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華為必須支撐研發的高投入,員工的高收入,它會成為企業的負擔嗎?是否華為的軟肋?

先生駕到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高研發投入、高員工收入,這個是真正的科技企業們共同面對的軟肋,是科技企業誰也逃不掉的命運,科技研發就是燒錢,業內公認,歷史也不乏大公司由於押寶錯了科技的方向,或者因為科研失敗而破產倒閉。

看一看全球投入研發最多的公司,高科技公司比比皆是,很多公司都投入了收入的10%以上的資金進行研發。

我們可以在歐盟調查的企業投入研發的排行榜中看到大量的我們熟悉的企業在榜,其中華為以113億歐元排名第五,位列中國第一。

而且在這個榜單裡,我們看到了包括三星(1)、谷歌(2)、華為(5)、因特爾(6)、蘋果(7)、思科(25)、諾基亞(27)、高通(28)、愛立信(43)等一系列通信業以及和通信業有關的企業的身影,就榜單而言,通信業相比其他行業更多一些,從這裡也可以看到通信業的競爭是如何的激烈。

通信業本身,是更需要研發投入的行業,也有很多當年的巨頭忽視了技術的研發,或者在技術換代的時候押錯了寶而實力大損,甚至是破產或者被收購。

通信業就是如此殘酷,每一次標準之爭,背後都可能是公司的強弱對換,甚至是黯然離場。

每當某個巨頭忽略了研發或者是研發方向失敗,都可能伴隨著公司的衰落甚至是衰亡。

1G巨頭摩托羅拉,由於在2G時代研發慢了,強弱對換,才有了諾基亞的崛起。在投入巨資研發銥星計劃失敗後,又因為試圖在中國阻擋3G時代的來臨,後來慘遭淘汰,摩托羅拉移動被谷歌收購後又甩賣給了聯想。

而3G時代西門子通信的黯然退場,雖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但是西門子主推的TD-CDMA爭奪歐洲標準失敗也是讓他無力迴天的一個重要原因。

諾基亞也是因為手機在智能手機出現的時候,研發進度過慢,塞班被打敗,後來不得不結束了他的手機業務。

而當年的全球通信業的扛把子的阿爾卡特,也是因為熱心於併購而忽視了研發,最終被諾基亞收購。

而當年的通信業巨頭的北電網絡,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由於它結束了CDMA2000和WCDMA而錯誤的押寶Wimax,最後也破產倒閉了。

不過通信業裡,投入研發,如果研發轉化成了專利,專利轉化成了標準,收益也是巨大的。

當年的NOKIA和愛立信,崛起於2G時代,就是依靠他們掌握了大量的GSM專利,而GSM是2G時代的絕對霸主,這才奠定了這兩家公司通信業的地位,也因此賺取了大量的利潤。

高通崛起於2G後期,掌握了CDMA核心專利的高通,甚至稱霸整個3G時代,也在3G時代,以一家公司力壓全球通信業,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即使高通在4G時代被衰弱,但是依靠3/4/5G的技術專利積累,依然是通信業裡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這也是和他持續投入巨資研發是分不開的。

華為之所以可以成為通信製造業排名第一的巨頭,也是和華為持續的投入重金研發是分不開的。

華為從通信業裡的新丁,經過30的努力,發展成為目前全球第一的通信製造業企業,可以依靠的也就是華為人的研發,通信業裡只認技術,而技術的研發就需要巨資投入。

研發本身就是燒錢的行為,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華為的科技研發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也是經過了大量的失敗才有了今天的華為。

高科技公司,就是高研發投入、高工資、高風險、高毛利潤的公司,這是高科技公司不可避免的事情。

研發永遠都是走在科技的尖端,就需要更高級別的人才,這些人才全世界都在爭搶,工資收入不高,靠畫餅很顯然是無法吸引他們的,所以高工資也是高科技企業的常態。

正是因為研發的高投入,一旦研發轉化為成果,就必須有高額的利潤回報才能攤平研發成本,所以在高科技企業裡就沒有所謂的"性價比"一說,沒有高毛利潤率,就無法保障高研發投入,高科技企業就是這樣。

總而言之,高研發投入、高工資不僅僅是華為的軟肋,全球的高科技公司都有一樣的軟肋,這也是高科技公司誰也無法逃脫的,科技落後就要被淘汰,高科技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這麼殘酷。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感謝您的閱讀!

