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出乎意料,現今如此繁華的無錫,歷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沒的地方


出乎意料,現今如此繁華的無錫,歷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沒的地方

從無錫地區古代的自然景觀來看,周圍是丘陵山地和平原湖沼的交界地帶,氣候溫溼,森林茂盛,十分適宜老虎的棲息,無錫歷史上一直是老虎棲息出沒的地方。

據《梁溪雜事》記載,明嘉靖辛卯年(公元1531年)七月,曾有一隻大膽的老虎一直竄進無錫東門內,在街市上徐行慢步,旁若無人;街上的婦稚老弱之輩卻猶如驚弓之鳥,爭相逃命,跌倒踩傷者無數。後來這隻老虎邁進五通神廟,不知什麼原因,突然不能動彈了,被尾隨而至的獵戶倪柏廷擊斃。

出乎意料,現今如此繁華的無錫,歷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沒的地方

清代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無錫揚名開化一帶沿山地區虎患嚴重,據清代無錫《開化鄉志》記載,自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開始,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不斷有老虎傷害附近百姓的事情發生。其中記載得比較詳細的有這樣幾次: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開化鄉山中老虎先是咬傷獵人,後來老虎又進入董塢一帶山村中活動,咬傷一行路的農人,於是鄉人聚集在一起來保衛村子安全,圍獵老虎。這時有一個住在附近石子街名叫朱伯卿的以打獵為生的人,他挺身而出,揮眾退後,去追擊老虎。當他正要引火點燃長銃射殺老虎時,猛虎突然轉身撲來,捲起一陣腥風,震撼得四周樹木動搖,引火繩也被吹熄,長銃來不及發射,猛虎一下把朱伯卿的頭部抓傷,朱伯卿乘勢把長銃插進虎口,相持了一陣後,長銃竟被老虎咬得彎折過來,最後老虎逃遁。當時朱伯卿還能支撐著走回家中,終因傷勢過重,幾天後不治身亡。

出乎意料,現今如此繁華的無錫,歷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沒的地方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二月,幾個獵人從石塘塢發現一隻老虎隱臥在草叢中,竟沒人敢上前捕捉。這時有個住在上顧橋的少年人叫做沈二的,剛好販柴經過。這位勇敢少年從身背的柴擔中抽出一根硬木樹棍,衝上去猛擊虎頭,老虎大吼著撲過來一口咬住少年的左臂,少年即用右手扳住虎腮,用腳猛踢老虎的咽喉,終於抽出左臂,這時旁邊幾位獵人上前一起把老虎擊斃。後來剝開虎頭一看,老虎的頭骨竟被少年所擊碎。少年沈二的鬥虎事蹟一時傳為美談。不久,又從一處叫陸窯窩的地方發現一隻猛虎,危害四鄉。鑑於虎患不斷,當時縣令嚴飭各獵戶合力巡緝,捕殺老虎。

然而至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開化鄉一帶老虎仍然肆行村巷,先後在大董巷吃掉一個牧童,在大楊橋咬傷一姓錢的鄉民。當時有人寫了一首老虎謠,描述虎害的嚴重:“有老虎,始聞名,漸漸見真跡,不獨山間行,食人食畜村村驚。公然白晝來胡橫,見人暴出雙眼睛,猛然一吼如雷鳴,但思吾地風氣向不惡,何事近來增此攖。”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一隻惡虎竟連咬3人, 一人大腿被咬斷,流血而死。一人被抓傷腰部,一人被抓傷髀部,最後惡虎被獵人圍殲。此後的幾年,年年有老虎食人食豬的事發生,附近鄉民已不以為異了。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後,虎患才漸減少。

出乎意料,現今如此繁華的無錫,歷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沒的地方

清代《錫金識小錄》中還有一則關於“楝城”的故事,說的是無錫西南農村許舍一帶因山中多虎,嚇得孩童白天都不敢出戶,後來有個叫尤叔保的官員,發動周圍老百姓採集了數十斛楝樹種子,搓制大繩,把楝子放在繩子裡,然後將繩子埋在許舍村莊的四周。過了四、五年,楝樹長大,成了密密集集的樹林,就象城牆一般,當地百姓稱為“楝城”,還在“楝城”周圍開了4座“城門”, 每日按時開關,自此老虎就不能闖入村莊,危害百姓了。

