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金融危機是不是用來吞噬超發貨幣的?

C無名勝有名



金融危機是超發貨幣造成的,它吞噬的不是超發貨幣,而是真實財富。


超發貨幣是怎麼製造金融危機的呢?


首先,在超發貨幣的激勵下,一些企業拿到了低息的資金,盲目投資,這個時候,經濟一片繁榮。泡沫中大家很開心。參考1997年之前的東南亞,以及2008年之前的世界經濟。



但是,超發貨幣其實用用虛假信用在扭曲經濟結構,使得真實信用受到擠壓。經濟結構的錯誤表現在什麼方面呢?往往是鋼鐵、能源、礦產、重機械等行業開始擴張,擠佔了其他行業的資源,用於基建等方面。


然而,隨著這種虛假的“繁榮”的推進,這種錯誤的經濟結構必然得到清算。因為,其他行業的人由於資源被搶走,效率降低,收入下降,買不起擴張行業的產品,於是很多產品表現為“過剩”,其實不是真的過剩,而是投資錯誤。錯誤的投資虧本,倒閉,經濟陷入蕭條。參考1997年之後的東南亞,以及2008年之後的世界經濟。


此時如果停止超發貨幣,市場經過調整後,資源重新配置,慢慢會走出蕭條,走向復甦,然後繼續繁榮。所以,一個經典的商業週期包括“繁榮-衰退-蕭條-復甦”的過程。


但是,現在很多國家在經濟剛衰退時就喜歡以更大的超發貨幣來刺激經濟,使得市場沒有經歷調整期,就再度走向虛假繁榮。看起來,凱恩斯主義奏效了。


但其實,每一輪刺激,繁榮的程度是不斷降低的,直至最後沒有了繁榮期,經濟一直是半死不活的狀態。可以說,目前世界上信奉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全部是這個表現。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凱恩斯主義成功地調控了經濟週期,實際上,他們是成功地葬送了繁榮。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如果判斷一個經濟體還經得起刺激,會出現虛假的泡沫繁榮,可以投機賺一筆,比如買房。但是一定要及早退出,否則會比較慘。千萬別用太高槓杆,因為退出時機沒把握好的話,高槓杆會很致命。


您認為呢?


腦洞經濟學


金融危機與貨幣的關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學規律,在此與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的專業答案:


一,金融危機的規律。


全球經濟每隔10年,就會爆發一次金融危機或者經濟危機,在1998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在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2018年,對全球經濟和各個國家都是一個挑戰和考驗,是否會發生金融危機,我們還需要半年的時間觀察和檢驗。


二,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


每一次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都是金融系統出現問題,引發債務危機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因此,金融危機與貨幣有著緊密的聯繫,當貨幣不斷超發的時候,債務和槓槓率就會不斷增加,導致資產泡沫,最終引發金融危機。

三,金融危機消滅資產。


金融危機,沒有消滅貨幣,也無法消滅貨幣,因為貨幣已經進入資產之中,所以每次金融危機都會消滅資產,導致資產的大幅縮水,也是間接的減少貨幣。但是,每次金融危機的時候,都是貨幣緊縮的情況,也會降低貨幣的超發速度。


遇見是緣,喜歡我的回答,請馬上點贊和轉發,謝謝您的支持!



雄風投資


金融危機跟傳統的經濟危機有一些區別。傳統經濟危機主要是產能過剩,工人和普通老百姓收入太低,買不起自己生產的商品。而金融危機並不是產能過剩導致的。金融危機主要是貨幣的供應出了大問題。金融危機確實可以起到吞噬過剩貨幣的作用。

1.1988年南美洲多國,陷入了金融危機。因為他們之前,在美元貶值時,借入了大量廉價的美元,後來誰能想到美聯儲為了對抗國內的通脹壓力,大幅度調高了利率,導致南美洲不少國家要償還很多利息,他們的貨幣急劇貶值,阿根廷在危機爆發前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結果危機爆發後,一夜回到解放前,變得貧困落後!

2.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多國貨幣貶值,包括東南亞各國,甚至韓國,香港也被捲入,遭受重創!這些國家,房地產泡沫被戳破,負債累累。俄羅斯盧布急劇貶值,外匯儲備幾乎枯竭。

當時,中國政府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並開始救市,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幫助香港打贏了港幣保衛戰。同時,國家開始了推出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刺激經濟。中國經濟倖免於難!