2017年華為收入為6036.21億元,而淨利潤僅為475億元。關鍵它的研發費用為896.9億元,人員工資等管理費用為926.81億元!可以說,華為的高研發收入,員工高收入,如果按照這個數據,著實是華為的重要負擔!

在華為的2017年財報中,研發費用是總收入的14.9%,這個數字高不高?我相信已經完全說明了問題,重視研發,是華為近十年的根本路線。

有些人說,華為的研發成為華為軟肋!我並不這麼認為,我們可以拿和它幾乎同時起步的聯想進行對比。

這張圖是2013年到2017年聯想研發投入和華為研發投入的對比圖。我們明顯的看到華為的研發投入逐年上升,而且是成百億的上升,而聯想的研發投入,在2017年還沒有超過百億。

那麼,高研發是否給華為獲得的收入呢?我們剛才,已經看到了華為在2017年的淨利潤為475億元,如果聯想在2017年的淨利潤超過475億元。那麼,說明它的非高資本研發是對的。然而,2017年聯想淨利潤為50.48億元,華為是聯想收益的近10倍!

同樣,我們也看到2013年,華為的淨利潤為 210億元。雖然研發的資金在不斷投入,但是,華為的淨利潤也是不斷的在增長。

所以,高資本的研發,人員費用高,對於華為來說,不僅不是軟肋,反而有助於華為的不斷髮展。給高科技企業的啟示是注重研發,才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LeoGo科技


華為是注重研發的企業,去年研發支出113億歐元,位居世界第五。而華為很是全員持股,待遇好工資又高。一些人覺得華為這樣做,是不是負擔太過沉重,不利於企業發展?甚至成長華為的軟肋?

我覺得這是不對的,華為支出高,但是收益也同樣可觀。2018年華為實現7000億元的營收,是蘋果三星之後的世界第三家收入過千億美元的電子公司。而華為的利潤是多少?四五百億元是有的,這已經是中國企業中很高的了。華為堪稱富可敵國,而且華為還沒有上市,是世界五百強中比較特殊的存在。



華為在全世界約有18萬員工,但也並不是每個員工工資都很高,只是說華為的工資在國內企業中普遍高一些。以華為的收入來看,我們不必擔心這個問題,華為還是有錢給工資的。而華為的鉅額年終獎,也是比較吸引人的,但這一切其實是為了激勵員工,所謂士氣也。

就像華為做芯片一樣,但是最終結果還是喜人的。芯片一般企業做不來,全世界能做芯片的手機公司出了蘋果三星就是華為,研發芯片非常燒錢,投入大,見效慢,而且風險也高。但是中國還處在缺乏芯片的狀態下,華為自主研發芯片,大量的投入也取得了應有的回報。

所以這並不是華為的軟肋,相反,豐厚的待遇反而能激勵員工工作,為企業出力,有利於華為的發展。而巨大的研發支持,也才有了麒麟芯片,有了通信領域的實力,有了世界第三的手機出貨量,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iT科技菌


華為以研發高投入、員工高收入著名,不過不用擔心,這樣的模式不會成為華為的負擔和軟肋。


根據歐盟委員會《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華為在2018年的研發投入為113億歐元(891億人民幣),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五。


華為敢在研發上投那麼多錢首先是因為它的營收可以支撐,2018年華為的全年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比BAT的總和還要高,即使是拿出了891億人民幣搞研發,但是佔總營收的比例為14.7%,相比諾基亞、高通這兩家把20%以上的收入用於研發的競爭對手來說還算是相對“保守”的。另外一個老對手愛立信研發投入比例為15.9%,也比華為要高。


