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军舰上打出去的炮弹壳去哪里了,是回收了还是丢海里去了?

晨仹依然


答案:回收啊!当然要回收啊!都是钱!不回收你家里有矿啊!

现在军舰一般都不怎么用炮了,但是不可否认,中口径以上火炮使用的炮弹,尤其是定装速射炮炮弹绝大多数都是使用的铜质弹壳。

铜作为弹壳的好处我们大家都知道,相比钢,铜的延展性和可塑性更好,而且非常柔软。在炮弹进入炮膛内完成闭锁后,铜壳相比钢壳更不容易对坡膛造成损害,而且在抛壳的过程中也不容易出现损伤,因此精度更高。

(败家啊!!!!!)

子弹也是同理,使用铜壳的子弹精度更高且不容易磨损枪机。比如家里有矿又有钱的美国就喜欢用铜壳的SS109弹药。

中国缺铜啊,即使进口了大量的铜,电子元件、基建用的电线、各种线圈都是耗铜大户,最气的是这些都没法用别的材料替换(唯一可以替换的就是银,你家要是用银做电线,你家不是有矿,是有石油)

(这才是正确姿势!)

但是中国产钢啊,什么钢都有,产量高的可怕。所以我们的子弹用的是钢壳钢芯弹,而且陆军炮弹能用钢壳用钢壳,用不了钢壳那就试试可重复使用的铜制药筒。反正好铜要用在刀刃上。

不过对于速射炮,尤其是1130和HPJ-26这种速射炮,由于对射速和抽壳力度的要求,必须使用铜壳才能保证可靠性。也正因为如此,海军用的炮弹弹壳基本都要回收(国外有钱的咱比不了)

-------------------------------

看到这么多评论的我在补充一点吧

常规状态下舰船开火一般都是训练,这个时候弹药回收是条件允许的。中国军队向来讲究节俭,能省则省,挂两网收收弹壳不费多大劲。

战时那就不一样了,轮到主炮和速射炮开火了,那这船基本都快保不住了(主炮10公里近防,速射炮5公里近防,能让导弹打到这个份上基本这船快凉了)


军事观察员东旭


回收、扔掉,两种情况都有。

以前的弹壳都是铜制为多,铜制的弹壳的优势在于击发之时,弹药会迅速受热,并且不易漏气。击发之后又可以快速收缩,易于抽壳。因为黄铜独有的特性,所以在武器制作上得以回收利用。特别是一些具有高射速的战列舰,就是因为用的是黄铜药筒。

例如德军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所用的战列舰主炮都是黄铜制药筒,因为黄铜的延展性较好,也可以减少弹药殉爆。

而据资料显示,1920年代起,穿甲弹虽开始用于对付海上各式军舰,但多数情况是用于反坦克任务上。直到战列舰普遍在的装甲上进行表面的渗碳处理后,穿甲弹也因此进行改进,此时的穿甲弹在弹芯技术上做了处理,添加了一个钝头的被帽,可用来击穿这一层碳。同时,它还有另一个改进,那就是加上一层风帽,这样有利于减少炮弹飞行的空气阻力。而后,这类炮弹便被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过,随着穿甲弹的改进,各类军舰坦克也随之将装甲升级,上演着矛和盾逐次改进的故事。后期的炮弹的弹芯,所用的物料也大为不同,如比钢铁更坚硬的碳化钨、铝等。这时,炮弹虽然可以击穿更厚的装甲,但缺点在于动能会随着速度而降低,射程也会变短,最终可能会导致发生跳弹,难以命中目标。

这些窘境也一直困扰着军队,直到到二战末期,脱壳穿甲弹登上历史的舞台。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诞生,有其不同的特色就是:当这细长的穿甲弹出膛之后,弹托由于空气中的阻力而自动脱落,有效延长弹体的射程,又能准确地击中目标,故而它是目前用于反坦克火炮的主要弹种之一。

不过,这种弹体所用的材料中含有贫铀,这种材质具有辐射作用。此弹在应用上,也是倍受人道主义人士的谴责,后来也仅美国实际用于战场上。

既然有顾名思义的脱壳炮弹,那么肯定也有无壳弹药,而这则是一种没有弹壳、且直接将子弹制作成固体块状的技术。

其实,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人就发现:若将发射的火药以及底火包在锡箔之中,就可以射击敌方,从而能达到无需抛壳的目的。

