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发生交通事故后主动报警并积极处理事后工作算是自首吗,可以从轻处理吗?

总放小长假


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交通事故,具体什么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依据法规来认定吧。

最高院在认定交通肇事自首: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和从宽处罚的幅度。

对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现场等候处理,且能如实向侦查机关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我国法学理论以及司法实务中一贯将其视为自首。浙江省有不同情况,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9年8月27日出台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自首的规定却颠覆了这一传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就目前公开的资料及有关分析来看,浙江省高院出台该规定主要理由如下:一、一个犯罪行为完成后,犯罪分子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逃避法律追究,一种是主动报案并如实供述,接受法律追究(即自首)。立法上对交通肇事罪是把主动接受法律追究作为一种基准状态,把逃逸作为一种加重处罚的情节。二、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在原地保护现场,报案及等候交通警察到来,均是履行法律设定的义务的行为,谈不上奖励的问题,不能认定为自首。由此认为把交通肇事后报案并接受法律追究作为一种法定从轻减轻量刑情节是一种重复评价,违背了刑法设立不同法定刑的本意。

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应当认定为自首,其理由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和普遍的司法实践看,一般自首的两个要件是“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如果当事人在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现场等候处理,这就符合了“自动投案”的要件,而当事人在接受处理的时候若能“如实供述”,则属于标准的自首。甚至就在浙江省的《意见》出台后不久,北京市延庆县对一个类似的交通肇事案件的处理仍然将这种行为认定为自首。〔14〕浙江的规定也许正因为其不同于普遍理解的《刑法》规定内涵、颠覆了司法传统才引致巨大争论。

  其次,就交通肇事后的基准状态而言,不可否认,嫌疑人在作案后可能有两种状态,即或逃避法律追究,或主动报案、接受法律追究,但若认为仅有这两种状态,即要么是逃逸、要么是履行报案义务接受处理,非此即彼,则会犯明显的以偏概全的错误。尤其是对于交通肇事罪而言,还大量存在第三种状态,那就是既非逃避法律惩处亦非主动报案接受处理,比如当事人在交通肇事后并不报警而是积极救助伤者、或者一时惊慌失措呆在现场并不采取任何行动、或者受伤后无法行动或被送往医院,或者肇事时由于天黑、醉酒等原因,当事人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继续驾车离开,因其主观上并无逃避法律惩处的故意所以不能算是逃逸,这些都属于中间状态,不一定就是非此即彼。而且这种中间状态在现实中的比例或许更大,这才是交通肇事罪的基准状态,而非主动接受法律追究。由此可知刑法上并不缺少既不从轻减轻又不加重处罚的“中间档”,逃逸加重处罚,自首从轻减轻处罚,不逃逸不自首则按照基准法定刑处罚,相关法律规定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悖论,也不存在所谓的重复评价问题。

  第三,交通肇事后所履行的义务的性质问题。根据《道法》规定,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应当履行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员、迅速报告执勤的交警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等义务。仅就《道法》的规定来看,当事人履行报告义务的对象被明确规定为“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要是为了便于交通事故得到及时的处理。根据浙江省高院的有关解释,当事人在交通肇事后所履行的报警并等候处理的义务的对象也应该仅限于此,因为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法》的明确规定。由此看来,当事人如果不是向“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告,而是按照刑法的有关规定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的刑警大队非交通管理部门、检察院、法院投案;或者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等,则并非《道法》设定的义务,严格说来就应该认定为自首,而向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投案却不能认定为自首,这样的结论显然是荒唐的。

