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潮汕祠堂堂號竟然是怎麼來的

潮汕祠堂堂號竟然是怎麼來的

堂號是表明一個家族的出身來歷、區分族屬支派、延續一種宗族思想及行為規範、鞭策後人奮進向上的標記稱號,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姓各有祠,祠各有堂號。在我國曆史上,絕大多數姓氏都有自己的專用堂號,它多用於紀念、宣揚本族先賢名人事蹟,起到了教化啟眾傳承的意義。

潮汕人素來重視敬祭祖宗,清光緒甲申修編《潮陽縣誌·風俗》中記:“營宮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篤族誼。”“望族造屋廬,必建立家廟”。民國期間,潮陽(含潮南)僅民間建祠達兩千多座。城鄉祠堂密佈,潮陽縣城有110座,普寧僅大長隴一鄉便有55座。這些祠堂可分家廟(惟大夫以上可建)、宗祠(村中一族或多村同族共祀之祠)、祖祠(小宗之祠,俗稱房祠)、私祠(家祠)、外祖祠、婆祠、書房祠(兼作私塾用)、多姓合祠。這些祠堂大都鄭重其事立堂號,潮陽祠堂堂號有的還請狀元、進士及名人題寫,如關埠黃武賢提督府的“光耀堂”三字原為清末戊戍科狀元夏同和所書,後佚,現匾是廣東省政協原主席吳南生所書。

祠堂堂號由來

其一是緬懷紀念先祖的。如永思堂、思永堂,是永遠思念緬懷先祖的,其它如孝思堂、永奉堂、時思堂、世思堂,肇(開始)艢(祭祀)堂、艢祀堂等等皆然。其二是緬懷顯赫宗功的。如岐北洪氏祖祠三瑞堂,便是奉祀唐朝一世祖工部尚書大丁、二世祖奉政大夫致政、三世祖奉憲大夫奮虯等三位人瑞祖先的。銅缽盂郭氏祖祠大夫堂,是奉祀一世祖南宋廣西路提刑按察使、正議大夫郭浩的。和平六聯馬氏家廟思成堂,供奉自一世祖銀青大夫、南宋右丞相兼樞密使廷鸞公始歷代祖先的。關埠黃武賢提督府光耀堂是奉祀雲南提督黃武賢的。峽山泗水周氏大宗祠申錫堂是表明(申)是因周光鎬已晉通議大夫因子貴封贈賜(錫)其父孚先與祖瑪為中大夫的,祠其額為“誥封三代家廟”。而峽山周光鎬紀念祠纘緒堂,則是奉祀繼承發揚明大理寺卿周光鎬業績的。其三是以先祖創業肇基處為堂號的。棉城有蕭氏四序堂。《漢書·儒林傳序》:“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序是教學場所。四序堂是宋代蕭氏肇基祖蕭洵的生祠,蕭洵將生祠作為學堂,是潮陽唯一現存的鄉校舊址。又如棉城鄭氏宗祠孔安堂,源於邑士鄭南升隨從朱熹潛心孔孟理學,為朱門高第,學成回梓。侍講鄭開先在縣城西門內側為南升興建建館舍講學,曰孔安堂,後在此建祠,便以孔安堂為堂號。其四寓承祖訓繼往開來意願。如谷饒張氏宗祠百忍堂就有一段來歷,據史書記載:唐朝時,鄆州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和和睦睦,唐高宗問其故,公藝拿出一張紙,上寫百多個忍字,道明遇事已忍讓一百多回了。高宗聽後深受感動而題賜百忍堂,此後多地張姓以之為堂號並列為祖訓。臚溪吳氏祖祠光德堂,由於八世祖吳少顏系宋代雙郡馬及後世代登科,且樂善好施,龕前對聯為“父進士子進士父子共登龍虎榜,祖施田孫施田祖孫同列忠堂。”堂號就是要後裔光祖德的。其他的如思成堂、贊德堂、利義堂、敬保堂、仁讓堂、保元堂、崇文堂、崇德堂、著存堂、光(前)裕(後)堂、述先堂、繼開堂、光遠堂、錫光堂、承志堂、詒燕堂、興文堂、德馨堂、厚本堂、篤慶堂、垂裕堂、贊述堂,都是含光前人德行、喻後來者發達的。最文雅的是西臚西鳳李氏宗祠的啟麟堂,麟為龍麟,比喻人才,啟鱗,寓從此開始,宗族人才輩出。果然,自建祠後出現進士李應甲、李聯登等一批人才。其五是祝福宗族的。如鳳崗曾氏始祖祠介福堂,是明永樂十九年(1421),朝廷為褒獎曾牧宦績而賜建的,曾牧致仕後於此讀書授徒。祠堂號為介(大)福是祝宗族有大福。其它如永福堂也同。廈林黃氏祖祠熾昌堂則祝宗族昌盛。和平馬氏振興堂是祝願宗族振興的。
潮汕祠堂堂號竟然是怎麼來的
潮汕祠堂堂號竟然是怎麼來的
潮汕祠堂堂號竟然是怎麼來的