南北战时期的这个办法,对于研制弹药的专家来说,也算是一个启发。直到二战之后,美国和德国以此为鉴,启动了无壳弹的研制。

后来,美国先行研制出了可燃弹壳炮弹,但是枪支系统却不能匹配此类弹药,只能放弃研制。相对而言,德国还是颇具耐心,他们经过长期的研究。终于在1980年推出G11武器系统,可适用于可燃弹壳炮弹,但这种武器并没有正式装备给部队。

直到近年美国,才开始着手研制一款轻机枪,准备将无壳弹应用在此枪上。

综上所述,如果射击的是脱壳弹肯定就是直接掉落海里的,不过现代军舰大多用的是“分装式”炮弹,有些时候不存在回收问题。

如果是存在使用必要性的,用的黄铜材料制造的,造价成本较高,陆军在使用后就会直接回收,但海军的回收过程相对麻烦。

而我国现在已研制钢制药筒,即使回收也不会再拿去造弹。因为其造价成本,还不如重新制造来的更快更划算。相对而言,弹壳大部分会谨慎回收;掉落海里的则看情况回收,毕竟下海打捞也需要一定的成本。


WarOH协虎


举个例子,在二战期间小日本的战斗机在本土执行任务时都会装备弹壳收集器,作用就是回收弹壳,要知道战斗机连装甲板和自封邮箱都不愿意装,浪费重量安装弹壳收集器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这就足以说明弹壳是多么珍贵了!相比之下军舰上的空间足够大,回收弹壳是必须考虑的工作。

不过呢!在紧张的海战期间弹壳都是要直接抛到甲板上去的!也难免会有掉入海中的现象,并不是水兵不愿意回收这些资源,而是情况不允许!早在战列舰对决时代,战舰的主炮、副炮都要安装炮塔护盾,就是因为在两舰对轰的情况下甲板并不安全,飞溅起来的海水都有可能伤人。曾有日本祥瑞舰雪风号的水兵,被近失弹单片击杀在船舱里的记录,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缝隙都可能造成伤亡,因此水兵不会在激烈的海战中冒险到甲板上收集弹壳。

而且战列舰的主炮使用的是“分装式”炮弹,本身并没有弹壳也就不需要费劲回收,只有口径较小的火炮才会使用“定装式”炮弹,它们的弹壳是珍贵的战争资源,尤其对于日本这种资源贫乏的国家来说是必须要回收的。这也造成美日两国在战舰设计过程中出现诸多差异,比如战列舰的副炮样式,日本偏向于使用“廊炮”,这种火炮本身就安装在舰体内部,弹壳退出炮膛之后基本不会掉入海中。

而美军并不愿意考虑这些。美军战列舰的副炮大多是使用“炮塔”布置,打出去的弹壳和现代化舰炮一样用抽客装置直接抛弃在甲板上,一场激烈的炮战之后才会回收仍留在甲板上的弹壳。炮塔布置的优势在于可以为火炮安装稳定调节装置,间接的提高火炮命中精度,这是廊炮不能相比的!廊炮会受到军舰摇晃的干扰,射击精度、稳定性和射界都不如炮塔,因此日本在大和级战列舰上也使用了炮塔设计,当然了回收弹壳的工作也没有拉下。

海战进入现代化之后,几乎很少有舰炮决战的海战了,世界各国的军舰上仍然保留舰炮,是为了应付小型目标的威胁,除了演习和训练之外几乎没有开火的机会,因此回收弹壳的工作量并不是很大!而且现代化弹壳都已经摆脱了对“铜”这种珍贵材料的依赖,各种廉价材料应有尽有,回收工作也就没有价值了!因此大部分海军都是将其直接仍入海中的。


利刃号


对于这个问题,老鹰航空来回答吧:

简单直接的回答就是,炮弹弹壳不会回收,也没有必要回收。

现代水面舰艇和二战期间的舰艇不同,进入到战斗状态时,战斗人员并不是全部跑向甲板上的各个战位,而是跑向舱内的各个战位。因为,现在的军舰都是全封闭式的,配合全自动操作和控制系统,战斗人员在舱内的岗位就可以对舰炮进行遥控操作。而且,现代舰炮无论大小口径都是全自动装填,无需人工介入(当然紧急情况也可以进行人工装填模式)。因此,战斗过程中整个舰艇甲板上看不到任何一个人,炮弹弹壳当然也无法回收。

况且弹壳这个东西,对于海军大国而言,成本不过是芥末子大小,回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况且只要击中目标,用经济学的观点,那就是“赚到”了。

但是,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平时训练时,由于事先知道炮击大致方向,舰艇上士兵会提前用缆绳或者毡布铺设好一片区域,用来承受炮弹弹壳跌落时的撞击,这样有利于保护甲板,延长寿命,毕竟发射之后的炮弹弹壳属于高温物体。

一旦是战时状态,无人知道炮击方向和位置,因此也没有比较采取这样的措施。炮弹弹壳直接抛射到甲板或者海面就可以了,谁也没有心思还忙着去搜集炮弹弹壳。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需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科技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问题,不做任何复制粘贴。


老鹰航空


军舰上打出去的炮弹壳在早期各个国家都想法子回收,主要考虑成本,还有资源问题。早期制作炮弹的炮弹壳技术有限,材料方面也不是很充足。当年火炮的药筒都是铜质材料为主,一般是在黄铜里面加入一定比例的铁等物质。这种黄铜药筒硬度高,延伸性高,能够贴和火炮炮筒,但成本太高,所以一般各国都会在使用以后回收,减少成本。


但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黄铜炮弹壳渐渐地落伍了,现在我们国家用的都是钢质炮筒,原材料好找,成本低,硬度也比黄铜高,黄铜炮筒自然被淘汰了,而由于成本低,所以现在打完以后也是直接丢在了大海里,再也不会重新回收。

而且钢质炮弹壳回收还有一个问题,不能重复利用,加工成本也比较高,所以回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今舰艇上的火炮都是全自动化,一梭子打完以后落下来的炮弹壳基本上落到哪里算哪里,有时候就算它没有落到海里,人们还会把它推到海里面去,因为赵地方,而且在船上滚来滚去造成困扰,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钢质炮弹壳也会被取代,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到时候就真的没有任何回收的必要了。



是阿维啊



早期各国均采取回收,现代很多国家由于工艺技术的更新不在回收直接到海底去了。

以前回收是为了成本,是为了资源。众所周知,早期由于受技术限制,特别是材料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各类火炮的药筒都使用铜质材料为主,当然并不是纯铜,而是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铁等不同材质后的黄铜。

这种黄铜虽不是纯铜材质,但是铜作为价位较高的有色金属一直是一种比较少的矿产资源,但是铜的延伸性好,加工难度小,较好塑型,能更好的贴合火炮炮筒,加入铁等材质后又提高了其硬度,所以这种黄铜药筒一直是各国军队火炮在用的主要材质。缺点就是材料成本高,所以往往陆军在使用后就直接回收了,而海军也进行了回收,但较为麻烦,毕竟占用空间。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开始研制钢质药筒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铜质药筒,目前我们军队已经经过各类实验突破了钢质药筒所存在的刚性过高加工难度高,对火炮又有一定要求的技术难题。现在我们的海军早已全面用钢质药筒取代铜质药筒。


综合,现在我们海军全面使用钢质药筒,这种材质价格低,所以打完也就直接进入大海了。


冰雹蓝天


一般都是回收,也有丢在海里的情况。

以我海军H/PJ-87型100毫米单管半自动舰炮(也就是有名的法100毫米舰炮)、H/PJ-38型130毫米单管半自动舰炮与H/PJ-26型76毫米半自动舰炮而言,这些舰炮的抛壳窗口均位于炮管正下方,自动机将定装弹壳退膛后掉到抛壳通道上,再前推将弹壳推出炮塔,同时下一发炮弹自动上膛待发,弹壳被推出炮塔后自然就掉在甲板上了。