3.2008年,作死的美國人搞出了金融危機,害慘了我們,我們還購買了很多美債。金融危機的直接後果就是外需急劇萎縮,很多出口型企業陷入了困境,很多農民工不得不提前返鄉,就跟今年的情況很相似,經濟不景氣,沒那麼多事做,農民工早早就回老家,等著過年了!

為了解決就業問題,政府不得不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建設高速公路,高鐵等,很多農民工有了事做,有錢賺。不然,我們的錢還有大家的前途,都被金融危機給吞噬了!

4.2018年年底,央行降準,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因為之前高漲的房價已經吸乾了人們的購買力。

金融危機能夠起到吞噬貨幣的作用,這是客觀作用。


高中數學鄧老師


金融危機是以金融產品價格劇烈波動導致的經濟病態,而病原就是寬鬆貨幣導致的信貸貨幣氾濫造成的金融價格虛高。比較流行的名次就是金融市場形成了價格泡沫,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1929年美國由股市暴跌引來的蕭條,上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金融泡沫破裂引發的經濟動盪。

那麼經濟危機是不是吞末超發貨幣呢?有一定道理,我們以過往發生的金融危機歷史來舉例。

首先,從世界經濟史上的案例來看經融危機之後美國和日本都發生了短暫的現金流動困難。經濟蕭條導致金融系統壞賬激增,債務發生嚴重的延期超。

其次隨著債務破滅導致社會經濟現金流動趨緊,貨幣投放縮量而導致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錢重物輕,市場缺少現金供應導致企業從事生產慾望不高庫存高企。而需求端的儲蓄不足以支撐消耗庫存就會導致社會商品降價,進而傳導企業利潤下降。再而導致企業破產工人失業,進一步傳導社會購買力不足。

最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是繁榮---蕭條---恢復---繁榮的一個經濟循環,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每10年就會進入一個金融病態導致的危機。從1929年開始經濟都在這個週期裡面輪迴,比如70年代的原油、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東南亞、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都是寬鬆---緊縮---平穩---寬鬆的貨幣政策。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討論!


坐井觀牛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來理解,金融危機很有可能是貨幣超髮帶來的,金融危機會帶來貨幣的超發,金融危機也能讓超發的貨幣變成無形。

眾所周知,此次的全球金融危機,是從美國的次貸危機開始的。美國為什麼會發生次貸危機,是因為美國的房產被泡沫化了,當泡沫發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風險,最後演變成危機。日本的金融危機,也是因為房產泡沫化。

那麼,為什麼次貸會演變成泡沫、演變成風險呢?原因就在於,資金的槓桿化,亦即金融機構為了賺取暴利,無節制地給貸款主體加槓桿,從1倍、2倍,加到10倍、20倍,甚至更多,自然,風險就會越來越大。一旦資金鍊斷裂,風險也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美國人喜歡貸款買房,買房的資金又是槓桿率極高,豈能不發生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為何又能轉化成全球金融危機呢?這裡有個背景,那就是在次貸危機發生前的這些年,很多國家都在過度發展金融,都在給金融加槓桿,都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美國又是全球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的影響力又非常大。美國在發生了次貸危機後,必然會通過不同方式把危機轉嫁給其他國家。讓金融危機爆發,當然是最佳的轉移方式了。所以,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後,美國政府並沒有採取積極的救治措施,而是任其發展、任其蔓延、任其擴散。表面上,也有雷曼兄弟、美林等出現風險,甚至破產,但對美國金融整體而言,則是利遠大於弊。美國能夠率先復甦,也主要源於這個方面的因素。

而一旦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為了應對危機,各國還會進一步加大貨幣發行力度,造成貨幣進一步超發。直到危機風險全面釋放,才會由各國、尤其是風險較大的國家慢慢吸收。這也是為什麼危機總是來得那麼突然,度過危機需要那麼長時間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總體上講,金融危機是會對超發的貨幣予以消化的,但消化的過程也是極其痛苦,代價極其慘重的。特別是企業和居民,會在買單過程中遭受極大的利益損失。不讓風險爆發,才是維護企業和居民利益最有效的辦法。


譚浩俊


金融危機的確可依吞噬掉大量的超發貨幣。

表現在:股市指數下滑,房地產價格回落、投資品貶值。。。

但是出現一個悖論:超發的貨幣大多在富裕階層手中,為什麼在金融危機時感受最深的確是貧困階層?

