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竹上生花 裂变邀神 周桂新竹根雕艺术展在杭州举行

竹上生花 裂变邀神 周桂新竹根雕艺术展在杭州举行

“七分天然,三分人工”自古以来即被视为竹根雕的黄金法则,这种以竹根的自生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的传统工艺,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阳竹根雕”传承人、亚太地区竹工艺名匠周桂新手下,创新演绎出“化寻常为神奇”的景观——从竹根到竹筒甚至竹枝、竹叶,莫不可雕,而且不做“减法”,让一段竹子不断“裂变”,衍生出新的图景。

7月20日,周桂新竹根雕艺术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展。作为该馆“大匠之风”大师个展系列展览之一,800余件作品生动展示了这位东阳竹雕艺术新生代的至诚之匠心、至精之匠艺、至新之匠意,演绎了“竹上生花”之美。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会长蓝旭光,市政协原主席、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王正明,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中国竹工艺专委会主任、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黄学敏到场指导;高而颐、吴祖熙、郑蓉、都一兵、范佩玲等专业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周桂新的两位恩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卢光华和解放军军科院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李项鸿率一众弟子前来祝贺。

这是东阳竹根雕首次个人举行正式展览,这也昭示着这门艺术在浙派竹刻中自成体系与风格。

重在意象 言为心声

竹上生花 裂变邀神 周桂新竹根雕艺术展在杭州举行

在形成自我风格之前,周桂新也曾有过漫长的探索和困惑。初期的作品,他重在叙事,比如在硕大的竹根上用平面浮雕技法雕刻《红楼梦》,用多个竹根立体雕刻组合成《水浒108将》,等等。尽管对各个物象与场景的雕镂已臻化境,但他总觉得难以表达自我意识、时代文化。他也曾努力创新,自设题材,极尽雕镂之能事,把一段竹根刻成一只百卉俱备的花篮,或是一幅乡村闹元宵的场景,定格美的瞬间,但到最后发现此举仍缺少自己所渴望的意境。

“竹刻艺术承载着叙事功能,但不能局限于叙事,而要表情达意,把意象放在创作的首位。”周桂新说,这也是中国传统竹刻艺术的精髓——意胜于形。即使叙事,也要有深刻寓意。为此,他尝试着创作了大型群组雕《江南农家》,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南农耕生活的典型画面。连绵铺排的六大场景计有五十余人、八十余物,写实细腻。尤其是江南农家忙碌时的那份充实,休息时的那份恬适,通过人物造型的种种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真实外现,深深地打动了每个观者。而从观者的反应里,他也真正领略到了什么才是“浓到骨子里的乡愁”。

竹上生花 裂变邀神 周桂新竹根雕艺术展在杭州举行

在创新中生生不息,在思考中胸有成竹。近年来,周桂新更注重在作品中注入文化气息。“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为了他专注数年才创作完成的群组雕《五百罗汉》,博物馆独出心裁地用绿色钢管营造出了一片“竹林”,成为安放五百罗汉的“须弥山”。500个形态各异的竹根,经他妙手点化,成为各具情态、状貌高古的尊者,任取其中两三个放置一起,都能建立起亲密关系,成为一套“表情包”,“情韵风趣各有所得,而绵密委曲可谓至矣”!对于这些连佛教经典都无法说清其名号更无法描述其形貌的五百罗汉,周桂新历览典籍,外出采风,以书籍和生活中的“奇人”作为参照,甚至一段时间连梦境中都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罗汉……如此断断续续,他用极具夸张性、抽象性和写意性的艺术手法,创造出风格迥异、形象全新的五百罗汉群像,把群组雕的数量推向了极致。而这次创作犹如“渡劫”,让他对人物肖像的表现功力突飞猛进。

言难尽者,象可尽之;象难尽者,意可尽之。周桂新就这样通过创新艺术语言,把奔腾于胸臆之内的意象,附身于一段段竹子,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意趣丰沛,引人共鸣。

技法爆裂 突破极限

竹上生花 裂变邀神 周桂新竹根雕艺术展在杭州举行

跳出寻常的文房用品、陈设摆件和冠簪酒具等形式,周桂新的竹根雕艺术不拘一格,风格鲜明。所以,开展当日,人气极旺的博物馆内,不时有观者驻足欣赏。“这是盆栽吗?”面对竹枝雕刻的《蜻蜓之音》,他们发出疑问;“这么多花草动物居然不是拼接而成的?”面对竹根雕刻的《荷塘月色》,他们表示佩服……技艺精湛、想象丰富,成了普通观者对周桂新竹雕根艺术的直接赞语。

