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下的旅遊業:20萬從業者在線求良方,行業復工不是簡單回到“老路”

“每年過年出去旅行都成了習慣,就想利用過年的長假出去走走看看,逛逛吃吃,分解一下一年工作的壓抑。”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蘇曼曼(化名)每年春節都選擇出國旅行。但讓她始料未及的是,今年還未出發,就接到了旅行社停止發團的消息。

蘇曼曼旅行計劃擱淺的背後,是整個旅遊業業務遇挫。旅遊團暫停、酒店房間空置、景區關閉,原本歲末年初的旅遊業“黃金期”,突然陷入一片冷寂。

疫情之下,有OTA(在線旅行社)平臺拿出億元量級的保障金迎接考驗,有現金流緊張的企業難以抵禦衝擊倒下,亦有從業者發起直播大會探討行業變局。重壓之下,旅遊業未來何去何從?

風暴中的旅遊業:OTA、上市公司均受影響

“春節這段時間,(本該)是我最忙碌的時候。春節期間帶隊遊覽的項目要進行總結匯報,還要聯繫之前的顧客反饋旅遊感受,但今年春節期間所有參與的項目基本都停止了,主要的工作也是處理未出行的訂單。”王泉(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這是自己從業以來收入最慘淡的春節,心情也一直很低落”。

王泉的故事僅是旅遊業遭受打擊的一個縮影,旅行社、機票代理商、酒店經營商、景區從業者、相關上市公司均面臨巨大的損失。

最直接的影響是OTA平臺,今年1月21日至2月2日,途牛客服電話接聽量暴增10倍以上,並於1月24日達到1.6萬通峰值,共協商資源端各類更改動作約50萬次。在大量退改訂單的壓力下,攜程、途牛、飛豬、去哪兒網、馬蜂窩、同程藝龍等OTA平臺均在不斷升級免費退改簽範圍,平臺墊資金額增至億元量級。

與此同時,旅遊類上市公司也遭遇業績考驗。

宋城演藝(300144,SZ)在致全體投資者的公告中表示: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中國文旅行業造成了重大打擊。2020年1月24日起,公司旗下旅遊演藝項目已全部關園,對一季度的財務影響在所難免。

眾信旅遊(002707,SZ)也在公告中提到,“即自2020年1月27日起,公司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旅遊產品。本次疫情不可避免地將對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產生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抗擊風險能力較強的上市公司和OTA平臺,一些此前就存在經營壓力的企業則更加難熬。2月29日,百程旅行網啟動清算準備的消息,則讓旅遊從業者的心情更加複雜。

對於此次疫情將會對國內旅遊業帶來的影響,中國旅遊研究院測算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國內旅遊人次分別負增長56%和15.5%,全年同比減少9.32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分別負增長69%和20.6%,全年減收1.18萬億元。

20萬從業者參與在線大會:心情不再低落

重壓之下,相關部門相繼出臺退還旅行社質量保證金等惠普性政策緩解行業壓力,旅行企業也開啟“電商賣貨”、“雲旅遊”、“直播培訓”等方式進行自救,一些變化也應運而生。

“這是我春節後首次在辦公區之外,現場參加行業的直播研討活動。”2月29日,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出現在一大型旅遊研討在線大會的直播間。這場超過500分鐘的直播背後是23位嘉賓、17家文旅集團、20萬從業人士的在線參與。

在這場直播中,戴斌表示,2020年旅遊行業的“戰疫”已由“停組團、關景區、防疫情”“託底線、救企業”,轉入“嚴格防控、有序復工”的新階段。

目前,停擺多時的旅遊業開始重啟,各地景區陸續開放,“出行”觸底回升,酒店預訂明顯回暖。此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各大OTA平臺瞭解到,全國約有四成景區開放,近五成酒店恢復營業。

“旅遊業同時面對著系統、國內和國際的三重防控壓力,斷不可以有鬆口氣、歇歇腳的想法。”同時,戴斌也提醒稱,隨著全球範圍的疫情變化,防控疫情經由旅遊活動而輸入和擴散的任務也會加重。

“2月29日,我也是20萬在線參與中的一員。疫情期間,旅行社的業務一直在停擺中,對於未來的發展也比較忐忑,確實需要交流一下。”在參加完這場線上直播後,王泉感嘆道,“相比此前的低落心情,我也開始為未來的旅遊線路積極作出規劃,期待疫情過去之後早點恢復相關業務,彌補損失”。

通過從業者參與直播大會的熱情程度的討論熱度,不難看出,很多從業者的心情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已經從此前疫情衝擊行業的悲觀情緒中逐漸走出,他們更希望找到應對困難的方式,度過此次行業面臨的特殊挑戰。

“旅遊戰疫需要瞭望吹哨的人,需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人,也需要仰望星空,沿著任何可能的方向前行並承擔風險的人。”在戴斌看來,無論是線上的研討,還是線下的培訓,都要以解決防控疫情和有序復工的現實需要為導向。

疫情過後:療愈消費意願將會提升

相比此前行業的悲觀,也有更多的人願意看到未來。中國旅遊研究院面向旅遊供給側的專項調研表明:受訪者中54%認為風險可控能渡過難關,24%認為風險因企業能力而異,21%則認為風險加大、倒閉企業增多。對於未來的發展,26%認為疫後會迅速恢復,66%認為會延遲1~3個月恢復。70%表示疫情結束後即全力開展市場促銷,全面恢復生產經營。

戴斌提到,疫情總會過去,復工不是簡單地回到“人山人海吃紅利、圏山圈水收門票”的老路上去。疫後市場恢復和產業振興需要更多新興力量的積極介入,科技將成為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

深大智能集團董事長汪早榮認為,此次疫情的出現也助推了智能人體體溫檢測、虛擬景區線上遊、實名制分時預約等新技術的應用實踐。

“經此一疫,競爭力應當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不是還在原地打轉轉。”戴斌認為,短期內,旅遊住宿機構和旅遊景區的復工不是為了有大量遊客的到訪,而是為了升級旅遊活動的安全保障、提升旅遊服務的品質感受。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容易產生客流聚集的場景,針對不同空間尺度、停留時間和消費情境進行科學研判,把平時寫在紙上、掛在牆上的應急制度和管理流程,進行紮實有效的實戰演練。

“此次疫情影響超過非典時期,如果沒有創新,依然傳統運轉。我們這番苦,算是白吃了,所以需要研究振興。”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魏小安認為,2003年非典後,創新產生一批網絡企業,並獲得大力發展。疫情過後,旅遊業倘若仍舊常態運轉,依靠市場起來而自然度過,僅僅是復甦。只有按照疫後市場新的追求和新的消費方式的變化,謀求創新,才是希望所在。

北京聯合大學在線旅遊研究中心主任楊彥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全球都出現疫情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旅遊目的地也會出現結構性變化。受航班及相關政策影響,境外長途旅行可能會受到一定抑制,旅遊需求復甦後可能更多傾向於國內短途旅遊和東南亞市場。

對於未來的新趨勢,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預判,疫情過後,社會價值將產生新的變化,將更注重人本價值,尊重個人價值、群體價值,社會經濟將回歸生態發展本質,遊客的療愈消費意願將會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