由于射击后的弹壳外部温度较高,可能会灼伤甲板的耐磨层,因此在日常训练时往往会在火炮预定射击方向的甲板上另外铺一层帆布或者防火棉用来接弹壳。

由于弹壳的材质多为铜制,所以,在射击训练结束后这些弹壳都要被收集起来带下舰回收,一方面可以拉回去复用,一方面也便于统计与考核射击成绩。

相比较主炮弹壳往往都要回收,舰上的副炮——一般指的是B炮位或者两舷侧炮位的730、630或1130型速射近防炮——的弹壳回收要随性一些了。

一方面这些副炮的射速太快,打完一轮就要丢出上百个乃至几百个弹壳,一方面舷侧炮位的副炮距离舷墙太近,打出来的弹壳容易掉进大海。所以对于副炮的弹壳就没有必须回收的要求。

但是在训练结束之后搞的小扫除上,掉在甲板上的副炮弹壳也必须收集起来,然后待军舰靠港后带下舰统一处理。


军武次位面


咳咳,看了几个回答,有人说回收,有人说不回收,那么究竟是回收还是不回收呢?各持己见,可能网友们看后,头也比较大。所以,接下来,我给大家针对这个回收不回收的问题,分析一波。

首先,我们先说说回收这件事,在什么情况下会回收。众所周知,我国军队向来讲究不铺张不浪费的精神,当过兵的对这点应该深有体会,难不成你忘了吃泔水馒头的事情了?


当然,这只是个案例,军队中为了不让士兵浪费做的惩罚,如果剩下饭菜之后,为了士兵饮食安全,该倒还是的到或者拉去喂猪。所以,从这点上看的话,铜制炮弹弹壳还是会回收的。一是回收,因为铜是不可再生资源,况且我国缺铜,二是避免海水受到污染。


其次,我们说说为何不回收。有两种情况下,炮弹弹壳是不回收的。一种是有些炮弹采用的材料并不稀缺,没有回收价值。第二种是,战争期间,届时军舰会不会被击沉都是一个问题,这个时候老想着去回收弹壳,岂不是不想活了。

如此一来,是不是对于回不回收这个问题了解了呢!我是筱晨,可以喷,但记得关注,避免迷路。


军武视界


二战期间的大口径舰炮是没有弹壳的,一般使用丝绸包裹的药包进行发射。现代战舰的主炮口径不大,射速不高,一般会使用网兜接住抛出的弹壳。



这么做倒不全是为了回炉再造,如果是铜壳倒还有些价值,然而我们舰炮用的可是铁壳啊,回炉重造还不如直接造新的来得划算。

真正的原因可能让人非常惊讶:怕砸伤甲板上的防护涂料,怕弹壳四处滚动伤到士兵。首先甲板上要涂刷防护涂层,战时倒不必在乎。但平时训练不注意收集弹壳的话,肯定会被砸的坑坑洼洼。重新修复可谓费力不讨好,因此不如提前预防,不让它磕碰甲板为宜。


如上图所示,甲板上的破布片就是专门放在抛壳口下方做缓冲用的,图中显示的是备用品。

现代战舰主炮口径也有一百毫米左右,硕大的弹壳在高海况条件下难免四处滚动,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很容易伤到士兵。这也是必须收集的原因之一。

当然,像密集阵这种近防系统,射速高,弹壳不大,又一般位于舷,直接抛入海里是最好的选择。


武器装备秀


必须要回收啊!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出去的那都是钱啊,节俭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军舰在平时训练,巡航,执行任务等有回收条件的时候是绝对会把炮弹壳回收,之后进行弹药回填再次利用或用做其他用途。毕竟大部分炮弹为了保持精确度都选择用延展性超强的铜做原料。而铜在我国是稀缺资源,每年必须得大量进口,不回收不是我们的风格!



在回收炮弹壳时会做很多防护措施,比如放置弹壳回收器,弹壳拦截网等防护设施以免损坏舰艇表面涂层或砸到军舰上作业的士兵!当然一些不好回收的弹壳直接排到海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战时,我想弹壳主要会直接扔掉,都忙着消灭敌人,哪里还顾得上滚烫的弹壳呢。到时候弹壳可不能占用了炮弹的位置啊。
况且我们打赢了,敌人当然会无条件赔偿我们的损失,那些都是毛毛雨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