雕,从来是做“减法”的艺术;塑,才是做“加法”的艺术。周桂新却当起了“爆裂”雕手,让竹雕成了“竹雕塑”。

竹上生花 裂变邀神 周桂新竹根雕艺术展在杭州举行

此前,他已有过初步尝试。在以写意画为创作对象的《蜻蜓之音》和《荷塘月色》两大系列作品中,在做“减法”去除不必要雕材的前提下,通过对竹材个别部分的弯曲、位移,以及对竹节、竹枝、竹叶的处理,丰富了表现载体,突破了传统竹刻只能“依形赋状”的局限,让竹雕更显“随心所欲”,进入了真正自由的创作天地。比如《蜻蜓之音》中,无论是羽翅轻举的蜻蜓,还是蜻蜓所立足的荷叶,都取自与基座连成一体的竹节,但在巧妙“剪裁”后,它们与基座仅靠一枝荷茎相连,绝无任何黏合与拼贴。难怪有观众说:“开始以为是不同的竹子拼凑而成的,后来才发现是整根竹子。”

不难想见,这样的爆裂技法需要有强大的设计功力和空间结构能力。

竹上生花 裂变邀神 周桂新竹根雕艺术展在杭州举行

在新作《西游记》里,周桂新综合汲取东阳木雕、东阳竹编、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现代美术设计理论,把“移位法”运用得更加大胆。一段平淡无奇的竹子,经过割裂、旋转、烘烤、弯曲、定位、雕镂,变成了要素丰富的大画面,可以融入东阳木雕的平面浮雕、圆雕、半圆雕以及镂空雕、线刻等技法,构图饱满,气韵生动。每个雕刻对象经过这种“爆裂”性的艺术处理后,“跃然竹上”,带着一种自国画中走出的古典气质与现代雕塑造型的真实气息,可谓是以前无古人的雕镂技法、遒劲含蓄的艺术手法、耳目一新的艺术形象,敲形邀神,全方位地突破传统竹根雕的固有模式,更具独特的审美情趣。比如《定海神针》中,承托起孙悟空的浪花以及隔开水族的波浪,都是通过同一段竹子的远距离“位移”而完成……令人叹为观止。

这种创新做法,看起来实际上更像是“裂变”:以一段竹子为母体,不断分裂出不同的个体,但又与母体藕断丝连,达到自由拓展作品长宽高的效果,成为常人眼中“不做减法做加法”的手法。在这种独具匠心的民间艺术里,可以领略到“势如破竹”的真正涵义。事实上,在这种创新之后,周桂新也确实进入了“迎刃而解”的状态,至少材料已不成为限制。

在此之前,周桂新还尝试过“破坏大法”。他在一段段竹根上纵横捭阖,不再遵循传统做法以最大程度地保留竹根原有状态,而是极尽“破坏”之能事,雕刻出由8段竹根构成的《竹艺梦》,完整展现了东阳竹根雕的工艺流程。他也以一种惜物的眼光审视传统的“下脚料”,把原先只能当成柴火的“废料”雕成印章小品,以空灵的气息打动了很多文化界朋友。这些印章上个月漂洋过海,随周桂新赴日本参加了2018浙江民间工艺美术展示会,受到了高度好评。这种“世间无废料”的理念,何尝不是一种“加法”?

竹上生花 裂变邀神 周桂新竹根雕艺术展在杭州举行

致广大而尽精微。在宏大叙事之余,周桂新也以精雕细镂著称。他是东阳最早涉足核雕的一批70后,当天,他向杭州市工美博物馆捐赠的两套作品中,就有一套核雕的《水浒传》。展览中一对核雕的宫灯,灯体、挂链连成一体,用一枚橄榄核雕刻而成。长4.3厘米的宫灯分成6层,每一层雕刻不同的图案,普通人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尤其是那环环相扣的挂链,质地透明到仿佛吹弹可破,真正突破了传统核雕的极限,推动了东阳核雕迈向“微雕”。

形为心声,意在形外。这场持续到8月19日的展览,浓缩了周桂新20余年的艺术感悟。难怪业界专家说,它既绽放了东阳工艺美术的另一段绝代芳华,更彰显了东阳工美群体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工匠精神。

东阳日报 记者 吴旭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