原因是:一旦貨幣超發,流入市場,它就與實際貨幣混在一起。也就是說,雖然超發的貨幣流向了富裕階層,但是實際購買力的貶值是全社會一起分擔的。這就相當於一盆水,原本正好是滿的,又倒了一盆進去,流出來的會是剛剛多倒進去的水嗎??必須不是!原來盆裡的水和新注入的水都會有流失。



而且這一部分流失掉的貨幣,對於貧困階層,痛感最深,主要是由於本身持有的資產就少。就拿流失的水來說,都流失了等量的水,富人佔總資產的比例勢必要小。所以,他們抗風險能力就強。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機不僅是金融業的危機,更是實業的危機。會帶來大量工人的失業、企業的破產、產品的滯銷,社會經濟的倒退。


所以,不僅是超發的貨幣被吞噬了,實際的貨幣也被部分吞噬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害怕金融危機,人人難逃劫難,經濟繁榮時,富人階層獲得的財富比例最多,窮人也跟著有湯喝;經濟衰退時,首當其衝、影響最大的卻是中產階級和窮人們。


我是家族財富密碼。更多的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頭條號。關注不迷路。如果您覺得不錯,麻煩您點個贊,更有豐厚獎品不定期回饋,謝謝!



家族財富密碼


金融危機是用來有效階段性吞噬超發貨幣改善市場經濟並且為下一次超發貨幣奠定基礎。為什麼?

一、經濟週期復始規律所致,人類經濟活動只是遵循其規律。一般金融危機的影響面較小,只有當金融危機擴大至經濟危機時影響才大,像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最開始的危機就是金融危機。

二、從經濟週期:衰退、蕭條、復甦、繁榮四個階段來看,金融危機引起經濟危機的發生階段為衰退階段。而衰退前期發生前往往伴隨的不是種種跡象的預警危機發生的前兆,而是投資過熱、銀行存貸款利率升高的節奏。而投資在這種節奏中樂此不疲。單純來講面對投資過熱是因為蕭條、復甦階段的低貸款利率所致。也就是說在衰退階段到來前,其實銀行為了降低投資過熱所帶來的風險已經在開始“動刀”提高年化利率為經濟降溫。但是,風險仍舊會存在,銀行通過高利率也只能是吞噬一部分社會資金,並不能維持吸收。

三、一般表現衰退階段的前夕樓市、股市應是最高點。那麼第二階段的吞噬超發貨幣將會發生,樓市、房市將會面臨價格下跌的局面。2008年房、股、債三殺的局面在美國發生,並且房市、股市的價格急速下跌,讓數以萬億的市值在短短一年內蒸發。可以說是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經濟危機作為了吞噬上一週期的超發貨幣,並且為了更好解決經濟危機的發生,只能進入新一輪的印鈔規律中。


厚金說


金融危機是消滅過剩商品,而不是吞噬貨幣。

貨幣本身沒價值,是商品流通中間橋樑,評估雙方商品的價值,然後通過貨幣的數字是表現出來價格交易。

貨幣也是社會信用與相互信任承載工具。貨幣發行流通是國家信用,信譽的體現。國與國之間的貨幣交換匯率,是代表著國家綜合實力之間的差異化。

貨幣總量代表經濟總量,商品總量。貨幣是衡量商品價值用價格表示,那麼貨幣總量背後是商品總量,商品增加,貨幣也要對應增加,才能方便交易。

貨幣也是對國家社會一種預測,隨事件與影響變化,對未來發展價值觀預測。商品變化,人們信心,國家態度………

金融危機中,本質是生產過剩,與消費乏力,債務無法償還………市場追求貨幣,而貨幣總量無法提供增長。通俗話說就是差錢。78年到現在,每次危機不是差錢鬧的。貨幣充裕的情況下,經濟反而騰飛。所以說金融危機它的實質表現是差錢,而且商品數量是處於一種過剩的狀況之下。

商品數量之所以過剩,是因為其在價格上的一種體現所造成的。這裡頭包含著國家的稅收制度,生產者所想獲得的利潤。原始的投入。國家對於貨幣價值的管控。市場追尋貨幣的衝動………種種措施與因素,商品的價格無法下滑。商品價格無法下滑之時,貨幣的價值反而被無限性的拉高了。但受限於投放貨幣的總量。因為這後面要有政府的信用去背書的。任何一個政府都會對這方面市謹小細微。投入貨幣總量增長十分之有限。而市場的商品價格就是為了追尋貨幣而制定的。從而市場缺乏貨幣。商品總量又不斷增長,價格下滑不是很大。市場可流通貨幣總量是增長了,還是下滑了。

