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一位出家師父真實的託鉢乞食經歷

一位出家師父真實的託缽乞食經歷

託缽也是一場佛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行腳,在佛教中又作遊方,謂僧侶無一定的居所,或為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遊四方。遊方之僧,即稱為行腳僧,與禪宗參禪學道的雲水同義。

在中國的文化裡,“乞討”是卑賤的行為,僧人乞食,被視為“不事勞作,不事生產”,難以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與尊敬;其次,僧團人數增加,寺院偏遠,端賴託缽乞食有實質的困難。在此情況下,自南北朝以來,皇室貴族以賜田與舍田的方式供養僧人,不再直接佈施飲食;相應地,僧團也必須自行組織生產的方式,以便自給自足。

到唐朝時,馬祖大師創建叢林,百丈禪師立下清規,正式開啟中國僧伽生活新型態,僧人開始過著“晝而農、夜而禪”自耕自食的農禪生活。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體力行的高風亮節,成為後代僧人效法的榜樣,在作務中修行也成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在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第十一屆學僧中,有一位法師還是小沙彌的時候,就參加了一次行腳活動。從這篇文章中,我們或許能體會到行腳的艱辛!

2004年8月26日,我們寺院的僧人舉行了ー次有意義的行腳,乞食生活,那時我剛剃度。

參加行腳的人員共有十一名,其中比丘師六位,沙彌五人。早上兩點起床,刷洗完畢後,禮佛三拜。又向首座和尚頂禮辭行,大和尚很慈悲地再三囑咐路上要小心,並給我們準備了一冊《上人略傳》以及他加持過的大悲水。

為了不給居士添麻煩,我們的行腳時間,路線不便公開。向當家師父頂禮辭行後,凌晨四點,沿著公路行步。按首座和尚囑咐,行路時誦大悲咒,我遵奉師囑而行。曉風拂面,令人舒服清爽,精神抖擻,連肩上幾十斤的揹包也不覺得沉重,倒覺得出家真是一種自在。所謂在自在中了脫生死,在自在中得大自在。

天明時,我們穿越一小鎮,人們正在開始新的一天生活,見到我們排班整齊地在街上行走,都投以好奇的目光。有的竟以為來耍雜技的,這說明了世人對僧人多麼的陌生,對行腳僧人缺乏足夠認識。佛法需要更多的出家人身體力行地去弘揚。

大約九點半,我們到了一個村莊,開始託體乞食。師父拿著錫杖在前面走,我緊跟在後,沿著道路走到第一家大院門口。師父喊了三聲“阿彌陀佛”,裡面沒有反應,旁邊有人說這家老太太耳朵不靈,之後一連幾家都鎖著門。再往前走,到了一個大院門ロ,男的在幹活,女的在洗衣服。師父晃了幾下錫杖,並稱唸佛號。女主人問了我們幾句話,說現做的飯沒有,早上吃剩的飯還有一些,師父同意。於是女主人給我們每人二勺飯,這樣,我們缽裡的食物已有不少了,決定返回集地。各辦乞食都回來了,分別乞黃瓜,大米飯,土豆等等。過齋時,將乞到的食物集中一起,然後供佛,行堂,和寺院程序一樣。

過齋後,稍事休息,十二點鐘,我們繼續上路。天有不測風雲,下午兩點半左右,天漸漸黑了下來,涼風颼颼,是下雨的徵兆。但我們繼續趕路,四點半左右,我們遇到了一位居土,他是這個村的人。看到了我們後一定要留我們在他家過宿。說來也巧,這時候天下起了雨,我們即使想走也走不了,而且前面也沒有合適的地方。

晚上,我睡在床上想,佛法在中國,已經兩千多年的傳承,佛制的行腳,乞食生活,已變成寺院的過堂用齋;流傳的行腳乞食,僧人一面乞食,一面弘揚佛法,使眾生聞到佛法,讓末法時期眾生得到解脫。

行即乞食物是全面考驗僧人素質的最好形式,若沒有精嚴的戒行和足夠的定力,外界的環境很容易使人隨境而安。所以我覺得若是持戒不嚴,學戒不嚴,學戒不清,行腳會使你的缺點暴露無遺。

(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第十一屆學僧悟行法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