當然,研發投入不僅是看比例,更重要的是看金額,華為在研發上的總投入要比諾基亞、高通和愛立信都要來得多。


除了收入可以支撐高投入以外,華為本身並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不需要看資本市場的臉色。華為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以及給員工分配的利潤完全可以由公司的戰略決定,不需要為了在賬面上做出業績或者維持股價而去做出一些妥協。


在這點上,華為不上市就是為了公司在管理上,包括在研發的投入和利潤的分配上有充分的自主權。與其向資本市場融一筆錢,將來還要還回去,不如把錢分給員工當做激勵機制,一起把公司做大做強。


關於研發和投入,任正非曾經說過:華為還是要踏踏實實繼續做學問,過去的三十年,我們從幾十人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到幾百人、幾千人、幾萬人到十八萬人,都是對準同一個“城牆口”衝鋒,攻打這個“城牆口”的“炮彈”已經增加到每年已經接近150億到200億美金,全世界很少有上市公司敢於像我們這樣對同一個“城牆口”進行投入,要相信我們領導行業的能力。我們有的研究所已經在單點上突破,領先世界了,要繼續在單點上的突破的基礎上,在同方向上多點突破,並逐步橫向拉通,在未來三、五年內,我們是有信心保持競爭力的。



高挺觀點


"高投入″會有高產出,"高收入″會有高付出,這2個高皆有、同等了,就都不可能成負擔、是軟肋,恰好相反,高投入會成保障、高收入會是動力,華為的發展歷程和趨勢已經證明了、表明了。

投入是科技研究得以開展進而讓科技能力得以具備的前提,持續的投入能讓科技能力不斷提升。

而進行高投入並且持續高下去,則能讓企業科技能力迅速提升並且保持先進以至領先,於是,科技產品的技術含量就大,競爭優勢便大,購買的用戶群即市場份額就大,也就是營收額和利潤額均大,競爭對手輕易抑制不住、取代不了。

也只有不被抑制、取代,高投入才會持續、高產出才會不斷,高科技、宏創新、大品牌的推出得以循環不已。

當然,高投入並不必然具有如此這般的高產出效率和高增長效應,也就是說並非天然具有強有力的保障作用。

還必須有高收入,用來保障高投入這個保障能有高的產出。

在華為,高投入是針對高科技,高收入則是指向高科技研發隊伍。高投入落實在、消耗於研發隊伍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上,這表示出了企業具有高度的積極性,而高收入則能讓研發隊伍也有高度的積極性。

只要研發隊伍有了與高投入同量級的積極性,就一定能充分釋放出顯在和潛在的創造性。

企業和隊伍兩個積極性高度吻合、力度等同,就是上下同心、合力,一大筆又一大筆花出去的研發錢才會花得值,而且,不僅能夠收回來,還能多收一大筆,用於接下來的高投入、高收入,並且能讓接下來的投入和收入在高位上增長,即高上加高,也就是兩個積極性又高漲了。

企業和隊伍兩個積極性的良性循環成就了高科技、宏創新、優品牌的良性循環,於是,就同時有了科技和高科技企業的基業長青、科技和高科技研發隊伍的事業長興。

僅僅有或者只是捨得高投入是難以有高產出的,高投入也就會真成了企業負擔和軟肋,還必須有、捨得高收入,2個高才能造就出1個高,進而讓2個高得到保持以至增長。在這個關係的處理上,華為貢獻了經驗。

在另外一些企業那裡則有教訓,即捨得進行高投入,卻不捨得給高收入,於是企業遲遲沒有高科技、宏創新、優品牌,更沒有進入高產出、高回報、高增長的良性循環。

自然,企業投入和收入都不高,負擔倒是都不重,產出一定卻也不高,即在科技上一定有軟肋、無強項;收入算是高、投入卻不算高,則是企業壓根就沒有想讓自己的科技能力提高,明明有軟肋甚至有硬傷也挺著,走的一定是以貿為先、為主並在關鍵核心科技上依賴於人的發展道路,只有通過貿以及組裝來減輕收入較高這個負擔,但軟肋和硬傷卻是無論如何也硬不起來、治癒不了的。