​在楊姓堂號中,最為著名的是"四知堂"。

其起源是東漢楊震在當東萊太守時,一次因公事路過昌邑縣,其門生縣令王密前來看望。到了晚上,以黃金十斤相送,說"暮夜無人知者。"楊震嚴詞拒絕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無可奈何,只好持金而還……這一段歷史上的"廉吏佳話",後來被楊姓的後人作為堂號,以此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祖先。"四知堂"因而被楊姓人廣泛採用。

另外,還有張姓的"金鑑堂"是從張九齡在唐玄宗生日時進《千秋金鑑錄》得名而來。

"九牧堂"的來源也極具特色

這要從"九牧林家"的一段輝煌歷史說起。相傳,唐代年間,遷居福建的林姓始祖林祿的十六世孫林披,他生有9個兒子,後來都進士及第,並都做了州刺史,由於州刺史被稱為州牧或牧守,兄弟9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後"九牧"被作為林姓人的一種榮貴無比的標誌而世代炫耀。"九牧堂"由此而來……

"追本溯源,乃是人類的天性,不論古今中外,都是一樣。"(鄧迅《客家源流研究》)作為安妥祖先神靈的"所依"之處--祠堂,其堂號更不例外。如:溯本堂、本始堂、知本堂、厚本堂、務本堂、敦本堂、報本堂、本仁堂……這些帶有"本"字號的堂號,都有著"追本溯源"的意思。之所以如此,這旨在要求族內子孫必須"明源流、知根本",奉祀祖先,思源報本。但"喬木發千枝豈非一本;長江流萬派總是同源"。每一箇中國人都屬炎黃子孫,不管他飄萍萬里,身處何方,他的"本根"永遠在中國,他們仍然數典記祖,不忘祖先和故鄉。

建造祠堂的宗旨是為了尊祖敬宗,以申孝思。作為堂號,如:忠孝堂、思孝堂、慈孝堂、誠孝堂、節孝堂、世孝堂……孝莫大於尊祖。一片孝心,昭然匾額。以"德"字出現在堂號中的,也屢見不鮮,如:樹德堂、崇德堂、尚德堂、懷德堂、凝德堂、恆德堂、紹德堂、種德堂……這些突出"德"字的堂號,都集中體現了"尊祖貴德"這個主題。

另外,還有一些堂號的構思,巧妙雋永,讓人遐思,如:濟美堂--世濟其美;敘倫堂--彝倫攸敘;繼述堂--繼志述事;貽翼堂--貽謀燕翼;敦義堂--敦仁篤義;光裕堂--光前裕後;懷遠堂--懷親思遠;溯本堂--追本溯源;追遠堂--述事追遠;崇德堂、象賢堂--崇德尚(象)賢……這些堂號都是從匾言而來,達到更完美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