  且《道法》所规定的当事人诸多义务中的核心义务即“报告”义务,但该义务并不等同于刑法上所规定的“自首”。交通事故发生后车辆驾驶人只要及时主动向有关机关报告发生了交通事故这一事实即认为车辆驾驶人尽到了“报告”义务,其关键内容是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交通事故,甚至当事人并非必须在报告中承认自己就是肇事者,即便报告时承认而到案后对自己的肇事行为百般抵赖也不影响对其“报告”义务的认定,因为规定该义务的初衷不仅在于查究犯罪,更在于及时处理事故,防止损失的继续扩大。从自首的角度看交通肇事后在现场等候并报警的行为仅仅是一个自动投案行为,而一般自首还要求行为人必须如实交待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即如实供述,亦即当事人即便是履行了“报告”义务也不一定就会认定自首,还应该在到案后如实供述。《道法》所规定的当事人应当履行的义务是“报告”而非“自首”,“自首”行为不应成为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从另一个角度看,根据该《意见》的规定,“履行法律设定的义务不能算是自首”,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有如实回答的义务,这也是一种履行法律设定的义务的行为,但自首的要件之一就是“如实供述”,按照前述逻辑,当事人的“如实供述”是履行法定义务,不能算是自首,则刑法所设定的自首将失去存在的基本前提。


苏团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刑法》第67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自动投案的认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审查:一是时间;二是方式和动机。自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自首投案的方式和动机。2、犯罪分子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3、犯罪人愿意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追诉。

然后我们来说交通事故,既然是事故那么就是意外造成的,不是有意而为之,不离开现场,积极配合处理,只要你不是酒后开车、非驾驶人员开车、超速行驶、争道抢行、违章装载、超员、疲劳驾驶、行人不走人行横道等原因造成交通违法的交通事故就不构成犯罪,既然不够成犯罪何来自首之说。还有就是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离开现场,否者就是你的全责,如果造成较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就构成交通肇事罪。积极处理是肯定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


用户92678392708


自首大多是指:犯法后逃离现场,后又主动去有关部门说明情况或承担违法责任,并主动交待罪行,这叫投案自首。

未逃离现场更是主动认错,执法部门更欢迎,比自首还有意义和知错就改精神。是完全主动行为,是可约情减轻犯罪刑处的等。

自首有主动的,还有被动的,逃离案发现场后,比如经有关部门教育家人教训等投案自首。但需认定后才可是自首情结。

交通事故过去叫违章,现在提申上了刑法是违法,只要不是恶意故意行为,不出现多人死伤,不是最重的刑事案件,是普通意外伤害案件。出事后能主动联系报警,救人,保护现场,积极配合调查等,是有约情减罪定性的。

目前交通事故处理分:特大,重大,较大,一般普通案件,主要是指死亡人数和伤亡人数。也包括经济财产损失大小。

其中主要分双方责任大小,全责、主责、次责、无责。会根据责任定罪或是刑期,(有死亡才判罪)。

网友主动行为直的赞许,也是必须负责任的行为。交通事故逃逸是全责!

只要逃离事故现场均算逃逸!罪加一等!


汽车评论员宋贝尔


只要你没有逃逸行为,没有故意行为且保护案发现场,就不存在自首不自首的问题。逃逸会被判定全责,且保险公司商业险不赔付。故意行为也是不赔付,且交强险赔付后也要找你追偿。不保护案发现场,会导致交警无法认清责任,没有责任也会造成后期处理难度加大。所以,发生案件后第一时间保险公司,报警,保护现场,人伤拨打120急救就可以,遇事不慌,冷静处理即可。


超人处理事故


算的,这里有两种性质,一般肇事者积极配合其性质为交通意外,一般法院会从宽处理,但是肇事逃逸的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会演变成故意杀人,所以大家不要存着晓幸心理,现在到处都是监控想要找个人其实分分钟的事,建议做好自己的本分,不酒驾、不疲劳驾驶等,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也为了自己和家人着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地球离我不远


发生交通事故,主动报警并积极处理事后工作,是很积极的,没有逃避责任,是妥善的处理方式。遇事冷静处理,将伤害减到最小,才是有担当的人。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已涉及到犯罪。所以对于能积极妥善处理的,当事人在被伤害人能谅解情况下,可以酌情减轻惩罚力度。


快意人生的蝙蝠侠


这个情况很多人已经回答了,积极处理就是最好的认错,交通事故和其它案件不一样,它有太多不确定性,所以只要不逃逸,积极处理,一般不会按最重的情况处罚。

在这里提醒大家,开车不着急,安稳平安才重要。生命只有一次,请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