肇俊武


1、我覺得首先華為是一個高新技術工公司,是屬於技術導向型。就像Intel、蘋果、微軟這樣的公司,需要不斷的提高研發投入來實現技術的更新,以保證領先世界。一旦進入研發軌道,這是很令人羨慕的事情,因為你有了這個平臺,有了這個機會去做大家都沒有做的事情,你研發出來了,你就是標準的制定者,就相當於可以收稅了。

2、研發投入良性循環,是拿收入的百分之多少去研發,不是借貸。所以有多少資金做多少事情。也就是說是拿賺的錢,去博取更大的未來。不得不說前期華為的銷售能力,還是很厲害的。

3、研發方向不是那種空的或者飄渺的東西,記得任正非說過,要保證研發的東西與商用的產品相結合,也就是說研發的東西是經過一個不太長的時間 就能用的。所以也保證了他的投入產出比。

4、最後員工工資高了,不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嗎,也容易留住人才。多好啊!我覺得只要不是大的方向錯了,導致戰略性失誤,像柯達公司那樣,看不到數碼相機的未來。這種公司就已經建立了行業壁壘了,高研發投入應該是優勢吧!


思源Edward


謝謝您的問題。華為的研發投入、員工高收入是成本,但不是負擔,因為有效益。

華為的投入是成本。科研投入是必須的,華為是科技為先的企業,任正非是有很強危機感的企業家,所以華為的科技投入高於BAT,在國內企業處於領先地位。因為巨大的投入,華為才能在技術“無人區”摸索,領先於同行,成為標準的建立者。至於工資,是任何企業的必要的人工成本,不是華為獨有,而且華為也未將人工成本作為負擔。員工跟著華為,無非是生活更好、前途更好,華為把收入當做負擔,和員工就站在對立面,與任正非“以奮鬥者為本”是格格不入的,人企共贏、員工狼性是任正非的理念,不上市也是藏富於員工。


華為的投入不是負擔。第一,華為作為高科技公司,給人才以高薪,必然會在人才爭奪戰搶得頭籌,吸引高素質人才加入,形成有序的人才梯隊,服務於華為可持續發展。第二,華為的薪酬體系是員工普遍持股,基於員工的貢獻、責任、能力與工作態度,員工將自己發展與華為發展緊密聯繫,更有積極性為自己和公司奮鬥。第三,高薪也減少了員工的跳槽和流動性。第四,面臨高薪,不是人才也會努力成為人才,這個動力超乎想象。華為18萬員工,年收入超過500萬的有1000餘人,年收入超過100萬的有1萬餘人,換位思考,我們拿此高薪,不得不人有所值?任正非把薪酬選擇主動權交給了員工。華為的投入要反過來思考。員工努力、員工自願,華為投入就不是負擔,任正非的心血就沒白付出。第一,高薪背後,員工的工作壓力和強度也是驚人的,華為人身體透支是常態。第二,華為有著名的“床墊文化”,就是靠著墊子加班睡覺。據統計,每年華為研發人員達到了2800小時。第三,華為公司的績效考核和獎懲制度也是一把劍,時刻垂於員工頭頂之上,不敢絲毫懈怠,時刻繃緊狀態。第四,任正非看重人的作用,員工敢於“士為知己者死”。華為的高薪之下,是高度的責任感,一是天下工作都辛苦。二是來華為就要解決問題,否則拿不到高薪。三是享受華為的榮譽和收入,就必須承擔責任和委屈。
華為不是完美的,但是華為看重人是難得的。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高額的研發投入和高額工資不是企業負擔,而是消費者的負擔。

