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理財必讀|飽受爭議的“財務自由”,到底值不值得我們去追求

社會上有很多人渴望通過理財,有朝一日實現財務自由。我所在的金融圈裡,就有不少人將財務自由作為奮鬥目標。

與此同時,也有許多人認為"財務自由"是個偽命題,幾乎不可能實現。更有一些知識分子認為:"追求財務自由"比"59歲現象"更具誤導性。我們不禁要問,飽受爭議的"財務自由",到底值不值得我們去追求?

1、 財務自由的概念緣何深入人心

所謂自由,就是一個人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自己給自己作主。自由有多麼可貴呢?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情》一詩,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歌手許巍,也在《藍蓮花》中這樣唱到:"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自由自在的生活是那麼讓人嚮往,自然也就成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掌控自己的時間和命運,過更有意義、更精彩的生活——這是我的人生目標,也是一種自由的生活狀態。

現代社會是一個經濟社會,經濟是生活的中心,金錢的重要性無以復加。一個人要想過上自由的生活,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可謂是:囊中羞澀,難說自由。嚮往自由是人類的天性,在當今這個經濟社會,財務自由的概念也就極具市場,日漸深入人心。

2、 正確認識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是指人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一個人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他的日常生活開支,如果進入這種狀態,就可以稱之為財務自由。
理財必讀|飽受爭議的“財務自由”,到底值不值得我們去追求

如上圖所示,如果一個人的房租收入、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等財產性收入之和,大於或等於他的日常生活開支,他就不需要去工作,通過賺工資來養家餬口了,他就實現了理論上的財務自由。

為什麼說是理論上的財務自由呢?首先,不確性是金融世界的常態。房產租賃市場供求關係的動態變化,勢必影響出租人的房租收入;市場利率的波動,會導致存款和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的利息收入發生變動;公司經營情況的變化,也會導致股息收入時高時低。結果是:一個人的財產性收入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時候多,有時候少。

其次,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沒有止境的。男人總是希望買一輛更好的汽車,女人總是希望添一件更漂亮的衣服,小孩總是希望再擁有一個更好玩的玩具。古人還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所以,正常情況下,絕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開支其實是在不斷增長的。

再次,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

不管是發生交通事故,還是個人健康突然出問題了,一般都會產生日常生活開支以外的意外開支,導致總的支出增加。

總的來說,由於現實世界變化莫測,人的需要也永遠無法被全部滿足,再加上意外事件經常發生,長期來說收入和支出其實都是變量,這也就很難保證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財產性收入會一直大於支出。所以說,除了極少數特別富有的人之外,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財務自由只是一種短期狀態。正因如此,一個人實現了財務自由,並不意味著他能完全停下來,不再去創造財富。如果真的這樣,很有可能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的錢不夠花了。財富之路其實是永遠止境的。

在正確認識財務自由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實現財務自由的好處:在這種狀態下,人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來創造財富,而不用再為生活所迫而去做不樂意的工作。所以,財務自由值得我們努力去追求。那麼,如何去追求財務自由呢?首先,我們不能違反法律、不能傷害他人。其次,我們要認識金錢的運行規律。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認識自己。

3、 認識金錢的運行規律。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寫到的:理財,其實只需要做好一件事:現金流管理。從現金流的角度,我們可以更深刻地認識收入、支出、資產、負債這些概念背後的意義,進而更好地認識金錢的運行規律。

像我這樣的上班族,工資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單位每個月發工資時,現金流增加。衣食住行,養育小孩,孝敬父母,方方面面都需要花錢。偶爾人情往來,隨份子也要花錢。這些都是支出,結果是現金流減少。每個月的收入減去支出,就是當月的淨現金流。有一點大家需要清楚:是一個人的消費觀念和行為,而不是他掙錢的多少,決定了他的淨現金流為正還是為負,是多還是少。

如果淨現金流為正,他就有錢去購買資產,或提前還債。萬一淨現金流為負,則意味著他需要變賣資產或者使用負債,以彌補現金流的缺口。變賣資產的結果是未來收入減少,使用負債的結果是未來支出增加,這兩種選擇都將導致他未來的淨現金流減少。

關於資產和負債,《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給出了簡單易懂的解釋:

資產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的東西。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家庭都擁有汽車。但汽車不是資產,而是負債。汽油費、保險費、保養費、維修費、洗車費等等,都會把錢從你的口袋裡掏走。唯一的例外是:如果哪一天你決定把車賣了,汽車才從負債轉換為資產。因為賣出的時候,你的口袋裡將收到一筆錢。但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賣掉舊車,是為了換一輛更好的新車。更好的車,意味著更高的使用成本,也意味著它將從你的口袋裡掏走更多的錢。這其實是用一筆更大的負債,置換了一筆較小的負債而已。換一輛好車的行為,不是在買入資產,而是給未來的現金流"雪上加霜"。

金錢的運行規律其實並不複雜,關鍵在於正確區分資產和負債,並通過開源節流,每個月爭取獲得正向的淨現金流,然後持續購買資產。按照這個思路去理財,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財務自由,但你的財務狀況會不斷改善,並讓你活得越來越從容。

知易行難,難在自律,難在延遲滿足的能力,難在認識自己的需要、渴望和那些不能夠。

4、 認識你自己。

常常看到一句話:"我們知道那麼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有些人雖然瞭解金錢的運行規律,知道了正確的理財方式,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還是會去買、買、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不僅要認識這個世界,更需要認識自己。

我們夫妻倆都是碩士研究生畢業,我在銀行工作,老婆是公務員,我們家應該算得上是中產階級。接下來,我結合自身經歷,跟大家聊聊中產階級的大致生活軌跡,以及共同面臨的理財難題。

2010年我研究生畢業以後,就進入銀行工作。上班前兩年,我一個人生活,勤儉節約之下,存了一筆錢。2012年,我跟老婆領了結婚證,共同買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當時,我們夫妻倆工作時間都不長,兩人的積蓄全部拿出來,都不夠交首付,不得已向雙方父母借了一些錢。

結婚後不久,老婆懷孕了,為了生活方便一點,我們決定買輛車。當時正好我姐夫要換新車,我就按他原本跟4S店談好的價格,把他的舊車買了下來。就這樣,通過向銀行貸款,以及向雙方父母借錢,實現了"有房有車"目標。2013年,辦婚禮、裝修房子、置辦傢俱電器等,前前後後又向父母借了一些錢。

之後兩三年裡,我們陸續把欠父母的錢還清了。但還完債後,也就沒剩下什麼錢了。直到最近兩年,我走上管理崗位後,收入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我們掙的錢,也不用再拿出來還債了,手頭才慢慢寬裕起來。

之前是沒錢理財,這兩年手頭有點錢了,我們碰到了幾乎所有中產階級都會遇到的問題:收入增加了,是否要換輛好車或者換一套大房子,改善一下生活品質?

我的不少同學都已經換了新車,有人買了寶馬,有人換了奧迪,還有人開上了奔馳。說實話,想著自己開的是輛二手車,而且已經開了十幾萬公里了,有時我也很心動,也想去換輛好車開開。那種虛榮心和攀比的心理,時不時會來考驗我的意志。好在我內心很清楚,換輛新車,不是在購買資產,而是在增加負債。如果我現在經不起考驗,選擇了立即改善生活品質,我將離財務自由越來越遠,也就離我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過個兩、三年,我想我還是會換輛新車,但我希望換車的錢來源於我購買資產帶來的財產性收入,而不是工資或是貸款。

半夜醒來想著還有許多賬單要付是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以工資的多少來決定過什麼樣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

漲工資了是件好事,但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多出來的工資收入,那麼很有可能最後好事變壞事。從追求財務自由的角度看,購買並積累資產的優先順序遠高於立即改善生活品質。但做到這一點,需要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

我也是近兩年,才深刻認識到:延遲滿足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且,一個人兒時的基本需要有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對其長大成人後的延遲滿足能力影響很大。那些小時候得到父母悉心照料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具有較強的延遲滿足能力。好在,就算小時候沒有得到很好的養育,成人後也可以通過認識自己、提升自己來提高延遲滿足能力。

此外,還要正確區分需要和慾望。一日三餐吃飽肚子,是基本的生活需要。但餐餐都要山珍海味,卻是一種慾望。人的基本需要應該被滿足,但慾望必須要剋制。慾壑難填,如果不能做到高度自律,我們就永遠無法走上財務自由之路。

綜上所述,財富之路永遠止境。除了極少數特別富有的人之外,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財務自由都只是一種短期狀態。財務自由能讓我們有能力選擇喜歡的生活方式,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值得我們努力去追求。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違反法律、也不能傷害他人。我們不僅要認識金錢的運行規律,更要認識自己。

最後,祝願我們都能通過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在追求財務自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離理想的生活狀態越來越近。

歡迎關注《小錢說金融》,一起傳播金融常識,讓生活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