銀行放貸更是加劇市場狂潮,到期利率要支付貨幣量增長多少。市場交付銀行的一定貨幣量以後,同樣也減少了在市場流通的貨幣量。市場對於貨幣的需求,更加性的渴望了。

但又為保障貨幣價值,避免密西西比股票重現,投放貨幣總量嚴控。加劇市場貨幣交易的缺乏,危機自然發生。表面上是各種各樣的問題,實際上是缺錢的表現。

金融危機最大的貢獻,是消滅了過剩的商品。讓貨幣的價值重新性的樹立與建立。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減稅,與貨幣寬鬆量化。08年的貨幣寬鬆。都讓各自國家迅速陷的走出了危機的陰影。因為市場不缺錢了。

18年的美國減稅以及對商品的價格打擊。其本質是就是那貨幣的價值重新迴歸合理性。讓商品價格,價值下滑。從而確保貨幣的價值的回升。市場不再缺乏貨幣。


雲無相22974309


貨幣的創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基礎貨幣,即央行以自有的可信資產為基礎,所發行的可流通憑證即貨幣,在會計方面對應於央行的負債。另一種是信用派生貨幣,即銀行得到存款(對客戶負債),進行貸款發放(形成銀行資產),由於貸款仍進入銀行系統,再次變成企業(流動資金)或個人存款(薪資收入),因此會循環放貸,從而產生貨幣乘數效應。如果沒有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存貸比和存款準備金等要求,銀行就可以通過貸款活動創造無限的流動性,這個過程被稱為信用派生貨幣的過程。

在現實當中,銀行在信用擴張過程中賺取息差,當然希望貨幣乘數越高越好。但經濟活動存在時間週期性,在經濟越過頂峰向下時,資產端的風險會急劇擴大,使得信用擴張無法持續,而信用收縮會導致銀行資產端風險進一步擴大,進而進入螺旋收縮狀態,並最終導致銀行負債端即客戶存款的損失。一般這個過程總是隨著經濟週期而反覆發生,其最終結果就是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在西方國家以銀行和企業大批倒閉來體現,常常使得大批銀行客戶血本無歸,經濟活動陷於蕭條,其本質是大規模的信用違約,具有社會破壞性。

即使央行沒有超發基礎貨幣,貨幣總量(一般看M2)仍可能因為銀行信用擴張而氾濫成災。中國央行的基礎貨幣發行,其主要資產是外匯約3萬億美元,按當前匯率計算,價值超過20萬億人民幣,加上其他資產如黃金、MLF等,總量也就30萬億左右,但貨幣乘數超過5,是M2超發的主因。如果央行外匯資產流失,則人民幣要麼變成注水豬肉(那就變成委內瑞拉式惡性通脹),要麼對外貶值(容易引起輸入性通脹),要麼被動去槓桿(容易引發金融危機)。

被動去槓桿,往往是導致金融危機的主因。金融危機時期,隨著企業大批倒閉,銀行貸款資產被動歸零,最終導致銀行倒閉,銀行資產負債表清零,這時信用擴張走向信用收縮,更多資產如房地產、股票崩潰,進一步加劇危機。在這個過程中,以金融信用為基礎的貨幣超發被動縮減,M2斷崖式下跌,直至再平衡。因此,金融危機不是主動收回超發貨幣,而是強制性被動通縮,或可稱為被動去槓桿,其結果基本是悲劇性的。


胡楨浩


金融危機的本質就是生產過剩、負債過高帶來的流動性危機,通俗的理解可以比作人的身體疾病,屬於經濟正常運行的 規律,並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經濟的發展規律本著復甦--繁榮--過熱--蕭條的週期規律,週而復始,往復循環,只是時間的跨度有所不同而已,類似1987---1997--2008年的十年一遇的週期規律,本質上是在修正經濟不良因素,就像人過於勞累會得病一樣,其實本質上就是說明經濟循環出現問題,就要開始修正了。

從經濟學角度看,金融危機本質上是對資產負債表的修正,過於資產龐大、負債過高的不良因素進行效率調整,與此過程,帶來了資產價格的急劇暴跌,樓市、匯市、股市都會暴跌,資產價格泡沫蒸發,目的是調整過剩的供給與無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也導致了貨幣的縮水現象,畢竟原來價值100元的資產暴跌後現在只能換回來幾十元的貨幣,所以一定程度上消滅了超發的貨幣,雖然這個說法並不是很科學,但是表象上如此。

嚴格意義上說金融危機是消滅了過剩的商品,調整了供求關係的均衡性,為下一個經濟週期的騰飛做好了基礎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