研發投入也好,企業員工工資也好,都是成本費用的組成部分,研發投入分期分批攤入成本,員工工資一次性計入成本,最終,構成手機價格的重要部分,在手機銷售時,由消費者承擔。

企業要發展,肯定要搞科技研發,要想留住人才,就得給高工資,這是企業經營之道。但是,這裡面有個“相關性”問題。指的是高額工資需要體現在研發成果中,或者某項科技研發成功後能夠體現在產品中,提升產品性能,降低消耗,質量更好;與本企業產品沒有直接關係,或者不能實現商品化,不能帶來收益的科技研發費用越多,產品成本中不合理費用含量就越多,手機價格就越貴,質量卻沒有提升。

所以說,高額研發投入和高工資不是企業負擔,而是消費者的負擔。


修道之謂教


作為科技公司,科研與產品確實經常會成為燒錢的重要支出,但是我個人認為投入與回報是相應的,我們這麼多年一個特別傳統的觀念一致在左右著我們,那就是投機倒把,感覺中間商是最不吃虧和破產的,這樣其實不好:

一個國家失去了科研的動力,那麼只能被動入侵

講真,當年兒時的感覺歷歷在目,一個電飯煲,一個電視機,洗衣機這個只是簡簡單單的現代生活的必需品,因為我們沒有自主研發的能力,只能選擇進口,咬著牙的去買,這樣的貧乏的日子是不能快樂幸福的,並且別人給的東西能買到最新最好的嗎?

一個企業,就盈利模式需要調整科技比例

華為會不會倒閉?那我可以反向問問谷歌,雅虎,微軟公司倒閉了嗎?沒有,作為手機行業確實有著巨大的被淘汰的風險,但是不斷的科研不僅僅能降低風險,其次也是對於自身的產品的成本以及質量的把控都有個可接受的範圍,這樣才會錢越變越多,總體上是非常合理的



還是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

其實一個企業壓垮他的還是主要是稅收等方面,面對這樣的科技企業與國家鼓勵創新的政策措施息息相關,只有多方的配合才成就了今天的華為,所以對於現在的華為來的,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最好的發展,雖然海外市場拓展艱難,但是我們國內是上下齊心全力配合的!


ICE機智


“極客談科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華為是否會因為高研發、員工高工資導致形成企業的負擔?

  •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華為研發高投入的目的是什麼;

  • 其次,華為研發高投入的同時,給華為帶來了什麼。

瞭解了這兩個問題,自然而然的就會了解研發高投入是否會成為企業的負擔。


華為研發投入的目的是什麼?

華為在研發方面,每年佔比營業收入的10%以上,只為了能夠更好的活著。

華為最初起步階段是通過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交換機起步。

  • 當時國內程控交換機市場較為複雜,被稱為“七國八制”,被國外長期壟斷;

  • 1989年,“巴黎統籌委員會”對我國的程控交換機進行制裁。

當時,使任正非清醒的認識到,依靠代理無法長久的生存,必須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當時甚至到了研發不成功就會跳樓的地步。

  • 此舉,奠定了華為今後的發展路線,依靠技術實力 引領公司發展;

  • 從而華為打破了國外一些列的技術壟斷,使得華為能夠更好的生存了下來。

可以說,科技實力是華為的生存之本。


高額的科技投入,給華為帶來了什麼?

技術上的領先、效率的提升,勢必會帶來高額的利潤。


  • 一方面是專利費用,華為在通訊領域掌握了大量的專利,可以通過專利授權或專利抵消的方式獲得盈利;

  • 一方面是設備的銷售利潤,例如5G網路方面,已經簽訂三十多個商業訂單,5G網絡設備發貨已達25000+,這一數字還將不斷地增長;

  • 一方面是高品牌的溢價能力,以手機為例,華為目前的高端旗艦機型定價在六千檔,國產機型僅華為一家。

當然,華為作為一家高科技公司,甚至會增加整體的民族自豪感,用戶會對華為的產品提供更多的支持。


關於華為在科研方面的高額投入是否正確的問題,您怎麼看?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