出乎意料,現今如此繁華的無錫,歷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沒的地方

許舍古村

至於宜興山區,歷史上更是老虎出沒的地方。相傳晉朝時候,宜興著名武將、官封平西將軍孝侯公的周處少年時,驕縱任性,橫行不法,被當地鄉民稱作老虎之外的又“一害”,後來周處改邪歸正,所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身背硬弓、箭袋,腰懸祖傳寶劍,到南山除惡虎。他連射三箭:一箭中虎胸,二箭貫虎腹,三箭射穿虎喉,為當地百姓除了大患。

出乎意料,現今如此繁華的無錫,歷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沒的地方

周處南山除惡虎

除了虎類之外,無錫地區還生息過其它一些珍稀動物。從無錫及周圍地區出土的文物和動物化石分析,新石器時代的無錫地區先民,居住在太湖以東沼澤地帶地勢高爽的土墩上,那裡是近海的沙洲,湖沼縱橫,周圍蘆葦、雜草叢生,環太湖及惠山群峰間密林中,生活著身軀龐大的納瑪古象,性情溫馴的四不象鹿,敏捷善跑的梅花鹿等。對先民們不太友好的野象、犀牛、老虎、野水牛、豺、豹等猛獸,則常常要向靠漁獵和從事原始農業生產為生的先民們發起侵襲。

出乎意料,現今如此繁華的無錫,歷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沒的地方

納瑪象骨架複製品

納瑪象化石在無錫地區有多處出土。1973年在今健康橋東堍地層中發現兩枚殘長1.03米的上頜門齒,直徑18釐米,表面剝落殘損嚴重,同時還發現四不象鹿角殘段。1986年1月,在江陰青陽顧家村開河工地上也出土過納瑪象臼齒化石。 此外,在錫山北麓和太湖北岸,也都發現過納瑪象化石,在錫山南麓和無錫西南的雪浪山麓等地,還出土有斑鹿和野牛的化石。

野生麋鹿四不象產於我國何地,過去曾一直是動物學上的一大懸案。近年來根據化石和歷史資料的分析,證明這種四不象的產地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無錫及周圍地區都是它們主要的生息地。《封神演義》中所描寫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姜子牙的坐騎,其實就是這種動物。四不象就是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動物,屬於鹿科,是我國一種可與大熊貓相媲美的珍稀動物。至十八世紀時,已見不到野生的四不象,只有清朝統治者建在北京南苑的一個皇家圍場中,還豢養著100餘頭。當時, 這種從未有過科學記載的世界珍稀動物,引起了法國傳教士大衛的興趣。他在1866年1月, 用20 兩銀子換去了一對四不象,並運回巴黎展覽,引起歐洲各國的注意。以後英、德、法等國都先後弄去一些運回國內動物園放養,但大多數難以成活。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南苑圍場中的四不象大部分被殺戮,少量被侵略者劫走。最後,只有英國用半野生放養的方法,留下一個全世界僅存的四不象鹿群。我國一直到解放以後,才使四不象重回故土,繁衍後代。

出乎意料,現今如此繁華的無錫,歷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沒的地方

四不象

無錫地區直到清代,比較常見的野獸還有穿山甲、箭豬、獐、角麂、山貓、花面狸、靈貓、豬獾、狗獾、草狐等。無錫的鳥類資源也是很豐富的,各種常年留居和往來遷徙的候鳥共約有 100餘種。這些鳥類中,人們比較熟知的有山雀、畫眉、喜鵲、八哥、黃鶯、伯勞、白頭翁、啄木鳥、雲雀、燕子、杜鵑、夜鷹、貓頭鷹、老鷹、野雞、綠頭鴨、白鷺、鴛鴦等,在碧波萬頃的太湖上,還可以看到迎著浪花飛翔的各種湖鳥。

出乎意料,現今如此繁華的無錫,歷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沒的地方

出乎意料,現今如此繁華的無錫,歷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沒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