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華為在2003年差點被任正非以5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摩托羅拉,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秦瀟銘


這確實是一段隱秘的歷史,不為外人所知,直到英國金融時報近日這篇報道,外界才得以知曉華為竟然有這麼驚險的一步。


簡單介紹下這筆收購的前前後後。最開始,應當是華為方面主動提出收購,摩根士丹利等投行提供併購服務。為此,任正非和時任摩托羅拉COO(首席運營官)邁克•扎菲羅夫斯基還在海南親自見面並商談過。下面這張圖,就是兩人2003年在海南交談時的畫面。(圖片來自金融時報)



幾周後,協議談妥,雙方簽署了一份意向書,摩托羅拉同意以75億美元(不是問題裡面說的50億美元)收購華為。放在當時,75億美元是一筆鉅款,當年中國外匯儲備才4000億美元,2004年騰訊的收入還只有1.5億美元。


為了達成這筆交易,雙方進行了精心安排,以符合兩國監管機構規定,即6個業務部門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進行均等分割。但是這筆交易,卻因為一個偶然因素而被擱淺了——邁克•扎菲羅夫斯基沒能獲得晉升,另外一個人成了摩托羅拉的CEO,這位新的CEO否決了這項交易,原因就是交易金額太大。


毫無疑問,這是摩托羅拉所做的一個最糟糕的決定,現在摩托羅拉已經成了二流廠商,手機業務甚至賣給了聯想。相當年,華為還未摩托羅拉代工,如今華為已經成長為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


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強人任正非為什麼要賣掉華為?


答案是,生存壓力太大了!當時(2003年),納斯達克的互聯網泡沫才剛剛破滅,科技行業陷入最低谷,2002年全球電信基礎設施的投資下降了50%。為此,任正非還寫了一本《華為的冬天》。在面臨外患的同時,任正非最為得意的接班人李一男在自立門戶後又積極地攫取華為的市場(後入獄,這裡不去討論這個舊案的對錯)。


(下圖為李一男)


雖然華為的業務仍然在增長,但仍然沒能獲得核心的技術優勢,比如研發的3G產品就很失敗。與此同時,據金融時報報道,還有一些關係人物(某些家族)想要入股華為——任正非深知,如果讓他們入股,那麼華為進軍海外就算完了,因為它變成了一家不是那麼純粹乾淨的企業。


好在,任正非和華為最終挺了過來,趕上了3G和後面4G的建設大潮。並且得到貴人李嘉誠相助,拿到了香港的大訂單,進而搞定英國市場,通過英國市場作為跳板又搞定了歐洲市場,成為全球領先的電信設備企業。


只能說,經營企業不容易,任正非確實有其過人之處。但再強的人,也有可能哪一天覺得撐不下去,賣給摩托羅拉或許就是逃避這種壓力的一種體現。萬幸的是,這筆交易最終沒有達成,不然就摩托後面的尿性,華為肯定無法達到今天這樣的成就。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這充分說明了一件事,成功都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

騰訊,阿里,華為,都有這樣偶然的例子。這也高度證明了一件事:所謂的成功學,都不過是馬後炮。

企業家成功,實在是太不容易了。企業能堅持10年以上,也是很不容易的。

有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僅3.7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更是隻有2.5年,中國大公司的平均壽命是7到9年。

中國的國企,壽命相對較長,正是這個原因,由於無法實現正常的新陳代謝,導致民企生存困難更大,所以壽命就更短。

進入門檻,融資難都是極難解決的問題。

如今,國家大力實施國企改革,混改已經進行了一些試點,希望未來能夠繼續深化國企改革。

民企做大了,還要受到國際的壓力,比如美國等整天找事。所以,中國的民企真的不容易,在國內想做大你要接受國企的挑戰,做大了還要接受國際的壓力。可想而知,這些企業家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向企業家致敬!

每天堅持原創,已經很多年了,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希望內容對您有幫助,也希望各位能夠給些鼓勵,關注,點贊,留言都可以!感謝讀者,感謝粉絲的長久陪伴!

趙冰峰財經


2017年,華為全球的銷售額達6036億銷售額,同比增長15.7%,銷售收入超過BAT三家之和,30年的歷史裡,華為不搞金融,不炒房,不上市,一心一意做更好的產品,終於得到了回報。

或許在很多人眼裡,華為是偉大的,任正非是完美的,然而,在14年前,任正非受於壓力險些就將華為賣給摩托羅拉。其實經營困難想要出售很正常,馬化騰曾經也想100萬賣掉QQ,何況是華為這種技術研發型的企業,早期的壓力更大。柳傳志的聯想一開始賺了那麼多錢,都沒有那種魄力去搞“技工冒”式的研發,最終淪為買辦。所以任正非曾經想賣掉華為也正常,畢竟人力有窮時。

任正非想賣華為的原因?

