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古巴不但拥有震撼人心的美景,那些具有人文气息的事物同样值得深思。处于经济困境的贫穷社会里,孩子们没有成为牺牲者,反倒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傍晚常常在路上遇到放学回家的学生们,多数由爷爷奶奶接送或者几个同学结伴而行。一放学,孩子们的天性就显现出来了,买上一包零食,和伙伴们边走边聊,街道上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有少年先锋队,孩子们佩戴了红领巾。除此之外,有些孩子还佩戴了蓝领巾,这通常是没有入少先队的一二年级孩子佩戴。中国的孩子如果没有入少先队,就没有领巾。古巴的学生虽然没有入少先队,但是可以进预备队,那么就系上蓝领巾。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学生也有大队长、中队长的级别之分,会把象征级别的徽章戴在胳膊上。中国校服以运动装为主,谈不上美感可言。古巴的学生们穿着颜色鲜艳的校服,女孩是短裙,男孩是短裤和长裤,修身的校服衬托出了孩子们健美的身材。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古巴的人口组成较为复杂,西班牙人率先发现古巴后,部分人种与当地人通婚,后又引入了非洲的奴隶,经过漫长的融合,混血的孩子在这里十分常见。有黑人、有白人,黄种人较少。

种族歧视并不普遍,人种之间没有禁忌,盛行互相通婚,既没有给白人特权,黑人也并不低人一等。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包容和谐的世界。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中美洲人种的基因带有西班牙人的奔放、非洲人的韵律感以及土著人的豪爽,催生出了当今古巴人的性格特点。孩子们的天性里自带热情,当我想给他们拍照的时候,孩子们会主动向我打招呼,要么远远地跑过来摆好姿势,自然大方的表现招人喜爱。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古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后,教育即成为卡斯特罗政府工作重点之一,政府规定孩子从6岁开始必须入学至16岁为止,之后可按选择进修,所有大学和进修学院都是免费的,并且提供书本和食宿津贴。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教育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考虑,不管经济情况如何,政府都保持对教育的充分投入。即使在内有经济困难、外有军事威胁的1990年,古巴的教育经费也比军事开支多一倍。在革命后的40多年中,教育经费不断增长,从1959年人均12比索增加到2001年人均212比索;2002年教育经费为31.21亿比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4%。直观的数据使得我们对古巴教育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也深刻理解了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正是有了持续的大量投入,教育才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支柱,上世纪末古巴便已拥有一支数量和质量均堪称一流的教师队伍。如今,各级各类学校的大多数教师都已具有大学水平,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小学教员拥有硕士学位,数以千计的大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因此,古巴只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就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居于第三世界国家前列,甚至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教育的成果在孩子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活泼可爱、满脸笑容、无忧无虑,见到陌生人微笑示意,良好的素质不得不让人对古巴的教育制度竖起大拇指。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然而经济的发展使古巴教育遇到了一些窘况,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波及,教育经费下降令优秀教师纷纷转行,学生进入大学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私人辅导课程逐渐兴起,“个体户”老师成了热门职业。为孩子报课后辅导课的家长越来越多,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师行业的整体水平。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教师资源的分布不均同样是一大问题。首都哈瓦那、马坦萨斯、阿尔特米萨等地教师短缺,而那尔德里奥、拉斯图纳斯等地教师资源又过剩。目前,对于出现的种种问题,古巴政府正在着手解决。

整体来说,古巴已经脱离了文盲社会,特殊的政策使接受教育的孩子具有极大的优势。他们还拥有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古巴1100万人口中每14个人有一个是大学毕业,450万就业人口中平均每6人就有一人为大学毕业。由此可见,在提升国民素质方面,政府的确煞费苦心。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少年们代表的是国家的希望,古巴欣欣向荣的面貌指日可待。

古巴教育制度下的学生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