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8·19醫師節|這家醫院為何令名導尤小剛連說五次“感謝”

8月17日,在即將來臨的首箇中國醫師節之際,北京醫院

舉辦了京醫好故事宣講活動。醫生通過講述感人至深的暖心故事,詮釋白衣戰士的擔當與情懷。

心臟調“音”師楊傑孚

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楊傑孚從小有兩個夢想,做一名救死扶傷的白衣戰士,抑或做一位教書育人的靈魂工程師。如今,年過半百的他卻將兩個職業融合在了一起。一邊治病救人,一邊授業解惑。

為了掌握國際心血管領域最新技術,楊傑孚先後2次共4年分別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伊麗莎白女皇醫院及皇家佩斯醫院心內科,進修臨床及研究工作。帶著技術和經驗,他毅然放棄了當地醫院優厚的待遇和移民澳大利亞的機會,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的懷抱。他說:“在別人的國家,只能獲得虛空的名譽。除了祖國,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能夠帶給中國人最大的機遇和價值。”

在許多患者心中,楊傑孚永遠是和藹親切的。他並不盲目給患者指定手術方案或者藥物治療,而是從各個角度分析患者病因,“反對一生病就用藥”。多年前,一名20多歲的邯鄲患者反覆發作心律失常,當地醫院判斷為惡性心率失常,入院後用了大量藥物治療,但患者病情反而越來越糟,半年後竟然嚴重到臥床不起。作為特殊病例,當地醫院申請楊傑孚進行遠程視頻會診,經楊傑孚判斷患者心律失常可能為良性,要求醫院馬上停藥。他指出,“有些藥物在治療病症的同時,會出現不良反應,比如心跳慢、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我通過遠程視頻安慰患者說,你現在是一個健康的人。通過檢查我認為你的早搏95%是良性的,對生命沒有危險。你下午就可以回家,同時停止藥物治療。去休息、放鬆,過正常人的生活。”患者接受了楊傑孚的建議,3個月後到北京複查時簡直像換了個人。對此,楊傑孚強調:“對於心律失常的患者,診斷是非常重要的,要分清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心律失常。功能性心律失常每個人都會出現,但是器質性心臟病合併的心律失常是不同的,要引起患者和醫生的重視。”

從醫多年的楊傑孚深知,患者及家人的幸福快樂都取決於醫生的妙手回春。他理解病人對醫生急切的期望,知道自己肩上擔負著沉重而神聖的生命希望。多年前一位37歲的東北患者找到了楊傑孚,他從十幾歲開始發病,發病時心跳達到200 多次,近乎休克,被多次從死亡線上搶救過來。20多年的尋醫問藥已使患者家庭負債累累,他們抱著一絲希望來到了北京醫院。經過全面檢查,楊主任找到了致其心動過速的異位興奮點,並通過導管消融手術進行治療。術後患者恢復良好,至今沒有復發,不但生活能夠完全自理,還可以幹農活。心內科病房的的牆上掛著過去得到他幫助的病人贈給他的錦旗。

導演尤小剛對醫生連說五次“感謝”

尤小剛導演做為患者家屬,講述了他與北京醫院的不解之緣。

尤小剛對北京醫院有天然的信任,“我的醫療關係一直在北京醫院,包括高血糖控制等,我所有治療都是在北京醫院。”

在尤小剛眼裡,楊傑孚是具有學者風範和醫者氣質的醫生。楊傑孚善於與患者溝通,無論多兇險的疾病,他講完,患者心裡馬上就踏實了。“他視生命的守護者,我們全家人都對楊主任很敬重,身體出了問題總是會第一時間找他。”

在講述過程中,尤小剛連說五次感謝,“如今每一部連續劇都與醫生有關,連古裝劇中都要有太醫,我正在拍攝的一部有關反恐的電視劇,其中涉及到許多醫生的內容,多角度呈現醫者風範。謝謝醫生,謝謝北京醫院。”

除了“心臟調音師”,還有很多感動人心的醫生故事。比如“鉛衣人”,放射科導管室醫生每次手術無論時間長短,都必須身穿四十斤重厚厚的鉛衣,進行著術中各項操作。往往是第一臺的手術結束了,刷手衣就已經完全被汗水浸溼了,匆匆忙忙換上一件乾衣服,繼續投入到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面對突如其來的急診手術必須隨叫隨到,手機24小時開機待命。

著名外科專家、北京醫院名譽院長吳蔚然曾說過,對於一個醫生,病人二字代表的不僅僅是病,更重要的是人。他們或是身居高位,或是平民百姓,或者富有,或者貧困,或者強大,或者弱小,但是這種區別無關緊要,醫生不僅為病人醫好身體的病痛,更要給予病人以同等至高的尊重,使每一位病人感受到人生的尊嚴。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