一是當時的納斯達克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全球的通訊基建大幅度下降;二是當初華為的國際化進軍比較失敗,歐洲的國際型大運營商基本還是不太認可華為的產品;三是國內的市場競爭激烈,華為的3G研發又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及領先優勢。再加上思科的起訴,形成最後的致命一擊,所以那階段華為的日子確實有些不好過,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為了度過難關,在這之前,華為2001年已經以7.5億美元把電氣業務子公司華為電氣出售給了美國的艾默生公司(Emerson),之後華為又以8.8億美元的價格,將與3com的合資公司Huawei3com 49%的股份出售給3com,3com後來被惠普收購。應該說任老闆如果不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不會想賣了華為。

為何沒成功?

當時任老闆的要求是75億美元的現金,將華為連人帶產品帶基地,打包拿走。不過2003年的摩托羅拉,因為受累於終端和芯片市場的戰略失誤,全球業績在今年跌入低谷。一下子拿出75億美元現金有些難。所以前後拖了大半年,總算基本談妥,雙方在海南亞龍灣,把草簽合同簽完,簽完換上沙灘褲逛沙灘了,應該說基本沒問題了。

但是誰都不知道一週以後,時任摩托羅拉首席執行官Chris Galvin 宣佈辭職,Sun Microsystems 公司前任總裁Ed Zander接過了這一位置。Zander上任後同意就華為的交易繼續談判,但最終拒絕通過,理由是董事會認為,收購華為這樣一個不知名的外國公司,價格太貴了,而且其中大部分要以現金支付。所以,時也,命也!

總結

很多人會說,摩托摩拉現在回想應該要哭死了,假設當時收購成功了,現在摩托摩拉應該還是世界頂尖通訊供應商,但是我認為其實即使摩托摩拉購買了華為結果仍然會一樣,華為是因為任老闆的戰略才有的今天,換帥的結局肯定與今天不一樣,就像阿爾法特收購朗訊一樣,沒啥用。華為只有在任正非手裡才會有今天。


鯉行者


2003年正是華為國際化開啟的一年,在國內能打到第一梯隊,去國外走了一遭,任總估計看到了華為和國際電信巨頭的差距,不管是西門子,摩托羅拉,愛立信,還是其他什麼吧,都遠遠把華為甩在了後頭。

或許自信心受到較大沖擊吧,賣了圖個安心,不要在國際上被摔得頭碰血流,未嘗不是好出路。

歷史就這麼奇奇古怪,交易都要馬上達成了,偶然事件讓華為留在了競爭道上。就像谷歌曾經想賣賣不掉一樣,就像騰訊當初想賣賣不掉一樣,現在都成為了世界最響亮名頭的公司。和我們每個人的經歷其實也一樣,職場上走到今天,回想過往多少是偶然間的走向呀。

自己創的業,沒有好的收場就只能繼續幹,直到精疲力盡幹不動為止,或者像李嘉誠幹到90歲100歲企業還傲然群雄。總之,哪個創業者都不能容忍自己的項目草草收場,怎樣都要拼死相搏,要麼也是大有收益的退休離場。

過去有太多偶然,別停留在過去,也不要花太多時間唉嘆,現實需要我們專心致志、勇往直前。

沒有退路,我們就繼續前行吧,如華為般驕傲地前行。


財經作家邱恆明


從企業發展戰略來看,2003年任正非將華為賣給摩托羅拉無可厚非,不過從如今摩托羅拉的發展現狀來看,陰差陽錯倒是創造了一個民族企業。

2003年時,摩托羅拉是國際電信巨頭,而華為正處於發展低谷,按照常理來說,摩托羅拉的收購,可以為華為發展提供核心技術、市場、資金等多方面優勢,但是企業的發展理念,決定了企業發展的長遠眼光,這也恰好是企業併購或合併中矛盾聚焦點。

以PayPal為例,事實上在合併前其發展一度是很有前景的,但是正如上述,考慮到資金、市場等因素,本著更優發展的初心,合併後換來的卻是,理念的差異,產品理念的物是人非。

對比目前華為和摩托羅拉發展現狀,當初合併的流產,現在看來未必不是好事。

如今,摩托羅拉在電信行業的地位一落千丈,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堅守自閉。在智能手機發展的如火如荼的時期,摩托羅拉並沒有與時俱進,時代在發展,而摩托羅拉卻在原地踏步,當其幡然醒悟,想要進軍只能領域時,時代的發展讓他吃了閉門羹,產品不僅“難產”更是“死胎”。

而反觀華為,已經成了國內電信行業當之無愧的一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民族情懷。

所以,收購的流產,對華為而言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中國的運氣啊,如果簽了中國的損失將是無法估量的。


愛在深秋106119


那時候如果華為用那五十億美元做房產,估計現在老任變成另外一個李嘉誠


財神爺照顧的寵兒


騰訊馬化騰想100萬賣掉qq。你怎麼不說?何況是華為這種技術研發型的企業面臨的風險是世界級的。柳傳志賺了那麼多錢那麼高的起點都沒有那種魄力去搞“技工冒”式的研發,最終淪為漢奸買辦!無所不用其極的抹黑華為者!不是漢奸便是買辦,不得善終!


明宣549


03年的400億人民幣 算得上中國首富了。


來三拳


花邊新聞。03年華為年產值在400億人民幣以上怎麼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