可减,缩无更缩。所有的皇室内帑,从不铺张浪费,一概尽充军饷。
怎奈何时运不济,人心不古,群臣异心,灾荒连年,满清觊觎,内乱频起,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崇祯皇帝日以继夜忧心忡忡,只因黎民百姓身陷水火之困。他曾经六下“罪己诏”,愿将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一力承担,诏书歉疚深重,感自肺腑。足见他一生所愿,只为天下百姓能够平安度日,安享太平。
终究是大明朝气数已尽,一众朝臣文恬武嬉,内无张良、陈平之谋,外无韩信、白起之将,这才令崇祯帝孤木难支,无力回天。

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李闯大军叩关,烽火燎天,北京城满城萧瑟,一片狼藉。紫禁城内,多少宫女投缳的投缳,吞金的吞金,更有许多不甘受辱,便跳了承天门外的金水河……

『转眼宫庭便陆沈,洁身同葬御河深,只应皓月来相照,照出澄波一片心。内家避寇承明旨,玉殿金闺人尽亡,不似李唐委社稷,三千宫女拜黄王!』

崇祯皇帝原本可以迁都南下,保全身家性命。他之所以自愿殉国,是尽身为国君的责任,他知道自己是华夏帝王,神州大地处处都是自己埋骨之所。


此时大明王朝君临天下两百七十六年,历代君王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 不称贡,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才是华夏正统,煌煌天朝,又岂是时时打算着丢弃国都、逃回老家的满清鞑虏可比的?

遥想靖康之变时,宋朝多少后妃公主被掳劫北上,受尽侮辱不得解脱。崇祯皇帝有鉴于此,令妻妾自裁,斩杀爱女,并非无情,而是爱惜。

崇祯皇帝的遗书字字血泪,骂奸臣,怨天命,同时更充满自责,却对大明子民负疚极深,所以自去冠冕,以发覆面,只求闯军勿伤百姓一人。若非这些贼子无能误国,怎能让寇虏肆虐,帝后蒙尘?

纵然崇祯皇帝为君施政时,确有许多缺失和可议之处,论其本身才干,也算不上英明神武的明君圣主,无力挽回明末体制的种种弊端,然而他以身殉国时,尚能一心挂念百姓安危,以君王死社稷。因此这样的悲壮帝王,也激励了无数英雄志士拼尽一生之力誓要斩杀贼虏,兴复大明,重光日月,再整山河,为那些共赴国难的将士报仇雪恨。

月照关河弓声破,江山未改残垣收。百年国耻心犹在,不信中原日月亡!

因此,哪怕是满清王朝官方,为了收买汉人百姓的民心,尚且要对崇祯皇帝的身后名礼敬有加,维护陵寝,时常洒扫,君臣祭祀,香烟不断。
清朝官方编修《明史》时,表面上也每多褒美夸赞,称颂崇祯皇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并认为明朝灭亡实为「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而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甚至和明王朝不共戴天的农民义军首领李自成,同样布告天下「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皇帝并非昏庸,而是身边大臣尽皆结党谋私,公忠体国者太少。)

大明亡了国,却没有亡了人心,一直都活在天下汉人的心里。无数仁人志士宁死也不愿屈膝折节。从李来亨到李定国,几十万闯军献军的余部,无不改旗易帜,为大明浴血而战,至死方休。

在满清治下的二百多年里,从白莲教到天理教,从天地会到小刀会,从太平军到捻军,汉人民众此起彼伏的反抗接连不断,从无止息。二百年之惨痛犹存,十八省之奇耻待雪!

最终,也正是一群把崇祯皇帝的英灵奉为神祇的英雄志士,那些在多少人眼里盲目愚昧、片面无知的学生会党们,一次次如飞蛾扑火般的攻击,吓得那些尸位素餐的满清权贵们惶惶不可终日,才让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僚精英也迫于情势,转变立场,站在了主体民族这边,终于:龙椅推倒了,皇冠砸碎了,辫子革掉了,满清灭亡了!

辛亥革命时,许多地方的革命党人臂扎白巾冲锋陷阵,在大众百姓眼里,这正是在“为崇祯皇帝戴孝”。(鲁迅先生《阿q正传》)

生为皇帝,朱由检能力不足举措失当,难以挽救大明。

死为神祇,烈皇帝鼓舞万千英杰志士,重开华夏之天。

所以,作为华夏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的崇祯皇帝,具有极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原本就值得每个心念华夏的炎黄子孙去推金山、倒玉柱、肃穆叩首。


狐狸晨曦


怎么说呢?崇祯其实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崇祯帝其实本来与皇位无缘,可有些事就是那么巧:他的哥就是天启帝突然死了,也没留下个什么后人。经过大臣的商议决定立崇祯,话说当皇帝是谁都想的,但是崇祯上位前可是万般无奈,因为那时大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地步,大明帝国的大厦随时都可能垮塌。但他却仍想做个想尧舜禹一般的帝王。


崇祯帝登基之后还算勤勉执政,可是他的大明已经无药可救,无非就是强撑十来年。往远了说明朝在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再加上嘉靖,万历,这些个奇葩皇帝以及朋党之争,满洲袭扰,援朝作战,农民起义已经掏空了大明精力。

可崇祯生性多疑,冲动激进。这些后来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本来在对李自成的作战中已经将李自成打得剩下10几个人,崇祯偏偏又停止作战,后来李自成又起事,崇祯却急于求成,结果害得大明精锐损失殆尽,还搭上一员大将:孙承宗。


多疑。在袁崇焕守卫锦州一带时,打得皇太极恼火,后来皇太极想绕过锦州,绕道蒙古入关,结果被袁崇焕知道提前去了做好了准备,结果皇太极兵败受伤而死。后来满洲买通明朝大臣反诬袁崇焕有投敌之像。结果崇祯下令将其凌迟处死。


历史衙门


不冤枉!

