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出租车的万人案发率是网约车的13倍之多!

人们常说,任何事物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出高低、大小、好坏的程度,安全同样如此。近几个月网约车恶性案件频频被曝光,网约车的安全问题也成为整个社会热议的焦点。在媒体、网友口诛笔伐过后,各大网约车平台到底有多么不安全却很少有人能下个结论。直到今天,最高法发布的一份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让网约车第一次有了直接对比的对象——传统出租车。那么网约车的安全程度是高还是低呢?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出租车的万人案发率是网约车的13倍之多!

出租车司机案发率是网络约车司机13倍

报告显示,传统出租车司机万人案发率要高于网约车司机万人案发率13倍。即2017年网络约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为0.048,其中,77.78%案件的侵害对象为乘客;传统出租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为 0.627,其中,46.26%案件的侵害对象为乘客。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出租车的万人案发率是网约车的13倍之多!

另外我们看到,报告中显示2017年网约车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量不足20件,而出租车则高达170余件。其中,由网络约车司机实施的犯罪,排名靠前的罪名有:故意伤害罪(38.89%),交通肇事罪(16.67%), 强奸罪和强制猥亵罪(合计16.67%)。由传统出租车司机实施的犯罪,排名靠前的罪名有:故意伤害罪(27.4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16% ),交通肇事罪 (14.29%),盗窃罪(9.14%),危险驾驶罪(8%),强奸罪(6.86%)。近期大众聚焦的强奸案数量方面,出租车的案件数量要高于网约车4倍之多……

这几年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我们对比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不安全”的网约车,比起“安全”的出租车“更安全”。而能够造成巨大反差的真实原因正是源于互联网时代下,大众只是关注重点新闻的表面,而忽略了本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全部。网约车的安全问题被曝光,并不意味着其他出行方式就没有安全问题。在激烈讨论网约车的安全问题时,其他出行方式的安全升级是否也应该一起加入讨论的对象中呢?就像最高法数据展示的那样,没有互联网大规模曝光过的出租车,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安全问题。乘客需要安全的出行体验,不仅是坐网约车、坐顺风车,出租车一样如此!

意料之中的数据提醒我们安全需要全面升级!

实际上,网约车比出租车更安全并不会令人意外。由于各大网约车平台的行程数据化,很容易查找订单行程路线,成为犯罪证明。同时,像滴滴这样的平台,其实在去年就有行程分享等安全功能推出,就算仍有升级空间,对于犯罪分子来说也具有一定威慑力,造成犯罪成本过高。而最高法公布的数据中,这点也有相关体现。数据显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由网络约车司机实施犯罪的案件,61.11%的案件为临时起意。由传统出租车司机实施犯罪的案件,有预谋的比重略高于临时起意,其中,49.71% 的案件为临时起意。相对于出租车而言,网约车显然并不是一个预谋犯罪的好选择。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出租车的万人案发率是网约车的13倍之多!

一直以来,大众无论是对网约车安全问题的愤怒,还是这次对于出租车安全问题更糟糕的恼火,其实都离不开一个话题——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出行更安全?抛开出行方式不谈,互联网时代下通过人脸识别、录音、录像、大数据分析等等高科技手段,远要比传统的散养式管理要更加安全可靠。

到底还有没有安全的出行方式?

对于有没有安全的出行方式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疑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根据数据来看,传统出租车这么“不安全”,我们还不是踏踏实实的坐了这么多年?所以最高法的数据只是向我们展示网约车、出租车的安全问题都出在哪些方面,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身边危机四伏。无论是我们近期一直聚焦整改的网约车,还是此前被“遗忘”的出租车,整体来看都还是安全的。

相对于其他行业,出行非常特殊。当司机开动汽车那一刻,就要时刻小心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安全对于出行是重中之重!也因此,出行行业需要严格的监管和整改,这里不只是网约车,还包括出租车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另外,对于大众而言,除了选择更加安全的交通工具,也需要时刻小心谨慎,交通意外往往比涉嫌犯罪的安全问题对我们的威胁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