崇祯是个勤奋的,急功近利的人,没有大的胸襟,不会用人!是一个越努力越折腾越早完蛋的刚愎自用的人!是一个以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的人!

在位十余年,内阁大臣就换了五六十位,兵部尚书更换了十余位,其他职位也大多如此。而这些大臣们都难以善终!谁跟他越紧能力越大,死的越早,死的越惨!各种凌迟、斩首、赐死、畏罪自杀等。谁还愿意为他干活呢?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明朝最后的中流砥柱,皆是下场凄惨。最讽刺的是,被崇祯誉为“忠臣”榜样的洪承畴,却投降满清,背叛了崇祯。



不得不说,在中国的古代帝王中,崇祯是最勤奋、最节俭的一个。但是勤奋和节俭,并不等于英明。况且他的勤奋常常只是瞎折腾,节俭的作用也只是微不足道。可崇祯却“茫无主宰,而好作聪明”,觉得自己这么勤奋节俭了,一定很英明,总是因此而刚愎自用。崇祯还喜欢廷推,让众臣当廷辩论,不过听到的只是他愿意听的,相信的也只是他愿意相信的,最后做出的决策更是错上加错。放着李自成议和的大好时机不用,自己却跑去向大臣借军饷打战。



崇祯接手大明江山的时候,虽是一个烂摊子,但情况也并不是很糟糕。崇祯面对的最棘手的敌人,是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平衡各方政治力量,重点还是要正确的用人。可崇祯上台之后,盲目地铲除了宦官势力,致使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又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用人方面更是忠奸不辨,贤愚不分,仅凭自己的好恶,意气用事。崇祯总认为群臣结党对抗自己,也许是崇祯的童年生活是很悲惨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崇祯的一生都没有走出童年不幸的阴影。崇祯即使贵为帝王,可是他的内心依然孤独无助,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又缺乏有效的手段驾驭他们。他对大臣刻薄寡恩,随意地怀疑大臣,随意地杀害大臣。每次遇事则推卸责任,让大臣为他的过错背锅。一个下过数次罪己诏的皇帝,在临死前却大呼“诸臣误朕也”,仿佛自己毫无责任和过错。死的时候只有大监一个相陪!



崇祯并不昏庸,却和英明不沾边。崇祯的结局也的确算得上是可怜,但是并不可惜。真正可惜的是将中原文明让于游牧的满清八旗。 一手牌打得稀烂,真的是学失败,找崇祯!

总之,崇祯就是一个小事情得打转,大事完全稀里糊涂的人!


江畔山人2018


崇祯皇帝,名叫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17年,兢兢业业,可惜生不逢时,说到底就是一个悲剧皇帝。

首先,韬光养晦,铲除阉党。崇祯即位后,对当时的混乱局势非常清楚。阉党魏忠贤等人非常猖獗,无法无天,祸乱后宫,崇祯当时羽翼未丰,只能韬光养晦,一边培植自己的势力,一边等待机会。先不动声色地赶走客氏,重用太监曹化淳等人,与魏忠贤抗衡,之后借各地官民纷纷参劾魏忠贤之罪时,下诏擒拿,抄没家产,客、魏两家的子孙也都被斩首。崇祯即位一年多,就铲除了为恶多年的阉党集团,可见他很有执政手段。

其次,为政勤勉,奉行节俭。崇祯在政事上的勤勉超过了任何一个帝皇,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有时看奏章看到深夜,饥饿难耐,才命人准备简单的宵夜。崇祯在位时,国家财政困难,他多次减少皇室的开支,宫中享乐的用具一律摒弃,连旧有的金银器皿都化做银充当军饷。他没有营造过宫室,宫中的大批宫女、太监也被遣散出宫,以减少开支。

最后,暴躁多疑,自毁长城。崇祯是一个猜疑心很重的人,皇太极用反间计,将俘虏的两个太监放走,故意让他们听到后金与袁崇焕有约的谣言,他们逃走后就禀告了崇祯。崇祯居然深信不疑,下令处死了袁崇焕。作为一国之君,崇祯不擅长用人,不能识人、信人,让忠君爱国的袁崇焕蒙受不白之冤,真是自毁长城的国家悲剧。

总而言之,崇祯在危机四伏、帝国摇摇欲坠之时继位称帝,有心光复明朝基业,他的一些做法其实有着“中兴之主”的风范,无奈生不逢时,又多疑、不擅长用人,以至最后成了亡国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